第十六章 析居各村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厚泽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145
颗粒名称: 第十六章 析居各村概况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7
页码: 40-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的各村概况,包括张溪头村发展史、万古塘五十年历史回忆概况、张岭口概述、西坞、下垟朱氏的概况、格山村概况、深塘里壁、大厦(大坟下)村概况的村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厚泽村 各村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张溪头村发展史
  张溪头村位于永康东大门,距城28公里,古属义和乡廿一都。今为四路镇管辖,离镇所在地2公里,属半山区,东临大平山西云庵西侧,后湖坑水库里壁,南跟菱塘、厚泽二村山水相连,西靠黄岩山前,中间小温地,村庄建立在长达数里的卧龙后山前,村中夹小溪,村北山峰如画与东阳山相接。清至民国时期,东阳到金华大路由村旁经过。
  朱后湖坑水库沿水坭路面长一公里,便是上千户烟灶的四路镇所在地,闻名全国的绣品之乡——四路口,顺39省道公路往东北方向步行7公里,即是东阳市出南门第一大镇,草席之乡南马镇。
  村民以朱姓居多,次为孙姓,陈姓方姓也有朱姓始祖是明朝正统年间,即1460年厚泽第十一世次,同二公长子,豫三,讳源与妻黄氏迁居本村居住。
  朱源生五子,次子朱〓迁居西坞村居住,三子朱梓的第三代即第十六世次文越携妻吕氏迁居缙云县26都金竹杨宅基。(文越生嘉靖壬子年即公元1552年)。
  到18世次守方携子思旭思连迁居东阳市52都大坟下村(思连生顺治丙申年即公元1656年)。
  除此以外还有迁居本镇下宅口村、杭州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市及常山县居住。
  孙姓氏正确资料,传说在太平天国时期,从东阳市虎鹿镇柳树塘村迁入本村。
  陈姓分别由东阳市南马镇陈塘村永康市棠溪乡、义门村迁入。
  方姓由四路口中村迁入。
  由于上占天时,下得地利,中兼人和,张溪头村朱姓家业兴隆,人丁旺发,在嘉庆癸亥年(公元1803年)建豫三公祠一座,继民国丁丑年(公元1937年)继建朱氏特祠一座,于1996年拆建为张溪头文化中心。
  朱姓现有人口919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学士5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60人,中专生36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普级,在国民革命时期有国民党将士,解放战争时期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还有讲师、经济师、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多人,历朝有进士、贡士等人才荟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全村人民发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精神,继承勤耕苦读,农工商互藉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绘出新蓝图。
  首先修建长毛塘、曹坞塘、小深塘等山塘,扩建湖石塘为小型水库,然后在1965年续建能蓄水15万立方的黄岩坑水库,水库主体工程,挖中心嵌沟(从地面至地下硬岩层)平均深度为9.2米,采用黄金泥土回填,大坝宽度从60米开始升高,坝型分别为中心坝,均匀土质坝组成,由于村小劳力有限,工程量大,全村村民整整投入15个冬春,于1979年竣工。1980年紧接着配套工程,新开东渠从水库涵洞口至后湖总长度1620米,西渠通至长毛塘,全长1000余米,东西二渠开通,全村98%以上耕地受益,从而保证了百日无雨保丰收的抗旱能力。当事人提醒子孙后代,千万不能忘记,在回填中心嵌沟时,正是1966年春天,天气阴雨连绵,地下渗水大,塌方现象现时有出现。村民奋不顾身,日以继夜,披星载月,挑土回填,速度还是远远跟不上,在这关键时刻,兄弟村伸出友谊手,无代价支援,先后得到厚泽、西坞、下宅口、岭脚、新屋、四路口上、中、下村、吕南宅一、二、三、四村的无私支援,才得到缓和。
  其次在1976年冬煤油灯在张溪头村已成为历史,家家户户照明用上电灯。
  在改革开放20年来,1981年从祠堂后经前畈二口旋至水库湾溪进行移位改直。
  1981年修建四路口至本村4.2米宽的简易公路。
  1982年,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
  1983年,新建张川小学教学大楼。
  1991年,将原来简易公路路基全面进行完善,铺浇水泥路面,全长1.8公里,总工程款22万元。
  1995年,信息网络程控电话开通。
  1996年,新建文化中心大楼一座和配套工程总造价38万元左右。
  1996年有线闭路电视开通。
  除此以外第三产业已形成规模,新发展桔园100余亩,已开始开益,几家私营企业虽尚属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张溪头村将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团结、祥和的小康村指日可待。
  优异的成绩,翻天履地地变化,真实动人的故事,都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干部的积极带头,朱姓、孙姓、陈姓、方姓同胞,同心协力,团结战斗的丰硕成果。
  第二节 万古塘五十年历史回忆概况
  万古塘村,于1470年始祖豫8永江公由厚泽析居而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祖先勤劳勇敢,既有古老的文化特色,又有符合时代潮流的远大理想,能为子孙下代制订出宏伟蓝图,值得子孙借鉴。
  (一)建造一座篪禄公祠,距村有半里之遥,是为以后子孙人口发展、竖屋留基。
  (二)创办了村小学,供子孙后代上学,留下千秧八百田,使全村儿童免费(学费、书费)上学,老师工资也由学堂田开支。
  (三)留下部份田,供子孙后代在春节祭祀,年初三上祠堂,分麻酥,清明节上坟时在路口每个子孙分几个铜板,回家后吃顿清明饭,每人还要分一份麦饼包,并按档次:60岁以上老人分二份,70岁以上老人分三份,学生、高小毕业多一份,中学毕业多二份年年如此,目的是鼓励子孙求学、上进,并尊敬老人。且不管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其毕业证书都要送到祠堂张帖,让大家观赏。既有精神鼓励又有物质鼓励的意义。
  (四)万古塘村是个风景优美、青山绿水的村庄,村两边有山头和后山。春天:春松、什木齐抽青,喜鹊百鸟叫喳喳。夏天:又是晒谷好晒场,并有大枫树脚好乘凉,还可供正月迎龙灯,八月十三、九重阳打罗汉的娱乐场,又是放牛、放羊的好牧场;山脚小溪:清清流水绕村庄。
  (五)由于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代表小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受压迫、受剥削,我们村还是个穷村庄,大多数村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十年年情九年荒,吃的是糠菜半年粮,田莳饭、萝卜、芋当正粮,青黄不接,拔早豆、磨豆浆(即小豆腐),还要借高利贷。打长工,种租田,学手艺,做担脚,上门乞讨走四方,大部份放下镰刀就没粮。
  (六)住的是,全村五十多间房,除了三幢砖头墙,其余全部黄泥墙,祖宗三代共间房,一家几口共张床,三人平均一间房,毛竹莲、毛竹凳拼成床。
  (七)穿的是,大多数缝缝补补的破衣裳,补肩头的当作好衣裳。要件新衣裳,除非娶老婆时做新郎。古话讲,一层纸布隔层风,三层纸布好过冬,九冬十月靠个大火笼,冬天冻来寒抖抖,六月太阳晒,凉帽、汤布买不起,背脊晒得黑油油。俗话讲:无菜无米长天日,无衣无被长天夜,床上盖的破棉被,麻袋、棕衣也盖上。
  (八)国民党,壮丁、担夫、穷人当。打死壮丁(逃跑)朱天根、朱原苏,还有几个至今下落不明的未还乡。
  (九)蒋介石末代王,土匪恶霸多猖狂,集体山林乱砍伐,目的是卖掉买手枪。
  (十)1949年全国解放,我们万古塘也和各地一样,上级在张岭口建立乡政府,万古、格山并为一个村,即万山村。由芦正起任农会主任,朱红日任村长,组织民兵斗地主、恶霸,减租,减息,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从此,每个农民都分到土地,当家作主人。
  1955年,毛主席又号召我们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当时全村就组织了六个互助组。一年后,又进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土地入股,耕牛、农具折价入社。1958年,又改为人民公社,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照耀下,毛主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它的指引下,经村领导决定在后山脚开新塘一口,面积6亩左右,由于地理位置好,使全村百分之四十的水稻得到灌溉,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但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村民们有的说山粉渣塘、萝卜块塘。在这样困难情况下,村民们却劲头很足,1962年又来了一个大转变,由原来的万山村掰为二个村:万古村、格山村。当时朱岩土任支部书记,朱老七任大队长,四清工作队也进入村庄。1964年,工作组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1965年,四清工作进入后期,朱老七由大队长改任党支部书记,党员由过去一人发展到三人,集体经济逐渐壮大,集体办起碾米机、木炭机,79年改为柴油机,一机二用,天干抗旱,平时可碾米磨粉加工。由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农业是基础,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由单季改为双季,提高了产量,解决了吃饭问题,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1971年,大队造了四间大队屋,每个生产队都造了牛栏屋,买了拖拉机。1977年,大队又装上电灯。基本实现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舂米不用臼齿头,磨麦不挂麦磨头,踏水不挂车架头,劳动力得到解放。抓季节,保质量,争取全年农业丰收有保障。
  (十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适应形势发展政策好,81年由集体化分田到户搞联产承包,邓小平南巡讲话鼓人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时,朱老七仍任书记,朱光奇任村长,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们村也涌现一批能人,本事大的,办厂经商,当老板;本事小一点做生意;没有门路种田地,种田地也不错,多种经营也致富,科学种田产量高,一年种得三年粮,家家户户谷满仓,有饭还嫌没好菜,还要到市场买新时菜,政策放宽实在好,钞票赚归也不少,家家户户竖新房,高楼大厦满山岗,百分之九十侬家造过房,一人平均二间房。钞票多的要装璜,花岗岩,大理石,亮又光。
  (十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党中央对干部要求年轻化,老支书朱老七,年纪已过六十二岁,由年轻的朱孟成接班担当支部书记,朱光奇任村长,根据群众要求和需要,农电又增加几膛线、几根杆,更加便利农业用电。
  春耕一开始,拖拉机打田到处响,抽水机抽水到田头。
  双夏一开始,脱粒机打谷忙,拖拉机打田忙。
  夏收夏种进度快,五天、六天就种光。
  争季节,提高产量有保障。
  (十三)道路建设,永东公路睁眼见,张岭、万古公路过村庄,二条水泥路插在村中央,踏出门外不要踏泥浆,不走路可到达远方。
  (十四)家电普及,电视、录音、录像、卡拉OK到处响,还有25%的农家有电冰箱,全村有电视机83台,其中彩电50台,录像机20台,影碟机15台,收录机30台,家用电器不用讲,电风扇等称平常。
  (十五)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全村有大小汽车4辆,摩托41辆,自行车已算落后,大约100辆,电话机、大哥大真便利,分秒时间可通全国各地,在家可以谈生意,慰问亲朋好友也便利。全村有36台电话机(包括手机)。
  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大提高,衣食住行都满足,银行存款也不少,幸福生活全靠共产党,祖宗之事也不忘。过年过节真热闹,火炮放来震天响。
  第三节 张岭口概述
  永康县界北高峰,以饭甑岩为中心,群山环抱,主脉迤逦东行,延伸北山,山下蕴育着西坞、张川、厚泽、张岭、万古、格山等朱姓村民,北山向西迂回,余脉蜿蜒南下朝张岭口村来,这条余脉叫长岗,岗下有一条长坑流水,溪畔有石子路通往岭上叫长岭,村落就建在长坑和长岭的出口故名张岭口。解放后曾在此建乡,下辖厚泽、万古、隔山、茭塘岸、上型头、龙窟寺、杨木塘、张岭、渔川叫张岭乡,撤乡后叫张岭村,村东与厚泽村接壤,南临万古、杨木塘、中间村界为驿道,东永公路未建前,此道西通金华、东通厚泽转北至东阳。西毗太平水库龙窟寺,是南宋(1143年)陈亮诞生地。北倚群山向山坞翻过长岭,左通渔川,右通大溪滩、大岩山、十八曲、毛龙潭,潭水如碧,终年不涸。老人传说潭中有龙,大旱时村民来此请龙祈雨。复行数步豁然开朗,大石笋兀然挺立,峭拔壮观。过了大石笋,即厚泽地界了。在兵荒马乱时,官道有乱,老百姓都从此经过。供销南北,贩运盐米。在长坑以东,有上田山,缘源北上有上岗口、岩塔山至北山。岩塔山下,宋元时曾建过村落,有田名叫屋基、门口塘、门前山等,至今尚存碎砖破瓦界石等,原来扬木塘人在此居住过,这里土质贫瘠元末才下迁现在村落扬木塘。从长坑口以西是来龙山,古代人以龙为骄傲神物,张岭口也一样。来龙山有龙脉,村中高地叫来龙头,来龙头东边有后山塘,西边有后塘,古人传说这二口塘是龙的眼睛。来龙头对面有龙口塘为龙口,塘岸有十米宽为村城。村民都在城内住,地形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北风侵袭有长岗山来龙山挡住、长坑水从村东流过,经万古桥下入永康江。明宏治(公元1485年)才有朱姓人、曹姓人迁来此发族,其时一片荒野,祖先为改造山河,开田辟地,挖塘筑堤。所化精力、劳力无法计算。上世纪张岭口只有五幢房子,辛亥革命前也不过七幢。本世纪初,辛亥革命成功,朱文达当官发迹,朱振江做生意也财运亨通,坤常人在他俩影响下富裕起来。村前建窑造砖瓦,屋基都向城外发展,村面积扩大一倍,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外地人说,上半县最富三个口,张岭口、四路口、下宅口。1949年解放以后,人口不断增加,但经济十分贫穷,至1979年前只增加了坭木结构房子46间,直到改革开放后(1979~1999年)村民纷纷办厂经商,多数发财,村舍大量向南扩展,把百亩山团团围住,造了钢筋水泥结构房323间。
  村前村后各有水井一口,村后井水吃了眼睛会变红,人也变得豪威无理,这和李自成造反和平定长毛有关,村人填了此井,用水全赖村前铜罗井,此井冬暖夏凉,铜罗井地脉钟灵取水或向井内投石,都会发出敲罗一样响声,现在井周围都造了房子,声音逐渐变轻了。人口逐年增长,靠此一井不能满足用水,1955年姓曹人在村东门口塘再造了一口井叫姓曹井。1974年西北角14户村民发起在后塘又造了一口井,其时大演“龙江颂”,就取名为龙江井。从此三井鼎立,基本解决村民食用水。1962年太平水库建成,村后大破牛头山,造了引水渠,此渠坡度千分之一,多雨时上游从西溪乌石头引水入库,旱时又从龙窑寺倒灌站回流,灌溉农田300多亩,旱涝保收。1974年又造二级倒灌站,又解决了北山下特高旱田地100多亩,1968年造了引水渠,变村前流水为村后流水。池塘道路大变样,村后发展竹园2.5亩,1983年大溪滩种植杉木14亩,1985年全村种植柑桔70亩。1985年全村总动员造大会堂13间,从此有了文化活动中心,1989年造小学1所10间,村里有了完小教育。1975年小公路开通东永公路,1994年又把小公路接渠道岸,1998年又把小公路铺上水泥路村貌大大改观。
  村民姓氏朱姓是高阳氏颛顼后裔:周武王封曹挟邾国,春秋时被楚宣王所灭,朱姓四处迁居,子孙遂去邑以朱为姓,厚泽朱氏源自义乌赤岸,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从华溪灵塘迁入,明宏治(公元1485年)才由厚泽析居张岭口,泰行珩公生有五子号称宫、商、角、徵、羽,其二子商、五子羽定居张岭口,宗谱所定行号是恺悌忠成德贤良远继宗文昌富贵显福禄寿延洪。商、羽均为恺行(1500年左右)起,传代至今“文”行还有二人,已有10代,早生早子的已传至福行,最大年龄是朱小波,已15代了。本世纪初,朱姓朱炳然朱天云只有30来户,发族至今,朱姓有347人,其中男丁172人。曹姓从永康曹氏望族中大溪塘析居迁来已有630年,先住岩塔山脚,后下迁张岭口,曹氏先祖墓葬仰天饭甑,至今曹姓共有83人,其中男丁48人。58年太平水库移民,何岭脚高姓多数移居本村,至今已有82人。另有徐、吕、孙、陈、颜、郦、黄等。
  以上本村共有10姓,虽姓氏各异,但同自炎黄,多年交往,姻亲交错,世代同心,友情融洽,共同为建设新张岭献计献策。
  “汉帜偶然飘张岭,秦兵忽讶入桃源。”这是罗汉班蜈蚣旗上的对联,原来张岭口是桃源之乡,白花桃拨开毛皮,一掰二爿,桃肉不粘桃核,鲜甜软糯,病人吃了,病轻三分,令人悠然遐想,生长在贫瘠的砂地上,合理的微量元素、少氮多碳,遇上无风虫、雨灾,造成它的风味独特,可是现在不同了,各地都在发展桃、××端午桃、××大白桃,××黄桃,充沛市场,又红又大,张岭口桃卖相不及它,现在商品肥当家,桃味也变了,现在地塍上的少数桃,都是它自己土生土长的硬命种,桃卖四角一斤,桃核可卖上四元一斤,十元一斤也卖过。外来桃不繁后代。
  村前东溪畔有个“字纸炉”上代人对文字非常敬重,有墨迹的废纸不能乱丢,老人教导脚踩在有字的纸上,眼睛要瞎,只能送到字纸炉焚化,现代人不管字纸不字纸,不听这一套,因此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把字纸炉也破掉了。
  张岭口有五个祠堂,曹姓有曹氏宗祠,朱姓分朱冕公祠、德斋公祠、树商公祠、永观公祠,年初一朱姓都到厚泽大宗祠祭祖,接麻酥,男女每人一双,高小毕业二双,初中四双,高中八双,大学十六双,勉励子孙多读书,年初二商常到朱冕,羽下坤常到德斋公祠接麻酥,朱冕公祠门口还有旗杆墩、上马石、下马石,以备后日子孙当官,骑马回家,祭祖插旗。
  1949年解放,建立农会,组织民兵,其时土匪出没频繁,曾和土匪交战二次,缴获土匪蓑衣36件箬帽40多顶,美式左轮枪一支,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51年进行土地改革,土改时期总人口296人,田524亩,总产量只9万多斤,57年合作社划片,划出后宅,茭杨田193亩,现在只307亩田,99亩地,特别通过联产承包,科学种田,现在总产量45万斤。田地减少了,粮食反而增加35万斤,全村山400多亩,均分户经营人均一亩多,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人力车、自行车基本普及,目前有脱粒机58台,摩托车38辆,汽车4辆,电话30门。
  早在1975年开通高压电后村民们办厂致富,还有20多户到市区购商品房外迁开店。
  第四节 西坞
  西坞村位于永东交界,四路口西北2.5公里处,以小黄毛山山坞之西得名,原属东阳县,始祖豫三源公,于明弘治元年(1460年)从厚泽北迁于张溪头1490年和7棂公再迁于此。
  解放前村民以农业为主,兼作煎白糖,做豆腐,养猪艰难度日,农业仅靠耕牛木犁脚踏水车落后的方法完成单季稻,玉米、荞麦、小麦种植,也有没田种的出外打铁谋生,村民生活十分贫困。
  1949年解放后,经过土改,村民有自己的土地,从互助组到农业合作社,翻身了的农民生活日益好转,1956年从东阳划归永康称和平农业合作社,1958年改称和平生产队,1961年称西坞大队,1967年改为红卫大队,1971年称西坞大队。
  1983年称西坞村,全村280户人口800人,以朱姓为主,有土地400多亩,1953年开始建造曹岭水库,蓄水量二万立方米,基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从麦稻玉米三熟制改为早、晚稻,绿肥三熟制,粮食得到大幅度增长,家庭副业从煎糖、做豆腐养猪改为编草蓆并成为草蓆专业村,大大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建起小学一所,使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又建大会堂一座,水泥路围绕全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村经济飞跃发展,农民可以种田又可以从工经商。绣品、服装行销全国各地,好几户成了百万富翁,于是高楼大厦林立村旁路口,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仅大埙为主的萤石矿,年产达2500万吨,全村有小型拖拉机24辆,摩托车80多辆,小轿车一辆,大货车二辆,自行车多数闲置不用,村民生活已到小康水平,为了让子孙知道老一辈的辛勤劳动和邓小平同志等一批中央领导的丰功伟绩,不忘记这辉煌的二十年,激励他们爱国爱村更努力地继往开来,特作此史以纪念。
  第五节 下垟朱氏的概况
  厚沛崇高流芳扬 泽国贤源裔系强
  下槐树荫瓜瓞远 墙里松柏根绵长
  凤阳显茁乾坤德 紫荆回春乐无疆
  义仁礼智传家宝 螽斯衍庆世代昌
  下垟地属山陬,西临莒水,背卧高山僻地坳村。全村面积25万平方米。肇基始祖恺海公(十五世)自明万历20年携黄、林二氏拔山涉水从永康厚泽迁徙世居,开基创业,添丁增甲,宗支繁衍,行第排至三十一世。其间立祠治产,后裔炽昌,至今有四百余年了。
  自今岁孟春月止计有219户,总人口868人,其中有工农商之分。工业94户342人,农业85户361人,行政及从商40户165人。分布台湾2户7人,厦门3户14人,天津2户6人,江西3户11人,福鼎10户49人。其中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其他大学生卅多人。
  为追思先祖厚德,刻铭春祀秋尝,纪念后先代谢,早暮魂亡的先灵。
  总之下垟虽是山区,人口稀少,但全族上下团结一心,尤其是这次同厚泽统谱,是我们朱氏一件大喜事,我们要发扬宗祖的优良传统,共同努力把下垟村建设得更好更美。
  下垟廿七世孙
  朱成埠字华津谨撰
  1999年岁次己卯春月
  第六节 格山村概况
  忠行422有盛公于1660年从万古塘迁来格山,格山是山美水秀的好村庄,座落在上山头南麓,东面紧靠寒山,南边是百余亩良田,西边与万古塘村相邻,村中有二大池塘,离村百米有太平水库东渠,勤劳的格山村人,继承先辈遗志,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不辍的奋斗,繁衍生息,谱写春秋。
  一九四九年五月解放了的格山,二十户人家约七十人,百分之九十是文盲,在共产党领导下翻了身,组织了农会进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九五四年全村人民又响应国家统购统销号召,开展互助合作,组织初级合作社,大办农业,大搞水利,修建成鱼样塘、坟前塘。一九五六年推广双季稻,一九五七年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一九五八年执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此谓三面红旗),家家办钢铁,户户洗铁砂,烧木炭,农村办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的所谓“共产主义生活”,搞每亩“万斤粮”讲大话,吹牛皮,浮夸风,愈演愈烈。至一九六一年造成全村粮食大减产,人们过着吃野草粗糠的生活,导致劳动力外流江西、福建谋生。一九六二年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全村分成三个生产队,建起粮仓、牛舍、猪舍、水泥晒场,一九六四年进行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的四清运动,搞人人过关,一九六六年“四清”运动尚未结束。一个更荒唐的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打着革命的幌子,上串下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以破“四旧”为名,大搞打、砸、抢,制造冤假错案,忠实的格山人,仍然顶狂风、战恶浪。在一九七三年,购买了二台拖拉机,辟山造田10余亩,由村一级核算,分成二个生产队。一九七六年通电,家家户户安装了电灯,一九七七年建起碾米厂,实现了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吃饭不用愁的宿愿。
  全村人站在家门,胸怀全局,一九五八年至六二年,参加修建太平水库和太平水库东渠,一九七一年参加修建洪塘坑水库,一九七七年参加修建杨溪水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九八零年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改革开放政策,现在全村已有七十二户,三百余人,土地包产到户,人人放开手脚,出现了粮满仓、鸡鸭成群,鱼戏绿荷塘,新楼一幢幢,自行车、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进入农家,一九九七年水泥路通村口,拖拉机、运输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村扫除了文盲,农家孩子闯入高等学堂,才子、文人遍布各地异乡。
  多秀丽呀!伟岸挺拔质朴的名木黄连木大树屹立在村中心,4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格山村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勤劳、忠实、俭朴的格山人忆往昔,有苦也有乐,道路崎岖,成果累累,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再谱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第七节 深塘里壁(唐上)
  深塘里壁坐落在永康盘地北部,唐上村东南方,村前有约30亩大的池塘而得名,自古种植莲荷,每至暑夏满塘荷叶碧绿,荷花盛开,香气扑鼻,漫步其间,心旷神怡,村南有一水井,泉水清洌甘甜,是村民的饮用水,村北群山环抱,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本村民国时期属太西乡,与唐上共保,解放后与唐上共设村,1958年大后人民公社成立,唐上称大队,本村改为生产队,1968年因火灾全村被焚毁,不复存在,现在已各户重建新房,居住于唐上各处,属唐先镇管辖。
  朱寿明于1966年至1989年曾任唐上大队大队长,1989年至1998年任村支部书记。
  第八节 大厦(大坟下)村概况
  成91守芳公二子思旭思连从张溪头迁来,大厦村原名大坟下为东阳市五十二都,现属东阳市防军镇,地处镇北一公里左右,东依皇坞山,西傍圣溪与牛头山隔水相望,北与大仁村唇齿相依,楼宇亭阁,鳞次栉比,遐尔闻名,凡往来方岩的香客慕名到大厦游览者甚众,有“上有大坟下,下有腾马”之誉。
  全村有朱、马、包三姓,和睦共居。耕地面积430亩。解放初人口约500口,200户左右,现有总人口1500余人,469户,原有马姓宗祠二座,朱姓宗祠一座,马姓下祠堂旧址,经全村人民共同努力建起了大会堂,朱姓宗祠在70年代初毁于大火,如今只残留后半部。村民纯朴、勤劳,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济蓬勃发展,作为经济支柱的草蓆业欣欣向荣。工业方面以磨具磨料的生产独树一帜,并成功研制了高精尖油石行销国内外。现村民正精神焕发地朝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昂首迈进。
  大千世界,朗朗乾坤,大厦青龙别具一格,凡元霄龙灯一般都涂染红色,唯大厦龙灯青色,年年如此,取青色吉祥之意。

知识出处

厚泽志

《厚泽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资料力求翔实,上至有据可查,下限为1999年年底。 内容包括概述、村党政社团组织、农业、水利、山林、工商服务业与集市等16章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厚泽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