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丧事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坟山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3074
颗粒名称: 六.丧事礼仪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96-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古山镇大坟山村丧事礼仪的情况。
关键词: 大坟山村 丧事 礼仪

内容

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俗称“办丧事”。确认人一断气,马上为死者梳洗、穿衣,将遗体移至厅堂,简铺停放。亲人即反穿上衣、腰系草绳,敲起丧锣、点起火把,把死者用过的被褥、旧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送出百步门外焚烧,称作“送活无常”,回家后,马上给死者设灵堂,灵堂里要香火不断,日夜有人“守灵”。亲朋好友接到“报丧”后,陆续送来香纸火炮、彩被、豆制品、锡箔等礼物,家族选择与亲人无冲破的吉日下葬。
  出殡那天,请司仪主事,送葬者戴白帽、白花或黑袖章,子女、女婿、娘家孙等近亲还要穿白衣(双关头巾)。出殡前先在灵堂前做羹饭
  亲人按辈份跪拜,有的还请来和尚道士念经超度亡灵,接着由三个亲人分别捧头、捧脚、抱腰把遗体入殓,称“落棺”。然后由主事者把彩被一床一床盖在死者身上,边盖边吩咐是谁送的,还吩咐死者“不要怕响雷、狗来丢个棕子”等一些叫做“吩咐落棺材”。棺材一般由四人抬,起扛时哭声、锣声、唢呐声、鞭炮声大作。
  出殡时先由二个亲人把雨伞、火笼、拐杖、灯笼等拎香碗,边跪边走在最前面,接着拿火把、分路钱、放鞭炮、吹吹打打跟随上来,棺材抬到“百步内”有专人敲“水碗”,抬棺材的接着讨“利市”(红包),送葬的人群随后接上,与死者生肖有冲突的把竹枝叶放在身边。抬到山上已挖好的墓穴,待落棺时辰一到响声四起,棺材放进坟穴,送葬者每人扒把黄土撒到棺材背,摘去白衣帽,每人分来一团棉花、一根红线,至亲另加一盏灯笼,回家。最后大家一起享用丧宴斋饭。
  为使死者适应“下世”阴间生活,要向新坟送三天火把,每隔七天要做羹饭,称为“做七”。
  政府实行殡葬火化改革后,我村率先建起安放骨灰盒的“百岁坊”,丧葬程序随之简化,但仍保留一些送“活无常”哭丧守孝等一些对死者悼念的习俗。遗体送市殡仪馆火化后装入骨灰盆,根据亲族的需求选择骨灰安放日,举行葬礼。如有特殊情况,可把骨灰盒存寄殡仪馆。出殡前夕领回骨灰盒,在家里摆设灵堂。
  亲朋好友送的礼品大多是花篮、花圈、红包等物。
  出殡那天,有的在应氏宗祠前面的广场上简易搭棚作暂时灵堂,亲朋好友开追悼会,向死者致哀,由主持人或家人致悼词,评价死者一生功德,启示后人,接着做羹饭(做”三七”仪式一并完成),亲人分别给死者跪拜。
  最后由亲人手捧骨灰盒、肖像、撑伞,吹吹打打,鸣放鞭炮,人们分别扛着挽联,花篮、花圈,庄严肃敬的心态,绕村一周把骨灰盒送到百岁坊,按指定的穴位安放。主人给送殡的客人回礼、分红线条后,集中到应氏祠堂用餐(斋饭)。

知识出处

大坟山村志

《大坟山村志》

志是一村的历史、是知识的宝库、科学文化的结晶。是一村的古今总览,是一部承先启后的传世著述,它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三大功能,使之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对于激励今人、启发后代都有重大的意义,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衷心祝愿社林人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创造更大的功绩,载入新的史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古山镇大坟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