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嫁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7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嫁娶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嫁娶习俗的情况。
关键词:
前山杨村
民俗
嫁娶习俗
内容
结婚是繁衍生息的第一道门槛。“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娶又是结婚的第一道仪式。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结婚前双方大都互不认识,甚至从没碰面交谈。开放一点的,仅相视一面而已;青梅竹马,缔结良缘的不多。20年代开始流行相亲。由媒婆陪同前往女方家。胆大的小伙子倒可想方设法看上姑娘一眼,扯上几句闲谈,胆小老实的小伙子拘拘束束,规规矩矩,大部分如菩萨般供在那里让姑娘及其伙伴或家人偷看个够。也有彼此暗中相爱,或生米煮成熟饭,父母被迫同意的。但是往往被视为“家丑”,道德上受到谴责。
娶妻叫“接新妇”。男子入赘女家,叫“招婿”“进舍”。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今后入赘现象将更多。
旧时,生活困难户,十不聊生者,也有把儿女婚事作金钱买卖的,连传统的相生相克时辰八字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还有童养媳(领小新妇);也有男小女大的“毛头花姐”;还有串换嫁娶子女的“牵牛亲”。有些财主、有功名、有学问的,正妻外还娶“侧室”(小老婆)。老婆不育无嗣,也有“典妻”生子,期满解除典契的。解放后这些糟粕婚姻均已废除。
传统婚礼烦琐铺张,从议婚到嫁娶都有许多礼节和禁忌。
首先由男方托媒,取得女方年庚生辰八字,由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命卜吉。如无相克,长相为人被男方认可,再由媒妁携男方年庚生辰八字(用红纸书写)及附礼品去女方“换日子”。一般女方也要请算命先生测参。双方认为匹配,则选一吉日由媒妁把礼品、聘金、衣料、首饰、龙凤书帖送往女方家中行聘,俗称“担聘”。聘礼上面必须放一束柏枝、万年青,以取松柏常青,婚姻永久之兆。解放后,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双方自愿。曾一度流行男女双方由媒人(介绍人)和女方同伴前往城里购买衣料、首饰、手表、绒线等聘礼的,以增进相互接触,互相了解。这种做法一直持续至今。女方收下聘礼后,一般退回部分聘金,回送庚帖、鞋帽,正式宣告结成姻亲。
结成姻亲后男方再择定迎娶吉日,书于红纸,托媒人送至女方。通知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如女方无特殊原因,没正当理由一般都得遵从。有些女方出于对男方有某些想法,故意提出苛刻条件,男方也只能一一照办,尽量满足女方提出的条件,或者请媒人前往女方做思想工作降低条件,放弃或放宽所提标准。有的女方,在迎娶之日,临上花轿前还要提出条件,称“诈上轿”,男方也得一一照办。对此现象还美其名曰“越诈越发”。
在迎娶前一、二天(也有与迎娶同一天的),男方送馒头、猪肉、羊、鹅、鱼、烟、糕、酒到女方家,同时要送去红包10个:主(主家)、厨(厨师)、送(送上轿)、上(抱上轿)、开封(新妇的祖父母等上辈)、梳(梳上轿头)、接(请客时接客人)、盘(租用请客的盘碗)、唱(请客时前来演唱助兴者)、斟(请客时送酒上菜——称走堂者),嫁囡主人收下其中几个,余者退回。
迎娶吉日,按嫁妆多少决定去迎亲(接新妇)人员,送去两对大红蜡烛,两斤小红蜡烛,10个染红鸡蛋,一堆染红绿白的生花生果。用一只栲栳装盛。女方家有专人招待,奉烟敬茶,送上“鸡子索面”为点心。接着是女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陆续前来参加宴请,带送上轿。酒宴后,男方迎亲者鸣炮催发嫁妆,称发箱。旧时用两人抬、一人挑。抬者算一杠,挑者算一担。嫁妆有4杠、6杠、8杠、10杠、12杠,甚至更多,越多越显赫。嫁妆中还有两根连根连枝叶竹子,枝叶间挂一副蚊帐勾,用红头绳将黄铜钿,铜帐勾(或不锈钢勾)连起来,背动时叮作响。这两根蚊帐竹一定要媒人背,发箱时为前导。50、60年代提倡婚事新办,曾一度不予提倡。60年代末、70年代初,结婚时还提倡以锄头、畚箕、蓑衣、凉帽为嫁妆陪嫁的。改革开放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恢复以前古老的习俗。
旧时,嫁妆用人抬。随着历史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革,嫁妆的搬运也现代化了。从人工抬、挑,演变成手扶拖拉机、中型拖拉机、汽车载运。那两根竹竿也由小竹子改成了大毛竹,连根掘起。还嫌不够重,再加上4块、8块红砖、用塑料布包好、外裹红纸扎牢固,美其名曰“金砖陪嫁”。单人是根本背不动的,送至车上用两人扛。装在汽车上会遮去挡风玻璃。聪明的驾驶员(或迎亲队伍中的人)在驾驶室顶设法架住毛竹使其不会遮住司机视线。幸好是本地近途迎亲,交警见到也睁一眼闭一眼放行,若遵循交通法规,超规装载,人货混装(因为车上站着护送者),非对驾驶员扣证不可。
嫁妆凭男女家经济条件,有丰盛和简朴之分。旧时兴“拨奁田”。新娘(新妇)旧时用花轿抬。解放后曾一度提倡步行,初时还流行用秧歌队送。60年代开始又流行用自行车载;80年代兴乘坐摩托车;90年代开始,有条件的兴轿车了。近年又开始复古,出现了新娘头戴凤冠霞披,金耳坠、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全副艳装由仿古的专业迎亲队伍用花轿扛抬。亦古时,亦现代,别具一番风味。
嫁囡酒席散筵后,新妇有专人为其梳头,着装,吃一口用大碗盛满的大米饭,上面放两块如头梳般大小的白切肉,两片豆腐,两个去壳染成红色的熟鸡蛋,正中插两双红箸子,要直竖,称“上轿饭”。接着,全副盛装的新娘立于方凳上,怀揣肚褡袋(袋内盛着象征性的红枣、花生、生鸡蛋、莲子、胡桃、荔枝、桂圆或白果七样果子)。出百步外后肚褡袋一般被迎亲者劫持,保管到第二天,由送婚的大舅化“代价”向劫持者取回,又是一番热闹。由大哥抱着上轿(现时上车)。后面由一群老太婆、妇女小孩拥送,各人手举燃着的红蜡烛。花轿起程时,母亲要爬楼梯,爬一步哭一句。谓之“哭上轿”(现时免了,由鸣放鞭炮代替)。
新妇归门有时辰,嫁妆要在新妇归门前到达,布置摆设好。时辰未到要在门外等,称“等时辰”。归门时,男家大放鞭炮,吹弹奏乐(现时免去吹弹奏乐一节加大了鸣炮数量),欢乐气氛达到高潮。花轿停放在堂前,新妇由领袖姑娘(伴娘)两人从轿中搀扶,走上铺着布袋的地面,随着新妇跨步前移,新妇脚后的布袋也一只只往前铺接,意寓“传宗接代”。这样把新妇扶至新房。现时,作兴新郎抱新妇下轿(下车)至新房。由老领袖为新妇梳落轿头、洗脸(现时,洗脸水由新郎打送)、梳妆、用点心——鸡子索面。然后扶至厅堂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公婆),三新郎新娘互拜(50年代末60年代初,拜堂礼节大部分省略)。礼毕。由领袖姑娘扶新妇进新房,坐在床的上横头,开始分果子(花生、糖、发丁)、闹新房,接着是大宴宾客。
闹新房,又称“吵新妇”,在洞房花烛夜进行。“吵”就是“发”,寓越吵越发之意。此时,由擅长果子谜者为首,一批后生子做拉拉队,口唱“望恭喜”,团谜语,讨果子。闹新房的人,你一句,我一语,女唱男和,此起彼伏,连连“发难”,常常逼得新妇、领袖姑娘穷于应对,憨态毕现,窘相百出,引得满堂大笑,皆大欢乐。现时,“闹新房”的行为更为粗犷,有躲在桌子底下偷新妇、领袖姑娘的鞋、手巾等物的,有强抢新房里嫁妆的,甚至嫁妆未入洞房就被“抢”的。
闹新房至近午夜,由领袖姑娘整理新房,引出新妇。这时,新郎也由闹新房人陪同,前面红灯引导,新郎新妇双双入洞房。行“送洞房”仪式。又是一番热闹。
闹新房宣告结束,待新郎、新妇上床安睡后,事先串通亲属、堂官、厨师撬门入户“偷”凤冠霞披,新婚棉被,礼服,现已发展至明“抢”。送洞房仪式一宣告结束就把嫁妆衣物带出新房。一经“偷出”,即放爆竹惊醒大家,相约再进洞房,由送嫁大舅子拿出烟、物、果子取赎(现时行第二天宴请“亲家大舅”时谈判)。在讨价还价中,欢乐喜闹的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直至酒足囊饱,口干舌燥,尽兴而归。此时,闹腾了一晚的新妇和闹新房者十有八九是精疲力竭了。时辰也差不多寅交卯了。
第二天,新妇父亲要携麦饼肉,洋油箱,铜火铳等前来礼节性探望新妇。谓曰“讨讯”。一般上午到达,中午设宴招待(请亲家、大舅)。又是一番闹腾。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