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群众文化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3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群众文化篇
分类号:
G247
页数:
7
页码:
58-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桥头周村群众文化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演戏、打罗汉、迎龙灯等。
关键词:
桥头周村
群众文化
文化生活
内容
桥头周村民,历来十分重视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猜谜语、唱山歌、对课、讲故事、打铜钱棍、唱道情,群众特别喜闻乐见的是听曲艺人唱鼓词。
解放后村里出过两位唱鼓词艺人,一位是瘸脚周德问,一位是瞎子周老荒,他们能唱的篇章很多,最有名的是《朱阿顺抢亲》。鼓词听众冬天最多,人们捧着火笼,坐在轩间,或者坐在阶沿,往往有一二十人,老荒或者德问一边打着鼓板,一边有声有色地唱着,一唱便唱到半夜,听到感动处,听众也有唏嘘落泪的。讲故事的人更多,一般夏夜坐在桥头,坐在门口,在星光月光辉映下,周充传讲《三国演义》,周充进讲《薛仁贵征东》,周宜宁讲《福尔摩斯侦探》,还有些人讲武术拳马师故事,都讲得很生动。对课实际上便是对歌,放牛的牧童把牛放到荷岭坑山上,坐在山坡上,岩塔皮上,有时便和对面山上桥下村的放牛人对起课来。另一种便是在闹新房的婚礼上进行对课。以上这些,都是一般的比较分散的文娱活动。
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有下列几项:
演戏
演戏,是桥头周村人的主要文娱活动,正月要演戏,八月庆丰收要演戏,有喜庆的要演戏,贺生日要演戏,庙宇开光要演戏,喜得贵子要演戏,中举要演戏,考上大学要演戏。解放前,来桥头周演过戏的戏班子有老紫云班、云新戏班、新紫云班、大荣华班、新之舞台班等等,解放后,有永康越剧团、山门头剧团、永康婺剧团、缙云的剧团等。
演戏戏场,桥头周村竹常祠堂有一个大戏台,是清代的建筑物,雕梁画栋十分气派,整个祠堂是一座大戏院。后来村里建了大会堂,大会堂有戏台,一般都在大会堂演出。有时一个村请两个戏班子同时演出,便在上半村的晒场和下半村晒场临时搭台演出。
1950年,土地改革后,桥头周村组织了一个剧团,团长周金贵,副团长卢文斌。当时演出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从军》、《临江会》、《马超追曹》、《双别窑》等剧目。演员有周国运、周德月、周岩锦、贾兰斋、周香维、周春宵、卢金享等都红极一时,平时曾经到胡塘下、太平、渔川等许多村庄进行演出。1954年桥头周村剧团还参加过全县农村剧团在芝英的会演,并且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农业合作化后,桥头周剧团便自行消失。
60年代,桥头周村曾组织过桥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周有补担任团长,演出的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还有许多自编自演的许多文艺小节目。主要演员有周岩良、周爱芬、周苏连等,宣传队曾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多次演出,荣获锦旗20多块。
打罗汉
打罗汉,大约起源于明代,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增强百姓体质,在沿海江南各地民间开展武术活动。
桥头周村的打罗汉,迎胡公是多年的传统习俗。原来在村口有一座胡公殿。约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出位,八月十一日祭扫,八月十二日游案(即指胡公神像巡游),八月十三日游案上方岩,年年不变。
胡公神座高1米余,底径1米阔,似鸡心状,用樟木雕琢而成。正面雕成三层,挑梁园柱,朱漆镏金,如方岩庙宇景观。两边雕成两条龙,龙头顺两边而下翘在两旁。周围琢成云块,胡公神像坐在中间。胡公神像平时放在胡公殿,八月十三日由人披红挂彩背迎着上方岩。
为了迎案(即接胡公神像),村里农闲时便请来拳师对村里青年进行训导,练习拳术、棍棒、刀枪、列队布阵。参加罗汉班的大多是男性青少年,也有练过拳的壮年老年。练习一般在晚上进行,晴天放在晒场,雨天放在后薛店厅。罗汉队有很多参阵形式和步骤。顺序是团圆,两个半圈,刀、枪、叉、棍高高擎起,喊声震天,声势极为壮观。参阵结束后,先两人舞大刀,四人打滚叉,后是打拳,拳术有小黑虎、扫手、打盾牌、大六步、小六步、飞架、飞鹤、猴子洗脸等。两人对打叫拆拳,然后打棍、拆棍、拆盾牌、滚地簟(在地簟上翻筋头)。罗汉班每个成员,都是上身穿白短褂,下身穿大红呢裤,脚穿新布鞋。刀、拳表演者,脱掉上衣,腰扎捆包,个个精神抖擞,伴有节奏的锣鼓声,显现出一派威风雄壮的气氛。
除罗汉队以外,其它民间歌舞有三十六行、十字莲花、讨饭莲花、大头姑娘、十八和尚、哑口背疯、十八蝴蝶,由小孩扮戏名的罗汉神等。
打罗汉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是文娱活动。
30年代,桥头周村曾聘请西炉拳师卢忍思为教师爷,当年跟卢忍思学拳的周国福的“红拳”,周岩彩的“小黑虎”都名盛一时。周岩彩因有拳术,在杭嘉湖一带做手艺时,三四个青年人都打不过他。
40年代,桥头周请了一位叫吕章银的拳马师,也教出了一批高徒,当时周廷攀的舞大刀、舞棍、舞响铃叉曾震动了整个二十六都,八月十三日迎罗汉,只要桥头周罗汉队一到,其它罗汉队马上让出场地。
40年代末50年代初,桥头周请了拳师周文月(泮川)为教师爷,学拳术、舞刀、舞棍、学拆拳,人数非常多,有时达200多人。所以当时桥头周罗汉队享有很高的荣誉,加上周朝丁的软腰功、倒行,周德恩、卢金享等人的旋碗、旋盘等杂技表演,更深受观众喝采。
90年代,在老人会牵头下,由周朝丁自动出资也曾组织过一支庞大的罗汉队,还有十八蝴蝶、三十六行、打莲花落、腰鼓队、铜钱棍、罗汉神等连续三年都很受群众欢迎,还游遍了桥下乡各地,及古山、下溪池、派溪等许多地方。
迎龙灯
农历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为灯节。桥头周村人年年都要迎龙灯。一是为人丁兴旺,二是为风调雨顺。
桥头周村的龙头模样非常雄伟,用6个人抬,要挑选有经验,身强力壮的汉子充任。
送龙头礼,在农历头年三十日夜,由大宗理事包红包送给本族年龄最长者,如接受红包就由他糊扎龙头,请人抬。如经济困难谢绝,理事可收回红包,按年龄顺序送给第二位长寿者。受礼后,迎龙头夜要请客。定大年初四接龙头,前头由户主执香,手提灯笼,鸣炮引路,敲两面大锣,按迎灯路线走一圈。为扎龙头,要偷龙头竹。龙头竹要到没有坟的毛竹山上砍,砍竹要带红包、火炮、锣等,毛竹砍下后,把红包放在毛竹脚(相当毛竹或高于毛竹价值),走开时要鸣锣放炮。龙头主请人迎龙头,其女儿要来分麻酥。其房族人要迎护桥灯,接在龙头边,护桥灯少,跳灯时,龙头有被拖垮危险。
龙头咀里衔灯,叫“口珠”。两爪托灯叫“手珠”前面用竹杆挑迎一盏叫大龙珠,迎灯开始时,由有威望的亲族,执香鸣炮,在前面开路,吹着唢呐,敲着两面大锣,锣要打九响。下午四点开始,从祠堂里把龙头迎到晒场上,用牲口请龙头,念佛先生“赞龙”后,各迎桥灯户在护龙桥灯后面,按族房习惯来接桥灯。这天晚上,家家张灯结彩,户户通明。迎灯者出灯和归灯都要放炮,以示吉利。
按规定16岁上灯,50岁满灯,体力弱者,可以担“私盐”,即把灯桥板放靠在迎灯路线旁边,不参加跳灯。小孩迎品类多样的花灯,有鱼灯、花瓶灯,戏文人物灯,灯笼等。
灯接齐后是跳灯。跳灯者脚穿草鞋袜,腰扎捆包,跳灯先跳大路。跳大路时,龙头要游过大桥,叫做“弹大桥”,跳灯时,迎桥灯者桥板往往举过头顶,一手握着灯桥柱,一手攀着灯桥板。身子向前倾,一齐大声呐喊,一阵密集跑步声,嚓嚓,嚓嚓下死劲往后拉,总想要龙头跟不上。迎护桥灯者,则手拉灯柱,竭力护着龙头。路旁站满观众,都要帮助迎桥灯者助威,倘若龙尾能把龙头拖落地,叫“及弟”。则会喜笑颜开,吹呼雀跃。跳灯时,龙头龙尾双方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来去去,反复较量。跳过几趟后,龙灯就要沿着整个村庄绕一圈,还要绕着田头游一圈,田头看麦,迎丰收兆头,因田岸路太小,迎灯者也有跌到塘里去的。
绕完田头、山头,龙灯回到晒场,开始进入高潮是团灯、翻灯,几十桥,或者上百桥,灯尾在外,龙头在里,一圈一圈,团团围住,待龙头龙尾步到相等中间地点后,双方同时呐喊一声“翻翻”,就向后翻身,从两个不同方向翻转抢跳,龙头要突围,龙尾要堵住,争夺路口。龙头抢了先,就算翻出来,龙尾抢了先,就要重团,再翻。最好看是就是翻灯,龙头龙尾左右翻跳,中间桥灯常常不能自主,一松一紧,紧后骤松,冷不防一段桥灯之间就折叠成三角,俗称“三角店”。为对付这种危险,迎灯人睛睛要紧,要赶在“三角店”开成之前,有力地将自己灯桥板往外压,或赶快将桥板举过头顶,这才能避免头被两条桥灯夹住的危险。在翻跳过程中,桥灯随着跳灯,无数盏向左,无数盏向右,急速翻转,闪闪耀耀,流光溢彩。为了不让龙头翻出来,龙尾利用天黑,在距离上做文章,故意吹黑几盏灯,占抢先几步便宜。如果龙头翻出来很顺利,为了尽兴,龙头也有把龙尾团在里边翻灯的,翻得非常激烈,有时甚至翻到次日凌晨二、三点钟。
团灯后,桥灯可以收灯拆灯,龙头则放在明堂中间,由大宗理事送龙珠,送龙珠时要吹唢呐、鸣炮、打铜锣,口珠第一盏要送当年第一个最早娶媳妇的户,其余按娶进来早晚顺序送,每个新媳妇都要送过,并连道“恭喜恭喜”,以兆早生贵子。
接受龙珠户,要泡茶包红包,表示谢意。
解放后,许多规矩和风俗都有了改革,90年代,桥头周妇女思想解放,还兴起了迎女龙灯的热潮。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