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厚泽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10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6
页码: 6-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厚泽村的农业,包括生产工具改革、排灌机具、收割工具、运输工具、粮食加工工具、耕作制度及品种的演变、名特产、红硃山岗大塘、凉亭山的变迁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厚泽村 农业 地方农业

内容

农民世代务农,耕作方式原始,旱、涝不保,灾害频繁,产量甚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农会领导下1952年冬组织常年互助组10个,临时互助组20个。1954年陆续转入初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记工、土地分红。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1957年并组织社员兴修水利,亩产有所提高。1958年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掀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实行大兵团作战,分八个排。全民大办钢铁,妇女儿童去杜山头大溪滩洗铁砂,青壮年一部分上山大伐林木烧炭,一部分筑小高炉炼钢,集民间铁锅、犁头、犁璧、称锤等铁器家伙,投入小高炉炼成大铁渣块,高炉间相互挑战放“卫星”。同时太平水库开始兴建。全村办上、下二个食堂,不出勤、不得食,不准私户动炊,无暇顾及农业。
  1959年五风继续蔓延(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平调风),加上自然灾害,粮食极端困难,物资非常紧缺,有些人患浮肿病,集体收住朱胡良廿间头前厅中,每日分发定量米皮糠治疗,也饿死人。
  农业学麻城3万6仟斤亩产的经验,将已孕穗的24亩水稻并往葫芦颈廿把,结果稻禾腐烂颗粒无收。
  1960年冬贯彻毛泽东主席“党内通信”,1961年春,纠正五风撤去食堂,实行三包一奖,队为基础,鼓励开荒,种田头地角,分自留地,并确立四固定,农业生产始而复苏,市场粮价从初春每市斤2元降至3角。
  1962年建制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队、大队、人民公社、三级核算;本村改为厚泽大队。
  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工作组进村,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干部靠边站。四清未待结束,文化大革命又轰轰烈烈掀起,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连,什么名目都有的造反派,造反有理,各自都为了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斗队,相互“文攻武卫”起来,硝烟遍地,烽火漫天。四路改四新,厚泽改先锋,1982年才恢复四路乡厚泽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并从农村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真正有了种植自主权,彻底解放生产力。以前春种需一个月时间,现在只需一个星期,“双夏”二个月,现在不超过十天,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又因改革开放后,百业俱兴,以前劳力外出兼工兼商,或出卖苦力的统称资本主义,要回家集中在乡里办学习班罚款。在集体劳动之余灰坛地角栽一珠瓜菜的也属资本主义尾巴,组织积极分子绕田畈寻找,不管瓜结菜熟的也一律拔而弃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解放了的农民可外出经商办厂,大胆向富裕迈进。
  全村耕地面积1337亩,其中水田1027亩,旱地310亩,1998年粮食总产量65万公斤,如期完成国家征购粮7万公斤。
  第一节 生产工具改革
  耕作工具,解放前后主要为锄头、铁耙等。翻土用木犁、平整用耖耙,以耕牛做拉力,全村饲养耕牛最多时有60多只,50年代后期曾推广过双轮双铧犁,因铁制总重92公斤,需二牛合拉,转动不便使用效果不佳而中止。
  71年由王岩潮介绍买来一台浙兵45型中型拖拉机,由于不适当地的地理田块,不利耕作和管理上的各种原因而淘汰。70年代后期永康拖拉机厂试制成功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机型小,操作方便,既可耕田,又可作为运输工具。但至今仍有些田块小或机耕路不通,手扶拖拉机不能耕作。
  第二节 排灌机具
  解放前后,农家均使用传统的龙骨水车作为排灌工具,水车分二人车三人车,以人力带动引水上田,此外还有手摇手车,手摇提水。60年代太平水库建成后有东支渠的自流灌溉,70年代洪塘坑水库建成,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柴油机、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全村有柴油机150台,水泵200台。98年村里又化了很大人力物力,建成东支渠倒灌站,基本上满足了农田灌溉的需要。
  第三节 收割工具
  收割稻麦等作物,传统使用稻桶用人力脱粒,60年代开始使用脚踏打稻机,工效比稻桶提高3倍,后推广机动打稻机,工效又比脚踏打稻机提高,脱粒干净,减轻劳动强度。80年代包产到户后,多数农户购置了机动打稻机和脱粒机,全村有柴油机150台,脱粒机50多台,打稻机200多台。今年夏村委会主任朱振康化38000元,买了一台ZCG—150全喂入稻麦收割机为农户收割早稻在抢季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节 运输工具
  解放前全用肩挑,民国时期全村只有几辆高轮手推车和双轮手拉车,用于外出运输经营。50年代提倡车子化,70年代手推车普及,几乎每户农家都有,80年代增加了三轮脚踏车,成为老年人和妇女最理想既可代步又可运输的工具,全村有拖拉机16台,农用汽车5辆,客运中巴车8辆。
  第五节 粮食加工机具
  粮食加工历来靠手臼、麦磨、砻磨、牛磨,依靠人力和牛力,最早还有水磨、水碓。
  1963年村里办起了八匹马力柴油机带动碾米机、农户不再使用手臼麦磨了,70年代电力事业迅速发展后,使用电力碾米,解放了农村妇女劳动力。旧时制糖是木制糖车用牛力牵动榨糖水,煎糖,70年代办起糖厂,改用榨糖机。
  第六节 耕作制度与品种的演变
  解放前,按土质及水利条件,水田以种植水稻;早熟早白禾、江山早、黄干胡;中熟三百粒、迟熟晚花谷、糯谷。早中熟收割后种玉米、花麦,然后大麦或绿肥。旱地:小麦后期套种黄豆,再套插蕃薯,收后种小麦。
  1956年单季改双季。早稻引进“早三倍”“南稻”晚稻“慢秈九(称间稻也叫嵌稻)”。60年代引进“矮脚南特”“珍珠矮11号”“南塘矮”,早稻连晚栽培。长杆改矮杆解决了易倒伏问题。59年冬绿肥引进宁波大桥籽,并推广以磷增氮技术,使绿肥产量翻了几番,改土效果非常显著,曾吸引外村农民陆续来我村取经。
  后在红珠山岗建立农科队,专门从事杂交水稻接种以满足本村种子需求,杂交晚稻推广后,解决了晚稻低产问题,后熟超前熟。
  水田种植现况是早稻——杂交晚稻——(后期间撒草子)绿肥。
  58年推广早稻插秧改小苗带土移栽,随着科技不断被农民接受,90年代改用抛秧法,除草剂普及后,拔草耘田等繁琐劳动逐渐被废除。
  第七节 名特产
  西瓜是厚泽的主要名产。解放前朱章廷一只西瓜重40多斤,在千祥市众多的欣赏者中竟无人敢买。现在几乎每户都种植。另一特产山花梨,果大味甘脆,栽培田塍地坦,惜在不断改制土地调动中断种了。
  包产到户后栽培了80多亩温州蜜柑,去年桔农又淘汰了此品种,高位嫁接了“齐丁”“伊予”“凯旋”等优良品种。
  葡萄也有十多户栽培,亩收入约在万元以上。
  菱角,清时厚泽就引殖了。包产到户后,菱角养殖迅猛发展,每年投放市场105万斤以上。
  第八节 红硃山岗大塘、凉亭山的变迁
  红硃山岗原为一片荒丘,65年种上茶叶,68年冬改地二十亩。84年冬部分卖土并平整作屋基,陆续建房。凉亭山也在种茶后批基建房,大塘1977年全民发动改田二十亩。63年—68年凉亭山、前山、红硃山岗共发展茶叶四十多亩,建茶厂一座,以手工制作茶叶,每年投售茶叶五十多担。

知识出处

厚泽志

《厚泽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资料力求翔实,上至有据可查,下限为1999年年底。 内容包括概述、村党政社团组织、农业、水利、山林、工商服务业与集市等16章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厚泽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