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3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244-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生活习俗的情况。其中包括食物、衣着、装饰、家具、食用水等。
关键词:
象珠镇
清溪乡
生活习俗
内容
第一节 食物
膳食:常年一日三餐,农忙季节和供老师时才烧四餐,即在中餐和晚餐之间再加烧一餐点心。通常以饭、粥、羹、饭汤为主,间以玉米饼、麦饼。
饭分大米饭,糯米饭、粟米饭、玉米饭、菜饭、麦饭等。烧制方法:除一般在锅里放米加适量水烧煮外,还有饭甑饭、炭烧铜罐饭、蒲篓饭。烧饭甑饭时,先把大米用水浸透,再把米粒一层一层散入饭甑里蒸制而成。这种饭水份少,饭颗粒粒灵清,吃起来特别有香味。一饭甑一般可烧二十二斤米,主要用于婚丧喜事请客时烧制。铜罐饭特别香,利用炭火烧成。打铜、打锡、打铁的手艺工匠出门时都烧这种饭吃。蒲篓饭含有青草香,烧法是将米洗净,装进蒲篓内,把蒲篓口扎紧,放入汤内烧煮即成。无论糯米饭、粟米饭、玉米饭、和麦饭或多或少都配上青菜、黄芋、猪肉、腌肉、豆腐、萝卜菜等掺以少量大米所烧成的杂饭,晚饭烧的常常是菜饭和饭汤。饭汤用吃剩的冷饭冷菜加些索粉干碎,索面烧成叫“散饭汤”。
此外还吃些饼类(有糕干麦饼、玉米饼、麦饼爿、肉麦饼、单麦饼、糯米饼、花麦饼等)、羹类(有米粉羹、麦粉羹、蕃茹粉羹、花麦羹等)。汤面类(汤团、汤面、馄饨)。糕类(年糕、糯米糕、糖汤糕、发糕、蕃茹糕)等。
副食:副食品种繁多,家家户户都要制一些。炒爆的有炒米胖、炒米粉(翁)、发丁、炒豆、炒玉米、爆米花、爆豆;油炸的有豇豆酥、千斤绞、散(油煎糯米粉花)、蕃茹片;糖类有麻片、花生糖、米胖糖、粟米糖、豆爿糖、粉干糖。冷饮的有绿豆汤、赤豆汤、红枣汤、〓子豆腐、藕粉羹、山粉羹、蕃茹羹等。
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炒米胖、切糖、制炒米粉。民间风俗、女儿出嫁,年年都要给父母担“翁”(炒米粉)。
节日食谱:一年四季,传统节日几乎都有不同食谱。
春节过年——鸡子索面、年糕、粽、肉质羹、。
元宵——粽、麻酥。
端午——粽、小麦饼、苋菜。
冬至——金团。
除夕——单麦饼,团园饭。
清明——清明果、金团。
七月半——麻糍、金团、小麦饼。
重阳——糕、粽。
饮茶:农村中都有饮茶的习惯。客人来,泡上一杯清茗,置一点儿茶点,请客人用茶,是乡土风情,家家如此。
饮茶不仅是为了解渴,而且还有营养价值。茶叶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许多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养分。还能治病,患有痢疾、肝炎、肾炎的人适量喝茶有一定疗效。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神农尝百革,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茶味苦,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泡茶,以七十度左右的暖开水为宜,若用刚烧开的开水泡茶,维生素C就会被破坏,丧失很多营养。正确的泡茶方法是用七十度开水倒入杯约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先闷一会,然后再冲入开水,这样既能保持维生素C,也使茶水的色味俱佳。
此外,不能用茶水服药,否则会降低药效。
饮酒:逢年过节,亲友小聚,适当地饮点酒,不仅有益健康,而且还可助兴,为生活增添情趣。
许多农户农家,都有自酿米酒。年年立夏前后请做曲师傅用早米做红曲,做上数斤或数十斤的,十月以后普遍用糯米进行酿年酒,约一个月后即可饮用。
饮酒最好是小酌慢饮,把酒慢慢斟入杯中,用舌尖品尝其甘美,用舌两侧领略酒的辛辣,最后才咽进肚里,才得饮酒之妙。酒菜切忌大鱼大肉,浓滋厚味,而以清淡适口、食之不腻的如豆制品和新鲜时令蔬菜为好。
饮酒不能贪杯狂饮,一饮而尽。否则,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损健康。酒中大量酒精会刺激胃粘膜,轻者易得胃炎,重者酿成胃溃疡,悔之晚矣。也忌空腹下酒,因烈酒下肚,酒精直接刺激胃壁,易引发急性酒精胃炎,重者导致吐血。
陈年老酒比新酒香气大,味道醇美。酒经长期存放后一部分生成乙酸,乙酸和酒再发生作用生成乙醛,乙醛继续和氧作用生成乙酸,乙酸和酒再发生作用生成乙酯。乙酯具有芬芳的香气,使酒味佳美。白酒存放时期越长,酒的香味也越浓。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心中无限烦恼时,饮酒不能节制,切忌借酒浇愁。否则会引起肝硬化,神经性中毒,甚至有生命之虞。
第二节 衣着
旧时,男性,老年人穿长马衣(长衫)、棉袍、大襟便衣(俗称掩身)、套褂和镶着八寸宽裤腰的便裤,颜色以青、黑、褐、白为主。中青年最行足布长马衣加黑缎马褂和对襟掩身,颜色以青、兰、白、柳为主。小孩上身穿长衫、棉袍、肚搭、肚秋、连身衣、下身穿连袜裤,开档裤、色彩鲜艳。老妇人多穿短件,上身穿大襟衣裳、单衣、夹衣,下身穿镶腰裤的单裤夹裤、棉裤。颜色以青、黑、褐、灰为主。中、青女人,喜穿旗袍加着短裤或大襟衫穿便裤。现代已少穿大襟而多穿对襟,色调式样比过去讲究。幼女小孩穿肚兜、肚秋、连身衣、开裆裤、裙子、连袜裤、制服、小军装、颜色丰富多彩。
随着时代的变革,男女老少衣料有了颇大的变化。由土布、洋布、到卡其布、士林兰。现在选用的都是毛料、的确良、尼龙、晴纶、人造棉布,式样翻新,衣着更加考究。
旧时,有“小孩屁股三坛火,炊格杨梅炊格裹”和“一层纸布隔层风,三层纸布好过冬”之说。是由于生活条件困难,若干人穿不上棉衣之故。
第三节 装饰
在清朝,男子留长辫,妇女窝头髻。到民国,男子剃光头(俗称“和尚头”),青年妇女剪“短发”,小孩子理“簸箕头、扎“两角扭”。现在,男包头,妇烫发。
饰面比较讲究,男子一般十八岁开始刮面剃胡。三十六岁留胡。五十岁留须。女孩四至五岁剪指甲,额点红月,姑娘用黑膏填柳眉,拔眉毛、搽胭唇。做新妇后开始用纱线夹面毛,有“毛面姑娘光面嫂”之说。上街到市、上方岩、走亲戚都要饰面。
佩戴:小孩习惯戴银络(宝)环、银项圈、手镯、脚镯、长命锁。姑娘喜欢戴银索、耳垂钻孔挂丁响,手上戴手镯、金戒指。旧时,农家男子外出或田边干活必须带汤布,现在还有许多人沿用。汤布用白色粗布制成,约七至八尺长,二至三尺宽。寒冬时扎腰御寒,盛夏时披肩遮日、揩汗,挑担用以垫肩,洗燥用以擦身遮羞、田间休息用作垫席、平时还可用来包东西。
第四节 家具
旧时家具摆设,一般农家都有大橱、花床、长脚桌(或八仙桌)、小柜、驮凳、方凳。有小孩农家还有火桶、坐车。摆设有序,大体是大橱居中一端靠墙把房间隔成前后间,大橱迎面可见。前半间靠墙摆花床,床前放一条长而矮的厚板凳,离地只三、四寸高,俗叫“踏床”。踏床前放长脚桌,桌上贴窗一端摆梳妆台(镜箱),长脚桌外放驮凳。房子挤的农家,后半间就是灶间。一般人家都放些其他杂具或小柜、火桶、坐车之类。点灯用的是桐油灯、菜油灯、煤油灯。现在家具大为改观,照明用的是电灯、日光灯。
第五节 食用水
村民食用水传统使用井水、河水、圹水。为了饮水卫生,改善用水条件自1981年开始到1987年底,先后已有派溪、柳墅、官川、英村、上柏石、黄冈、山井头、苔川等九个行政村安装了自来水,使用了自来水的占全乡总户数的50%以上,此外,乡内各机关学校也都建有水塔,安装了自来水。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