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79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基本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8
页码: 29-3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亳塘村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包括水利建设、井泉开挖、公益事业建设等。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建设 亳塘村

内容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
  山塘
  从公婆岩伸延而下的丘陵坡地,几乎每个坑口都筑有山沿塘,用于雨天积蓄山涧流水,以应晴旱之时灌溉农田。诸如上后张坑塘、下后张坑塘、外竹坑塘、里竹坑塘,上手臼岩塘,下手臼岩塘、黄坑塘、骨头坑塘、姚坑塘等等都属这类塘。这类塘面积小、蓄水量也小,最小的山塘蓄水量不到100立方。
  村域内,较大的水塘有三百塘、万塘、练雪塘、大亳塘和泽塘,其次为鳖头塘、长塘、莲荷塘和黄泥塘。
  三百塘,在三百塘畈,面积6亩,蓄水8000立方米。
  万塘,面积5.5亩,蓄水8000立方米。
  练雪塘,面积8亩,蓄水13000立方米。
  大亳塘,面积2亩,蓄水3000立方米。
  泽塘,面积1.5亩,蓄水2000立方米。
  鳖头塘,面积2.3亩,蓄水6400立方米。
  长塘,面积3亩,蓄水4000立方米。
  莲荷塘,面积1.5亩,蓄水2000立方米。
  黄泥塘,面积1.5亩,蓄水3000立方米。
  全村共有大小山塘50多口,分布于每条坑和每片田畴。全村水库和沙塘蓄水量能达到14万立方米以上。
  水库
  下理塘水库筑坝于下理塘原塘岸北面。集雨面积0.5平方公里,坝高7.7米,库容量12.8万立方米,水面积24亩。由芝英二村和亳塘村共建。1956年开工,1958年12月建成蓄水,可灌面积为868亩。
  长深塘水库 1956年以原来座落仁塘坑的长深塘和长温塘为基础建筑水库。搬动泥土方24000立方米筑坝,蓄水40000立方米。1957年开始蓄水。1960年冬土坝加宽10立方米。同时改型井式启闭机为踏级涵洞放水。水库名称,原称卫民水库,加宽后改名为长深塘水库。
  黄泥墈水库 坐落公婆岩前的黄坑坑口。筑建于1968年,1970年完工。能蓄水3万立方米。为保护水土,公山前黄坑至横路沿止实行封山护林,库区上游水土流失问题基本解决。
  下理塘、长深塘和黄泥坳三个水库的修建,搬动拦水坝土方超过6万立方米。在当时只有近千个人口的村,没有政府一文拨款,没有动用过任何机器作工具,完全用锄头挖土,肩膀担土,完成这三座工程。由于水库蓄水、东渠引水,水坝川流(溪)截水,沙塘调节水,今天的公婆岩前,农田用水基本上能自流灌溉(除后张坑、姚坑等山沿田外),旱能保收。在水源充沛的基础上,水产养殖专业户应运而生。淡水鱼的种类,一年比一年多。仅长深塘水库养殖承包专业户一户,实行鳙、青、草、鲤、鲈、鲫、虾等综合配套养淡水鱼,2001年的鲜鱼虾产量就超过20000市斤。
  开渠引流工程
  开渠引流主要是建设太平水库东渠亳塘段工程。这一工程的水源来自太平水库蓄水。工程经胡库、雪塘地域,从羊午山山腰塘入境,经垅头畈,设渡漕过亳川,经后山头,从大亳塘里壁,穿百岘岗岗头,绕岩塔头村由下理塘水库坝下通到路程塘,入古麓山通到芝英。在本村境内总长2300米。渠阔3米。渠岸高低不统一。最高的超过6米,最低的不低于1.5米。,东渠修建于1958年,1960年完工。渠道东南方,
  年在上亳塘山背建有电灌抽水机埠头,本村能自流灌溉受益田亩达到250亩。
  筑坝截流工程
  亳川,最阔处超过10米,最窄处只有6米,溪岸最高处8.7米,最低处只2米。水流不稳定。暴雨和大雨时水位高1.5米,流速每小时近10公里。平时流速4公里。水位很低,久晴不雨时,会出现断流现象。地形高低悬殊,易水土流失。为防治水土流失,又便于灌溉,在亳川段建了两座拦水坝:大水门坝和齐塘坝。
  大水门坝:在上亳塘地段(规模、结构、作田待补充)。
  齐塘坝:在上亳塘地段(规模、结构、作田待补充)。
  龙川段,历代祖先陆续建造大大小小10余座拦水坝,到80年代仅留下大路桥头坝、踏碓前坝、上面桥头坝和黄泥墈大水门坝。以大水门坝为最著。
  大水门坝:在黄泥坳龙川上。坝高6米,顶阔6米,坝脚潭阔11米。
  提水工程
  农业集体化后,村里在建成了8马力柴油机发动抽水的机埠。
  1990年,又把原来用8马力柴油机发动抽水的机埠,改建成电灌站。用具有32米扬程的7.5马力的水泵抽水,做到闸刀一开,清水流来,靠天田不再靠天,改变了过去争田水和放田水要化费大批劳力的局面。
  第二节 井泉开挖
  民间饮用水,历来多靠天然井泉和人造泉井取用。古往今来,亳塘村域井泉众多。主要有:
  后张坑古井 坐落在离石(石柱)四(四路口)公路、百岘岗口200米处。水深约2米,水清见底,食之有甜味。相传此井系早年张百万的饮用水,至今已成一口多年无人饮用的荒井。
  莲荷塘井 坐落桐岭头村莲荷塘里壁。水源充足,可供三、五百人饮用。有种神奇的传说:桐岭头人力气好,挑担、揹树、拉车、扛石头等重体力劳动都比附近一般村民力量大,就是饮用这一井水的结果。
  泽塘下水井 呈圆形,块石砌成。深6米,水质好,冬暖夏凉。三九严寒的冬晨,井面有一股腾腾热气。20世纪50年代前,做凉粉卖的人都要舍近求远到此井挑水应用。
  乌黾潭井 坐落方岩大路下,下理塘后壁坳。井阔8尺许,深4尺。
  王家湾古井 相传此井水质特别好,长年饮用能大大增强人的体力,脚力千斤,臂力八百。当时朝廷怕王家湾人力大造反,派官兵剿了王家湾庄院,把狗血淋上古井,并用泥石填平,故而此井消失了。
  黄泥墈井 坐落在黄泥墈井塘边,圆形,井深6米,直径阔1米多(三尺五寸),井底有三股水源。据传,该井原有五股水源,自从王姓人家建造孝祥公祠以后少了两股。水井用块石堆砌,1960—1970年间加制了水泥井栏圈。水味甘甜、冬暖夏凉、隆冬季节井面有腾腾热气,井、塘虽近在咫尺,井水成年高出塘水水位。据传此井始建于南宋前。
  民间井泉,尚有岩塔头井、山井头井、南井和北井。岩塔头井,有三股水脉,水质较好。在黄泥墈上面,还有南井、北井。这二口井,水质一
  般,虽有一定的地下水,但因与小溪相近,其水源主要靠溪水渗入。亳川公祠前水井、溪边二百三井、清塘里壁井、属下亳塘,金盘磊珠有一古井。近代缺水,由三井头井代之。
  第三节 公益事业建设
  道路建设
  道路建设,首先重视村域内桥梁、机耕道和简易公路的修建。
  桥梁 发源于公婆岩的龙川和亳川,蜿蜒村域东西、南北,从下亳塘的大桥头第一座石桥数起,有小石桥、大水门桥、三井口桥,到龙川又有石四公路石拱桥。黄坭墈村村道石拱一桥,溯水上几十米又有一桥,全线共有拱桥、石桥、水泥桥27座。太平水库东渠亳塘段建有水泥桥15座。
  机耕道 村中的道路,上、下亳塘,岩塔头,泽塘下都有简易机耕路贯通,能通行中小型汽车和拖拉机。黄泥墈也于2000年修筑了一条480米长的水泥路,与石四公路衔接,可通大型汽车。
  简易公路 1976年兴建芝英至亳塘的简易公路和下亳塘至芝英的简易公路,各长2公里。前者,以芝英八村为起点,中经岘口、桐岭头至亳塘,后者,以下亳塘为起点,中经岩塔头、泽塘下至芝英古麓山脚。
  村外交通,亳塘村参与投资投劳提前完成石四公路的修建任务。
  石柱至四路口的公路,从岘口穿过桐岭头,经百岘岗口,上、下亳塘村南,过木杓塘,经黄泥坳通往金江龙。始建于1984年。拓宽和浇水泥完工于2000年8月。拓宽工程的费用,亳塘和黄泥坳两村共付出人民币四十六万元。
  下亳塘与石四公路相接的大道,一在黄泥塘角接连,二在木杓塘角接连。出村能通大型车辆,浇灌水泥路面的计划早已制订,只等开发区厂房完工以后,则可动工。
  公路的拓宽,村道的贯通。60年代前,行走的乡间道路如通往壶
  镇经黄坭坳村边,过仁塘坑,到蜈蚣桥汇合的大路,如今已无踪迹。由芝英通往方岩的石板大路,已由水泥公路所代替。依龙川和亳川的溪边走的通往寮前的村径(在小桥头以东的)早已退休。由古麓山过清和亭,过大亳塘通往方岩和胡库的乡道,不久也将退进乡村小道博物馆。路宽了,交通工具变了。昔日的扁担、担柱由独轮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所代替。人力独轮车也将被辞退。
  用电建设
  用电建设,1981年冬,全村装了电灯,解决了村民照明用电和工业用电,同时为农业用电奠定基础。
  自来水建设工程
  早在1984年,黄泥墈村就在下塘钻井,用小型水泵汲水,水源充足,家家户户早就用上了自来水。
  1992年,亳塘村耗资25万元,兴建自来水工程,至年底,初步改变了有的自然村饮用水困难,“久旱井水枯,担水误工夫”的局面。
  2000年永康水厂芝英水网直接接通了上、下亳塘、泽塘下、岩塔头、桐岭头五个自然村。现在这五个村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工业区建设
  1988年,在石四公路桐岭头自然村至力泥孔口段公路北侧山上兴建工业区。1991年又扩大力泥孔口至亳塘大路东侧山坡上的工业区,规划建设厂房30间。目前尚在扩建中。
  第四节 祠堂修建
  亳川公祠 坐落下亳村大亳塘村里壁,坐北朝南。东朝百岘冈,北靠后山头,东临下亳塘村民住宅,西偎大亳塘。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为5开间,中间两个天井。砖木结构。南面正大门,门洞呈凹形,以防木门被雨水侵蚀。大门上挂一木制牌匾,上书“亳川公祠”四字楷书。东边开有旁门,比正大门小。正大门一般不开,遇重大庆典活动才开,平时只从边门出入。房顶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离大门约3米处,利用第一进(前厅)中间四根木柱搭建一个木制戏台。戏台约40平方米大,供请剧团(戏班)演戏用。第二进中厅空着,第三进后厅靠后沿墙壁建一个梯状三开间阔的神龛。顶上加制天花板漆红,供本族子孙安放牌位之用。
  这个祠堂除了供奉牌位、祭祖、演戏、村人制作大型家具作工场和红白喜事设宴请客外,对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族人在大梁上高挂匾额,如中了举人以上学位的,受皇恩封敕的人等。匾额呈长方形,俯瞰状横挂,对兴办教育有功的人写“乐育英才”之类。还有一种长方形直挂的匾额。这种匾额一个祠堂只有一块,主要书写该祠堂先祖的名讳和功德,直挂在中厅正中,其制作比普通横挂的匾额要考究,气派得多,四边镶嵌雕有各种图案的匾翅。
  祠堂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其子孙清朝时中了举人(乡试)、进士(殿试)和解放前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大学毕业的,学校就用整张黄纸写的捷报直接派人送到你所在的祠堂张贴。房头最大的宗人称为“祠堂家长”,商议本族重大事宜时也在这里进行。民国时期及解放后一段时间还以祠堂充作校舍之用。
  亳川公祠建于清乾隆元年(1730) 月,毁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97年仲夏,在应加球、应业倡、应朝江、应秋滚、周章威、应新齐、
  应江苏等应氏宗亲的倡议下,已重新修建了亳川公祠。
  应氏里庵三间厅 坐北朝南,建于清康熙年代。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80年代倒塌,至今已只留地基一片。
  亳川应氏蕃六常下洪潍、洪澄三间厅 朝东,南边棚头靠路和塘。修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20世纪60年代后产权已属个人。
  亳川应氏蕃二常、洪大房三间厅朝东,北边棚头靠塘,修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北边门口上端,书有“思祖德”三个楷字,是邑庠生文燮公手笔。50年代前曾作村初级小学校舍。50年代后作亳塘村办事处。到50年代,村办事处搬迁大会堂,产权属于村集体。
  应氏上新屋三间厅 修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是蕃六常洪涵公的祠堂,坐东朝西,年久失修,现在已不存在了。
  龙川应氏老厅 坐北朝南,是蕃二常下洪二房洪降公之子志祥公祠堂。前后二幢。后幢先造,造于清咸丰八年(1858),前幢造于民国29年(1940)。泥墙、青瓦,三间排正,二个小厢间,一个露天天井。后幢设有神龛,供奉洪字行以下洪二房神位。神龛上方横梁上挂有“格思”二字匾一块,是邑庠生崇徕公手书。,前方横梁上挂有“松竹堂”三字牌匾,是柏松公手书。并有一副楹联,联上写道:“松劲松盛松高洁;竹柔竹刚竹虚心。”联语不知何人所撰,那个所书。联语意味深长,有回味!神龛与牌匾毁于1958年前。老厅给翁麓初级小学作校舍四十余年,于1985年拆除建黄泥坳村会堂。今天的会堂是志祥公祠(老厅)遗址。
  龙川学忠公祠 三间、二厢、露天天井。坐北朝南,西边紧挨老厅。这个祠堂是志祥公之子学忠公的祠堂。建于民国33年(1944),设有神龛(未曾行归神位仪式),今产权属个人。原貌基本还在。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亳塘村志第一册》

本志由村族编年史事、专志各卷组成,综叙村情,竖述史实。内容设亳塘记事、氏族系图、村民直传、丛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亳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