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术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21
颗粒名称: 耕作技术变革
分类号: S344.9
页数: 6
页码: 28-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桥头周村耕作技术变革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水稻、大小麦、玉米、蕃薯、肥料施用、植保等。
关键词: 桥头周村 耕作技术 农业

内容

(栽培技术)
  水稻
  民国时期,“清明浸谷子,立夏开秧门”。冷水浸种,谷芽露珠出田,秧田水耕水作水播水育,烂秧现象常有发生。
  育秧 建国后推行晒种、筛选、泥水浸种、石灰水浸种、温汤催芽、大堆催芽、5406催芽,改水秧田为合适秧田、半旱秧田、落谷稀等技术。1983年,推广早稻、地膜复盖育秧。杂交水稻采用两次育秧,先出播秧床,后株寄秧田,带蘖大秧移栽大田的耕作方法。
  播秧 传统为拔秧栽播,1967年,推广小苗带土移栽。密植程度传统为大秧栽播,株行距1.2市尺见方,每丛10~12株。1958年,盲目推行2×2、3×3密植叫“满天星”,造成严重减产。1963年,提倡适当密植,5×5、6×6增产显著。小苗带土移栽将大田水澄清放干,用划行器划格,播秧一丘灌水一丘,秧苗成活快起发早。1970年,又改格播为混水栽播,推广行距5~6寸,株距3~4寸,每丛7~8本株。
  肥水管理 水稻历来实行满水灌溉,田间长期积水,成熟后才排水干田。在用肥上,播秧后要“种下脚“(用人粪尿拌草木灰分塞到每丛稻脚跟)。第一次涂田施用生石灰、草木灰、炉灰。第二次涂田后要烤田,烤田后要上灰水。60年代,提倡对秧苗施用断奶肥,移栽前施用起身肥,或作蘸秧根取代种下脚,对大田要求“基肥足,追肥速”。看苗施用吊头肥。在水的管理上,提倡深水护苗,浅水发棵,烤田控蘖,寸水保胎等。70年代,推广化肥深施,追肥在播秧后20天用毕。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为主;中期烤田,以脚踏不陷,有细裂为准;后期干干湿湿。80年代,提倡青稻秆还田,保护地力。
  除草 一般耘田2次,涂田2次,先耘横行后耘直行。第一次耘田叫“剃满月头”。推广双季稻后,第一次耘田在播后5~7天进行,20天内耘涂结束。70年代前期,曾提倡用手摸田,效果虽好但劳动强度大,较吃力,难以推广。70年代后期,推广除草剂除草。
  种籽 建国前,水稻种植品种有“三百粒”、“细叶青”、“早白禾”、“义乌白禾”、“叶里藏”、“芒谷”、“兰溪白”、“红壳糯”、“八月糯”、“江山早”、“子孙谷”等。种籽都以自留自选为主,相互调换为辅。建国后,重视种籽的选择和调剂,建立种子田培养良种。早中稻,50年代有“三百粒”、“细叶青”、“子孙谷”等;60年代推广“三九九”、“江南1224”、“莲塘早”、“陆才号”,为防倒伏推广“矮脚南特号”、“广陆矮”、“珍珠矮”、“二九青”等。晚稻,50年代有“猪毛簇”、“晚籼京引”;60年代引进“农垦58”、“新太湖青”。70年代引进“京引15”、“农虎6号”;80年代推广杂交晚稻“汕优63”、“威优64”、“协优10号”、“汕优6号”等。
  大小麦
  传统种麦都用狭幅点播,畦宽3~4市尺,沟宽6市寸,行距1市尺,播种量每亩5—6市斤。60年代前期改为条播,1968年提倡撒播。70年代改狭畦为宽畦,畦宽6~8市尺,沟宽6~7市寸,提高土地使用率。每亩播种量15市斤。提倡石灰水浸种,磷肥拌种,炉灰盖子。农民说:“麦是麦亲家,越踏越发桠。”因此推行盖土压苗技术,通常在麦苗三叶时进行。传统习惯除草2次,第一次深锄叫掏麦,第二次浅锄叫刨麦。麦的施肥,80年代提倡“基肥谷,施麦枪,看苗施拔节肥,补施穗肥防早衰。”提倡根外施肥。又推广“稻板麦”,稻板田不需翻耕,开沟为畦,麦子撒后用灰、土、栏肥复盖。
  60年代起重视良种推广,大麦有“矮白洋”、“早六棱”、“浙农工二棱”、“早熟3号”等。小麦引进908,使其有早熟、高产,抗病适用于新三熟种植的优点。
  玉米、蕃薯
  玉米种植传统习惯多采用点播。畦宽3~4市尺,行距1.5市尺,立秋前后播种,出苗后删苗定株,中耕施肥2次,施肥重前期,结果秆高蒲小产量低,解放后推行合理种植,“营养钵”育苗移栽,解决生长期长,前熟未收割玉米等播种的矛盾。推广人工授粉,隔行去病,重施蒲肥,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品种,60年代以前分旱地玉米和田玉米,旱地玉米生长期长,秆高、粒深叫大粒黄、瞎眼;田玉米生长期短叫小粒黄。7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浙单1号”、“旅曲”、“丹玉”、“甜玉米”等。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后,玉米种植很少。
  蕃茹育苗,先采用火坑孵,再用栏肥孵;后来用塑料薄膜温床催芽。长芽后种到苗地,等长藤后用“以苗分苗”办法剪藤插播,藤长数尺后要翻藤提藤。50年代初期前蕃茹品种有红皮白心、红皮黄心二种。1955年推广“南京种”(硬命种)、“胜利百号”。以产量高、含水分低,耐贮藏为好。
  肥料施用
  民国时期,田里肥料多以家肥为主,有人粪尿、栏肥、焦泥灰、垃圾、塘泥、绿肥等,也有使用桐饼、菜饼。绿肥,是将种植的花草、蚕豆、大麦用来压在泥土中腐烂,增加泥土纤维改良土壤。60年代开始以磷增氮,在花草田使用过磷酸钙。80年代推广花草播种时用尿浸种,用钙镁磷肥拌和,促使花草生长。焦泥灰,原为广泛采用,农民有烧冬灰习惯,将冬季烧灰用稻草围包储好,待下年水稻涂田时使用。塘泥在冬季抽水捕鱼时挖掘,摊放麦行间,冻酥敲碎,增加土层厚度,提高肥力。桐饼,敲碎浸入人粪尿中,发酵腐烂后使用。还有部分农户割嫩草嫩叶在烤田后分摊水稻田行间称“填青”,使作物籽粒饱满。糖秆、玉米、萝卜菜,即用菜饼碾细后下到作物根部作为追肥。
  化学肥料,建国前有少量试用,统称“肥田粉”,但得不到推广。解放后普遍施用,并用量逐年上升,有尿素、碳铵、氯化钾、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石灰氮、石膏、氨水、硫酸二氢钾、复合肥等等。80年代有了微量元素肥料、生长刺激素、菌类肥料等,开始注意科学种田,因地因作物施肥。
  植保
  防治病虫害。旧时,前熟基本上不用治虫,在稻谷成熟期间,发现稻虱为害时,即用桐油浮水杀虫。蔬菜害虫,用雷公藤粉敷施,以达到杀虫效果。另外,就是人工捕灭之。
  本地区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白穗病、菌核病、螟虫、稻茧马、稻飞虱、稻包虫、稻卷叶虫、黑尾叶蝉、钻心虫、矮缩病等。建国后重视病害防治。50年代提倡螟蛾灯、摘孵块,冬季挖稻茬、田岸“三面光”。60年代转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杀菌剂有西力生、硫酸铜、稻脚青、灭菌丹、福美双、稻病净、井岗霉素、叶青霜、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虫剂有666、223、敌百虫、乐果、1059、1605、杀螟松、甲铵磷、杀虫霜、叶蝉散、稻虫净、敌敌畏等。70年代建立植保组织,大队、生产队都配备植保员,形成植保网,加强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杂草生长对植物损害很大,主要杂草有田姜、地豆姜、节节草、稗草、鸭舌草、鹅草、三棱草等。80年代开始使用除草剂,除草剂有除草醚、丁草胺、草甘磷、盖性能等。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