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业
分类号:
F32
页数:
9
页码:
15-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农业的情况。其中包括生产关系变革、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良种推广、栽培技术改革、农业机具改进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农业
内容
前山杨村村民向以务农为本,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即使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务工热、经商热,但现代的前山杨村人从不放弃农业。或亦农亦工,或亦农亦商,或家属从事农业,孜孜不倦地操劳在祖先开垦遗留、经过20余代人不断改造的那片热土上。
农业生产,以种水稻为主。麦、玉米次之,再次为大豆、荞麦、番薯等杂粮。毛芋、萝卜、青菜、土豆、茄子、茭白、莲藕等蔬菜作物,则利用田头地角沟堰水塘广种之。村人一般不用去芝英菜场买菜。新鲜蔬菜自食有余而上市,或相互转送者颇多。
解放前,科技落后,水利条件差,大部份农田靠老天爷供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亩产在350—400市斤之间徘徊。即使丰年粮食也不能自给。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经过勤劳苦干,亩产跃至500—550市斤。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共产风和自然灾害一齐向人们袭击,村人深受其害,粮食产量又停滞不前且有下降。60年代开始,经过调整,实行科学种田,推广矮杆良种和杂交水稻。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改善排灌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80年代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经村人奋发努力,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土改时,人均耕地近9分,而现在只有3.5分),粮食产量与解放初期相比已翻了两番多,亩产大部份在1800市斤以上。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解放前,70%耕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和常会手里。前山杨村本身地主和常会不多,但附近芝英、继绪塘、郭段厉、儒家、游溪塘等村常会及地主田产很多。他们将坐落在前山杨村附近的田地佃租给前山杨村人。即使是中农,大部分也是佃户。佃租一般采用定租制。即确定租额,秋收后佃户按额向地主或常会交纳租谷。当时,一年大部分收种两季,即早中稻,秋玉米、豆、荞麦、萝卜菜,也有第三季种冬大麦、小麦,油菜的。但种三季(村人称三熟)的耕地会影响到次年早中稻的产量,所以第三季大部份植绿肥。早中稻的收入除去纳租所剩无几,只能赖第二季秋作物及第三季春花(麦类)作物收入弥补先欠和充饥。困苦的佃农,绝大部分在饥饿线上挣扎。
1950年下半年开始土地改革。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计划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分配了土地,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2年,在帮工队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实行土地、农具入社分红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前山杨村先后成立了规化、红星、光明、同裕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农具属私人所有制。
1956年,农村合作化运动深入开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前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取消了土地分红。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全国,前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入超美人民公社(后改称芝英人民公社),成为公社属下的生产队,实行按劳分配,定量分粮。以后几经更改撤并、充实提高,人民公社体制一直持续25年。至1983年始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村行政。
1981年,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山林承包责任到户。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后几经充实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更趋完善。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前山杨村,地处半山区,耕地全是梯田,水利灌溉条件极差,绝大部分农田靠老天爷施惠供水。旧社会,人们头脑受封建残余影响,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遇上旱情就组织全村男丁沐浴更衣,焚香鸣锣,举牌打旗,求神拜佛(主要是向杨姑丈、杨姑娘)祈雨。也有好多次歪打正着,祈雨成功,更使人们深信不疑,所以一遇旱情即着手筹备祈雨。
解放后,各级政府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力兴修水利。土地改革工作一结束,1951年冬村民就着手组织开挖毛塘。次年与芝英八村联合兴修盛塘水库(芝英人称上下世午水库)。1956年合作化运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前山杨上下两村合并成一个前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冬,立即着手螺丝塘水库的兴建。同时,和尚坑、平坑、荒塘、门口头塘等全村所有54口山塘,经过两年努力,塘岸加宽加高,塘底挖深,增加了蓄水量,同时全面整修了放水涵洞,从而提高了抗旱能力。同年,试种双季晚稻成功,继而全面推广,因此用水量迅速增加。
1958年,太平水库动工兴建,但只是前山杨下村极少数农田能得到太平水库东渠的抽水灌溉,不能解决整个前山杨村的农田用水。为此,1964年当时的上前大队与继绪大队联合兴建马舟坑水库。1967年在油川人民公社统一安排下,由当时的上前、下前、郭段、继绪四个大队联建,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蓄水量(库容12.26万立方米)。于1970年竣工,开闸放水。从此四个大队大部分农田受益。农田抗旱能力从建水库前的不足20天提高到受益农田全年旱涝保收。同时,前山杨下村还用条石水泥修建排水沟500余米,便于农田的排水与灌水,使杨溪水库的水通过两级电灌引至荒塘、下大塘,进而引至后前塘。
第三节 农业良种推广
解放前,村民对种子的选用比较简单,水稻种子一般都选用金华早谷、大叶早谷,红黎米、三百粒、小叶青、七月糯、红壳糯、白壳糯。玉米种子选用黄玉米、紫玉米。这些品种产量都比较低。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科学种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不断进行良种的更新换代。
水稻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推广种植莲塘早、珍珠矮、先锋陆财号、广陆矮、矮脚南特号。其中陆财号、广陆矮为当家品种,亩产一般在700市斤以上。
1956年推广双季晚稻种植后,晚稻品种选用晚籼九、猪毛簇、王光头、人民京、沿下坑、游粘籽、农垦。80年代推广种植杂交晚稻,品种选用汕优6号、汕优63号、叶优10号、叶优46。搭配早熟早稻品种二九丰、浙733、卢青早、卢红早等。
大小麦在50年代,大麦推广品种为六棱珠、长江麦;小麦推广品种为三月黄、红壳麦。70年代引进908小麦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病等优点。80年代开始,村民很少种植大小麦,只有少数村民在自留地、田头地角少量种植,以尝鲜食用。90年代开始随着江北面粉大量拥入永康粮食市场,种植大小麦因为影响到早中稻及杂交晚稻的产量与季节而基本绝迹。
玉米 解放前是秋作物的当家品种,早中稻的收获除去交租所剩无几,只能指望玉米充作主食。50年代玉米品种选用大粒黄、小粒黄、紫玉米。推广种植双季晚稻后,玉米种植量锐减。7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杂交玉米。玉米品种选用浙丹一号、旅曲、丹玉、东顶。80年代开始推广苏玉一号。如今玉米种植量已由大田种植退至田头地角,自留地少量种植,用以尝嫩鲜。但也有部分村民种植玉米供市场当作果菜销售。
豆类 因为产量低,从60年代开始基本上取消了成块成丘种植,少量种植品种选用六月豆(兰溪大豆)。
第四节栽培技术改革
水稻育秧60年代以前,全部采用育水秧,拔秧种插水稻。“清明料谷子,立夏开秧门。”“夏至见稻娘,夏至断黄秧。”“秋前五日没谷割,秋后五日来不及。”这些农谚反映了传统的播种季节。70年代推广半旱秧,小苗带土移栽。后又推广浅水插秧,首先在水田块里浅水推耥平整,然后把水基本放干待过一夜,土表略呈板结。然后用专用工具如划线般在田块上按照插种尺寸纵、横打印定格,再在纵横交叉点插上带土秧苗,待全丘田块扦插完毕再放入浅水保苗。80年代推广杂交稻两段育秧法,先育苗,三叶时单株密植到秧田称苗秧。待秧苗发棵后再移植到大田。早中稻推广通气秧田(燥耕、燥整、水耥)和地膜覆盖育秧,普遍采用锹秧带土移栽,比传统播种大大提前了播种期。近年提倡抛秧移栽水稻,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水稻施肥传统做法是边插秧、边塞下脚肥。这种做法延续至70年代初,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技术后才逐渐省略。同时提倡对秧苗施断奶肥,移栽前施用起身肥,并在大田施耙面肥。后熟晚稻大力推广青稻草还田。近几年懒惰的做法是改青稻草还田为稻草晒干烧成灰还田;这样好的一面是容易旋耕,容易耥平大田;缺点是增加土壤肥力不明显,不宜提倡。不论早、中、晚稻都做到基肥足,早施分蘖肥,看苗施好吊头肥。70年代后,大量使用化肥。
水稻管理水稻移栽后灌三天满秧水保苗。隔20余天第一次耘田,叫做““剃本月头。”一般耘田一、二次。横行、直行交替劳作,然后涂田。涂田后撒上草木灰进行缴田,放干水烤田。这时,水稻管理告一段落,俗称“田稻上岸”。耘田工具一直使用“田耙”,工作效率比较高。推广小株密植以后,田耙直径改变了很多次,得根据密植程度尺寸大小制作。60年代曾推广用手摸田,此项劳作,可边除草,边补苗,边扶苗匀苗,但非常费工吃力,不久就被淘汰。80年代推广杂交稻种植后,移植一星期即开始耘田。90年代开始,插秧5—7天撒施除草剂代替耘田,稻田保持一定水量。提倡除草剂和化肥混拌为追肥一起撒施,更能减轻劳动强度,很受农民欢迎,现在已普遍采用。
水的管理,70年代开始推广前期勤灌浅灌促早发,中期提倡搁田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期采取干干湿湿防倒伏。做到养水到老,防止白田割稻。
大小麦 播种传统都用点播,畦宽3—4尺,行距1尺,每亩播种量5—6市斤,播种季节在11月中下旬。60年代改点播为条播,狭畦改为宽畦(8尺左右)开深沟。沟深见塥,条播播幅6—8寸,每亩播种量25市斤左右。提倡人尿浸种,拌磷肥播种,种子上面覆盖焦泥灰,栏肥。70年代推广稻板麦,晚稻收割后不用翻耕,直施基肥,麦子撒播或条播,然后开沟,把沟开出来的散土作为覆盖麦子的盖土。
施肥 传统放清子(即不施肥),麦苗出土两叶后施麦枪肥,春节前后各施一、二次。70年代后有改进,提倡施足基肥,速施追肥,重施栏肥。80年代采取前足、中控、后补的原则,促进低节位分蘖。
除草 传统的方法是年前叫“掏麦”(深锄松土),第二次叫“铲麦”(浅锄松土),70年代推广“压麦”,通常在麦苗三叶期进行。晴天,土燥,苗大重压;雨天、有露水时不压;苗小,土湿时轻压。压麦后重施人肥、化肥、塘泥浆等。不锄草,除草多用除草剂,在播种前均匀地喷洒在地面上。
肥料50年代以前,肥料主要是用农家肥,如人肥、猪栏肥、绿肥、塘泥、焦泥灰、草木灰、炉灰、头发、猪毛、鸡毛、骨头,还有鸡粪、狗粪、牛粪。商肥,只是用桐饼、菜饼、豆饼、石膏、石灰等。60年代开始施用化肥,起初曾一度施用石灰氮,随着历史的推进,化肥种类日益增多,氮肥除石灰氮外,还有氨水、母液、硫化铵、碳酸氢铵、尿素。钾肥一般使用氯化钾。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近年推广施用复合肥和生长激素等。
植保措施解放前主要农药是雷公藤菜虫药粉,一般用于防治蔬菜病虫;绿矾用于防治芋艿病虫。50年代推广挖稻根,田岸三面光,铲草泥烧灰以灭虫卵和防止害虫过冬。点诱蛾灯杀虫;摘螟块灭虫。60年代推广用化学农药,如六六粉、二二三、1059、1605、乐果、敌百虫、甲铵磷、杀虫双、叶蝉散、速灭威、稻脚青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第五节 农业机具改进
农业机具,包括耕作机具,排灌机具,植保机具,收获机具和粮食加工机具。
耕作机具解放前主要靠牛耕田、耖田、耙田等。还有一部分农户用锄头挖田,用人力代替耕牛拉动耙、耖平整土地,劳动强度是够大的。犁是传统的木犁。50年代推广铁制犁及双轮双铧犁(但因为地处丘陵,田块小;又因需两头牛拉动,耕牛难使唤而没有推广)。除草松土靠锄头,水田除草靠田耙。80年代除草使用除草剂,现已广泛使用;同时旱地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畦面防长草,省略松土。70年代推广使用拖拉机耕作。由于地处半山区,多梯田,大型、中型拖拉机耕作有一定难度。先采用4马力手扶拖拉机耕耖,但效率不高。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整修了经济实惠的机耕路,采用12马力手扶拖拉机旋耕。为节约、合理修建机耕路,除机耕干线外,翻越田块采用跳板加“码王钉”或用稻草垫靠过丘。
排灌机具 60年代以前,抽水灌溉一般都用木制水车,有手摇和两人、三人合使之分。车桶长度有八尺,一丈,丈二,丈四,丈六多种,分别用于低沿田、中沿田、高沿田。低沿用水量少的田块也有人工使用粪瓢、面桶、小水桶戽水的。70年代开始使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水泵抽水,90年代田头安装了电缆,一般采用离心泵和潜水泵电动抽水。
植保机具 旧时,用毛竹筒装雷公藤粉,筒口用一块纱布网住用手震筒喷粉。50年代开始使用喷雾器,有高压、手摇、电动多种。目前普遍使用比较实用的扁长形背负式工农16型喷雾器。
收获机具 50年代前期,稻、麦的收割脱粒用传统的镰刀和稻桶。稻桶有圆桶、方桶之分。使用时用稻桶梯打稻脱粒,用稻桶簟遮拦谷粒外撒,可单人、双人、三人操作。50年代后期推广使用木制脚踏打稻机,脱粒功效有很大提高。70年代开始用柴油机为动力代替人力脚踏,脱粒功效更加提高一步,并有用脱粒机脱粒的。90年代开始,又用电动机代替柴油机带动打稻机或脱粒机,更显方便省力。收割仍然用传统的镰刀。不久的将来,肯定用上收割机收割,将更显省力方便。
粮食加工机具 传统的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杵、踏碓、谷砻(有木砻、泥砻两种)、石磨、风车、团匾、米筛、糠筛、牛磨、碾槽等。石臼用石头制造,用于手工舂米,又称手臼。臼与杵配套使用,杵有木制、石制两种。木制杵大都用来舂麻糍、年糕、糯谷扁等。用脚踏杵舂米称“踏碓”。碾槽由碾台、碾子、槽沟、碾架构成,通常用牛拉。砻用于破谷取糙米。50年代芝英米厂安装了柴油机为动力的碾米机。村民大都送谷去芝英加工大米。要排队加工,忙时要等一整天,上午担谷去,下午才能加工成米担回来,这时家人就得送中饭去芝英食用。1962年,当时的下前大队用柴油机为动力办起了碾米机和磨粉机,1975年安装高压电后,上下两个大队都办起了电动碾米机、磨粉机、饲料粉碎机,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粮食加工。做到了粮食加工不出村。
磨具,一直来使用石磨。由上下圆形石块及木制磨架、丁字型木制磨砻钩组成。下圆形石固定不动,中间置一顶针;上圆形石中间一洞紧配下圆形石顶针可旋转。两石接触叠合面各刻齿形扇状浅槽,上圆形石另一个面制成堆放粮食盆,边沿置一下粮洞,用手工推动旋转称石磨或麦磨,用牛拉动旋转称牛磨,均用来磨米粉、玉米粉、麦粉、豆浆、炒米粉等。
凡是加工大米、面粉等均需与风车、坐团、团扁、米筛、糠筛、纱箩等配套使用,以去糠,筛粉分粗细之用。近年有一种不用去糠,出机就是剩米的流动碾米机上门加工服务。磨粉机加工的各种面粉也不需纱箩筛选了。还有单相电动的磨豆浆机为豆腐制作户带来了磨豆浆的方便。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