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山林水利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山林水利篇
分类号:
P941.7 ;TV211
页数:
5
页码:
38-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村里的山林资源,包括林木、野生动物、野禽和蛇类,以及历史上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村里的水利建设,包括池塘、水库、渠道和电灌等,以及用水的规则和权利。文章反映了村民对山林和水利的重视和珍惜。
关键词:
桥头周村
山林
水利
内容
山林
桥头周村,山林面积有1900多亩,是个山林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庄。
全村的山,都座落在村庄的西面,自南到北,有黄毛伞、坟山坑、后薛店坟山、安坑、下朱坟山、山坑、横山、烟筒坤、大坟山、郢塘山、猪肚坑、念山、长龙〓、强盗栏、黄宅山、插勺押、毛龙塘〓、睡牛栏、石笋脚、白羊坑、马鞍坑、横坑、布裤斗坑、毛公尖、鲤鱼坦、横沿、鸡啼山、火囱岩、马面山、华坑、水库沿、十五转等。还有穿插座落在外村的上水鲶台(溪边颜)、林塘山(前黄)、岩孔背(黄塘坑)等,在土地划片时,就划入他村。
山谷间,已开垦可耕种土地,有坟山坑、山坑、荷岭坑、华坑等,以荷岭坑为最多,有农田80多亩,华坑的农田,早年曾有卢章余等在那里建房种植。
全村的山,有的土层丰厚,利于种植,如长龙〓、念山、横沿坦等处,都留有早年曾经垦植的痕迹。抗日战争时期,长龙〓种植过油桐,故又有“厄桐山”之称。1970年,村里副业队曾在安坑、山坑、念山、长龙〓、横沿坦、火囱岩、石笋脚等山开垦,种植茶叶、黄花菜、桑叶、柑桔、桃、梨等。现尚存的有山坑、安坑、念山、横沿坦的柑桔林。
山间的林木,以用材林为主,马尾松占绝大多数。其它有杉、柏、枫、竹、青栗、黄檀、冬青等。常绿阔叶树主要有木荷、槠树、梓树、栎树,但数量甚少。
村里山林采伐,一贯管理甚严,平时封山育林,不准上山砍伐。过去,为解决村民燃料,在秋冬农闲时,逢农历三、六、九开放“柴期”。开始日鸣锣曰“开山”。让村民上山砍柴,所砍的柴,只准是茅草、灌木,不准砍松、杉、柏等乔木,违者重罚。柴期过后,就鸣锣封山,村民就不能再上山砍柴了。在每年农历五、六月之交,稻谷将收割时,也开放三天柴期,以砍松树桠为主,名曰“办忙柴”。村民如因建房、修理农具等需用木材时,可向村森林管理委员会申报经批准,发给一块木牌,挂在挑担上,方可上山砍伐。由于禁格和管理严,处罚金重,因此,山上林木郁郁葱葱。若干处,如大坟山、安坑和华溪两边的松树,都高大参天,大部份可作桁、柱之用。村民们的炊烧柴火,基本上都能自给。
1958年大办钢铁,为了砍树烧炭,在村子的后山上,建了几十个炭窑,山上成千上万树木,几乎都被砍伐一光。在熊熊大火中,树木被烧成木炭,无条件运往西溪小高炉去炼铁。村前村后,生长上百年的槠树、梓树、栎树也都毁于一旦,原于密密麻麻、林木森森的山林,倾刻之间变成光秃秃的山脊。
后来大食堂解散,家家户户都缺柴烧炊,因此,许多人不得不到几十里的桐山、水坑、王弄坑等深山去砍柴,那时粮食十分困难,早晨天未亮起来,一天除砍柴外,还要往返一百多里路,加上肩上还压着一二百多斤重的柴。有人又饥又累,便病倒在归途中。只好把砍来的柴寄放在山村人家,等健康恢复后,再去挑回。由于人为地破坏了山林资源,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桥头周村民是深有痛感的。
1964年开始,村里再在山上开展封山造林,并且专门设立看管山林的人员,这样山上林木才渐渐复苏。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大部分村民已用煤饼、煤气为燃料,很少有人用柴薪烧饭了,因此,山林便更加郁郁葱葱起来。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过去有狼(狗头熊)、麂、松鼠、野兔、黄鼠狼、野猫、穿山甲、水獭等,现在林源茂密,又有了野猪。
野禽有鴙鸡、八哥、鹁鸪、斑鸠、麻雀、山麻雀、乌鸦、啄蛇雀、啄木鸟、猫头鹰、老鹰、布谷鸟、田鸡、野鸭、天鹅、金丝鸟等。
蛇类有油菜花蛇、乌稍蛇、寸红、寸白(银环蛇)、眼镜蛇、蕲蛇等,无毒水蛇最多。
水利
桥头周村民,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
解放前,农田主要依靠池塘和华溪之水灌溉。
村里原有池塘有:外草塘(与前黄村共有)、里草塘、西山头塘、棺材塘、上黄狗塘、黄泥塘、屋基塘、龙背塘、念湖塘、里塘、簸箕塘、鱼花塘、徐塘、岩塔塘、金龙塘、阴龙塘、山坑黄泥塘,大郢塘、芦家塘、猪肚坑塘、小湖塘、大湖塘、毛龙塘、竹厄塘、坑塘、后荷塘、上塘(与马川村共有)、五方塘(与桥下村共有)、黄褐塘、三眼塘、前黄殿顶塘、前黄殿后塘、前黄殿塘、东塘、后宅塘、上西塘(与马川村共有)、下西塘、荷塘、三百塘、大路塘、七十塘、门前塘、仙家漩、五百塘、官塘、殿前塘、平塘、卢塘、葫芦塘、派塘等。解放后,有些已改为田,如芦家塘、棺材塘、三百塘、三眼塘、仙家漩、五百塘、官塘等,在村中心的里塘和簸箕塘已平整为基地,部分改为菜园,鱼花塘是解放后开的。
过去池塘取水,是固定专用的,即某一口塘只固定为某些田取水灌溉的权利,名曰“管注”。无管注权的田,不得去取水灌溉。春天雨水充沛,享有管注权的农田,可自由从池塘开“直水缺”,或车水灌溉。此时,虽无管注权的池塘,在雨水均匀的年景,也可就近放水灌田。但过夏至后,无管注权的农田,就不能去取水灌溉了。这叫做“过夏至,分水注”。在干旱年,用水紧张,就是有管注权的农田,也不能任意取水灌溉——只能分水寸取水,或只准铺遍全丘,不得多。水流灌溉无专门的水圳时,也可通过别人的田(施有肥料除外),灌水后,不能降低经过的水位。在旧社会,干旱年,往往要发生“抢水”——有管注权的用龙骨车往池塘抢车水或引入水田。引起纠纷名叫“争田水”。有首民谣说:“晴天公,争田水,落雨天公,难相见。”
池塘修建,一般在冬季农闲时,按所有管注的田亩,平均派工修理,经费也平摊负担。一般是开了底部涵洞,排干塘水(有时需用水车车干),然后把塘岸加高加固,名曰“担塘”。
池塘除提供农用灌溉外,还用作养鱼、漾菱、种莲、种藕等水生植物,这种养植也有专利权,名曰“塘漾”。这种专利权,也是产权,可以转让。解放后,归集体所有。后来,除念湖塘,门前塘外,其余都下放生产队,承包给个体户。
解放后,村民十分重视兴修水利。
1954年修建大壁,提高了蓄水量。
1957年修建了荷岭坑水库,原计划蓄水量可供应全村大部分农田(包括荷岭坑、后畈、隔溪畈),后由于太平水库的修建,规模作了调整。修建时已合作化,采取按件计酬(发筹码)的办法,担土筑坝。在修建中,因该年特大洪水,冲毁了部分堤坝,淹没荷岭坑全部农田,冲毁庄稼,洪水漫向后畈,漫过永东公路,冲入华溪,下半村地势低,洪水侵入房屋,高达数尺,造成洪灾。1958年把水库堤坝加高加固,其蓄水量除供应荷岭坑片农田外,还可沿小溪,经后畈,穿绕村中。
太平水库建成后,其西渠沿村之西部山麓逶迤流过。渠道下的农田,已都可自流灌溉,高于渠道的农田(即渠道之西的农田)如坟山坑、山坑农田,除由原有山塘、金龙塘、阴龙塘、山坑黄泥塘灌溉外,还可在西渠上抽水电灌。隔溪片农田的用水,可在大壁滩太平水库西渠与小溪交叉处,开出闸门,放水供应。
华溪东岸,设有电灌埠头,可随时抽华溪之水灌溉农用。
为解决华坑农田供水,解放后,村副业队曾在华坑修建了两个小型水库。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