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37
颗粒名称: 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3
页码: 55-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桥头周村有着用中草药、针挑、艾灸治病的悠久传统,村中也出现了一些医术高超的民间医生,如周启宜、阿典嫂、吴宝春、周汉雄等。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卫生保健事业,培训了新法接生员和保健员,创办了医疗站和合作医疗,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和寿命。
关键词: 桥头周村 卫生 医疗卫生

内容

桥头周村,民间历来也都盛行用中草药、或用针挑、艾灸治病的悠久传统,直到目前还在继承和发扬,这无疑为村民的保健、繁衍昌盛,默默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兹将近百年来对村中卫生方面有口皆碑的人物简介如下:
  周启宜(1880~1953) 父周阿明,既教私塾又会中医,常为村民开药方,治病多效,他的医学专长和许多医书都传给了长子周启宜。启宜公在挑针医术方面更独树一帜,蜚声远近。除桥头周村村民受益匪浅外,也不乏外地求医者。他诊病医术精湛,但从不轻意开针,开针必有把握。据说,有一病家求他开针,他欲表示爱莫能助,病家只好请另一位从医者开了针,病情有了好转。有人将此事告知启宜公,他则说:“此乃回光返照的假象,开针是送他早点回西天,今晚怕熬不到天明矣!”。过后此人深夜果然呜呼。可见他医术造诣之深。
  阿典嫂(1886~1976) 跟过安徽凤阳婆学过医学,有一技之长。如眼睛上星角膜生白点等,她能在患者背上找红点挑之即愈。对婴幼儿也能治一些惊风、发烧之症,往往一挑就好,求医者不绝。
  吴宝春(1900~1982) 是继承母亲在前黄殿医眼睛的民间医生,县内外远近闻名,全国各地也不乏来求医的。对视力模糊、眼睛红肿胀痛、眼生翳膜等均有一定疗效。村中人求医,轻症多不收钱,为人和善乐于施人,人缘好,人们都亲热地叫“阿春姐”,晚年回兰溪老家。
  周汉雄(1940年生) 深得外公中医外科名医胡祖葵的传授,对骨伤外科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如大小关节脱臼、骨伤、骨折,村中被治愈者众多,远近也都慕名前来求医。
  解放前农村医疗条件较差,个体医生医术过硬者极少,病者死亡率自然很高,都称人生七十古来稀。特别是产妇分娩是一个生死关口,一只脚踏阳间,另一只脚踏阴曹地府,不应该死的竟转眼死去。婴幼儿的死亡率更高,村之山沿专有婴幼儿的弃尸屋,名曰“火筒塔”,每年村中不知有多少病儿不治而死后默默投入其中。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保健事业。1965年村中培训了新法接生员,出麻疹有了预防接种,妇婴的保健有了很大保障。附近的古山设有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桥下乡又有卫生所,村民治病只需五里之遥,方便多了。
  在乡卫生所和地区医院医生指导下,于1959年村中培养了一位保健员;1969年村中创办了医疗站,有了第一位赤脚医生,小病可以不出村。1976~1981年推行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95%,每人每年交医疗费2至3元,在医疗站诊病免费(注射、中草药、针炙、包扎等),上医院看病优惠报销。医疗站根据季节组织人员采药,村之后山,华釜山、金坑、下位、棠溪、上马为常年采药之地,远的如义乌、安文等地也去过。需要时,医疗站同时有三人上班,分别负责门诊、采药和自制中草药成药。如鱼腥草、板兰根、一枝香针剂,胃痛散、穿心莲胶囊、乌敛莓软膏等均价廉效优自产自销很受欢迎。
  双夏期间,送医送药上田头,防暑冲剂、十滴水等免费供应。
  1976~1978年连续三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合作医疗站,荣获县级锦旗三面,镜框奖状四块。1978年,县卫生局组织全县赤脚医生代表在村大会堂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武义县卫生局也曾专门派员前来参观取经,桥头医疗站办出了突出的成绩。
  1985年5月,医疗站各自分开个体开业。1992年7月,个体开业又合并“乡村卫生室”,并改设在村之大礼堂内。目前已有经省卫生厅考核合格领取证书的3人,业务上较过硬,求医者除桥头周村外,前黄等邻村也有不少人前来就医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村中长寿老人也不断增多,真是七十不稀,八十不奇,身动心静,百年可期。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