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章 祠庙亭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707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祠庙亭墓
分类号:
K928.75;K928.74;K928.76
页数:
6
页码:
74-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祠庙亭墓的情况。其中包括杨氏宗祠、三常祠堂、四房祠堂、田洋厅、杨姑娘殿、太馀殿、五宜茶亭、杨万明墓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祠庙亭墓
内容
第一节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又名大常祠堂,坐落在下大塘西南角,为全村杨姓的共有祠堂。
杨氏宗祠,堂名叙伦。原来只有上中两幢,祠墙用泥土夯成。距今七十多年前进行改建和扩建,成为一座坐北朝南、三进式的祠堂,中进悬挂“叙伦堂”匾。中央戏台上方悬挂“四知望族”匾,祠墙用青砖砌成,屋柱全用石柱,建筑面积534平方米。
旧时祠堂最上面一进是安放亡灵牌位(木主)的地方。每年子孙后代都要到这里悼祭。
祠堂中建有戏台。过去村里演戏、表演节目都在这里进行。原来村的初小就设在祠堂的中间一进,直到解放后才搬开。过去村里有重要会议也都放这里召开。
1962年至1975年,下村碾米机安装在此,是为村民碾米的场所。
解放前后,有个别村民以此为家。改革开放后,全部出租给个人当厂房,现已十分陈旧。
第二节 三常祠堂三常祠堂又名盛二公祠,坐落在上大塘沿西北角,坐北朝南,“三常祠堂”过去也挂有“四知望族”的匾额。它是一座两进式的中等祠堂,建筑面积398平方米。
三常祠堂是“天、地、人”三常的祠堂。因“地常”太公无后,所以实际上只是“天常”和“人常”的祠堂。“天”下有“兴、发”两房。“人常”和“天下兴房”都住上村,“发”房住下村。所以“三常祠堂”是除“全”房外。上、下村所有杨姓的祠堂。
三常祠堂也住过人,五、六十年代办过学校,现在租给个人办厂,已非常陈旧。
第三节 四房祠堂
前山杨姓原来全部聚居在上村。后来“四房太公”徙居下村。他有5个儿子,取了“仁、义、礼、智、信”5房。后因“义”房无后所以实际只有“仁、礼、智、信”四房。“四房祠堂”也就是“天下发房”的祠堂,下村杨姓的祠堂。
四房祠堂坐落在下村西北角,上弄山头附近,是前山杨村广大村民往来芝英的必经之地。祠堂坐北朝南,三进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75平方米。当中一进,曾经被毁。清末重建,距今已91年。
“四房祠堂”也住人、办厂,有戏台可演戏。祠堂前面有一块较大的空地,旧时每年冬天都在那里“绞糖”。如今祠堂已十分陈旧。
第四节 田洋厅
田洋厅,又名姓吕厅。坐落在前山杨下村下面明堂西部、下大塘的东南角。坐北朝南,三间一进式的砖木建筑。建筑面积约为160平方米(长10.5米,宽15.3米)。原是一座独立结构的厅,厅前有围墙,单门进出。曾住过人,放过杂物,开过打铁铺,办过私塾和初小。后来,在厅的前面又造了房子,拆去围墙,与厅连成一体。现田洋厅是前山杨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地,也是村卫生室的所在地。
第五节 杨姑娘殿
杨姑娘殿,又名广福寺。取方岩广慈寺和灵岩福善寺的第一个字组成。设址于离村不远的大荒塘中。大荒塘地处枕头畈,素有“上枕头、下枕头,当当中央一头金水牛”之说。塘的东部有一个塘滩,是金水牛的鼻孔。塘滩下面,岩石坚硬,殿就建造于其上。
杨姑娘殿,造殿所需经费全部由善男信女赞助。村里群众自愿参加挑土、抬石、担砖瓦、扛石柱。32根石柱全部在木坦打制完成,由青壮年负责抬出。当抬到下邵村时,恰遇国民党79师进山剿“匪”(即剿灭共产党游击队),幸好化险为夷。
杨姑娘殿坐西朝东,面朝公婆岩。于1948年下半年建成开光。建筑面积176平方米(长16米,阔11.6米)。分前殿和后殿两进殿宇。殿有杨姑娘、杨姑丈和他们的儿子——“少将军”的佛像。村人和附近村庄的群众常来顶礼膜拜。
第六节 太馀殿
太馀殿在前山杨村的下方、继绪塘通往芝英的途中。建筑面积80平方米(长9.75米、宽8.20米),殿宇不高,是两进式的小殿,中有一个小天井。它供奉着黄相山公和杨相公佛像,是杨、吕、桑三姓的本保殿、水口殿。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许多村民到此烧香拜佛。特别是每年的六月初一,更要将生猪赶到太馀殿进行宰杀。宰杀前,先要将生猪在下大塘洗净,祭拜后,将猪肉出售给当地村民。有时,继绪塘村民也来购买。人称这是“小过年”。能保粮食丰收,四季平安,一家大小康健。
由于太馀殿坐落的地位特殊,它不仅是求神拜佛的场所,而且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功能。它曾经暂住过人。有些病人,为了避邪,静心养病,也来到太馀殿暂住。夏天,天热时,村民在田间劳动汗流夹背,就到太馀殿来休息、喝茶,并在太馀殿吃中饭,吃点心。遇到下雨,还到太馀殿避雨。解放前,村民在田里种玉米,常遭偷窃。为了防范和打击这种偷窃行为,村民们组织起来,身备刀叉,夜间轮流在太馀殿值班。晚上田野寂静,太馀殿地势较高,如有人折取玉米,可以听得一清二楚。窃贼闻之,心惊胆颤,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太馀殿的殿址,相传是一条长蛇的蛇头。殿中的两只柱磉盘是蛇的两只眼睛。其地势是长蛇在追赶一匹白马。古人云:“长蛇追得白马着,代代儿孙做官做告老。”“告老”,就是告老还乡,意思是说做官做得长,有始有终。
“文革”中,太馀殿曾被毁,殿址辟为旱地种植。1991年重建。原象两只蛇眼睛的柱磉盘已不复存在。
第七节 五宜茶亭
五宜茶亭,离杨姑娘殿很近,坐落在枕头畈小荒塘的东北角,地处下寮、继绪塘通往芝英以及岘口、七姑塘、毛塘秋通往游溪塘等地的交会点,过往行人较多。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口渴、疲劳等问题,前山杨村民特于1952年在那里建造了这个凉亭。凉亭坐西朝东,用砖石砌成,共有3间。三面有墙,东面洞开,西面有一长方形开口通风槛。
五宜茶亭,一宜乘凉,二宜躲雨,三宜吃饭,四宜休息,五宜饮茶。
茶亭建成后,曾有多年时间给行人施茶。施茶时间是农历5—9月。当时有一个茶会,由村民自愿组成。参加茶会的人,可以到马舟坑平坛砍伐一定数量的松桠作为烧茶之用。茶会备有小牌。轮到谁施茶,在前一天就将这小牌交给谁,以防遗忘。在茶亭中,备有二口大茶缸,烧好的茶水倒入缸中。缸里还放有一、二只毛竹筒,毛竹筒上装有一根又长又细的竹柄,给过往行人无偿饮用。轮值施茶的村民施茶责任是保证缸中全天有茶,不能茶缸水干见底,并规定本村村民在茶亭四周劳动,只能少量饮用茶缸里面的茶水,不能用茶筒盛灌茶水带至田头饮用,以保证过往路人能喝上清凉的茶水。过往行人如有意浪费茶水,村人见到都会上前好言规劝。
第八节 杨万明墓
杨万明墓,原在落水龟(地域名),四周及底盖系千斤巨石砌成,外堆泥土,是一座土墓。后被毁成零乱不堪。1999年春,重建于象山突山腰。坐东南朝西北。墓体用白色巨石砌叠成圆柱形,上堆以土,植以草木。墓前有祭坛。在墓体与祭坛之间有一石碑,约高1.7米,宽1米。中刻“杨公万明之墓”,右上款并列镌刻“前山杨村杨姓始祖”和“宋淳祐年间永康知县”,左下款并列镌刻“前山杨村杨氏后裔敬立”和“己卯年春月重立”字样。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