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252-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丧葬的情况。其中包括墓葬、送终、棺材、出丧、宾葬列队、送火种等。
关键词:
清溪乡
婚丧旧俗
丧葬
内容
人死了,按其年龄不同,对丧事的称呼也不同。二十岁以下的人死了,称之为“取债鬼”,如属婴儿,用破棉布络了丢入“火筒塔”,少年儿童死了,不举行丧礼,不设灵。四十岁以下的人死了称“短命鬼”,其灵枢不能坐厅堂,死于村外者,尸体不进村。寿高的人死了,称为“喜丧”,叫“寿终正寝”。
墓葬:人死了尸体,多用木棺盛放,堆坟入土埋葬。近年也有用石棺或水泥棺盛尸的,有的在坟前立有石碑,刻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讲究者还有在坟前竖上坟面石上刻“钟灵毓秀”之类字样。近年来有水泥作坟的,碑刻“××之墓”,以建墓人作落款。
旧时丧葬仪式隆重繁锁,丧事繁忙,故有“死人忙”之说。
送终:病人弥留(未曾咽气)时刻,即要换上干净衬衣、布裤、男衫女裙,穿上棉衣移出室外。死后,则卷起死者用过的席子、草垫、加纸伞一把、草鞋一双、纸糊“插袋”一只,上书死者姓名、郡里,内装银锭、锡箔。全家大小衣服反穿,腰束稻草绳、点起灯笼、手执香火,一起送到村口路旁焚烧。谓之“送终”又叫“送无常”。邻里相帮将死者用过的床、桌搬出室外,让其日晒雨淋。
上灵床之后,口含铜钱一枚,用粗纸盖面,谓之“阴阳一纸隔”。双手握拳放置胸口,示意“心满意足”辞世。随后,宗眷戴伞提灯笼,边走边号,往溪河水井中投一铜钱,取水少许,谓之“买水”,回来,用巾蘸水揩尸体手脸,谓之“洗浴”。浴后,女眷又要戴伞提灯边走边号,跪在村口裹灰粽七个,挂在竹丫上携回插于尸手,给死者作为黄路上“点心”。灵床之首点上“材头灯”。用盘盛菜油,放灯草一根作蕊点着,上香供奉,昼夜不熄。
灵床安置定当,请先生择好“入棺”、“出丧”日子,择好坟穴方位朝向,谓之“看风水”。然后,向亲眷“报丧”。报丧人身穿反衣,手挟雨伞,一看便知。报丧后,无暇吃点心也要喝口水,有“报死不空口”之说。报丧人走后,女眷要哭丧相送,随后准备丧礼,至亲要备整灶豆腐、香烛、炮纸、锡箔一盒(用五彩纸包之)大被一条(用一、五×四尺大小的红小纺、白纱布制成)。女婿还加送鸡、猪头、鹅,其他亲友只送香纸包。
棺材:雅称“大屋”。分两种,生前早备的叫《寿材》,一般为高寿者所为,也有久病不愈,建材“冲喜”的。另一种死后临时制成和临时买的。棺材造型有大、小和头之分。大和头刻有“福禄、寿”的合体字(也有男“福”女寿之分)。小和头刻有“寿桃”,含祝福之意。棺材有红、黑两种,但大、小和头都漆朱红,俗称“朱漆棺材两头红”,含有世上,泉下都兴旺发达之意。
进棺:又叫“落棺”、“归大屋”。从遗体上取下灰粽三个丢弃地上,同时亲切吩咐死者:“不用惊怕”、“遇狗吠,以粽投之”,“往白路走”等语。并从尸口取出铜钱丢于地,给死者喂鸡子茶,由喂者插一丁点蛋白放尸口中,属咐:“要吃自已鸡蛋茶,莫吃路上外婆汤(奈何汤)”,(谓在阴间吃了“奈何汤”会神志不清)。上面仪式做完毕,就抬尸进棺,亲人要拉护尸腰。进棺材时,路过各家门头,燃点稻草火烟候之,叫作“防阴气”。棺木安放在厅堂正中,棺内事先撤上石灰,垫好粗纸,放好枕头,脚跺(纱布做袋,饰以纸花图案,内装切碎寸稻草),枕边放“五谷香代”一只(内装豆、谷、麦、米之类)。进了棺,设灵堂,亲人轮流日夜守灵。
出丧前夕,亲眷齐集,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俗称“排祭”。这是送亲人上泉路,要高高兴兴,不能啼哭。祭品非常丰富,轮批祭奠,全副猪头、鹅、全鸡、酒,一批批换上。敲锣打鼓,鸣炮奏乐,热闹非凡。“孝男、孝女”与灵柩并列各向外跪着,向祭客谢意。
出丧:先做出丧羹饭,摆双套碗具。其中一套专为“解差哥”所设,“解差哥席”上只放筷子一根,谓怕“解差哥”吃得太快,会抢食。然后盖上“大被”。先“盖主家被”,后盖亲友送的“大被”。一一用烛灯烧去一小角,曰:“打烛记”。盖一条念一声“这被是××所送”。做毕上棺盖,敲紧“壬”。
灵柩起运,一般用四人抬之。排场人家棺材杠上要装上木雕龙头。曰:“独龙”,用十六人抬棺,抬时大头向前(也有死者年青夭折的则以小头向前之俗)。棺材一经抬起,不能着地,直抬至坟穴。起棺后先抬至明堂由阴阳先生(念佛先生)在棺材背放上“水碗”,阴阳先生绕棺材旋转。口中念念有词。其词念曰:“敬请一喷天开、二喷地裂、三喷人长生、四喷鬼消灭。吓吓杨杨,日出东方,太师与我行丧,上冻官廓童郎,中冻官练将军,下冻官廓童子。敬请,一敲北方甲乙木,二敲南方丙丁火,三敲北方庚申金,;四敲北方壬癸水,五敲中央戊巳土。伏为追度先考(先妣)。故人(男)××郡×××灵魂,归故(女)××郡×××灵魂,抬到南山入土为安。呜呼哀哉!”念毕,以斧击水碗,谓之“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一听水碗敲响,才知自己已亡。此时亲人才开始嚎啕大哭。亲眷、邻里、皆头戴白帽,手执香束,送灵柩上山。
宾葬列队:最前面,由一队人拿“火把”引路,多以乞丐所为;次是提香碗者,都以“孝男”所提,再次是担香纸火炮者,再其次是敲铜锣京鼓的。富户人家还有执长旌的,旌上书死者衔头、姓氏,后面才是灵柩。在灵柩前面的,都不得回头看,若“回头”,鬼魂将会迷途反家,家会遭吵不安。灵柩两旁,由女婿“扶材”。最后面是送殡队列,有嚎啕的、有唱哭的,缓缓送殡而行。担香纸的一路负责散“纸钱”、“路纸”,说是“买路”,做路标,让灵魂往返畅通。遇到坑、桥,都要上香放炮,谓之“买路引渡”。
灵柩入穴后,送殡者都要撮一把泥土丢在棺材背上,叫做“添土”。接着各卸下白孝,点燃“桂子灯”,背上红披“红纱”一方或一条,抢先回家,谓之“领灯抢红”。近年大多以红头绳红纸代替。
出丧时,当行灵至途中,丧家则用两人,一人一手执桃枝柳条,一手执石灰泥沙的篓,另一人紧敲大锣,从死者的住室中循行灵之路,快步赶至村外百步之外,名曰:“赶舍”,意为不让鬼魂留舍。
殡葬后,丧家请亲邻宾客吃饭,谓之“散斋饭”。饭后拿着主人回送的“利市豆”回家,无论人吃畜食都很吉利。殡客回家,主人嚎啕大哭送客,回送客人爆竹一串,客人点着灯笼离去,回到自已家门放鞭炮、点亮灯笼进门,表示“兴旺之兆。
送火种:殡葬后要送火种三至七日,由人点燃稻草火把(或三个纸煤),带上瓦片铁钉(意为下世用火刀火石),送出村口上坟途中,让死者作起火之用。送火种的路一天比一天近。
“祭七”。人死后,说是阴魂七天过一关,要过七关,四十九天。为让其安全过关,每过一次关,需做一次羹饭,“三七”羹饭丰盛,有“上世贺八十,下世贺三七”之说。
做“三七”仪式是,傍晚上坟接灵回家,家摆茶点、酒席、设灵位,有的人家还制纸房一幢(或三间、或六间、或九间),请道士在灵前“解结”。深夜丑时仪式毕,送灵上坟,焚化纸房,熄灭灯火异路回家。次日,宴请送过礼的亲友邻里。
“四七”、“五七”较简略。“六七”,由大女儿设祭。担猪头、鹅上坟祭奠,祭后挑回娘家请客。无女儿者,由外公亲戚代之,主家不开火。富有人家,做过“六七”后还要给女儿回契、银两。
“七七“也叫“满七”。过“满七”,第二天即第五十天,要做“满筵”羹饭。用盘碟八副,酒席丰盛,宴请祖宗四代。示意本房新增阴灵,拜托诸亲旧阴灵携带指点。
“解结”。谓新死者不甘心离世,阴魂不散,特请道士祷念劝解之意。有在灵床前解结的叫“尸前解”也叫“材头解”,有在“三七”时设灵位解结的叫“灵前解”。其解结词有“十殿阎王”、“十英雄”、“十骷髅”、“十二个手结”等。与其说解阴、实为解阳,解说生死有素,与人行善,莫作奸恶表彰英雄之类。解结时,除亲人外,还有听众,人数之多,胜似听说书。
“上家堂”。满七后,要把神牌送坐“香火先间”的“神厨”,俗称“上家堂”。逢时过节,享受香灯供奉。殡仪就此结束。
解放后,丧葬习俗都有改革,拜忏迷信活动基本消除,入殓、出殡也较简单,披麻戴孝已不多见。亲友吊唁,都以送花圈、戴黑纱、开追悼会代替。有些地方,旧习俗还在流行。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