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打罗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40
颗粒名称:
打罗汉
分类号:
G247
页数:
2
页码:
60-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桥头周村打罗汉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起源于祭拜胡公的活动,流行于江苏高淳、浙江永康等地。打罗汉结合了武术、杂技和舞蹈的元素,用真刀真枪进行攻防表演,声势壮观。打罗汉有多种形式和步骤,如叠罗汉、舞大刀、滚地簟等。打罗汉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是文娱活动。
关键词:
桥头周村
群众文化
打罗汉
内容
打罗汉,大约起源于明代,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增强百姓体质,在沿海江南各地民间开展武术活动。
桥头周村的打罗汉,迎胡公是多年的传统习俗。原来在村口有一座胡公殿。约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出位,八月十一日祭扫,八月十二日游案(即指胡公神像巡游),八月十三日游案上方岩,年年不变。
胡公神座高1米余,底径1米阔,似鸡心状,用樟木雕琢而成。正面雕成三层,挑梁园柱,朱漆镏金,如方岩庙宇景观。两边雕成两条龙,龙头顺两边而下翘在两旁。周围琢成云块,胡公神像坐在中间。胡公神像平时放在胡公殿,八月十三日由人披红挂彩背迎着上方岩。
为了迎案(即接胡公神像),村里农闲时便请来拳师对村里青年进行训导,练习拳术、棍棒、刀枪、列队布阵。参加罗汉班的大多是男性青少年,也有练过拳的壮年老年。练习一般在晚上进行,晴天放在晒场,雨天放在后薛店厅。罗汉队有很多参阵形式和步骤。顺序是团圆,两个半圈,刀、枪、叉、棍高高擎起,喊声震天,声势极为壮观。参阵结束后,先两人舞大刀,四人打滚叉,后是打拳,拳术有小黑虎、扫手、打盾牌、大六步、小六步、飞架、飞鹤、猴子洗脸等。两人对打叫拆拳,然后打棍、拆棍、拆盾牌、滚地簟(在地簟上翻筋头)。罗汉班每个成员,都是上身穿白短褂,下身穿大红呢裤,脚穿新布鞋。刀、拳表演者,脱掉上衣,腰扎捆包,个个精神抖擞,伴有节奏的锣鼓声,显现出一派威风雄壮的气氛。
除罗汉队以外,其它民间歌舞有三十六行、十字莲花、讨饭莲花、大头姑娘、十八和尚、哑口背疯、十八蝴蝶,由小孩扮戏名的罗汉神等。
打罗汉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是文娱活动。
30年代,桥头周村曾聘请西炉拳师卢忍思为教师爷,当年跟卢忍思学拳的周国福的“红拳”,周岩彩的“小黑虎”都名盛一时。周岩彩因有拳术,在杭嘉湖一带做手艺时,三四个青年人都打不过他。
40年代,桥头周请了一位叫吕章银的拳马师,也教出了一批高徒,当时周廷攀的舞大刀、舞棍、舞响铃叉曾震动了整个二十六都,八月十三日迎罗汉,只要桥头周罗汉队一到,其它罗汉队马上让出场地。
40年代末50年代初,桥头周请了拳师周文月(泮川)为教师爷,学拳术、舞刀、舞棍、学拆拳,人数非常多,有时达200多人。所以当时桥头周罗汉队享有很高的荣誉,加上周朝丁的软腰功、倒行,周德恩、卢金享等人的旋碗、旋盘等杂技表演,更深受观众喝采。
90年代,在老人会牵头下,由周朝丁自动出资也曾组织过一支庞大的罗汉队,还有十八蝴蝶、三十六行、打莲花落、腰鼓队、铜钱棍、罗汉神等连续三年都很受群众欢迎,还游遍了桥下乡各地,及古山、下溪池、派溪等许多地方。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