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景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07
颗粒名称: 历史名人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15
页码: 66-80
摘要: 本文收录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龙山镇后景颜村历代颜氏历史名人并记述其生平传略。
关键词: 人物 列传 后景颜村

内容

颜回(字渊)传略
  颜回,字渊,亦作子渊。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即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一年)夏历十一月十六日,娶妻宋戴氏,生子歆。卒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夏历八月廿三日,享年四十一岁。
  颜回生而明睿濳纯,有圣人之资,十三岁从学于孔子,入学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少,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方资较少外露,其性格内向与忠厚,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才知其不仅才资出众,天资聪颖过人,而且特别好学。颜回的好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舍昼夜的学习和思考上。在学习过程中,不以学过为满足,而是在求懂的基础上达到通。进而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中。颜回家境贫寒,生活清苦,甚至到了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程度,他却能志学不辍,以学为乐。孔子称赞他“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所谓“不改其乐”,是说颜回忙于学习,体味到学中之乐,从而忘记了物质生活的艰苦。其“乐”是对孔子所谓“学而实习之,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实践(“论语;雍也”)。颜回的乐学精神使其在道德修养和学业方面进步极快。故孔子称赞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极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有人甚至说“颜渊知孔子圣也”(“论语;讲瑞”)。颜回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能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
  颜回从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四九七年)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共十四年随孔子周游列国阶段。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机会,重新从政,以便施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其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孔子停留时间最长的诸侯国。颜回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与子路先行赴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颜回与子路同颜浊邹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实情,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师徒推荐给卫国国君,颜浊邹答应了二人的请求,并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孔子。后人据此便把颜浊邹列为孔子的门徒。
  经颜浊邹等人的推荐,卫国公接见了孔子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的年俸给栗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在卫国而卫灵公没有实践孔子之道,没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因为孔子以仁、德治国的主张,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到实效,危险的拿国家去试行孔子治国的主张。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四九五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了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宋国是孔子的祖籍,夫人官氏也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所以到达宋国后便主动去求见宋君。而宋景公不愿听其治国之道。孔子之徒即离开宋国。前往郑国。由于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即只好离开郑国到达陈国不久就离开,打算到晋国去,晋国是春秋时期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其远非他国可比。但当他们行至黄河东岸就听说晋国的赵鞅杀害了贤臣窦呜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便不能西行,再次回到卫国,不久,又由卫国再次入陈。
  孔子一行居陈三年,当时晋楚争霸,陈是小国,夹在中间,常受侵掠,国内政局因之动荡不安,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四九一年至四八九年),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孔子之徒在行途中,为躲避军兵的袭扰,只好在旷野中行进,孔子曰:“回,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不能容。虽然,夫人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四八九年)孔子一行又回到卫国,此时的卫国卫灵公已死,由辄继位,即卫出公,孔子的弟子也有不少人在卫国做官,这使孔子又一次得到了卫君的敬重。卫出公想诸孔子出来执政,但不知为什么,孔子这次返回卫国,仍然没有出任从政。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国季康子派人请孔子回鲁国。从此,三十九岁的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奔波流浪,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
  颜子归鲁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设坛讲学,收徒施教;二是帮助孔子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
  在孔门中,颜子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希望弟子能入仕则入仕,不能入仕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设坛讲学实属必然。颜子回归鲁国后,已年近不惑,其父母均已年迈,家境重担理应落在他的肩上,这使颜回需要一份较固定的收入,以维持家计。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家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景学》指示:自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家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支派。
  颜氏之儒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重于立德。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天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重于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注重以高尚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第二,认同天人合一。颜回的言行体现了善于领略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第三,朦胧的辨证思维。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反面,这是辨证法的观点之一。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虑,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艰苦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宗师颜子不幸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安葬于曲阜防山南麓。(颜林)
  颜回的一生勤奋好学,安食乐道。他的理想是能辅佐明王圣主,使天下太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实现他的理想,他“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把追求真理实现理想为之而奋斗视人生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后儒人所称道的“陋巷精神”。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消沉,不随波逐流,对前途充满乐乐和自信。这种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
  颜回是孔子学说最优秀的继承人,他倡导的修德正身,以德治国,爱国统一,胸怀天下,而顺乎自然,的确是品德高尚者的代表。
  二千五百多年来深受历代帝王的褒扬,对颜子一封再封,从先贤、先师、亚圣、直至封为复圣。由从杞建到专祠,派员专祀。直至今天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颜真卿简传
  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颜惟贞六子。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七〇九年)八月十五日,官至太子太师,封爵鲁群开国公,世人尊称“颜鲁公”。
  颜真卿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从十三世祖颜含以下,自西晋迄唐,颜氏一族以儒雅专家,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五世祖颜之推高祖颜思鲁,曾伯祖颜师古,曾祖颜勤礼,祖父颜昭甫,伯父颜元孙都是有名的硕儒博学之士,朝廷名臣。父颜惟贞,天授元年(公元六八九年)以考试判入高等,任太子文学,《侍奉文章》。唐景云元年(公元七一〇年),因历官清白被选为薛王李隆业的僚属。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卒于薛王友任上。当时颜真卿年仅三岁。
  颜真卿母亲殷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世代皆以儒学,书法闻名于世。而殷家世代与颜家联姻。颜惟贞病逝后遗孤十人,家境贫寒。颜真卿随母寄居在南京通化坊殷家,依靠舅父殷践猷。颜真卿幼年的教育,除母亲的悉心垂训,伯父颜元孙,舅父殷践猷,姑母颜真定及胞兄颜允南也给予孜孜不倦的教诲。颜真卿自幼受家庭熏陶。正因如此,颜真卿少时便积累了坚实的经学和诗赋功底,在书法艺术方面显露了出众的才华。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七三四年)颜真卿中进士,不久又拔取制科,历任校书郎醴泉尉,长安尉,后称监察衘史。第二年,奉命出使河西和陇石(今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当时五原(今宁夏盐池)有桩案件久悬未决。颜真卿审核后,为蒙冤者平反,使冤案得以昭雪。当时这里久旱元雨,结案时恰逢天降大雨,人们就把它与颜真卿断冤狱联系起来,称之为《御史雨》。
  天宝八载(公元七四九年)八月,迁殿中侍御史。此时,颜真卿身处明党李林甫与杨国忠的角逐之中,而对两股恶势力,颜真卿守贞如玉,态度鲜明,絻不参与结党营私。御史中丞宋浑是名臣宋璟之子,因私怨被御史吉温,崔珪诬告,贬谪贺州。此事背景复杂,牵扯到宰相李林甫和权臣杨国忠的派系之争。颜真卿职卑言轻,本可置身事外,远离危害。但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不顾自身安危,当面指责吉温:“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颜真卿传》)此举招致了吉温同党杨国忠的嫌忌,受到排挤,被贬出京,任东都(洛阳)畿采访判官。天官九年(公元七五〇年)十二月,再入御史台为殿中侍御史。天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三月,迁尚书省兵部员外郎。
  颜真卿的奏议文章,率真慷慨,说理透辟,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在书写墓志和碑文时,也宗经尚典,宏词沉郁。天宝十一年(公元七五二年)颜真卿在长安为千福寺和尚费全书写了墓碑“多宝塔感应碑”。正当壮年的颜真卿,在书法上已赶上唐初大书法欧阳询,虞世南晚年的成就了。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颜真卿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为杨国忠所不容,被杨以加强地方吏治为名,逐出中央政府,担任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太守。
  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为相,淆乱朝纲,闭塞言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阳蓄异志已达数年之久,暗地招兵买马,阴谋判变。颜真卿身处虎狼之地,以虞不测之祸,假借防范洪汛,加紧修固城墙疏浚城河,并悄悄登记壮丁,储备粮草,积极做好反叛乱的准备。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年)冬,安禄山派人至平原,名为游历,实为侦查军情。颜真卿坦然策马,亲自至境上迎候,并约集文士,泛舟饮酒,赋诗写字,打消了安禄山所不疑。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以高尚,庄严两龌龊土人为谋,鸠集孙孝哲,史思明,阿史那承庆等武士,拥兵二十万自渔阳而南下,进扑洛阳。叛军铁骑,狼奔豕实河北二十四郡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各郡纷纷隐落,唯独平原一城固守。唐玄宗听到河北各郡纷纷隐落的消息时,哀叹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当听到平原郡坚守的情况时,激动得左右说:“河北二十四郡,唯真卿一人而已。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乃若此!”安禄山叛军十一月九日南下,十二月十三日便攻陷洛阳,杀死留守李憕、卢奕、蒋清,并派党羽段子光携三人首级来胁迫颜真卿投降。首级传到平原段子光有恃无恐,威胁颜真卿:“仆射十三人入东京,远近尽降。闻河北郡不从,故令我告之。公若损我,悔有日在!”(殷亮“颜鲁公行状”)说完摆开三具首级。颜真卿确认是李、卢、蒋三人首级,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悲痛,当着众人的面说他与三人熟识,首级是假的,立命都下,当场斩了段子光,表示了同叛军战斗到底的决心。并为李橙等人、发丧、哭祭三天,左右将士没有不落泪者。颜真卿一面固守平原,一面令卢越去常山联络堂兄颜杲卿起兵,一同讨伐安禄山。常山太守颜杲卿破土门(井陉),起事成功,河北诸郡纷纷反正,归顺朝廷,大家公推颜真卿为盟主,得兵二十万。平原,常山东西相对,互成犄角之势。切断安禄山叛军同后方的联系和归路,有效地牵制了安禄山西进的力时,使朝廷得以重整旗鼓,调兵遣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常在“过平原”诗中这样评价道:“唐家再造李郭力,逆贼牵制公威灵。”
  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正月,安禄山派史思明攻打常山,颜杲卿率军民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城隐被害。颜杲卿遇难不久,唐将李光弼率军出土门,攻克常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十万大军会师常山,当时被皇帝授为户部侍郎充本郡防御使的颜真卿也率军向西南魏郡进发,在堂邑附近同太守袁知泰的将领白嗣深二万人激战终日,大败敌军,歼敌一万多人,收复魏都。唐邑一战,是唐王朝在河北讨判战役中的一次大胜利。顿时,河北军威大振境内人心安定了许多。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在率部攻找信都(今河北冀县)时,久攻不下,却又造成重大损失,因毫战功而受到朝廷指责。颜真卿为顾及平叛大局,把堂邑之战的功劳让给贺兰进民,使他据此为河北招讨使。
  平卢(今辽宁朝阳一带)将领刘客奴(正臣)等打算杀死安禄山的节度使反正,特派人渡海与颜真卿联系。为坚定其反正归顺之决心,在兵荒马乱中,颜頍流落中原十余年,历尽煎熬,三十岁时才回到父亲身边,后又不幸早逝。
  颜真卿在河北的军事行动有力地声援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事进攻。但因唐王朝的腐败和大臣之间的相经倾轧,使京洛战场失利、潼关、长安相继失陷,唐玄宗仓皇逃蜀、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肃宗急于收复长安,把郭子仪、李光弼大军从河北战场调回,安禄山趁势派大军猛攻河北,至于河北广大的土地又重新陷入叛军之手。颜真卿孤城难守,不得已撤出平原。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四月,颜真卿历尽艰辛赴凤翔朝见肃宗,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旧唐书·官职三》)。面对朝廷纲纪松弛的局面和部分朝官“苟贪利权,多致颠霞,害政非一,妨贤实多”(《谢兼御史大夫表》)的现象,颜真卿以振举朝纲为己任,秉公执法,对朝臣的过错知无不言。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面带酒容上朝,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父母,朝会时行为不检点,颜真卿立即上奏朝廷,使二人受到处罚。当朝宰相房琯是武后时宰相房融之子,与颜氏家族一向交谊深厚,但他在率军平叛时指挥失误,致使陈涛斜之败。兵败后竟称病不朝,不理政务,“日与庶子刘秩,谏议大夫李揖,高读释,老或听门容董庭兰鼓琴”(“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已属渎职,又公开袒护李何忌,纵容董庭兰收受贿赂。颜真卿不徇私惰,据理弹劾,朝迁罢免了房琯的宰相之职,降为太子少师。
  颜真卿自二十六岁登科,二十九岁任校书郎九品官以来,已尽职为己任,忤权臣凌焰势,尽职宪台,以图重整朝纲。锋芒初试,终为宰相所忌,当论太庙筑坛时,为宰相所恶,以“事乖执法,情未灭私”的罪名,于十二月贬为同州(即冯翊,今陕西大荔)刺史。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三月,转蒲州(今山西永济)刺史,充本州防御史,晋爵丹阳开国候。十月又受到酷吏唐旻的诬告,左迁饶州(今江西鄱阳)刺史。
  在饶州刺史任上时饶州一带盗匪横行颜真卿首先注重教化,整顿治安,大力缉捕盗贼,对为首作恶者,一经捕获,即行处斩,使凶玩之徒很快匿迹。德兴县妇女程小娘,父亲兄长皆被强盗杀害,她自己也曾被劫掳。颜真卿得悉后,仔细询问案情,随即差遣得力捕役将盗首擒获磔之于市,全州人拍手称快,自此“四境肃然”。其次,颜真卿针对课农桑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在饶州任职虽然不足一年,但政绩哭虫,影响深远。历代撰修图经方志,无不提及他的德政。宋代以后,人们往往把他与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相提并论,称为“颜范遗风”。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六月,调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充浙西节度使兼洒宁军使。当时,扬州长史刘展蓄谋反叛的迹象已很明显,颜真卿担心刘展叛变后,侵扰江南,于是选拨良将,训练士卒置备军械,预先做好各种准备。江淮都统李岨却认为是无事生非,向肃宗密奏颜真卿褐乱人心,为人所疑。乾元三年(公元七六〇年)二月颜真卿便被召回长安,任刑部侍郎。不久,刘展果然起兵叛乱,横行江淮,攻陷润州、升州等地,致使百姓惨遭茶毒,李岨败走。
  颜真卿受诏入朝任刑部侍郎还未至京,寻改尚书,晋爵县公。时肃宗亲信太监李辅国专掌禁兵并任兵部尚书,在宫廷独断专行。颜真卿不肯迎逢于他,为李辅国所忌恨。七月,颜真卿因与御史中丞敬羽语及政事,酷吏敬羽告他言语忤旨,被李辅国趁机出贬蓬州(今四川仪陇)长史,两年任上,颜真卿救灾恤患,民称其德。
  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豫即位。颜真卿召拜利州刺史(今四川广元),因羌人围城,未就任。不久李辅国免职被杀。十二月,颜真卿被召回长安,入尚书省任户部侍郎。第二年三月调任史部使郎,并恢复旧阶,散官为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八月迂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加创金紫光禄大夫。未行,改尚书右丞。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正月改检校刑部尚书兼御使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三月二十二日,晋爵鲁郡开国公,上柱国正二品勋阶,食邑三千户。十一月十四日,颜真卿针对尚书右仆射郭英七在迎接汾阳王郭子仪的兴道会上,谄媚宦家鱼朝恩一事,向郭英七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写了著名的《与郭仆射书》又称《争坐位贴》。无载与李辅国是一丘之貉,李辅国死后,元载唯恐有人攻许他的罪行,使通过御史中丞李进以代宗的名义向百官宣布:“诸司官奏事颇多,朕不惮省览但所奏多挟私谗毁,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颜真卿传》)诏谕一下,朝野哗然。时任史部尚书的颜真卿不顾个人利害,凛然而起而起,写下了另一篇著名于史的诤谏《论百官论事疏》,反对这道堵塞言路的谕结晶:“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传达天子也。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曰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焉……臣窃闻陛下在陕州时,奏事者不限贵贱,务广闻见,乃尧舜之事也……”(同上)奏折被宦官传抄出来,在朝廷内外广为传抄,影响很大。元载深恨之。次年二月,摄祭太庙,颜真卿以祭器不修,言之于朝,元载诬以诽谤朝政,怂恿代宗将颜真卿出贬硖州(今湖北宜昌)虽驾。三月又贬吉州(江西吉安)司马。后又谪守抚州(今江西临川),大历七年再历潮州刺史。
  在抚州刺史任上,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州经济常泛滥淹没农田的现状,他集资鸠工,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不仅解除了水患,而且可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坝,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在湖州他广泛结交历史上著名文人和儒、释、道、宦各方友明多达八十余人,探讨学习,著名立说,筑路建亭,修缮寺观。并亲笔书写了《天下放生池原碑铭》。
  直至大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年)奸相元载伏诛,颜真卿才在中书侍郎杨绾的推荐下奉诏入朝,任刑部尚书,次年改任吏部尚书。大历十四(公元七七九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李适继位。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参定朝廷礼仪。后为宰相杨炎所忌免吏部尚书,改任太子太量师。卢杞代杨炎为相后,更加嫉贤妒能,专权自恣。他曾派人征求颜真卿的意见,以出任何方节度使为宜。颜真卿听后十分生气,便到中书省面责其曰:“真卿因性格褊躁,为小人所憎,窜逐不止一次,今已赢老,幸得宰相庇护。宰相先父御史中丞卢奕曾被安禄山传首到平原,面上有血痕,真卿不敢用衣拭,硬是用舌舐净,相公能忍不容。卢杞矍然,下拜,然益加衔恨。”
  当时,淮西都统李希烈背叛朝廷,攻陷汝州,卢杞为借刀杀人,对德宗说:“希烈年少骁将恃功傲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昏聩的德宗,竟不顾大臣谏阻,诏颜真卿以淮西宣慰使身份前往许州(今河南许昌)宣慰李希烈。颜真卿明知卢杞用意,但为了国家利益,他不顾七十多岁高龄,毅然前往。颜真卿到达李希烈军营后,李希烈使出种种伎俩,威逼利诱,颜真卿不仅始终没有屈服,而且据理力争,痛斥叛贼,并力劝李希烈归顺朝廷。
  兴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正月,李希烈谋划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称帝,派人去向颜真卿请教登基礼仪,颜真卿严正回答道:“老夫曾掌国礼,所诸候轻见天太礼耳!”李希烈不日即皇帝位,国号大楚。事后派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囚所,堆柴烯油胁迫颜真卿曰:“不能屈节,当自焚。”颜真卿闻声昂然走向火堆,使者惶惶然惊愧交臻,急忙加以拦阻。
  自兴元以后,王师复振,五月收复京师,斩伪汉王党羽李希倩,十一月收复汴州,李希烈遁逃蔡州。贞元元年(公元元七八五年)正月,移囚颜真卿于蔡州龙兴寺。李希倩是李希烈的弟弟,李希烈闻讯弟弟被杀,勃然大怒,即行报复,于八月十三日,派人到龙兴寺缢杀了颜真卿,时年七十七岁。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被害的消息后,泪流满面,三军将士痛苦。于是李皋上表朝廷,陈述颜真卿的高风亮节。第二年四月李希烈步将陈先奇鹤杀李希烈,率叛军归顺朝廷。十一月,陈先奇派军将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德宗闻鲁公死,为其辍朝五日,且诏赠:“司徒”谥“文忠”。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十一月,颜真卿灵柩由其子颜頵,颜硕营护回京,“灵车归路,千里同悲”。最后,移窆于万年凤栖原颜氏祖茔,右庶子狐岨写了神道碑铭。其后,平原、抚州、湖州、吉州、沂州、金陵、永嘉等地相继建立颜鲁公祠堂及衣冠冢等,刊石建碑,千古共祀。
  颜真卿文集有:在吉安著“卢陵集”十卷,在抚州著“临川集”十卷,刺湖州著《吴兴集》十卷、《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任礼仪使时著《礼仪集》十卷,均不传。《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见行于世。其书法作品现存有一百七十多件,如《大唐中兴颂》、《祭侄文稿》等,均是传世之瑰宝。
  复公像赞
  德仪丰伟 道貌修长 潢浚东鲁 箪瓢陋巷
  贤声籍籍 万古余香 皇恩殊赐 分符浙壤
  携琴与鹤 制锦于康 棠阴郁雨 花满封疆
  豺狼塞道 难返故乡 适兹乐土 卜居是祥
  式化遗像 器宇昂藏 想闻丰采 赡企不忘
  华溪后学陈亮同甫氏题
  孟氏夫人像赞
  德容温肃巽顺坤贞助相夫子南土化成母仪内则辉映婺星既四德三从而咸备自九畴五福而存膺兹庆容之展拜俨任姬之尤存斯彤图之领袖而王母之降存
  庆元二年丙辰科进士方璇题
  颜永清简略
  永康《颜氏宗谱》之琮行五讳维字永清,生于洪武壬申年(即1392年)五月十八日午时,登永乐丁酉科起任直肄真定府赵州柏乡县司训,次任河南彰德林县司训丁憂起復起任崇定高邑县司训,三任福建兴化府兴化县掌教。
  娶赵叔名推府孙女。生子五:得金、得镇、得锭、得録、得鑑。永清公二十一岁,即永乐壬辰年(公元一四一二年)从马山头迁到后景颜创基立业,迄今已五百九十八年。

知识出处

后景颜村志

《后景颜村志》

本书从概况、人才辈出、爱的奉献、贤祖印记、祖上轩事、永康方言、祖谱家规谱序历史名人、等方面,系统反映了后景颜村姓氏发展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颜回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颜永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后景颜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复公像赞
相关作品
孟氏夫人像赞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