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村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后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94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村民
分类号: D422.855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大后村村民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姓氏、人口增长、村民生活等。
关键词: 永康市 大后村 村民

内容

第一节 姓氏
  大后自宋末元初建村以来,则胡姓聚族而居,属龙山胡之和派。至六世分为天、地、人三房派,到七世地房派再分为仁、义鬼礼、智四房;人房派下再分为孝、悌、忠、信四房。宗谱分别称为“地派下前四房”“人派下后四房”。至九世地派前四房下又分为仁、义、礼、智四房,人派后四房下又分为孝、悌、忠、信四房。村民基本上按房派聚居。今孝、悌、忠、信四房,只保存悌房。
  第二节 人口增长
  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总人口830人。2000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172人(居外人口不计在内)。比土改时间增长了40%。自古至1966年人口的生育无计划。解放之后,人民生活改善,生育率及增长率都很高,1949年全国总人口4.5亿,至2000年已增到12.3亿。人口的盲目增长,对于教育、就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不利。上世纪的8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高度地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央列为基本国策,提倡少生优生,严格地控制人口增长,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计划生育机构领导计划生育工作,村中建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计划生育联系员,负责计划生育工作,政府强制推行节育措施,凡育龄妇女已生一胎者放环,二胎者绝育,近些年计划生育出生率控制到11/1000达到了上级政府规定的计划生育指标。
  计划生育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重大国策,开始推行受封建社会多子多孙多福的影响,人们有抵触情绪,如今已成为人们自觉行动,因为大家都〓到了计划生育的甜头,认识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
  第三节 村民生活
  村民生活不妨用衣、食、住、行、用五个字去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大后村是个穷村,村民以农为生,兼做手工业。但土地大多数集中在地主、常产、庙产手里,很少户有自耕地,多数农民租种地主、常产的土地。解放前科学技术不发达,耕作制度生产工具落后,水利条件差,多种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亩产三四百市斤。夏收之后,交了地租所剩无几,有的交了地租已一无所有,秋粮种的是玉米、豆类、乔麦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兼之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重压,村民过着食不饱肚,穿不裹腹,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一遇旱灾、虫灾荒年,更是苦不堪言,于是男孩不能上学,八九岁就外出学手艺混饭吃,旧社会人们因为营养条件差,生活困苦,医疗缺乏,许多人生了小孩矢逝,人均寿命仅四十岁左右。男子六七十岁的稀见。
  衣——在旧社会,大多数人穿的是自种自纺、自织的土布,用大青染成蓝色,也有用蓝白两线织成的虎皮,小孩穿的条子布。至于机织的细布、绸缎之类只有极少数富裕家庭能穿上,一般家庭春夏秋冬穿的都是一色的衣裤,男人上衣穿对襟,女人穿大襟,小孩穿肚秋。多数人四季穿的同一套衣服,破了补,补钉加补钉,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穿三年”之说,一套衣服要穿好几年,实在破的无法补了,破布用来衲鞋底。冬天身无棉,夜里盖无棉被的人家也不少,数九寒天靠一只火笼取暖御寒,夜里一家数口挤在一张床上,上盖蓑衣,破衣烂衫取暖。脚上穿的是用稻草编的草鞋,蒲草编的蒲鞋,若不出远门或挑担,一般日子光着脚,连草鞋也舍不得穿。冬天穿自制的布鞋,十几岁的姑娘就学会了做鞋的工艺。春冬雨雪天气,无雨鞋,在两片毛竹片上系上绳作雨鞋,有的即赤脚走路,稍富裕的户,才有用牛皮制的靴和钉鞋。到民国中期才有橡胶制的套鞋,那也是凤毛麟角,稀罕之物。
  1951年土地改革之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政府又大力推广先进科技,农民得到生息,大力兴修水利,粮食连年增产丰收,所收粮食除交农业税,都由农民自由支配,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饭吃,穿也讲究起来,舍得花钱去买细布,毛线,衣服已有春夏秋冬之分,虽然有的人仍然保留节俭之风,缝缝补补,但一套衣服再不像从前那样穿上好多年了。不过上世纪50—60年代,普遍穿衣很单一,花色单调,工农蓝皮制的中山装,列宁装,夏天的衬衫或灰色、淡蓝色衬衫,冬天紫色或蓝色的棉毛衫裤,蓝色,黑色的短大衣或长大衣,毛线衣还很少有人穿。至于西装、时装在那时农村中还见不到。70年代兴起了化纤布衣服,80—90年代男男女女都穿上了款式花样繁多的时装,50—60年代的中山装、列宁装可能已进入博物馆了。穿衣高档,四季分明,不论是劳动,还是作客都穿上新衣服,补钉衣服除个别老人,再见不到穿了。穿旧了的衣服,不是用作衲鞋底而是作为垃圾焚烧了。脚上穿的鞋,从前是草鞋,布鞋,50年代兴起了胶鞋但仍以布鞋为主,到70年代兴起了皮鞋、凉鞋。80—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的改善,布鞋无人穿了,男女老幼都穿皮鞋、胶鞋、凉鞋、拖鞋,花式纷繁。冬日雨雪天穿橡胶套鞋,牛筋靴等。妇女更爱打扮,四五十岁的妇女及姑娘们戴耳环、项链、手链、戒指的人差不多有80—90%,手表不论男女老少几乎都有。
  食——旧社会,食的是粗粮,半年糠菜半年粮。青菜、野草掺。从前有人是这样形容的:“三个菜头扛粒米,还且一个菜头送行礼”。白米饭一年中很少吃的。青菜出时青菜饭、菜粥、饭汤、青菜羹;萝卜出时萝卜饭,春天田荠饭,不仅是穷人如此吃,有自耕田的富裕户也是如此吃。一日三餐,二稀一干,穷人即使是这样也吃不上,吃了上顿愁下顿。至于菜肴,全是农家自种的蔬菜,腌制的干菜、菜生、菜干。酱油,即自制的麦肤酱,豆豉酱。佐菜的油料是自养猪的肉油,一年宰一头猪,肉上店,油自食,一家人食用一年,菜干往往是用米汤水代油。有些户饲养不起猪,就没有油料佐菜了。鸡是户户要养的,但蛋舍不得吃,要拿到集市上售了,补贴家中油盐之用,鸡,是非过年大节不杀的,上世纪50年代初,政府土地改革之后,人们吃得饱也吃得好了,但到1959—1961年,人民公社化,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耕的只有少量自留地,吃饭食堂化,都到食堂去用膳,户不动烟。三年严重旱灾,苏联向我国逼债,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共产党的政策失误受共产党风、命令风、一平二调风、浮夸风、瞎指挥风五风的影响,农业大歉收由于种种因素造成,新中国成立之后最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百姓苦不堪言。饥荒严重,吃饭加菜代,因为饥饿凡可吃的树皮,草根都拿来吃,诸如榔树皮,山区里的葛藤根,金刚刺根,池塘里的菱荷等都取来充饥,本用作猪饲料的米糠也拿来吃了。其时国家供应的米,米价6分5厘一斤,而市场出售的每斤价涨至2元4角一斤。因为饥荒患浮肿病的人多了,因病不得医治而死亡的年老人较多,逃荒到江西的若干人。在此三年中,因营养不良,妇女们几乎无生育。凡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至今心有余悸,记忆犹新。1961年冬中央纠正了五风的错误,鼓励农民开荒种十边地,政府又及时供应粮食,解散食堂老天爷风调雨顺,翌年夏收空前丰收,饥荒解除,米价由最高峰的2.4元/斤猛跌至0.2元/斤。许多本来停止生育的妇女,仍生育了,是年出生的婴儿达到历史高峰。
  许多在三年因难时期逃荒去江西的人纷纷回来了。但是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解决不了用钱的问题。因为集体化吃大锅饭,人的思想觉悟不适应这种制度,出工不出力,出工磨洋工,收工一阵风,一个正劳动力劳动一天,好的生产队块把钱,差的生产队分红只有几角钱,此种生产关系,严重地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这条政策方针,改革开放,把土地承包到户经营,解散生产队,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兼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民把大量的空余时间去从事其他行业赚钱,生活很快地富裕起来,如今非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讲究营养。
  住——1949年解放前居住条件差,改革开放之后,村民手中有钱投入新屋的建造。并且互为攀比,如今全村新盖钢筋混泥土多孔板结构的三层四层的楼房有175幢,建房户175户,而且许多房屋已装璜得非常考究,农村已成为城镇化。村庄已比老村扩大了五分之三。
  行——1949年解放前,没有公路,村民去城里办事或赶集市都靠步行。1957—1958年建成了永唐公路,开始通车,客车每天三班,村民进城赶集仍以步行为主。1962年胡德钱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改革开放后不但自行车普及,而且新置了摩托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迄今有摩托车60余辆,各种汔车5辆,拖拉机远输机20辆。公路交通大改善,原来的永唐公路,拓宽并浇水泥改成永中公路,1999年—2000年再次改造把原来路面11米拓宽到19米成为4车道的二级省道,从市城通往唐先中巴客车每10分钟过境一趟,如今进城再无人步行
  以车代步。过境温杭、东永、丽杭、溫、丽至义乌的客、货车不计其数。外出旅游非常方便。
  用——家具,从前睡的是木板床,冬天下垫稻草取暖,改革开放之后,床也更新换代,新兴棕棚,睡梦思床,冬天垫的是棉絮,或海棉,毛毯;盖的被从前是土布被,而今是,大绸被,天空被。民国时期只有城里机关有电话。上世纪91年村中金岩等七人首先安装了电话,至本志成稿之际全村60%户有电话,30%户有手机,80%户有电视机,民国时期连这些名词都无人知晓。十几年前,村中几乎只有几台12至14寸的黑白电视机,而今全村几乎家家户户已有黑白、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在民国时期,村中无人知道这玩艺,闻所未闻,上世纪70年代还是城里人使用,80年代后村中才有冰箱,而今全村70—80%户有冰箱,自古以来洗衣都是手工操作,在本世纪70年代洗衣机还是城里人使用。80年代洗衣机也进入农家,如今许多户拥有洗衣机。21世纪初又兴起了电脑,胡登超首先买进电脑。
  烧饭的燃料,自古以来用柴草,从前都要到指岭、鱼曹头高山去挑,稻草、树叶、桔梗都是燃料。上世纪80年代后,改用既省力,有方便的煤饼炉、煤气灶,再无人往山区挑柴、稻草、桔梗也都烧在田里了。
  引火工具,清、民国中期用古老的火石火刀磨擦,纸卷引火,在炉灶的灰堂里留火种。抗战开始,使用洋火,即火柴,因为火柴是外国引入的所以叫洋火。直到解放以后,火柴厂自办,改名为火柴,或叫自来火。才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火,而今又用易于携带,风吹不灭的打火机引火。
  照明,清、民国时期,都用灯盏照明。灯盏是用一个小小的木架,上置一个铁铸如铜匙大的盛油器皿,叫灯盏头,上置桐油、菜油、青油,灯草作照明燃料,光亮如豆。民国后期,外国石油输入中国,有些户照明用煤油。灯有白铁焊制的洋油盏,富裕一点的人家用美孚灯。上世纪60年代我国有了自己的油田,才普遍使用煤油照明,到上世纪70年代安装了电灯。从前黑夜走路,照明的用灯笼或松明火把,油纸条,而今用电筒或蓄电灯。
  食用水,从前食用水靠肩挑井水。到上世纪的80年代初,使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而今有的人还饮用一种经机械纯化过的矿泉水—纯净水。从前只有居住大城市人才能享受的生活,而今农村人照样也享受到了。
  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日子似蜜甜。日新月异的变化,编者无法以文字一一予以表达,仅能粗略书其一二,让后辈读之略知先辈们生活之概况,不忘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美好的今天,团结奋进创造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大后村志

《大后村志》

本书记述了以毛泽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指针,本着厚今薄古的精神,既注重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十多年的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巨变史,实事求是,科学地总结了这段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讴歌党的英明伟大,同时也注意保存宗谱中优秀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