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8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专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8
页码:
107-124
摘要:
本节专记介绍永康建置地域和区划沿革,长深塘水库修建记、徵德堂记、重修芝英应氏孝墓记、重修梁风桥垂裕堂记、庵山恢七公墓重修记、迁居泽塘下记等。
关键词:
永康市
亳塘村
专记
内容
永康建置地域和区划沿革
·应龙其·
建置沿革
传说中的尧、舜时期,今永康地域地处古扬州。相沿至西周(春秋)时期,永康地域属越国地。
东周(战国)属楚国地。
秦、西汉、东汉、三国初属会稽郡乌伤县。公元9年至23年王莽篡汉后乌伤改名乌孝。东汉建武元年(25)乌孝复称乌伤。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始分乌伤县南界上浦乡,置永康县。属会稽郡。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永康属东阳郡。
晋(265—420)沿吴制,属东阳郡。
南朝:宋(420—479),永康属东扬州东阳郡。永光元年废东扬州,
东阳郡仍属扬州。
齐(497—520),永康属扬州东阳郡。
梁绍泰二年(556)东阳郡特置缙州。永康属缙州。
陈天嘉三年(562)废缙州,复东阳郡,后改金华郡。永康相随属之。
隋:开皇元年(581),隋统一中国。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金华
郡,省永康入吴宁(金华),不久复置永康县。
开皇十三年(593)置婺州,永康属婺州。
大业三年(607)改婺州为东阳郡,永康属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永康县擢升为丽州,属越州总管府。县治在县城北。
武德七年(624)改越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武德八年(625)丽州废,复称永康县,属婺州。
武后天授二年(691)析永康县之西境设置武义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婺州为东阳郡,永康属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东阳郡复改婺州,永康属之。
五代,天宝元年(990)属婺州。两宋时永康为紧县。
宋,淳化元年(990)属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攻取婺州,婺州路改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又改宁越府为金华府。
明、清,均属金华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永康县直隶浙江省。三年(1914)置金华道,永康属之。16年(1927)废道,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1932)6月省政府在金华设立县政督察专员办事处,初为第八行政督察区,至9月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24年(1935)8月,省政府改在兰溪设立兰溪区,25年改为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27年(1937)后第四行政督察区;迁移金华,永康相随属之。28年(1939)二月,全省形成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域。析永康东北部的孝义区划入磐安县。32年(1943)原第四行政督察区调整,永康仍属第四行政督察区;36年(1947)后,金华设第三行政督察区;37年(1948)7日,金华设第八行政督察区(署治在义乌);38年(1949)延续,永康属之。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辖区承旧制。8月19日改督察区为金华专区。永康县属金华专区。
1956年元旦始,将永康县县西桐琴乡桐琴等6村划入武义,1956年8月将东阳县西坞村划入永康
1958年10月,撤销武义县,并入永康县。
1961年,恢复武义县建制。
1968年4月,改金华专区为金华地区,永康属之。
1985年5月,金华地区改市,永康为金华市管辖。
1992年10月8日,撤销永康县,设立永康市。
地域变迁
永康地域范围,唐以前至宋、元,无文字可考。
明代县境,东西宽265里,南北长100里,其四至为:“东至台州府仙居县240里,以马鬃岭(今属磐安)为界,自界至仙居县40里;西至武义县界20里,以桐琴西堠为界,自界至武义县30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界45里,以黄碧堠为界,自界至缙云县35里;东北到东阳县界60里,以尚书塘东堠为界,自界至东阳县70里;西南到武义县界40里,以小界岭为界,自界至武义县40里;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以内白东堠为界,至武义县35里。”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知县沈藻奉令会勘县境四至为:“东至仙居县治280里,抵马鬃岭交界240里,抵洪茂岭缙云县界60里;西到武义县治50里,抵杨公桥交界30里;南至缙云县治80里,抵黄碧界堠交界45里;北至义乌县治152里,抵杳岭及长坞坑(今长川村)交界50里有奇;东南到缙云县界40里,地名南岗岭;西南到武义县界20里,地名桐琴;西北到武义县界30里,地名驮塘;东北到东阳县界60界,地名四路口”。并分别在县的东边42都护腊桥与处州府缙云城阙桃交界,东边带北22都伍斗山与东阳50都交界,东边带北47都下连坑与台州府仙居县27都黄山头寨门交界,东边带南23都包坑口与处州府缙云县27都交界,正南三都永祥马岭与缙云县交界,南边带东45都庄基(今属磐安)与缙云29都交界,南边带西8都桐琴与武义赵宅村交界,正西8都杨公桥与武义倪村交界,西边带北10都董村与武义茭道交界,正北20都祉岭尖(又名挂纸岭头)分水与义乌交界,北边带东长坞坑与东阳交界,北边带东46都三石(今属磐安)与东阳安文(今属磐安)交界,北边带西11都枫坑岭尖分水与义乌交界,以上共13处皆有会勘立石为界。
清光绪十七年(1891)《永康县志》载:“永康县在金华府南东上游之地,县境东西广265里,南北袤100里,自县至府(金华)陆路110里,水程180里,至本省陆路530里,水程620里,至京师陆路4180里,水程4780里。”
民国17年(1928),全县面积清丈实测为2124323亩。民国28年(1939)3月,永康全县总面积为151.74万亩。民国29年4月,经测量,全县总面积为1011.58平方公里。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载,解放前夕永康县总面积为1002.7平方公里。
1958年10月武义县划归永康后,全县总面积为384.51万亩。
1992年土地详查统计,永康县行政面积为1046.2平方公里。至1997年全市土地面积无变化,其四至为:“东起棠溪乡后岗头村,西至八字墙乡陈弄坑村白云岩洞,南起新店乡扫帚坑乌岩洞,北至中山乡下位村村西北岭头,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
自永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古丽镇始,东至磐安县界32.5公里,以棠溪后岗头村将山为界,自界距磐安县城12.5公里。东南至缙云县界20公里,以舟山马关村为界,自界距缙云且城18.5公里。南至缙云县界16公里,以新店乡扫帚坑村乌岩洞岗为界,自界距缙云县城13公里。西南至武义县界14公里,以永祥乡大兰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5公里。西至武义23.5公里,以花街镇杨公村为界,自界距武义10公里。西北至武义县界19公里,以八字墙乡陈弄坑村为界,自界距武义县城17公里。北至义乌市界23公里,以中山乡下位村村西北岭头为界,自界距义乌市区22.5公里。东北至东阳市界26公里,以中山乡长川村为界,自界距东阳市区19.5公里。
政区变革
唐代,邑城之地分隅,隅下有坊;城外分乡、里两级。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宋、元间始有都、图建置。乡下按田地置都,都下为图。
明代仍设乡,乡下为里,里下为甲。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明代,永康分10乡47都,112图。
民国元年(1912),推行区、村制,改10乡为12区,下划365个村里。其都,图主要应用于田赋征收。
民国17年(1928),公布县组织法,推行村、里制,县以下设区及村、里。百户以上乡村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编为联合村,百户以上市镇为一里。全县分为365个村里。
民国20年(1931)奉令将原365个村里划并成152个乡镇。乡镇以下“闾邻”编制,5户为邻,5邻为闾,全县共分11557个邻,2303个闾。
民国23年(1934),废闾邻,缩乡镇,行保甲。10户为一甲,10甲为1保。民国24年(1935)5月,全县152个乡(镇)调整为68个乡,7个镇。
民国28年(1939)2月,全县为72个乡(镇)604个保。同年5月,划并为34个乡,6个镇(三个乡划新建磐安县)。下设604个保。10月实行新县制,以15保为1乡镇,15甲为1保的原则,将原40个乡镇缩并为29个乡,5个镇,387个保。
民国30年(1941)2月,将原34个乡镇划为32个乡,5个镇,共387个保。
民国35年(1946)10月,按省政府关于乡与镇应分别,“凡商铺在百户以上者,始可称镇,否则一律称乡”的规定,进行了全县乡镇调整,原37个乡镇划并为23个乡,4个镇,设394个保。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废除保甲制,推行区、乡、村制。全县设8个区,下辖沿用解放前夕4个镇,23个乡。
1950年8月,为便于土改运动的开展,全县划分成8个区,6个镇,83个乡。翌年7月又划成8个区6个镇82个乡。
1956年3月进行撤区并乡工作,撤销5个区,保留3个区,将85个乡,合并为28个大乡,3个镇(1个直辖镇,2个乡级镇),是年7月,乡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9月全县划并为7个区,1个城关直属镇,1个三合直属乡,另设芝英、古山2个镇,34个乡。
1957年5月全县划成5个区,辖4个镇,36个乡。
1958年9月,推行政社合一,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区建社,9月25日,决定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全县分6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
10月,撤销武义县建制后,将原武义8个人民公社并入永康,为武义片。时永康县6个人民公社。全县共14个人民公社管委会。同年12月各公社将红旗,跃进等名称改为原地名。
1959年1月,将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乡级),3月,全县有14个人民公社,96个管理区,3个县属镇,765个生产大队,5814个生产小队。
1961年8月,全县设6个区公所。
10月1日划出武义后至11月16日全县共建41个人民公社,653个生产大队,4772年生产队。
1962年6月,撤销6个区公所,保留区党委。
1963年5月,全县划为5个区,42个人民公社,其中7个公社由县直辖。
1965年4月,长恬公社改名为长田公社。6月寮前公社与胡库公社合并,称寮胡公社。是年亳塘(建华)、下蔡(先锋),由寮前划入芝英公社。
1972年恢复环城区,辖原由县直辖的7个公社,并再划入童宅公社。
1981年12月,改城关镇人民公社为城关镇人民政府,由县直辖。
同时建6个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1983年上半年,推行政、社分设,复建乡、村制。将人民公社分设为人民公社和乡人民政府两套班子。
1984年9月21日,经省政府批准,新建方岩镇为浙江省第一个旅游镇,名方岩镇(10月24日召开成立大会)。
1987年末,全县共有6个区,2个直辖镇,5个区辖镇,35个乡,716个行政村,1130个自然村。
1991年9月,撤销方岩乡,扩大方岩镇,同时建立方岩区,辖方岩镇(乡级)、岩后乡、胡库乡,方岩镇设派溪村,原方岩镇机关改为方岩区机关,设橙麓村橙麓街。方岩区公所同方岩风景区管理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92年4月,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撤销7个区,原41个乡镇缩并为13个镇,11个乡。
1997年底全市有15个镇,9个乡,725个行政村。
2000年,烈桥、童宅2个乡并入古丽镇,原9个乡成为7个乡。
长深塘水库修建记
应有盛
清基础 1956年正月初三日,太阳刚露脸,霜很厚,冰冻很大,没有风,冷意小。三四百号人,男、女、老、少、弱、残、五花八门,有的穿着草鞋,有的拖着一双破布鞋,手上拿着一把锄头或一条扁担。用好奇的眼光看,二条粗粗长长的白石灰线,人们不知道多少长,多少宽。只有一个概念,很宽、很大。工作面大,未经过带工人员的安排,大家都站着等待着安排到那里挖泥,那里挑土,双手怕冷,拢到袖衫袖里取暖,双脚赤着,也怕冷只好原地踏步取暖。这是长深塘水库开工的第一天,因为施工管理人员也是清一色的本村人,从来未曾做过水库,也没有见过水库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施工心中无数的。施工管理人员的双手提着一个谷〓,里面盛着石灰,另外还有一条箍桶篾,篾的中间有规则地的点着红点,这两件东西是施工管理人员的全部工具,石灰是划线用的,箍桶篾是当卷尺丈量的工具,还一张图纸是16开的纸用铅笔画的上面有十几条线条和几十个铅笔字。据说这张图纸是农田水利局里的技术员绘的,这是水库建筑的唯一技术资料。
把长深塘的塘泥、黄砂、浮土全部担掉,倒黄泥墈方向的石灰线外面。施工员发出了开工的施工令,穿鞋的脱去鞋袜,不穿鞋的年轻人早早赤着双脚在冰霜冻结的泥土上了。清基是第一步工作,参加担土的人员不讲年纪,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参加。最大的七十多,最小的是十一虚岁。清基是按工记分数的,水库修建工程大年初三拉开了序幕。
土地向邻村要一谈即通 长深塘水库库址大截水坝的中心位置坐落在长深塘和长温塘二口沙塘的原塘址上,大坝拦截成功,蓄水后,仁塘坑的上半坑田全部淹没,而仁塘坑(黄泥墈坑岘口人称)的田县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岘口村人的,岘口村人的土地没有一分田能受益长深塘水库的水。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代价的把对方土地用作自己建水库,谈何容易,可是当时的社会二个村的村干部双方一接触,一谈即通,没有什么文书契约,没有什么负担损失费用(只是田换田)。今天的人听到后,会相信是真的吗?这是真的是事实。
一个村民大会,一呼百应 一九五五年,腊月廿七夜,亳塘的亳川公祠内,召开当时寮前乡第三村的村民大会,大会宣布,长深塘修造水库这个水库是寮前乡的第一个水库,也是全永康的第一批水库。水库产权属本村,蓄水4万立方米,能够灌溉全村百分之十以上水田。自己动手,自己受益。大会宣布,明年正月初三开工。就是这个村民大会就拉开了长深塘水库工程的序幕,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挖卡沟 一片长二百余米,阔百米的黄金泥长方形的地基被清理成功,在这块地基长向的中心,要挖一条阔二十米的深沟,这条沟名叫卡沟。挖掉、担清原来的泥土后,要用石夯和木杵夯实泥土,以防水库蓄水后渗水。这条沟挖多少深没有事前计划,是挖到硬土为止。施工人员现场指挥,大概是挖了七、八米深后,开始填沟的。这条沟的泥土特别讲究,一定要清一色的粘性黄金泥。每一层填20公分厚,然后用石硪夯实泥土。在沟的各个沿边处,用大扛杵夯实泥土。一层夯实后再挑上一层,一层一层地往上填,平了原来的一块大平地,卡沟填平成功了。
工具和学会用工具 锄头、铢锄、二齿锄、扁担、搬箕。这是常用的农具。
专用工具有:石硪、也称石盘。它是一块和土木结构房屋的柱藏盘很像似的石板块,厚度十六公分——二十公分。阔充50×50公分四方形。在四个角郭角10到15公分处凿穿一个方形斜向洞眼,四只角都同样凿穿洞眼。使用石硪前先准务好(每个石硪)四条硬杂木木棒,木棒直径3至4公分,长大概50公分,把木棒穿过石硪的四只角上的洞眼,每个石硪角穿一条木棒。在二条木棒的交接处系上二条,耕田时用的拉犁索,也就是系上了八条又粗又长的麻绳。每条麻绳的末端系上一根和镰刀柄大小的长20公分左右的光滑木棒,这八条木棒是拉手柄。石硪是夯土的工具,是把虚土夯实的唯一工具(是原始压土机)一个石硪夯土最少要用八个人拉绳,最多可以用廿个人拉绳。拉绳索是要八条绳索用力同时,力气要求八条绳索基本均匀,拉力越大,石硪上升的高度越高,压土的力越大。如果八条绳索用力不均匀,石硪就升不高,掉下来与虚土接角时,落地不平,就失去了夯土的力度。打石硪是个力气生活,要有熟练的技巧,当初都不能熟练的驾驭它,一天、二天、三天、天天练,练熟了工地上的几百号人个个都成了熟练的好夯手。大面积的土方是用石硪夯土的,一层20左右厚的土,铺一层夯一层,铺一层夯一层。四边边沿处石硪失去了作用是木杠杵夯土的。木杠杵是段长1.5米左右直径50公分左右的圆型硬木,在硬中间钉上二条圆木手柄,二个人扛一个木杵,抬高木杵往土上压,抬一下压实泥土一下。木杵的使用比石硪简单只要有真力气。几万个立方米的土方就是用石硪和木工杵,一记一记地夯实成大坝的。
夯土的质量验收和记工办法 按施工规定,压土每层厚度不得超过20公分(实土)压实的标准是不渗水。施工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和丈量土方。民工把土压实后,通知验收人员来验收,施工人员拿来了二件验收工具(出可以戏称仪器)一把锡制酒壶,酒壶里面盛满了水,一条圆钢棒长30公分左右,直径大一个半公分左右棒头,是尖的。验收人员,把铁奉用力往已夯实了请求验收的土方上一截,把土方截成了一个圆形洞眼(洞眼深弃不少于20公分)。然后拿起酒壶,把壶里的清水斟到那个园形洞眼中,把水斟满后,洞眼的水不出现渗漏现象,则是合格了,不渗漏水说明已经把土方夯实了,如果有渗漏现象,当场宣布重新夯土,夯到不渗漏为止。这二件所谓仪器还是很管用的。
已夯实的土方由施工人员拿来了一条箍桶篾(土制的卷尺)和一条和筷粗细差不多的高度土制尺来丈量土方长×阔×高。(量高度是事先在土方中地点安放一个无节的竹筒,土制的高度尺,往竹简里一插就能量出多少高)然后计算出土方,每立方米给多少工分,由施工员给民工工分票,民工们按当天所得工分,自己评出来,张三几分,李四几分,上交回工地管理人员,忙而不乱,天天如此。
一天一天的挑土、夯土,在1956年5月份前把卡沟填平,在两季未到之前,完成原计划第一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建放水的型洞 1956年一年里,除了插秧、割稻二个忙季停工水库的筑岸工程外,几乎晴雨无阻,一年到头都有人在工地上忙碌着。1957年正月初六开工,当时的土坝已成雏型,里面是蓄水库,外面是拦水坝,老实巴结的人也能分得了出子、丑、寅、卯了。也就是在这个年头里,种田人的生活开始了很大的波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三、二二地成立了,代替了互助组。在基层单位领工资的人——干部和小学地校的先生——老师,有相当数量的人有的是坐牢,有的是送回原来的村里,当农民了,这就是当时所说的右派他子和坏分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粮食统购统销的征购任务逐年增加,当时的农民谈论温饱二字是侈求,青黄不接十家九家缺粮食,靠所谓政府的返销粮、养命。当时上亳塘自然村的应崇朝公,曾经编出了几句顺口溜,对当时农民生活的反映,他说:“淡煮菜,当正粮,萝蔔钱放放汤,社员肚里发颠狂……。在那政治挂帅的年月里,有胆识敢说真话的人很少,像崇朝公这样的人,说上这几句真话,也被吓得三魂七魄颠倒,坐立不安,幸好他有二点靠山,一是烈属、二是文盲又年纪大了。如果没这二点靠山,多少会给他点颜色看看,长深塘水库是扎紧布裤带成功的,今日的年轻人会相信吗?
水库土坝一日一日长高,只留一个缺口让溪水流通,水库的放水型洞的位置就选择在小溪边的岩塔上,把凸的岩头用土硝炸去,用钢钎凿开一条水沟,象蚂蚁啃骨头般一天、二天、天天如此地凿着,在水沟的中心位置用砖块砌成一个圆形的状似水井的大圆圈。是以水泥浆砌的,这个大圆圈的内直径有1.5米以上,名叫型井。这个井的中间安装一块水闸水闸上端是一条很粗的圆钢,这条圆钢上半截用车床车上方牙螺丝纹,圆钢的螺丝纹上配上一个生铁铸的大圆盘,圆盘中间有螺纹,旋动生铁螺盘能使那条圆钢升降,带动水闸封闭,这玩意叫“启闭机”,可称是农业机械了。是县政府提供的全部物资,当时说是政府调拨的,不要钱的(蓄水后因这种放水设备水是从库底放出的,水温太低,影响水稻生长,被淘汰于1963年,改为分级梯形,型洞放水)。
工伤事故 1957年3月,水库凿型洞放炮爆岩塔和钢钎凿岩在紧张地进行着,挑土、筑坝更经凿岩忙碌。时值清明,天气晴朗,太阳高照,寒意已经被天天挑土、打夯的人赶走了。挑土、挖土的人们多数已穿上单衣,有些年轻的汉子,赤膊挖土挑土了。那天是三月初六日,是丁酉年的清明节。清明上坟祭祖,标几张白纸,再添二把土于祖坟头,这个习俗,起始于那朝、那代也说不清楚了。可是在革命的岁月里,很少有人上坟,鞭炮和炮竹声几乎绝迹了。太阳特别热,燥闷。工地近来增多了一个集体小憩的时间,一到这个时辰,有管理吹哨子通知休息。这个休息时间是为施工、工地上的民工人身安全而特别增设的项目,因为近来凿型井沟用硝药爆破岩塔,休息时间就是放炮的时间,这个安排真够紧凑科学的。哨声起,民工原地小憩(当然离放炮区近的工作面是要避安全区里去的)轰隆炮声响了,出现一阵清烟和被爆破的石块,同一时间,在爆破的对面方向,取土区内也出现了一阵泥尘,……工伤事故发生了。
事故现场有一个土方组的挖土人员被倒塌下来的泥土埋没了一个男民工的下半身,还有一男一女二位小青年被倒塌下来的泥土冲挤出一段路。二个小青年受了点轻伤,只是脸色铁青,可能是吓得那个模样。下半身被泥土淹埋的男民工被邻组的民工上前来救援时,抱住了他的上半身身体,想把他一把拉出来,结果是拉不出来,只好用锄头和双手把压在他身上和身边的泥土取空后,拉了他出来。他受伤了,伤很重,脸色青青无血气,站不住也坐不住……。他姓王,名字兴祥,黄泥墈村的吉塘里是他的住处,瘸脚,靠一第木拐行路,不能担泥土,挖土是他的专业。他取土会找巧门,效率不比手脚灵巧的人挖得慢。取土事先选好位置,有墈头的地方取土,先把墈上的泥土挖出二条沟,然后把坳头下挖空,第三步爬到墈顶上,把他所挖的那块泥土与大块泥土连接处挖一条沟,把他要取的好块土与母体分离,这种取法,速度快、有危险。(当时施工员的述语这种取土法叫取“神仙土”,是反对的也是禁止的采用这种方法取土的),王凭着他的机敏,习惯了这种取法。小憩前他还对那块塌倒下来的土用力试了试,认为安全后,坐在好泥土下方,休息的。谁能料到相隔百多米外放炮,地层震动把那块原来牢牢固固的土震塌了,压到了地,压倒了他!王兴祥受重伤了,他是瘸脚的人,未曾娶过老婆,家里还有一个又目失明的老母,还有一个在洞头岛当兵的胞弟。由村里把他到县里人民医院治疗,过几天后,医院医生在他的背脊梁骨处浇铸了一块大大的石膏块,抬回吉塘里了,放在床上,他不能坐立,不能转身,又没有人专门照管,靠一个盲眼娘送点饭到床前……。五月天,不能转身的他身上生蛆了,很臭……。不久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步路,离开人世了,当年他只有二十九岁。
晴雨、风雪无阻 挑土、打石硪天天如此,大坝一日一日长高。水库决策者计划于1958年种田前合垅蓄水。1957年12月施工期到廿七停工。大年时节天下大雪,水库土坝上的积雪近一尺厚,通过集体讨论,按原计划大年初一开工,在种田前蓄水计划不变。1958年正月初一日,锄头、泥锨、扫帚、扫雪,填土坝,与天争时间。挑灯夜战,合拢土坝。风雪、雨霜难不住有信心的人们,人们与饥饿斗,与霜风雨雪斗,凭一双手,一把锄头,一块石硪,把横截在长深塘和长温塘二口塘顶上的水库大坝筑建成功,按预期蓄水,灌溉库区的千亩水田。62年、63年二年对水库大坝又进行了加宽10米。
今日的大坝巍然屹立,坝外野草丛生起护坡作用,坝内碧水清波,小船荡漾,鱼群嬉戏,堪称高峡平湖。久雨,长雨拦水,蓄水稳如泰山;久晴久旱,有水灌禾,辛勤的劳动今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参加建设水库的长辈们,他们当中有一部份已经过世,也有一部份在三年饥荒时为饱食逃荒异土他乡,定居在他乡,白骨也埋葬他乡。他们走了,他走得很匆忙,他们把汗水浇成的成果传流给我们。流传给我们的不仅是水库,更为贵的是不怕艰苦的创业精神。先辈们,你们的创业精神传流千古!
徵德堂记
应氏徵德堂者,大宗祠岁祀礼成,合宗人以馂享也。堂初名馀馂。尚书久庵黄公易今名。仍手题其榜颜之。宗人蕃、堂深广、能受然。自天成公特建费甚大,人情斗粟尺布不忍予公能特建堂久庵公乃尔其嘉乐公也。徵德者何?祖宗积洽百余年,而应氏始大宗,始蕃实,惟德是祚,乃应氏能以其大且蕃也。益祗遹世庥为邑巨室,以昭受祖宗之成,亦惟德是祚,是故德非必前视其后于吾者。而吾能作之裕德非必后视其前于吾者,而吾能述之光为其述作也者而征之,则其为德也信矣。然尧舜之后,弗競颜冉之先,未闻为之前者,能必保其述而为之。后者可必诿之作乎。此豪杰之士莫予开也犹振,况于有所启佑也。应氏自台迁缙云,再迁永康,居芝英。自余所闻知,咸称其上世长者以忠信孝悌起家。率子弟诵法孔孟修服先王,一时奇杰相项背兴。若鹤邱、方塘、芝田、石门、伯宣、天纯、克之诸公,今又若古麓、晋庵二老,其间应岁辟歌鹿鸣举进士,或振铎宫墙,或握符郡县,或持宪外台,或列卿尚宝。闻道媲贤者有之,笃学名世者有之。既棣萼以联芳,亦奕叶而济美。他如挟册待问,操觚飞芳,学士经生,户不胜踵。若庶人也则家千金,夫千亩者岂少也哉。此鸿堂所以聿开,而华胄为之宏集,俎豆所以辉扬,而鬼神为之歆飨也。然则登斯堂也,其有不仰止前修而追思上世者乎。仰止者不日盛哉。其风泽乎盛难乎其继也。追思者不曰盈哉。其庇庥乎盈不可为久也。昔我先公既以德世其泽世其庥矣。德盛则泽从而盛,德隆则庥从而隆,吾后人也。容有不顺乎亲不敬其长者邪。自欺其心自诡其行者耶。不畏孔孟之言,不率先王之训者邪。有一于此,是谓背德要必去其非,而从其是,监诸昔而戒诸今。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则履盛持盈之道得而风泽庇庥之庆,可衍于无穷,征于前者不将有征于后邪。是故先王养士必群之以庠序学校,群可以观可以兴矣。是堂也裸于斯,脤于斯。少长疏戚之揖且让于斯。是尤不可以观且兴乎,矧有神焉,耸其上也。夫是知天成公建堂者之功为烈也,夫是知久庵公之名堂者之所为旨也。其子古麓兼请记于余予嘉乐,犹久庵公也,故记之。嘉庆四十五年岁次丙寅十月朔吉
重修芝英应氏孝墓记
孝墓者,应氏始祖九二府君墓也。墓山自石翁发迹,逾岘岭,历黄冈下峻畈,沿及陇亩,挟溪流北行,或隐或见,迤逦四五里,底大田而止。盘旋平衍,左昂右伏。三宝列嶂于前,古娄绵亘于后。临方塘而负岘涧,大道交贯于中,邻比辏集,旧成乡镇。府君自宋季来相斯地遂迁家焉。比其卒葬于左阜隆起处,人称上坟。而应氏有墓昉诸此,厥子万三翁附之,自是环塘夹道,依墓而群居者,日以繁衍,里遂号诸应,而大田名晦。既入我朝,世能增修礼义二祖之灵实歆之,故茔产芝草数本,人乃更名其墓曰孝,里曰芝英。至今百余年间,人传以为美谈。子孙亦有感慕,兴起者先君,常欲一显扬之,而〓志以殁于戏痛哉。正德甲戌,奎奉先妣襄事既毕,因纂次本氏世系事,行以为家谱忽于残书中,得先君昔所经画茔谱遗规,即感叹曰命奎矣。乃告族人,请自墓始必立门墙,斯禁樵牧,必需砖石斯经久远必计延袤广狭斯绝后来之侵渔佥曰善爰相地势,割茔外隙地便居人,量收其直,廉取山塘之利,以为费资。于时鸠工役力剪榛芜除秽恶土之有余者,辟之不足者,培之坟,衍饬方位定矣。则界线叠石筑土为垣,上覆以瓦。垣中横布石阶以护圯。环甃石渠以通涝盈,外建石门揭墓名以昭世德,树风声。经始于是年季冬,迄工于明年仲春。〓雨越月而费仅六锾焉。适寒食,族人谒墓创见异之,遂告厥成功于二祖。退揖奎曰往者茔兆弗葺艰于行礼,今规制更新,可修礼典萃人心。兹惟汝功乃若终谱事,以承先志。尚惟汝赖。奎曰诺既而谱亦勉就梓于兹八年矣,因述修墓颠末岁月,记诸石以诏后之有事于斯者云。
嘉靖改元冬十一月之吉
重修梁风桥垂裕堂记
梁风桥垂裕堂者,吾祖三八府君仕濂公所建也。桥去县治一百五十余步,为东北要津。行人络绎不绝。堂坐桥之东首,其基地约三亩余。中建堂三门间,旧额曰垂裕堂。后建楼三间,高广与堂称,翼以二厢,左右各平屋五间其大门向南。相传此堂之建,吾祖以后嗣名立。宦成赴县会客之所也,意良美矣。堂之前修竹茂美,碧涧澄泓。涧底玉琴细响,时与岸上竹韵相应,殊堪倾耳。在中先生有联云:“一泓清可溯源远,几个扶疏探本深。”情景逼肖,可为此堂写照。楼之后有小圃,方半亩许,围以土墙。墙头藤萝牵挂,老干屈曲如虬,嫩条纷披若丝,饶有山庄野趣。圃中蔬果花卉,四时競美。每赴县时,与二三兄弟辈剪韭刈葵,沽酒看花,觉别有天地,了无城市气。松山峙其北,即马仙指松化石处也。有石高三尺余,状似松。明好事者凿而燃之有烟。谢侯作亭以记其事。循山东下为东库,徐氏家焉,代有科贡,亦人文之薮也。桃溪带其西,合邑水会于此,涵滀汪洋可通舟。相传沿城溪底有洞,二三月间有桃瓣浮出,分外鲜妍可爱,因名曰桃溪。邑人立庙于其上,额曰桃花洞云。然则吾祖之建堂于此地也,实得山川灵秀之气,而规模较宏远矣。此为之后者所由,累世修理而不敢听其颓坏也。迩来岁久不葺,木料朽蠹,砖瓦碎坏,墙壁破缺,楼屋及二厢尤甚,岌岌乎有栋折榱崩之患。雍正八年门间众议措费卜吉修理,鸠工饬材,整其倾圯,易其朽蠹,补其缺坏,垩其黝黑,自堂而楼,而二厢,而门,而墙垣,焕然一新焉。窃思有明四百年来,朝更代改,山川之移易,城郭之变迁,与夫高堂广厦,亭榭宛囿,其化为瓦砾,蓁莽禾黍者,不知凡几矣。其族姓村庄有一遇再过三过,衰败零落为桑田为丘墟者,又不知凡几矣。而独此梁风桥垂裕堂岿然如鲁,灵光长存,此固吾祖仕濂公之卜地孔良,规模宏远,而亦后之人善继善述,世绍祖业于勿替也,而为之〓。
庵山恢七公墓重修记
朝代更换,产权变更,人口激增,民房猛扩,垦荒平坟,古墓幸存稀矣!
壬午年春分,石翁山前,金盘磊砢、会集芝英应氏远近不齐宗支代表谒应氏第四世祖祖茔事。近观古墓,轮廓犹存,高阜之南尚有古碣一方,上书:“芝英应氏第四世祖恢七公之墓“字迹清楚,碑身完整,碑石与碑垫石分离,曾被挖掘移作他用。墓前原有奠坛,70年代作农民自留地,产权已属应起印户,印,系应氏22代孙,有尊祖敬宗伦理,扒墓种植于心不忍故在祭坛植毛竹数株,日久竹繁衍遍宗茔四周,绿竹有情保留下有636年历史的古墓。恢七公之墓已成芝英应氏幸存古墓之首,因始祖九二公,二世祖万三公之墓,墓址名曰:“上坟”今已成民房,三世祖巽三公之墓在“古麓”,墓地已成工厂,修复古墓已成幻想,唯恢七公之墓在地权(承包权)所有人同意下有修复希望。亳塘村老年龄人协会对应起印户,保护祖茔表示满意并向他提议让地重修祖茔事。得到了他的积极支持,了却了应氏各系子孙的心愿。
恢七公之茔,委托里庵子孙监管,古,大宗立有惯例;今,修复祖墓后亦应该有人负此重任。应起印户愿为祖墓监管尽力,请求村老年协会和各宗支与会代表将此重任交他户继承,与会代表通过商议,一致通过把恢七公祖茔监管权由应起印户继承。监者,监有损祖墓之人和事进行劝阻;管也,负起把祖墓管理职责。四周竹与笋由监管户有计划删繁,并归其所有。
今祖茔已修葺一新并设有奠坛可供,应氏子孙耕读之暇,得扶老携幼谒奠祖先,每逢寒食亦可到祖墓之前野祭哉!
(参加议事代表:继询、章火、招财、金镯、新然、章威、业操、起印。)
岁次壬午2002年2月初8日记(转载亳塘村志)
迁居泽塘下记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封建,则书地书爵而书名。家有分枝,则书行书名而书地。书地则可以绝冒混别,宗支亦可以便稽考,知源流也。
我祖自少七府君二世孙彰四公,始卜居于永之三十二都。公有大志,观基窄小,遂分处于各方,名其始迁之地,则曰诸杜山头。我之嫡祖曾三公迁居于石桥里,我始祖即曾三公之长子茂二公讳礼者。伯叔季三人分居于二十九都之石牌。详观宗祖之兴,至明之洪武间,始用儒显,文武出焉。文即俊一公讳友者,居诸杜山头,武则华三十公,讳通者,居石牌。三十公之子讳泽,鼎三十五公袭职焉。厥后家谱数修,书地尚有止书石牌,而不书泽塘下,是实防微不周矣。且石牌之地最广而居者最多。倘有非宗不族之人来居是地,溷冒宗派,宁不有污我祖哉。今缘家谱重修,则将德字第始书石牌泽塘下,又将是第另撮焉。一以示书地之始,一以杜冒溷之愆,厚字仍入昭穆,世世相承,孙孙相绍。如是则鱼目不能混珠,非宗焉能冒族?故特叙以示厥后,供咸知宗谱之不可不详考,其严订也夫。
时皇清康熙二十年岁次丙寅冬日谷旦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亳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