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具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22
颗粒名称: 生产工具变革
分类号: F014.2
页数: 1
页码: 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桥头周村生产工具变革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耕田、灌溉、脱粒、运输工具、扬谷摆米、舂米磨粉等。
关键词: 桥头周村 农业 生产工具

内容

耕田:解放前主要靠牛耕,农家饲养耕牛。农具有犁、耖、耙等。50年代曾使用双轮双铧犁,但仍需用牛力拉动,因使用不方便很难推广。70年代,耕田使用拖拉机,仍有农户用耕牛耕田。1998年全村有方向盘拖拉机7辆,手扶拖拉机6辆,农闲时兼搞运输。
  灌溉、脱粒:1957年前沿习老法割谷割麦,都用稻桶人力操作。1958年提倡机械化,队里开始用脚踏打稻机,取代稻桶打谷。80年代脚踏打稻机进行改装,用柴油机带动,改变了人力打稻的生产方式。柴油机可用来带动打稻机和水泵,全村有柴油机80多台,脱粒机98台。车水,50年代使用老式龙骨水车,以脚踏车水。70年代便用抽水机车水。现有水泵100多台,并且改用电力。
  运输工具:50年代前期以前运输全靠肩挑,50年代后期有了手推车,提倡“车子化”。70年代手推车普及,几乎每户农家都有,结束了肩挑时代。80年代又用拖拉机、汽车搞运输。现有小货车10辆,大型卡车3辆、拖拉机6辆。
  扬谷摆米:以前用台扁摆谷摆米,50年代有了风车,70年代风车普遍使用,女人不再用台扁摆米。
  舂米磨粉:民国时期都用石臼麦磨舂米磨粉。1953年村中5户人家合办碾米车,用牛力碾米。1968年村里办了碾米厂,农户不再用石磨碾米、磨麦粉。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