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2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 名胜
分类号:
K872.55;K928.7
页数:
8
页码:
230-23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文物及名胜方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清溪乡
文物
名胜
内容
第一节 文物
(一)古墓
通判胡穹墓 建于宋代,原址在太平乡后力坑沱塘庵。
朝议大夫胡能墓 建于宋代,原址在太平乡黄墙路郭塘里。
礼部尚书恭公程文德墓 建于明代,原址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清渭寺后山麓。湖广参议王楷墓 建于明代,原址在十三都柳墅阿罗。
诰赠光绿大夫胡有怡墓 建于清代,在升平乡荷园红珠山。
进士楼泽墓 建于明,寺后山东麓。
吕思堂烈士墓 建于一九九零年派溪吕云山。
胡逸民墓建 于一九八七年山西荷花心。
宁谷寺山古墓 建于南朝,在清溪寺口村西宁谷寺山上。
梧桐山古墓 建于两晋在清溪寺口梧桐山。
坪里头古墓 建于两晋,在清溪派溪吕村北坪里头山上。
(二)古寺院庙宇
净明寺 建于五代,在清渭(龙山)寺后山麓。废于明嘉靖戊戌年
(一五三八年)
宁谷寺 约建于三国,在寺吕宁谷寺山(己废)。
高隐庙 在柳墅高隐山。
七星庙 在上柏石小常山脚(今废)
升平乡主庙 在清渭街上街(尚存)
高明寺 在派溪冲山尾(今废)
(三)古坊表
进士坊 在清渭楼氏宗祠前,为楼泽立(今废)
旌节坊 在山西惠峰公祠前(今废)
节孝坊 在荷园(废)
旌淑坊 在柳墅(废)
(四)古桥、现代桥
三星桥 在清溪汇杨。清道光年间造跨苏溪,石墩条石平桥,15孔,每
孔跨径3、75米。全长794米,宽1、23米。
长生桥 在杏里村,跨圹里坑溪,原为木桩,石板平桥,28孔,全长64、35米,宽0、78米,一九六三年冬改建为八字木掌架条
石平桥,5孔,全长40米,宽1、67米。
千秧桥 在清溪山西,跨石湖溪一墩双孔,建于清乾隆。
普济桥 在柳墅跨塘里坑溪。
上扛桥 在清渭,清代县志作“上降桥”跨三渡溪,、4孔。每孔宽径6、5
米,全长34、8米。宽2、15米,宋代陈慎重建。康熙间楼有
星捐造,后圯于嘉庆元年,觉性和尚募建,光绪十六年荷园楼
重修。
下山桥 也叫(普济桥)在下山。跨苏溪,原为石墩条石,平桥12孔,
全长68、20米宽1、25米,一九八五年改建为石墩水泥平板
桥,12孔,全长65米,宽2米。
新河桥 在清渭街,跨塘里坑溪。
清溪桥 位清渭街(东库至长川公路10+589处)跨三渡溪石墩拱桥,3
孔,全长31米,宽4、5米,一九六七年造载重标准汽——
13,拖——60。
清童桥 在清渭西,跨圹里溪一九七八年建。
寺后山桥 跨苏溪一九八三年建。
北岭桥 在山西北岭头,跨石湖溪,原是一墩双孔平面板桥。一九八五
年改建成公路桥。
山西桥 在山西,跨石湖溪,原是木桩石板桥,一九八零年改建成一墩
双孔公路石拱桥。
龙山潭桥 在清渭街,跨苏溪,原一墩双孔石拱桥,一九八三年重修为水
泥桥面并加宽。
(五)古文物
瓷唾壶(西晋) 清溪派溪出土。
铜权(清) 清溪白麻塘出土。
五彩瓷瓶(西晋) 清渭梧桐山出土。
鲭、鲢、鳜、白古画明,方山脚藏。
四神镜 唐代,铜质,清溪永清。
铜狮 唐代,方山脚。
大头龟 稀有动物,派溪吕冲山。
(六)古书院
飞声书院 在山西(清)。
上东书院 在江头(明)(废)
文武书院 在派溪(清)。
(七)清溪废村
下新屋 在柳墅东,解放后迁官英塘。
金鸡笼 在清溪茂西附近,解放后他迁。
大坟山 官塘下人坟山,解放后他迁。
大陇背 在派溪附近,解放后他迁。
油麻岭 在上柏石附近,民国初迁上柏石等地。
茅节坑 在苔川两头塘附近,明末迁张坑。
(八)各村远年始居(姓氏)点
上柏石附近 汪村、鹿坑、莲荷沅。
苔川附近 黄家。
白麻塘附近 姚家、楼家。
派溪吕附近 俞宅。
英村附近 胡家。
郎下附近 金家、陆家。
官塘下附近 杨家。
柳墅附近 柳家、童庄、李宅、何家。
杏里附近 胡家、姚家、楼家。
清渭街附近 叶宅、何宅、马店、李店、吕店、应店。
荷沅附近 东庄、何家、童家、石家、杨家。
黄岗附近 汪家。
寺口附近 宁谷寺、金村、杨家。
江头附近 冈川。
寺后山麓至三井头 始居点18处。
(九)清溪亭
大塘下亭 在大塘下西南通黄岗。
白麻塘亭 在白麻塘东,通大塘下。
黄岗亭 在黄岗西北,通前渡金。
后岭畈亭 在山西北,通前渡金。
新凉亭 在上柏石北,通黄岗。
油麻岭亭 在上柏石西,通三井头。
庾岭亭 在上白石西北,通山西。
两头塘亭 在山西孔南,通象珠。
三井头亭 在三井头南,通南湖。
南湖亭 在南湖东、通三井头。
官塘口亭 在荷园东北公路边,通大后。(今名三八亭)
千秧亭 在山西之西,通清渭街。
干山畈亭 在三井头西,通清溪。(己塌)
官南亭 在官川南、通南湖。
龙山潭亭 在官川北公路边,通清溪。
三星亭 在官川西,通汇杨。
下山桥亭 在下山桥头,通寺口。
清南亭 在清渭街南,通汇杨。
寺口亭 在寺口西公路边,通县城。
二塘亭 在杏里西,二塘水库边。
白莲亭 在柳墅西南,通阿罗。
对通亭 在柳墅西通黄坟水库。
(十)清溪都图
十三都二图 柳墅、阿罗。
十四都三图 荷沅、茂西、江头、杏里、清渭街。
二图 派溪俞宅、寺口、梧桐山。
十六都三图 官川、南湖、苔川、下杨、郎下、下山、应村(英
村)。
三十半都三图 山塔、山西、大塘下。
二图 黄祥路、上柏石,方山脚,胡村、三井头、山西孔、白麻塘、张坑。
第二节 名胜
方山
方山位于清溪平原距县城十五公里,海拔二百六十三米。四面观望,山顶均呈方形,故名方山。山中自然景观颇多。巉岩怪石星罗棋布,错落有致。造物象形,千姿百态,多且逼真。有名可叫者即有几十处,更兼美丽动人的传说,增添了方山神话般迷人的色彩。
方山的景观多分布于山之阳。景观分为五组。
第一组:
曰石铜锣洞。位于山麓之谷,由石铜锣、石窟、石鼓板、石灯盏、石鸡孵卵、石砚池等组成。其中石铜锣洞为最佳,洞广约四百多平方,高不碍人,石铜锣和石鼓板在此岩洞内。投石打锣,便发出“咚咚咚”声,用石点鼓即发出“打打”声。
第二组:
曰石笋。在山半腰。此处由石笋、石路堂、老虎洞、八仙岩、石戏台、七星赶月、石猪栏、沟谷、石堆组成。其中以石笋,石路堂最为险峻。石笋拔地冲天,石弄堂危岩夹竖、身入弄堂中仰首观天,天成一线。老虎洞洞口窄小,仅能容一人匍匐而入,洞内大约一间房子,高用手触顶,洞内有井,叫老虎井,洞里黑漆一团,只能摸索前进,忽见一丝光亮即是出口处。
第三组:
曰白夫人庙。从石路堂沟谷迂回向上攀登数百步可达。由石猢狲、石八戒、石木鱼、石蛤蟆、白夫人庙、石床、石磨等组成。其中白夫人庙和石磨,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何人雕琢而成的。白夫人庙建在一块绝壁上,如一间小屋,中刻一条鱼的东西。石床、石木鱼就在其左边,石蛤蟆在其右。
第四组:
曰石饭甑。从白夫人庙向上攀登近百步,接近山顶。由石饭甑、烟霞洞、石蛙、石莲花等组成。其中石饭甑深邃莫测,甑口若井,下井之后,一直倾斜而下伸。时有游人入洞,但谁也未至井底,洞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三节电池的手电在洞内的光亮却似一只萤火虫的光芒。洞是一条窄缝,一、二个人可走,两边是峭壁,不知多高,进洞之后,隆冬时节,穿着单衣尚且热汗淋漓。洞中很湿,如果想进洞一探风光,必须穿起水鞋身披雨布,否则会弄脏你的衣服。石饭甑究有多深?一九八八年正月方山脚村曾有四个小青年进洞探险,一人在洞口处拉着三个分别八十米长度的红、白、蓝三种颜色的线,让三个入洞的小青年拉住线头,亮着手电摸索前进,前面分开三条叉道,三个小青年选定中间的路走过去,因为洞里二步之内难见东西,一脚踏去掉下深井,幸亏后面二人迅速拉住。于是他们的探险至此返回。离石板甑东约有十几米处有.一米筛大小的石洞,洞下一条裂缝,这就是烟霞洞。洞中热气滚滚冒上山顶,织成朵朵白云,人离洞丈许即能见到一股如烟似的雾气蒸腾冲天,见者无不赞之为天下奇观。
第五组:
曰山巅鸟瞰。此处景观以山顶长廊、百丈坑等组成。登上山顶,平坦宽敞,若一条大马路,东通石柜山顶,西连七星庙组成五里长廊。从山顶低头看山北,山势险峻,胆战心惊,东有一坑,叫百丈坑,坑中松林森森,鸟语喧哗,其境清幽。站在山顶,俯首鸟瞰,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旷野村落尽收眼帘,此时此刻你的精神顿感爽快,心旷神怡,登山劳顿,全然乌有。
放生潭
放生潭又名龙山潭。潭边曾立有石碑,上刻“放生潭”三字,文革时毁坏,八五年清溪钓鱼协会把此地改名为钓鱼台,悬崖上用红漆写着斗大的“钓鱼台”三字。相传,清朝时起,附近村庄上的一些信佛善男信女,怜惜生灵,买鱼放生于潭中。严禁垂钓捕捞。
潭位于清渭街寺后山与云山的断谷处,寺后山原名龙山,状似天鹅孵卵,云山象天鹅的头。苏溪从项颈穿过,把两山隔断开来。传说,溪水原从“天鹅”嘴前流过,明太祖认为这里风水很好,若在寺后山下葬坟,日后必出皇帝,遂命民工凿断“鹅颈”。民工们白天凿山晚上山涨如旧,多日无效,后用白狗血淋山祭渡,山就不再复涨,终于凿开“鹅颈”溪水改道。风水被破坏。此山观形状确实人工凿开,是为灌溉的需要的是一项水利设施。两山之间筑一石坝,坝顶积水成潭。潭水深且清冽,广有亩许,游鱼追逐嬉戏,历历在目。
潭的上游,溪势九曲八弯,有双拱石桥沟通清渭大路,从石拱桥上去百米许双溪合流处,新建一座公路桥,通清世公路。
潭的下游,水从坝顶飞泻,势如瀑布,声如雷鸣,甚是壮观。沿溪两岸犬牙交错,竹树葱浓,美丽幽静。出放生潭,即见方田千顷,稻浪翻腾,另有一番情趣。
临潭不远即古净明寺(毁于明)和明榜眼程文德墓,(毁于文化大革命),今为清溪初中校园。
每当旭日初升的早晨,或者薄暮来临的傍晚,云山倒映在碧潭之中,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手握鱼杆,悠闲自在地伫立于放生潭畔,坐在钓鱼台上,每当鱼儿上钓,钓上水面,平静的潭水,回荡起美丽的涟漪。
高隐山
柳墅村西北岩枫坑,有山曰高隐,高拔海320余米,山色秀奇,可以游览。经溪田沿拖拉机道,傍山行三四里可至岩枫坑。两旁山恋重叠,怪岩嶙峋,奇峰突兀,松竹葱郁,柴薪茂盛。路到尽头,忽见一方洼谷,地势平坦。广有数亩,竹树苍茏,林边一方清潭,水沏见底,竹林间瓦屋三椽,若有“习习山庄”雅趣。身入此境,心舒神爽。
步出竹林,沿着盘曲陡峭的山路可向主峰登攀。上百步峻,穿横栏,过小高隐,便是高隐顶峰。峰下有一平坦岩塔,广亩许,依山建一庙,坐西朝东,即“高隐殿”。庙宇仅一间房大,椽柱朱红,庙中一长方形香案桌,桌上供奉“高隐太祖”,“龙女”神牌,上悬红色绣花帐幔,靠墙有木凳,供香客樵夫休息。相传此庙是明进士王楷、王世德等八名士,卸官回家隐逸处。“文革”期间,庙宇拆毁。八五年附近村庄一些迷信妇女捐资重建,而其规模远逊于前。庙侧方池,水草丛生。庙前岩石锤之轰隆,声如锣鸣。名曰:“金铜锣”。进香者均要拾石敲打几下,以求吉利。
至山顶,极目远眺。向南可见城镇村落,朝北天山入九霄,向东烟波浩渺的太平水库隐隐可见,朝西接挪拄崖。九里口即在山下,雄狮,白象两山对峙。下山坡,直走数百步,有一涧,涧中清流终年不断,叫“龙潭涧”,涧下有潭叫“龙潭”。“龙潭”在两山峡谷中,大若团扁,水深盈尺,清沏可鉴。是解放前百姓取龙求雨之处。忌在潭中洗手洗脚,谁要是玷污潭水,龙要淘潭,打龙风。其实,这是迷信传说。龙潭上方岩石上有一小穴,相传有一金佛,不知何
时失踪。龙潭上方叫龙潭里,沟谷深处,树木森森,柴薪遍地龙潭之下,叫
龙潭口,沟壑盘环,砾石磷磷。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