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土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土故事
分类号: I276.3
页数: 32
页码: 188-2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乡土故事的内容,包含了作文忘路、胡长孺智破盗衣案、陈氏心高失夫人等。
关键词: 清溪乡 民间文学 故事

内容

作文忘路
  清朝年间,山西胡正辈少年时,家庭贫寒,边耕边读,博文强记。作文章时常常先打腹稿,后做文章。有一次去清渭街赶集,路过书馆得一文题。他就集中思想苦苦地思考起来。走着想着不知不觉过了清渭街到了派溪吕村,有个认识他的人问道:“先生,你去何处?”正辈漫不经心地答道:“赶清渭街市”。那人哈哈大笑道:“吁,先生你走错路啦,这里是派溪呀”正辈才恍然醒悟,口中答道:“方才做文章而忘路了”。这件事后来被读书人传为佳话。
  2、胡长孺智破盗衣案
  黄岗村中兴鼻祖胡润公堂兄长孺在海宁为官,有一天偶然出访,见有一群老妇在庵中诵经。其中一老妇丢失一件衣服前来禀告老爷,请求查访。长孺即命士卒拿来麦粒放置在每个老妇手掌中,命老妇们合拢手掌绕着佛象走,口诵佛经。长孺闭目端坐,并且说:“我请神灵监督这件事,偷衣服的人走了几圈之后,麦子即发芽”。其中有一老太婆忐忑不安怕掌中麦粒真的发芽,几次开掌观望,长孺就命令士兵们将这老妇绑起来,一审问果然是偷衣人。
  3、陈氏心高失夫人
  光绪年间,黄岗有一英俊少年名胡元仁,身材魁伟,体魄强壮,聪慧强记,诚实厚道。村人皆说此子他日必成大器。只因家境清寒,无力课读,十几岁即投师学弹棉花,每岁春冬去邻近村庄上门加工,因为他的棉絮弹得好,生意挺是不错。十八岁上,前陈陈公把女儿许配元仁为妻。小两口恩恩爱爱,男耕女织,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一天村中来了一位瞎子算命先生,许多妇女请瞎子算命,都说他算得准确,赛比神仙。陈氏也请算命先生为自己算命,报上了生肖生辰,算命瞎子叮叮咚咚拨弄纱弦,道:“小娘子不是老夫表彰,今日算过了十几个人的命,要数你的命最好了,照命你是要做夫人的”。陈氏听了,自然是心中乐滋滋的。但是她想:我夫是个弹棉郎,目不识丁,哪里有官当?对了,要想夫人当,必须嫁个读书郎。她一心只想夫人当,就天天闹着要离婚,元仁苦苦相劝,妻子立志要改嫁,无奈只得依允了。妻子离异之后。就改嫁给在黄岗书馆教书的先生。
  元仁一气之下,立志学武,他说,我文不能致仕,武要当官。于是他每天鸡鸣即起,三更方眠,刻苦习武,家贫无资入武学校,请不起名师指教,他就四处访求名师,不耻下问。由于他学艺心切,求教诚心,若干精通武学的武术大师也乐于予以指点,元仁吸取各家之长,勤学苦练,没几年自学成才,十八般武艺件件都会,力大能举千斤鼎,骑马射箭,百步穿扬,百发百中。光绪壬午年科考武举,元仁得中武举人,官委定海总兵。再说,陈氏嫁给大坑的那个儒生却屡试不能进学,游手好闲,穷途撩倒,夫妻俩度日如年,夫妻俩经常争吵。一天陈氏在娘家闻说元仁得中武举升任定海总兵,悔恨交加,顿时昏倒于地。后来,元仁上任之前陈氏特地登门探望,妄图破镜重园。元仁问陈氏道:“你曾看过马前泼水的戏文吗?要是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我就接你做夫人”。陈氏听了,羞愧得无地可容。
  4、“胡公”蒙难去横洋
  显应侯胡公的偶象来到黄岗叔父家的得月楼上香火供奉己经多年了。得月楼中虽然清静,但有风月为朋,松竹为友。却也诗情逸意频添。嘉庆元年重阳前夜天昏月晴。得月楼主人对烛独醉,吟咏着胡则诗句:“室明窗有灯,夜暗天无月。跌坐依蒲团,竹声助清艳,初疑小雨至,萧萧俄复歌。忽然变轩昂,风端散岩穴。听从耳根静,百虑皆莹切。尘凡不得扫,妙镜心自洁,奇哉不二门,欲借维摩诘。”
  静谧的夜晚。婉转的歌声,从得月楼书斋,飘到竹林,主人正自我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突然闻得哔啦一声。原来右侧堂屋失火,火焰迷漫,熊熊烈火转眼间燃烧到得月楼,主人惊慌失措,冲出得月楼急呼救火,救火……,却见一人钻入浓烟之中,抢起胡公雕象顺手往窗外一推,“砰”的一声偶像摔在郭塘池水之中,待村人前来救火,得月楼己毁于烈火,胡公雕像幸免遭火烧身。
  次日,天刚微明,横洋村有个叫卖白糖客,(麦芽糖),肩挑白糖担来黄岗串卖,路过郭塘边,眼见得月楼灾后的惨状,正为楼主人惋惜,忽听塘中发出“呼呼呀呀”的声音,卖糖客心中一惊,以为大清早有人落水,急忙放下白糖担子,朝发出的声音方向察看,只见塘中漂浮着一个黑唬唬的东西,声音正是从这个东西里发出,他即跃入水中去打捞。仔细一看非是小孩落水,原是一个胡公木雕偶像。白糖客心里想:这是胡公显灵了,让我救他上岸。于是,他把木雕偶像打捞上岸,搅在担上挑回横洋,供奉起来,村人知道后都来焚香膜拜。求胡公赐福消灾,胡公确也显灵,给村民们赐福。自此胡公就在横洋村安家落户了。
  从此每年重阳节,横洋三保兴起胡公案,纪念胡公在横洋定居。
  5、邵驸马传奇
  邵驸马名赐字余恩,是宋神宗的女婿。官吏部尚书,加赠显佑侯。家住永康王城柏樟村,是江头邵氏之祖。
  赐生时,天空中彩霞映照,五彩缤纷,悠悠扬扬管乐之声,从彩霞间,隐隐传下。自远而近,愈来愈清淅。一股芳香,伴随乐声扑鼻而至,乡邻都感惊异,至邵豫房顶,乐声骤止时,豫妻一个男婴哇哇落地。人们都说是天神下凡投胎。此子日后必然奇异。
  父母感到孩子出生奇异,是天所赐,遂名邵赐。赐少时聪颖超群,待人处事,和蔼果断。待奉双亲,极尽孝道。九岁,父亲患病卧床,赐奉茶递药不离左右,十分殷勤,尽了孝道,可是父亲病情久久不能起色,后听医师说,父己病入膏肓,医治无望。赐更是悲恸万分,只得痛苦失声地向天祈祷:“天啊,祈求你让我父亲健在,我有两位弟弟可以奉养双亲,只要我父能活着,我原代父见阎君”。邵赐的一片真诚的孝心,感动了天帝。说也奇怪,不久父亲病好,康复如旧。邵赐十六岁时,有一天在一条山路上走着,见到一位白发老太在道旁哭得十分伤心,赐上前问老太婆为何哀哀哭泣,那老太婆苦诉道:“相公,你哪里知道我的悲伤呀,我夫妻俩中年得子,昨日我儿子上山砍柴被老虎吃了,夫妻俩老无依无靠,往后日子如何过?所以越想越伤心”。邵赐听了十分同情,立即回家告诉父亲,拿来银子送给老太婆,安慰老太婆一翻。回家以后,焚香向天祝告说:“老天爷,请可怜可怜这位老婆婆吧,让那伤害人命的孽獐处死在山下池塘中,为老太婆报仇”。第二天一早,果然见有两只猛虎尸浮池塘。
  邵赐十八岁时即己博通经史。他文武全才,抱负有志。他说:”当今之世,天下正乱,我何必定要从科第中求取功名为国报效呢”。于是他离别双亲只身进京,拜见了神宗皇帝,神宗见他年少英俊,足智多谋,胸怀韬略,言词不凡,神宗龙颜大悦,遂招邵赐为驸马,官封礼部郎中。当时朝中奸党弄权,若干忠臣志士,受罢官贬职,邵驸马见状,深恶痛绝,就在殿前向神宗直言极谏,并面对权臣,痛诉奸党。致使一班权臣奸党不敢为非作歹。江东地方盗寇聚党作乱,危害百姓,邵驸马上奏章说:“我托皇恩,选为驸马,愧受厚禄,不平江东之贼是我耻辱,请皇上给我雄兵,愿尽弩钝之力,报效朝庭”。神宗帝看罢奏章龙心大喜,封邵赐为兵部侍郎,点雄兵十万,驸马为帅。不到二十日江东乱平,赐生擒贼首,班师回朝。神宗亲自为他摆宴庆功,在宴席上神宗帝说:“朕有如此佳婿,还有何忧患呢”。至徽宗即位,为嘉奖邵赐前功,封他为吏部尚书。政和乙未(1115年),北方异族兴起,邵赐多次上书御敌之策,至使番兵不敢轻举妄动。徽宗帝嘉奖说:“古有邵平东陵侯,今有婺州驸马公,定我中原,功业不小”。后因涉嫌,勒令偕同公主辞官回归故里,在永康城东王城樟柏地方,筑城居住,安度晚年。终年六十有四岁。
  邵驸马六十四岁那年,道遇谪仙告诉他说:“天帝知你忠孝之心,为官清正廉明,退隐山林与百姓友善,将命你为一方之神,初八甲辰日,你须去朝见玉帝,听候封膺”。邵赐见玉帝有令不敢有违,到了初八甲辰日辰时,召来儿孙吩咐说:“玉帝有令,今日中午时我要去天堂朝见玉帝,若我七日不回,二七必然回归,你们不要以为我身死,为我安排后事”。说毕,伏枕而睡,如醉如眠,身体温和如故。朦胧中驸马公魂飘天宫,只见天宫金碧辉煌,彩云缭绕。一群仙女见驸马公至,忙着迎将过来,献上玉液琼浆。玉帝命文武大臣,连日盛宴款待。忽一天玉帝命邵赐进见受封,赐谒见玉帝听封之后,辞别天廷回归家中,正是二七。驸马苏醒睁开眼晴,端坐床上,对伺候在旁边的儿孙们说:“天帝封我为此一方之神,你们当为我立庙”。言毕气绝。诏命葬驸马公于王城里的石马山。随后,在府第之旁建庙,匾书“邵太公庙”。内塑神像,常年祀祭。从此以后,“邵太公庙”香火不绝。宋高宗闻知驸马公神化,特加勒命,封为显佑侯,故“邵太公庙”又改称为“显佑侯庙”。
  6、棕榈接樟传奇
  相传清康熙年间,荷园村曾出了一件怪事——棕榈接樟,田里开塘。
  某年新正,村中楼老三与老四堂兄弟在讲戏言。老三说:四弟,嫁接梨树,桃树你是村中的头把手,你能否在棕榈上接活樟树。
  老四自信地说:“三哥,哪有啥难”。
  老三哈哈大笑说:“四弟真是个牛皮大王,我活了半百岁,不仅未见到过棕榈上能接活樟树的怪事,就是听也没听见过”。
  老四说:“三哥世上你没听到见到的事多着呢,我若棕榈树上接不活樟,今后不再拿嫁接刀,放十筒火炮向三哥认输”。
  老三拍着大腿说:“四弟,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吃悔药就不是男子汉。你若棕榈能够接活樟,我在百秧田中开口塘,也放十筒火炮向你认输”。
  老四说“一言为定,谁反悔谁就是乌龟”。
  次日老四掘了株小樟树,剖开风水岸东头棕榈树的皮,把小樟树插入用麻绳扎牢,培上土,春去夏来,小樟树不仅没有枯,并且长高了一尺多。到了冬天小樟树的叶子仍然是绿油油的很好看。
  老三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真的在百秧田中央挖出一口塘。从此“棕榈接樟,田里开塘”就在邻近村庄传为佳话。至今广为流传。这株樟树基部茎干,棕榈痕迹。至今依稀可辨。田里塘一九七0年平整土地时填了。
  7、秀才赶考
  相传宋保定年间望月甲辰日,永康几位秀才赴省城乡试至金华府合租了一只木船,上船之后,船夫刚要解绳开船,只见一位头戴纶巾,面容清秀,一缕银须的老者,后面跟随着一位童子,肩背青布包袱,急匆匆地走过来。老者向船家拱手作揖问道:“船家,请问你的船开往何方”船夫答道:“去杭州”。老者道:“吉人自有天助,老汉正愁没船上省城,咱俩就乘船家的船吧”。舱里的秀才们听有人跟船夫搭语,并且又听说要搭船同行,心中委实不高兴。一位头戴方帽身着兰衫的秀才,不耐烦的对船夫喊话道:“船家开船别误了我们的考期”。船夫对老者道:“老丈,我这船是几位相公租了,上省城赶考的,请你老另找船吧”。老者听船中乘客都是秀才更是高兴便坚持要搭船。老者说:“船家你船上的客人都是相公,我老越要乘你的船了,我很喜欢读书人,一路上可以向他们请教些学问”,一位姓杨的秀才不耐烦地说:“老丈你别久缠我们,打我们的彩头,咱们是上省城赶考的,那有闲心跟你老闹着玩呢”。老者哈哈大笑道:“幸运幸运,船上既是举子,我定要搭这只船了”。众秀才都埋怨老汉不知趣。齐道:“老丈请另找船去”。老者认真地说:“你们若要撵我走,除非写对我要说的两句诗中的每个字”。众秀才们一听,心想我们苦读寒窗十几载,两句诗的字还难得住我们不成。于是齐说:“那就请先生赐教了”。老者念道:“吱吱咯咯一勺舟,咿咿滑滑水上游”。老者念毕,秀才们叽叽咕咕地议论起来。谁也不敢贸然说出某字是怎么写的。老者接着念道:“嘁嘁切切写勿落”,秀才们一听这老者不能少看,或许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就邀他主伴两上船,让出坐位。船上热闹起来,老者就随口补完再后一句诗:“叽叽嘎嘎闹瀛州”。众人哄笑起来,请老者坐了上首位,奉上茶水,与秀才们谈笑风生,切磋学问,谈论诗文,众秀才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愈谈愈投机。拜老丈为师。请老丈猜测试题。
  再说杭州城码头上,太守领着一班文武官员在码头上己经迎候了好几天。忽一日午后,秀才们的船行驶到码头靠岸了,大家搀扶着老丈上岸,太守和官员们立刻迎了上去,口称主考大人,下官迎候多时了。众秀才一听,都惊得伸长舌头,他们到宿舍议论起沿途老者的指点,忽一秀才拍案道:大主考诗句就是暗示着考题了,即“舟游嬴州”考试时都按老者的指点答卷,发榜日都金榜题名。
  8、奇怪的考题
  相传明朝程文德任翰林院学士,皇上命他当大主考,文德把全国举子召到永康方岩考试。全国举子会集于方岩,文德发下试卷,举子一见试卷上无考题。程文德每天命一小童击鼓一通,如此月余举子们仍不见主考官命出试题,但天天早晨仍见一小儿击鼓。时间一到程文德宣布考试结束,许多举子吃惊不己,问主考道:“何不出题,却草率宣布考试结束呢?”文德说:“你们不见得日有小儿击鼓,此即考试题也,子曰:‘小儿击鼓而攻之’吗?”众举子恍然大悟。
  9、崇波方丈传奇
  (一)驯牛买酒
  相传清乾隆年间,上白石陈崇波,因为家境清苦,父母无养活他的能力,八岁就身入空门,去方岩广慈寺做了和尚,年长后方丈命他去三十里坑金杜殿当主持。祟波在寺中除了与众人做功课外,还领着众僧耕种田地。寺中一头小牯牛让其驯得善通人性,帮人拉磨,耕田。驮东西,除此之外还教会这头小牯牛赶集,上店卖东西,寺里经常雇用竹木泥匠做工,崇波常让小牯牛去八字墙店铺里买酒买肉,在一只角上挂上一串铜钱,另一只角上挂一把酒壶,店主总凭钱给酒给肉让小牛驮回,,从没差错。有一次店主和小牛开了个玩笑,在酒壶中装了一壶开水,挂到牛角上,让小牛驮回寺中,崇波取下酒壶一看,明知是店主取笑,就对牛道:“畜牲我让你去买酒的,怎么买了壶白开水”。小牯牛听了转身即奔出门外,朝八字墙快步奔去,崇波也紧跟而去,但牛跑得快。小牛跑到店前圆睁怒眼,用角撞翻柜台,吓得店主战战竞竞不敢近前。崇波赶至,看此情景忙向店主赔礼道歉。崇波喝道:“畜牲,店主只是跟你开个小小玩笑,你就如此无礼,还不向店主赔礼”。那小牛真有灵性,向店主人一连瞌了三个头。围观者都说此牛真通人性。
  (二)木匠吃肉
  崇波晚年当了方岩广慈寺的方丈。有一年寺中雇了一班木匠建造僧房。有一天一个小徒弟跑进厨房,只见猪肉堆积成山,他回到工场把自己所见的情况告诉给师兄说:“这些和尚真小气,厨房里猪肉那么多,也不让我们多吃一些,师兄弟俩的谈话,让一个和尚听见,这和尚到方丈面前添油加醋说了些坏话”。方丈说:“木匠师傅想吃肉咱就让他们吃个痛快是了,”吩咐下去,“从明日早餐开始,饭桌上供四盘不同的肉,不做别的菜。”第一二天大家吃得倒是痛快,到五六天大家见到肉都皱眉头了,饭也吃不下去。班头感到奇怪,就查问谁说了坏话,小徒弟把前几天的事说了,班头去向崇波赔礼道歉。方丈听了说:“既然师傅们不想吃肉了,那么,午饭就叫厨房做几样新鲜的菜就是了”。午饭桌上就摆着几盘新鲜的菜,大伙吃得又香又甜。从此木匠师傅立下了一条行规,每天吃肉二块。
  10、“粟大王”王用宾传奇
  明万历年间,柳墅村王用宾,官授广东南雄府通判,用宾“走马”上任。翻山涉水,昼行夜宿,道途劳顿。忽一日用宾一行进入南雄境界,心中好不喜欢,他要先领略一番沿途的山水风光,观察一下田间的种作情况,体察一些民情习俗,遂命轿夫停轿,掀帘出轿步行。只见绎路两旁山明水秀,古木参天,梯田层层上接云天,竹楼茅舍稀疏散布。田间作物,尽是粟谷,整块撒播,不兴间苗。用宾看罢摇首叹息道:“岭南山多地少,农耕落后,山民焉得丰衣足食”。他去一粟地解手,解毕,弯腰间苗丈许,然后上轿去衙门。
  是年粟谷收获季节,用宾间过苗的地上粟穗大得象条条马尾,弯腰低头,随风摇曳。那些未间过苗的田块粟杆又细又矮,谷穗小得象毛蓬街狗。那位农夫甚是惊奇,摘起一串去衙门向王老爷报喜。用宾问清粟穗生长的地方后,忽然想起上任时的事来。命左右拿银子奖赏了那位农夫。
  次年粟谷播种前,用宾召来三老乡人若干人,请来去年献粟穗的农夫,向大家示出那串又长又大的粟穗,告之自己去年上任时的事,向大家传授家乡先进的耕作技术,并且亲自下地播种,做出示范。用宾不是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儒生,在家时样样生活都做,他对南雄百姓说,要使南雄百姓人人吃饱饭,就得改革传统的落后的耕作技术,他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在粟谷播种之后,走东乡下西乡,指导农民间苗、中耕、施肥。是年南雄大获丰收。次岁元宵,农民纷纷进城,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王老爷与百姓们共庆佳节。用宾任期届满,告老还乡,四乡百姓都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三十里才含泪告别。岭南百姓为了纪念用宾在任为岭南人民作出的功绩,纷纷筹钱造庙,塑起王用宾的神像,尊之为“粟大王”。教育后人,年年顶礼膜拜。“粟大王”的故事至今在岭南地区老少皆知。“粟大王”的庙宇还可见到。
  11、八个“窟窿”
  从前永康某村,有个名叫李乙的铜匠,正月外出江西串村补铜壶补锅打铜修锁。有一天夜里李乙住宿在某小山村宿店里。栈房临溪,夜阑人静,明月照窗,李乙躺在床上且听流水叮咚、叮咚……。勾起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他立刻起床,向家人写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可怜李乙家贫,童年时只念过半年书,十二岁就投师学艺。浪迹天涯,要写家书么,自然许多字只能用符号代替了。李乙在家书中写道:“流水叮咚叮咚,长久不见爹娘,多日不见妻面,五月归来贺端阳”。其中叮咚、爹娘、妻面、端阳八个字不会写,就用八个“〇〇”来代替了。信寄到家,妻子也目不识丁,把信拿去请一位秀才念。这个秀才平时喜欢戏弄人,看过信后,嗤然一笑,故意拖长噪音念道:“流水窟窿,多日不见窟窿,五月归来贺窟窿”。妻子听后莫明其妙,秀才读了哈哈大笑。从此八个窟窿的故事就传流开了。
  12、卢周财和娜娜财
  相传清咸丰时,山西孔村有两个插秧能手,一个叫卢周财,一个名叫娜娜财,他们是表兄弟,卢周财比娜娜财长一岁。表兄弟十二三岁就成了插秧好手。
  卢周财,十五岁的那年,表兄弟俩去外婆家插秧,外公是个大田户,每年插秧时节必须请来插秧手帮工,都是村中的好手。这天表兄弟俩起个早午更,拿顶箬帽,就向外公家跑去。从山西孔到长川二十五里路,他们走到外公家已是日上三竿了,六七个插秧手已经拔好秧坐在田坎上吸烟,歇气了。他们一见两个小孩子也来拔秧,就开玩笑道:“喂,外甥皇帝,你们是到外公家插秧的,还是来吃金团的?”卢周财笑笑说:“啊舅,吃金团在家里没意思,田畈的金团比家里好吃”。又一个阿舅说:“外甥皇帝,(我)长后坑插秧有规矩,用别人拔的秧就称不上插秧老师”。两个孩子嘻嘻笑着说:“各位阿舅,我俩若用你们一个秧,今日金团让你们吃了”。说毕两人下田,只见两人双手穿梭,坐在田埂上抽烟休息的阿舅们看呆了。
  大路沿壶瓶丘百五十生得丑,弯弯曲曲象壶瓶,十个插秧手就有十个怕,不知如何下手。年年是施老驮打头行。今日阿舅们要考一考两个小外甥的本事。大伙说:“今日是外甥皇帝最大,头行田该让外甥皇帝先插了。不过有话在先如果插不好,今日罚你两个不准吃金团。”表兄弟俩不客气,提起秧,“叭哒叭哒”横一行,直一行抛到田中秧。看家,卢周财插头行,娜娜财跟行,配合得象一个人一样,卢周财下田弯腰唰唰直向插了一行,娜娜财紧跟插了一行,卢周财又横向插了一行,娜娜财紧跟一行。在田中央画了个“十”字。不凡的出手,把阿舅们看呆了。一行行一丛丛直得象条墨斗线弹成似的。表兄弟俩插完两行秧上田拿箬帽,对阿舅们说:“对不起,各位阿舅,我俩今天金团吃不成我们回去啦”。阿舅们慌忙把他俩留住。老驮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外甥皇帝,你们是这个,我们都是你的徒儿了。这丘田,我们无论如何不敢插了,吃午饭时候,我们大家敬你俩一杯”。大家七嘴八舌的称赞了一回。表兄弟俩只得重新下田横一行,直一行地插到响午把瓶壶丘插好了。过路人看着有的说,“这田是横插的”,有的说,“是直插的”。还有的说,“是斜插的”。每到插秧季节田畈里就讲起卢周财,娜娜财的故事。
  13、仙水井传说
  相传明中叶年间,芝英应胜来清渭街开了一间药店,店号叫应种德堂,自己坐堂行医,以妇产科专长。应妻聪明贤惠,勤劳俭朴,乐善好施,深受街坊称羡。有一天晚上应妻正在菜油灯下纺棉纱,突然从门外闯进一只小鹿,应妻吓了一跳,只见小鹿眼含泪珠,颤抖惊恐,应妻已经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了,她想:这可爱的小生灵,定然是让猎人追赶着逃到我屋里来,求我救它的,想到这,她顿生怜悯之心,连忙将小鹿拉过来,躲进自己的围裙里,自己若无其事地坐着纺棉纱。过了一会儿,一个打猎的人手持猎枪闯进门来问道:
  “老板娘,刚才有一头小鹿,我看它逃进你屋里来,你见到过吗?”
  “啊唷,你这位打猎的大叔,也真会开玩笑的,我坐在这里纺棉纱,有鹿跑进来介大的东西会看不见的?或许你老认错门了吧,不信只管寻便是了”。
  猎人拿着灯,屋里四下寻找一遍,看看真的没有,双手抱拳说声“对不起,打扰你了”。出门追赶去了。应妻看猎人走远了才把小鹿放走了。过几天应胜的儿媳妇做产,产妇碰到难产,二天三夜还生不下婴儿来,应胜虽工于妇产科,用过多种药剂还是无济于事,眼看母子生命垂危,全家人焦急万分,第三天半夜时分,忽听门外有“通通”的敲门声,应胜以为有危急病人上门求医,连忙叫妻子去开门,应妻开了门,只见前几天自己救它一命的小鹿,口衔一丛青草跑进来,应妻从鹿口取下草,小鹿点点头跑出门外就潜没于夜幕中了。大家觉得奇异,应胜从妻子手里接过青草凑在灯下仔细辨认起来,突然惊喜地叫起来,“老天保佑我家,儿媳和小孙孙有救星了”。原来那只鹿衔来的是一丛催生的“仙草”。应胜立即取其一半,让妻子拿去给儿媳煎服,儿媳妇服药之后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出世了。
  应胜夫妇认为这件事是件怪事,就把一半“仙草”扔进应店井里。说也奇怪,这口井的水就有了灵气,凡是去应种德堂看过病的产妇,取去“仙水井”井水煎药服后的,药到病除。从此应种德堂和“仙水井”的名声,名驰婺州各县,前来清渭街看病求医的人络绎不绝,至今不衰。
  《永康文史1986、3期》《医林人物志》载:明应胜字尚志隐德不仕,性孝友。尤善医,全活甚众而不索报,邑令杜为作世德传。“应种德堂”店号,后改名为“应树德堂”。
  14、金丝猫苗
  从前有个勤劳手巧的姑娘,取名叫金丝,十五学养蚕,十六学缫丝,十七学织绸,十八织绸好手艺,织龙会腾云,织凤会翔飞。日积月累,辛辛苦苦缫成一笼丝,织成一笼绸,可恨一群作恶多端的耗子,偏偏要同金丝姑娘作对头。它们咬破了丝绸笼,钻进里面翻九楼。有一天金丝姑娘揭开丝笼盖,只见一笼银丝让耗子咬得寸寸断,打开绸笼盖,只见一笼绸锻让耗子咬得如纸片,姑娘心痛极了,对耗子恨透了,伤心地哭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眼皮哭得象个水蜜桃,嗓子也哭哑了。哭着哭着,姑娘变成一只美丽的小花猫。口中说:“一笼丝,一笼绸前世老鼠跟我作冤仇,我要捕住它剥它的皮,食它的肉,啃碎它的骨头”。自此猫见到老鼠就抓,老鼠听到猫叫就躲到洞内不敢露出头。老鼠成了猫的死对头。
  15、孝子楼思沪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荷园村出了一个孝子名叫楼思沪,思沪的父亲名叫楼元贞,爱好读书,举为饮宾,是个贤人。兄长思濂,厉志芸窗,也是蜚声一时的郡庠生。三个弟弟都还年幼。思沪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兄弟五人相亲相爱,十分和睦。思沪虽不是长兄只因哥哥专心芸窗,于是全家事务唯凭思沪承担,耕种田地,披星戴月,终年忙碌,并无半句怨言。
  父亲中年中疯,瘫痪于床,思沪即四处遍访名医,递茶奉汤,毫无懈怠。只求父病早日治愈。谁知年复一年,百药无效。思沪心中悲伤不己。在绝望之中去县城皇庙求菩萨保佑。是夜思沪从县城回来,身感劳顿,躺在床上不觉呼呼睡着。朦胧中仿佛又回到了庙殿,只见一神手提一壶酒对面撞来,“砰”的一声,酒壶击于头上,从头到脚浑身淋了酒,他大吃一惊,猛醒过来,原来是一个梦,说也奇怪还隐隐喷到酒气。思沪心里想,莫非是神灵让我用酒治父病。
  次日思沪取了一壶酒,往父亲身上泼去,父亲被冷酒一冲,浑身打颤。说来也怪,父亲的疯病即渐好了。
  没多年,他父亲又患了咽喉症,更噎难受,粥饭难以下咽,思沪又是日夜奉伺父亲,每次服药总是自己先尝温热,再递给父亲。但是终因病情恶化,不久父逝。父亲西去,思沪悲天泣地,办完丧事。沪即在父墓之旁,搭起草棚,寝苫枕块。受尽寒风酷暑,不回家门,不理发,不吃荤腥,天天由妻子送饭至途中,整整陪伴于父亲墓莹三年,三年孝满才回家安歇。
  椿树雕零,萱草垂暮,哀情恳恳,孺幕依依,朝夕不离母亲左右。谁知高堂老母又患奇疾。为治母病,思沪遍访名医。一天思沪出外求医,红日将落,思沪忧心重重默默地走着,迎面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手拄拐杖缓缓走来。老丈见思沪愁眉不展神色忧惰,似有满腹愁事。老丈便问道:“年弟,看你行色失常,定有重大心事,能否说与老翁知晓,或许老翁能帮你解忧去烦”。思沪见问便向老者说了原委。老丈说:“你母之病竹簟可治,随我取去”。思沪心中高兴,谢过老丈,尾随老丈之后,夜行四十里,到了三都竹山上,果然找到竹簟数只,思沪正待向老者道谢,老者忽然不知去向了。回家后,思沪忙把竹簟捣碎煎了药汤,让母亲服下,当真灵验,药到病除,直到七十八岁才寿终正寝。思沪仍然悲痛万分,同样在墓旁伴母三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子。
  嘉庆戊午年,知县得知,请旨赐额题“孝行可风”。丁丑年,郡学给匾题“庸竹克敦”。道光之年,府太守延入宾筵,给赐顶服。
  16、奇异的嫁妆
  从前山西有个叫胡惠峰的厚生,知书达礼,一表人才,邻居们都称赞他是个好后生,后来还荐举为县里饮宾。家道富庶,是一个体面的上户人家。惠峰订婚于白莲塘施氏,施家家境贫寒,与胡家极不门当户对,但是姑娘长得标致,聪慧贤淑是邻近村庄少有的。
  父亲文政择了个良辰吉日为儿子完婚,十月初五花桥出门,亲朋邻友都送礼道贺,父子俩自然又喜又忙。
  未时时分喜炮齐鸣,一行迎亲的人吹吹打打,花桥抬进村了,村里人密密麻麻的围拢来看新娘子,看嫁妆,新娘子长得花容月貌,犹如西施再世,嫦娥下凡,妇女们自是称之不绝,厚生们更是称不停口。但是一看嫁妆,那些妇道人家即吱吱喳喳地议论开了。嫁妆极是简单,没有七扛八扛,只有一双木箱,一对枕头,一床棉被。不过挑箱的人满头是汗,似乎箱子有些份量。有的妇女说,别看她嫁妆不多,或是箱内绫猡绸缎,元宝白洋不少呢,你们不看见那担箱的后生担得满头是汗,惠峰讨了个美丽贤慧的姑娘真是好八字。
  不说众人的议论,再说夫妻俩拜过天地,拜过公婆,送进了洞房。公公进房看嫁妆,双手揭开箱盖,往里一看,不看犹可,一看不免吃惊,忧从中来。你道什么缘故?原来是一只箱子里装的是四块四六砖,一只箱子里放的是六个小布二刀毛边纸。老头子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今日是儿子的喜庆日子,不能发脾气。老头子走近儿媳边,轻声地责问媳妇说:“你箱子里放的这些东西啥意思?”儿媳笑嘻嘻地说:“公公啊儿媳不说你不知。公公,六个小布发六房,后代儿孙多兴昌,两刀毛边大用场,买田置地写契章,四块青砖好替公公造祠堂,你说儿媳想得周详不周详”?说得老头子心花怒放,连说好嫁妆,好嫁妆。
  真的,后来惠峰有六个儿子,家道十分兴盛。如今山西胡姓差不多都是惠峰的后代。儿孙们造了所祠堂叫“惠峰公祠”。
  17、紫荆山的故事
  坐落在山西村东北方。有座不甚高的山,名叫紫荆山。为啥此山叫做紫荆山?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宋元交替年间,山西有个叫做胡仲禄的官做缙云县教谕,为官清廉,博学多才。颇受当地读书人和百姓们的爱戴,。他虽不是身居县令之职,而县太爷凡大小事都要跟他商量,大凡县令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胡教谕出面总能解决。因为他处事合情合理,执法如山,判案公正,百姓都呼他为胡青天。元军攻陷缙云城百姓遭殃,县衙哝蒙难。胡教谕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要保全城中百姓免成刀头之鬼,他慷慨激昂地写了一篇《断桥赋》,亲送至元军头领手中,头领读后受到感动,下了禁令,百姓遂安宁。但隔几天另一队元军入城,教谕被虏,因他坚贞守节终被害于寓所。
  仲绿长子胡演,自幼对爹娘甚为孝顺,父遇害悲痛欲绝,扶柩归乡,择地安埋。在父墓之旁建墓庐,聚家而居,以表示日夜伴父。演天天在父墓前凄惨哭父,悲痛之心感动了山神,一个夜晚胡演坐在灯前正在伤心流泪,只见一位银须鹤发面目清秀的老丈,跨进门来。胡演急忙让坐沏茶,然后问道:“老丈从何方驾临,对晚生有何指教?”老者答道:“野老与令尊大人乃知己朋友,今特来向你道喜,明年此山遍开紫色艳花,荫蔽庐墓,此乃吉祥之兆也。”说罢老丈告辞,胡演送至门外,老者忽不见了,胡演正欲呼喊,只见桌上灯亮,始知是梦,次晨将梦中之事告诉家里人,大家都说奇怪。第二年果然漫山遍野长出紫荆,烂漫的紫荆花如火如霞,荫蔽庐墓。后人就把无名小山定名为紫荆山,山庵叫紫荆庵。
  18、公鸡的啼声
  公鸡天明报晓,午间啼鸣,有谁知道它啼叫的是什么呢?要知究竟,请听下面故事。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东方有座山,叫太阳山,山间有个石洞,叫太阳洞。山下有条河,叫赤水河。山上大树上住着只大公鸡,洞中住着条大蜈蚣,河中住着条老龙,他们都是好朋友。公鸡头上长有一只角,这只角是上天角。公鸡一个月总有几次上天宫,老龙很眼热,很想借公鸡的角上天玩玩,但是,公鸡怕老龙借角不归还。有一天老龙对蜈蚣说:“老弟我跟你商量件事,我想借公鸡老弟的角,上天庭玩几天,想请你做个担保人”。蜈蚣找到了公鸡讲明了来意,公鸡碍得老朋友的面子,答应把角借给老龙了。
  老龙借着角上天了,一去不回还。自此公鸡天明即叫“老龙角还我,老龙角还我”。蜈蚣是保人,公鸡与蜈蚣成了死对头。于是公鸡见到蜈蚣就要捉来吃掉。蜈蚣与老龙也是死对头,老龙怕蜈蚣,后来人们在桥上刻了条蜈蚣,或者桥里放条铁蜈蚣,龙就不敢兴风作浪冲跨桥梁了。
  19、方山故事五则
  (一)石铜锣
  从前胡公成神以后,决定选择名山立庙,最后选中了方岩山和方山。两方的山神土地听了都乐得合不拢嘴,胡公道:“你等先造好山中景致,到时候我们管家给尔等铜锣,以鸣锣为号,先鸣锣者我即居此山”。两处的山神土地立即忙碌起来,调动小鬼们搬石头,挖石洞,大造山中景致。忽一天已时时分胡公召去两处山神道:“两神为我建庙造山劳力,我先给诸位敬上一杯素酒,以表我之谢意”。两位山神连忙接过酒来,道声:“多谢大帝”。举杯一饮而尽。胡公道:“今日请两神来,告诉尔等,我决定在今日午时三刻择山登基,此刻你们即领回铜锣”。说毕立刻命令管家拿来铜锣二面,付与两位山神。此时已是午时一刻,两山神急忙赶回自己山上,急速找不到打锣的人,方山山神找到了一呆子,就命他上山打锣。方岩山神找到了一哑巴,就命他上山打锣,慌乱之中双方都只交给铜锣,未交给锣棰,午时三刻一到,呆子和哑巴都在自己的山头上寻找打锣的东西急得团团转,哑巴灵机一动,脱下脚上一只鞋“哐”地一声打响了,于是方岩山山神得胜,胡公就在方岩山上建庙。方山山神一气之下夺过呆子手中的铜锣摔在地上,铜锣“哐啷”一声滚进石铜,钻入土中,再取不出来,变成一面石铜锣。自此,岩下街儿孙代有哑巴,方山脚的儿孙也代出憨郎。
  (二)猢狲姜
  方山的悬崖峭壁上长有一种草药,尾羽般的叶片,叶片上布满整整齐齐一排小星星,毛茸茸的象生姜般的块茎攀附于悬崖峭壁上。它的土名叫猢狲姜,学名叫接骨草。
  相传从前有一个樵夫,上方山砍柴,一棵小树的树枝挡住了去路,樵夫挥起柴刀,把树枝砍到在地,第二天上山,树枝接回去了。樵夫一见甚为惊奇,他决计要揭开这条奥秘,仍然将这树枝折断后躲到一块石头后面察看,只见一群猴子叫着爬着走到树脚,捡起树枝,接到创口处。又几只猴子攀上悬崖采下接骨草,去掉叶,捣烂茎,敷在断枝创口上,用葛藤扎牢,秘密终于让樵夫揭开了。又一天樵夫上方山砍柴,见一只小猴从悬崖上摔下来,跌折了一条腿,老母猴背起把它放到一个岩洞里,另一只公猴爬上悬崖采下接骨草,用接树枝的方法给小猴包扎好,没几天小猴的折腿复原了。仍能上树攀崖了。樵夫认定这草是接骨的仙草。有一天,村里有一位后生跌折了一条臂,樵夫爬上悬崖,采下接骨草,学着猴子给这位后生治伤,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后生的断臂不多日子愈全了。人们不识这种草药的名,就叫它为猢狲姜。生长猢狲姜的哪块崖石,形态很象猴子的脸,人们就把它叫猢狲岩。
  方山的悬崖上,石笋尖,石路堂的石壁上还长有好几种药材,传就是从前八仙云游到此,坐在八仙岩上聚会,兰采和飘上石笋尖,在悬崖顶栽上苗,用来为人治病的仙草,猢狲姜就是仙草中的一种。
  (三)白夫人
  方山的山腰,或是山顶,时有白云缭绕,似仙山琼阁,为什么山间时有白云飘飘呢?相传山间有座白云庙,庙中有个白夫人。白夫人名叫谁?哪里人?生于何朝代?却鲜有人知。据说,白夫人庇此一方很是显灵,天旱之年,村民上山向她求雨,必然普降喜雨,滋润庄稼,拯救黎民,所以每逢佳节村民就登山拜佛,祈求白夫人赐福保平安。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时,山顶上白夫人庙忽然倒塌了。至今山顶处有时还能发现厚厚的瓦片。庙塌之后,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何人,在崖壁上凿出一间白夫人庙来。
  (四)石饭甑
  相传方山石饭甑内住有石甑夫人,石甑夫人善能呼风唤雨,护佑一方风调雨顺,岁稔丰登。如遇旱晴之日,附近乡民就登上山顶,向石甑夫人祈求普降甘露。有一年旱情严重,乡民们又想起了石甑夫人的好处,他们请了位道士上山求神赐雨,那道士不小心把一只召神用的号角掉入井洞里,顿时乌云翻滚,狂风怒吼,雷鸣电掣,大有天倾之势,倾刻雨大如注,这场雨足足下了二个时辰。雨过天晴,青山翠绿。田野庄稼喝饱水之后精神焕发。农夫们笑逐颜开,一场喜雨,解救了灾情。
  再说,那道土掉进井里的(龙角)号角,次日恰是清渭集市,道士赶集途经寺后山下龙山潭畔,猛然见到自己的龙角浮在龙山潭上。道士下到潭水之中把号角捞上来仔细一看,果真是自己的心爱之物,道士说方山石饭甑通往龙山潭。此消息很快传遍邻近村庄。方山脚村有个好事者,不信有其事,他捉来家中一只鸭,在鸭脚上系上一根红头绳,做为记号,再把鸭拿到方山顶放入石饭甑。第二天上午他去清渭街龙山潭中观望,只见龙山潭溪流中真有一只鸭在游弋。捕来一看,脚上所系的红头绳尚在。他回村中后把这段奇闻告诉于人。自此方山石饭甑的出口在清渭龙山潭底的传说,虽然是数百年过去了,至今山前山后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好象真有其事。
  古有儒者胡铨曾作《方山古井》诗一首:
  天然神井尽渊渊,落在方山最上巅。
  一窍是谁原凿石,千寻非我可分泉。
  仙踪不泯今堪睹,圣迹常存古所传。
  祷雨年年多感应,只因个内有龙眠。
  (五)老虎洞
  二百年前方山一带虽然散布着村居,然而那时人烟毕竟还是稀少,不象如今人口众多。方山一带的山脉那时还是古木参天,柴薪繁茂,山上虎鹿獐狼各种野兽时有出没,许多幼小动物则是虎狼的食物。山腰有个洞,人称老虎洞确是昔时老虎伏居的洞穴。清嘉庆年间方山脚村单东来中年亡偶,妻死留下一个孩子,乳名小苟。小苟虽然年轻但聪明伶俐很讨父亲喜欢,东来亡妻的伤感略减几分,后来经媒人说合续了后宅朱某寡妇为妻。寡妇也有一儿子仍住婆家,与婆婆一起生活。那寡妇自从嫁到东来家来,夫妇相亲相爱,把小苟当作亲生一般疼爱。有一天东来夫妻下田劳动,小苟和几个伙伴上山玩耍,突然闯出一只老虎,一群孩子慌忙逃跑,小苟年纪最轻跑在后面,让老虎叼走吃了。东来夫妇悲痛欲绝。妻子为了安慰丈夫失子悲伤,就去后宅与公婆商量把儿子接过来同居。自此方山脚村多了一个朱姓。
  后来,方山脚有个叫单老叶的猎人,潜伏在方山石笋顶的悬崖上,等待着老虎的出没,一连等候了半个月。有一天中午终于找到了伏击的时机。他瞄准了正在伸腰剪尾的老虎,“砰”放了一枪,击中老虎肚皮,负伤的老虎猛转身躯怒吼一声朝硝烟处俯冲过来,因为用力过猛一头撞在悬崖上,跌进乱石坑,四脚着天,死于非命。自此,方山绝了虎迹。老虎洞变成人们探胜的地方了。
  20、二百五的由来
  “二百五”,又名“五百对开”“四个千”是用来骂人的口头禅,意为呆子。那么,“二百五”是怎样来的呢?早在春秋末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一文中对人生哲理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喻矩。”孔子写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他认为三十岁应当开创出大业,四十岁己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干扰,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辨别别人言语中的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时则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不出差错。本来,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但后来贬儒者,取其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五个数字的总和“二百五”,当作谩骂从儒者的代名词。随着年代的推移,“二百五”渐渐流传开来,成为骂人的一句用话。
  21、毛头仙的传说
  相传清代,杏里村出了一位顶顶有名的医生,叫毛头先(仙),因为他没有后代,年间一久远,他的真名字无人记得了,毛头仙的绰号就在村上流传。
  (一)高尚的医德
  毛头的父亲也是个名医,毛头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医术。太平村吕某患有心绞痛病,找遍永康名医医治无效,后来毛头仙的父亲给开了个药方,吃了几剂药,心绞痛不疼了,但是病根没有除。每岁年关即旧病复发,心痛难当。仍到杏里开方撮药,每次上门都送来一只鲜火煺,毛头十六岁那年年关,吕某的心绞痛病复发了,又背着火煺去陈家。恰好毛头的父亲不在家,吕某心痛难忍,毛头看在眼里,深表同情,对吕某说:“吕叔,我爸可能几天内回不了家,如果你信得过我,我给你开张药方,撮几剂药,或许可以治好你的心痛病。”吕某看看毛头是个半小子,心中着实怀疑他的本事,但是心痛难受,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就说:“好吧,贤侄就给我开张方,撮几剂药”,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于蓝,胜于蓝”。毛头给开了方,撮了药,马上生火煎药,只吃了一剂,吕某的心不痛了,他带着药,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几天之后,毛头的父亲回家来,见到楼上挂的火煺就问毛头:
  “吕叔来过了”。
  “来过了”。
  “他的心绞痛病好了”?
  “没有”。“
  他不撮药就回去了。”
  “是我给他撮了药”。
  “你的药方是怎样开的?说给我听听。”
  “都跟你从前开的一样,只是乌梅用了七枚。”
  “明年的过年肉你给我断送了”。父亲生气地说。
  “为什么?”毛头明知故问。
  “过去我开的药方只用了三枚乌梅,目的是治病不治本,给他留点根,一到年关他就得向我们送火煺,如今,你用七枚乌梅,就把他的病根子也除了,明年他还给我们送火煺吗?”
  “爸爸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之德,我们岂可以给病人留根呢,所以我用了七枚乌梅,除去吕叔的病根”,毛头诚恳地说。父亲听了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日后你一定超过爸爸”。
  第二年年关吕某的心痛病不复发了,吕某非常感激,就送来一脚(一个股份)大岩会,其酬金远远超过每年送一只火煺好几倍,毛头的名声也就传开。此后毛头给人看病,遇到穷乡亲,不仅不收利市(酬金)还赔上了药本。
  (二)死人医活
  有一次毛头去金华府给府太爷的小姐看病,路过三十里坑奠源村,见路边有一户人家,全家人嚎啕痛哭,毛头向村人打听哭因,村人告诉他,是一个新媳妇,产后三天就死了,所以一家人哭得这伤心。毛头听吧,心想:“救死扶伤,是医之天职,先过去看看或许还能救活”。毛头走进这户人家,站在尸前一看,知道死者是假死,就对死者的家属说:“大家不要惊慌,该当这小娘子命大,偏偏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候遇上了我,她死不了”。全家人一听止住了哭声,看着毛头,心中半信半疑。毛头自我介绍说:“我是医生,路过于此,病人是产后体虚,天气闷热发痧休克,如果再过一刻时间,天仙也无法治了”。说着就从搭包中取出一把痧刀在尸体的穴位上刺了几刀,又取出葫芦里的一点药粉用鹅毛管轻轻地醮了一点吹入死者的鼻孔。一会儿那产妇苏醒过来了,活了。全家人感激得跪在毛头面前连连感谢救命之恩。一定要毛头住上几天。但是毛头有使命在身,不得有误,产妇一家把他送到交道才回。从此毛头“死人医活”的佳话,一传十,十传百,在永康上半县传开了,大家就叫他毛头仙了。
  (三)难以救药
  有一天傍晚,派溪村吕有富,有贵兄弟俩在大路边塘里车水。老远看见毛头仙头戴草帽,身穿长衫,从县城大路走来。有富对有贵说:“别人都说,毛头仙医术高明,有病无病,不用按脉,一看便知,我兄弟俩都是健康人,且看他能诊得出什么毛病来。”兄弟俩如此这般地商量了一回。待毛头将走近时,有贵下了车架,倒在地上翻滚。有富急急跑去请毛头看病。毛头走近一看,吃惊地说:“年弟,令弟的病小医无能为力了”。有富还以为毛头是开玩笑,刚才还是好端端的,说什么“无能为力了”分明人们对毛头的吹捧是有点儿文过饰非了。有富未及开口,只见有贵,大汗淋漓,口吐白沫,有富当真急了,请毛头救命。毛头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非是小医见死不救,实在无回春之力。令弟的病是:“无空发颠狂,小水归大肠,有药也无方,半夜见阎王。你还是赶快把他背回家,料理后事要紧”。有富哭哭啼啼的把弟弟背回家,真的不到半夜有贵就死了。
  (四)见义施利
  陈有义是毛头童年好友,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母子俩住在祠堂里,靠有义做苦力度日,兼之母亲年老多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毛头见到朋友如此悲凉,心中非常难受,往往拿些钱周济他。但是毛头虽是一个名医,生活也过得很清贫,因为他为人治病,从不收高费,遇到贫苦人不收利市还赔本,所以行医半辈子,家中无积银。有一天他对有义说:“明天我出去行医,你给我背药箱,跟我去一天,收的利市全归你”。第二天两人从家中出发,从大后到长川,沿途看病,破例收费,一天就收大洋三百元,全归有义。“自此有义翻身了。但是毛头呢?还是那么个穷医生。
  有一天,毛头对有义说:“我要出去了”。有义问他几时回来,他说:“村口樟树头朝东,我就回”。有义把他送到九里口,两人依依而别。一年又一年樟树头朝东,有义朝西看,可是就看不到毛头回家来。毛头仙自此再也没人回家了。有人说他在金华行医;有人说他在兰溪治病;也有人说他在省城;有人说他己成仙去了。
  一九八七年,县人民医院有几个医生来到杏里村,寻找毛头的珍宝——医药文献,可惜这位名医的文献早己荡然无存了。因为他没有继承人,谁能知道这些东西哩。
  22、蚕和牛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蚕和牛都住在天宫里。白胖胖的蚕姑娘们在天宫里吐出缕缕银丝,让织女们织成一条条灿烂的彩锦。让王母娘娘披在天上的东方和西方,悬挂在空中和大地相接的地方,这就变成了美丽的朝霞和晚霞,变成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天桥”。有一天蚕姑娘们坐在南天门游玩,她们站在云端朝下看,看见了锦绣般的山河,看见凡间劳动人们,一个个穿的是树叶和兽皮,遮烈日,避风寒。蚕姑娘们想:如果我们到凡间去,给凡人吐丝,教会她们缫丝织绸,缝制衣裳,凡人就不要再穿树叶兽皮了。她们商量后,就偷偷地来到人间。吃的是嫩嫩的桑叶,吐出来亮晶晶的丝,作出白花花的茧,教人们缫成一缕缕的丝,织成一疋疋绸缎,缝成一套套衣裳。自此凡人就不再穿树叶兽皮了。人们把蚕姑娘当作珍宝喂养她,爱护她,管叫她为“蚕宝宝”。蚕姑娘呢,能够为凡人的幸福尽职尽力,心里非常高兴。
  牛在天庭里,牛郎一天天吆喝着他,要他无休无止的耕耘,把翻过来的泥土,布在天空中,有时变成一朵朵白云,轻轻飘散,点缀蓝天;有时变成重重的乌云,压得天地相接。他成年累月地毫无意义地劳动着,有一天牛郎带他出了南天门。牛往下看,看见了美丽的山川,看着劳动的凡人用锄翻地,牛想如果我能去凡间为凡人犁地,凡人一定很欢喜,比起在天庭有意义。一日蚕姑娘回到了天宫,老牛就去向她们打听凡间的情况。蚕姑娘们把凡间的好处讲了一大串,老牛听得津津有味,要求蚕姑娘带他到凡间去。蚕姑娘答应了他的请求。
  过了几天蚕姑娘要回凡间去了,老牛在南天门外等候。蚕姑娘对牛说:“请你站到我的背上,闭上眼晴,待到凡间了你睁开眼。”老牛听蚕姑娘的吩咐,闭上眼站立在蚕背上,耳边只闻呼呼的风声,好久,好久,牛问道:“蚕姑娘,凡间到了吗?”“快到了,”老牛有些耳聋以为到了,就睁开眼晴,从蚕背上掉下来,跌到地上,折了两颗门牙,所以牛子子孙孙都没有门牙了。蚕的背上,子子孙孙留下四只牛脚印。
  老牛来到凡间,吃的是青草,喝的是清泉,春秋帮人们犁地,农闲就快乐地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们把他与蚕一样,当作是宝贝饲养他。
  上柏请财神
  武康上柏镇上,有个腰缠万贯的大财主潘洪昌,在镇上开设一间大布庄,家中还有良田三千亩,毛竹山八百顷,据说他是武康县的首富。思堂一行,化装为茶叶客和买山地货客商,住进东街的旅店。白天他们装作做生意,观察地形,侦察潘家的门户出入。潘家只有独生子,全家人视若掌上明珠,深居简出,是一个理想的“财神爷”。然而潘洪昌却养着一群看家“狗”。对门就是上柏警察所。“狗们”荷枪实弹,日夜为他站岗放哨看门护院。要在敌人的眼皮下把“财神爷”请出来,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行动,稍有疏忽,非但搞不到“财神爷”弄不好自己人还会吃大亏。思堂和同志们几天的夜里做了周密的研究。
  农历七月二七午夜,没有月亮,星星在黑色的天幕上闪烁,小镇见不到灯光,人们早己进入梦乡,宁静的子夜,偶尔有几声犬吠,就在这时,旅店门“吱呀”一声,从里面走出七八个身着玄衣,头戴脸纱的汉子快步如飞的向潘洪昌布庄走去。他们兵分三路,一路对付警察,一路从潘家后院翻墙进去,一路在门外接应。这些身穿玄衣的是什么人?原来是吕思堂开始行动了。
  夏老呆、胡长好、卢存照、应文昌四位同志悄悄地来到警察所门口。两个看门的警察,项上挂着一盏手电,背靠墙,拄着枪,搭拉着脑瓜,呼噜呼噜地睡得正香甜。他们谁料到阎王老子己经发出勾魄票。夏老呆,胡长好两把锋利的匕首猛地插进两个警察的胸膛。卢存照,应文昌立即把毛巾塞进他们的嘴,两个可怜的倒楣鬼,没吭一声,就倒在大门口了。他们用一架大锁,把警察所的大门锁上。
  就在同一个时间,潘家后院,吕思堂率领章双木,金正规翻墙而入,打开院门,潜到潘家少爷的卧室,用匕首撬开门闩,推门进屋,潘少爷正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哩。章双木把一条毛巾塞入潘少爷的嘴里,抱起他。思堂,正规张开布袋口,连忙将潘少爷倒头塞进布袋里,袋口打上结,就背了出来。三路会合,思堂和同志们当街朝天放了一梭子弹,剧烈的枪声,在宁静的夜空里,显得格外嘹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们。警察惊慌失措地披衣起床,拿起枪,向大门口乱闯。大门加锁了,大伙七手八脚地砸开门,警长逼着警察们冲出去,跨出门槛忽见自己的同伙倒在血泊里,大家丧魂失魄的,急忙退进屋里,紧闭大门,挤压一起哆嗦。
  再说思堂一行,背着潘少爷,快步撤离上柏镇,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岭,天亮前到了预先选择联络好的桐庐县的山沟里一户山农家。他们把“财神爷”藏匿好后,指派两位同志轮流看守,其余同志都去睡觉休息了。
  翌日清晨上柏镇上,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昨夜警察所被袭击的新闻,可除潘洪昌一家人,谁也不知道潘少爷失踪的事。初进刘府
  吕思堂从天目山筹得一笔巨款之后,又奉命去上海采办枪枝弹药。到了上海通过地下党的介绍,了解到江北警备刘司令祖汉做过这种买卖,思堂就决定从他那里打开缺口。
  江北司令刘祖汉是个大草包,听说他是蒋介石的表哥,靠的是这个来头,才当上这个官。由于他的靠山硬梆,所以就连枪枝走私的生意也是有持而无恐,只要有钱赚,决不考虑对方是什么背景。
  刘祖汉有个三姨太,貌美如花似玉,她善能在丈夫面前撤娇卖弄风骚。于是刘祖汉对她特别宠幸。在三姨太面前象只驯服的绵羊,百依百顺,三姨太有个弟弟也就是仰仗姐夫的地位在司令部当副官。
  思堂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决定先买通刘司令小舅子和三姨太的关节。但是,用什么办法去认识司令的小舅子呢?思堂正为这件事而伤透脑筋。说曹操,曹操就到,真是天助他的良机,思堂和随行的章好,卢存照正在一家饭馆里用膳,一个年轻的军官,也挨到桌边点菜。思堂连忙向这年轻的军官施礼,让坐。“请问长官要吃点什么?点吧,小弟请客”。回头叫一声:“伙计拿菜单来,思堂一下点了五六个高级的菜和要了一瓶白兰地,殷勤地给这位军官斟上酒”。看家,你道吕思堂为何对这位军官如此奉承?原来是他打有算盘的,想通过他去认识司令的小舅子。那个军官见思堂气宇轩昂,又如此慷慨,也就客气起来了。“请问先生,听口音不是上海人,是浙江人吧”。“对是浙江人”。那咱们是同乡人了。“长官府上也在浙江?”“是的”。“请问长官在何处干事?”“江北司令部”,“长官可认识到司令的内弟陈副官了”。那个军官谨慎地朝思堂看了一眼问道:“先生,问他干嘛?”“我是浙江来此做买卖的,想请陈副官在司令面前美言几句,帮助办件生意上的事?”“唔,原来如此,在下便是”。思堂高兴地站起,又是深深的一鞠躬。“请恕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失礼了”,思堂他们殷勤地传杯递盏,一会儿谈得火热,好象是老友相逢。陈副官喝得几分醉意要走了。思堂又递给他一张名片和一只红宝石戒指,叫他转送给三姨太,约定明天这个时候,仍在这里见面。
  次日陈副官准时到达,思堂他们又是点菜请喝酒,副官告诉他,通过姐姐的关系,司令答应明天上午,在家会见。
  次日思堂完全是个商贾富户的打扮,乘轿车到江北司令部,陈副官早已在门口恭迎。
  刘祖汉一身横肉,肥头大脑,胖得眼晴成一条缝。一见思堂气度不凡,也就站起身来,与他握手,口中说:“欢迎,欢迎”。宾主相互谦逊几句,司令请思堂坐在沙发上,命卫兵献茶。思堂道:“久闻司令大名,只恨小弟拜见迟了,还望司令恕罪”,回头叫长好把礼盒送上,司令接过礼盒打开一看,是条纯金的项琏。高兴地说:“吕兄,何必破费如此厚礼”。“哪里哪里,如此薄礼望勿见弃”。“请问吕兄府上何处,来沪有何贵干”?小弟,金华人氏,世代为贾,此次来沪采办些货物,特造次拜见。俗话讲得好,老乡见老乡,有事好商量。“小弟还想请司令帮个忙哩”。司令看看思堂的不凡气派,听听他的口气,接着说:“我刘某是最讲乡情,义气的人,吕兄若用得着我处,只要我刘某能办的,一定照办”。思堂竖起大拇指,恭维地道:“咱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司令的美名,吕某早已所闻,如蒙司令如此厚爱,他日定当重谢”。说毕向司令示意。刘司令虽讲他是个草包,但搞见不得人的事脑瓜是十分灵光的。他马上支开左右,室内仅留他俩人。司令问道:“吕兄,你打算让刘某办些什么货”?思堂说:“其实我委办的货不是自己的。我也是受人之托的。我想请司令买这个”。他伸出拇指和食指。
  刘司令略迟疑,问要多少?思堂张开五指,“要这个”。“五枝”?“不,五十,价格好商量”。“这么多”?刘祖汉装出似乎有些为难的样子。思堂已经觉察到刘祖汉的虚伪做作,就进逼道:“刘司令如果觉得这笔生意有困难,那小弟只得找英国人去买了”。到口的肉怎能让别人吃,上钩了的鱼儿怎肯放,刘祖汉连忙改口说:“容我斟酌斟酌,明天言定”。“好,刘司令真是痛快人”。思堂有意识地赞扬他几句。
  刘祖汉吩咐设宴,让三姨太作赔,思堂在刘祖汉面前对三姨太大大的吹嘘。吹得刘祖汉乐得简直合不上嘴。
  五十支驳壳枪的交易成功了,但是要把枪枝送回永康却是个难题。幸亏,刘祖汉是干这一行的老手,他说:“吕兄不必忧虑,一切我有安排,包你路上万无一失”。他说:“我把枪放在棺材里,派一个女人穿麻戴孝,说是护送暴病而死的丈夫灵枢回乡安葬,我再派几个弟兄,由我小舅子带队,护送棺材上船,假道宁波,转路婺州,这不就安全了吗”?思堂听罢,拍手称好。
  一切准备定当,一批送殡队伍出了上海,这里思堂已派存照回永报告,组织接应,没几天他们到达金华,邵泽民带领同志们一路接应……。
  斩天鹅
  官塘下村的西北面,有一块小山,形似一只卧伏的天鹅,俗称“天鹅孵孵”。相传这儿曾是一块风水宝地,要出一位真龙太子。当朝皇帝知道后,生怕失去他那世代相传的宝座,就派了中刚皇榜的程榜眼去斩“天鹅”,凿断“天鹅”头颈,让溪水从“天鹅”颈上流过,使宝地失灵,不再出真龙天子。
  程榜眼带着手下驻扎在“天鹅”脚下,到处征集民工,收缴捐税,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他还规定:凡过往行人,年老的捧土三衣襟,年青的挑土三大担。一律不得违反。
  一天,程榜眼正在帐中闭目养神。忽然路上传来一阵吵闹声。他微睁两目,凝神细听。
  “老爷,我是官塘下村人,我母病重,急需抓药治病,你就行行好,先放我过去吧!我改日再来补挑“。这是一个年青人的哀求声。
  “不行。年青人过此地必须挑土三大担。这是上面的指令,任何人不得违反。”这是手下气势凶凶的回答。这是一个年青人的衰求声。
  “不行。年青人过此地必须挑土三大担。这是上面的指令,任何人不得违反。”这是手下气势凶凶的回答声。
  “做人总得讲道理。我老母病得都快不行了,我好不容易才借了点钱。可你们……你们还让人活不?”
  “这我们可管不着。要讲理么……请到老爷面前讲去请吧……”说完,一阵冷笑。接着传来一阵拉扯声。
  程榜眼听得明白,他踱出帐篷,慢慢走近吵闹的人群,故意咳嗽了几声,然后威严地喝道:“何人敢在此吵闹?来人,给我拿下。”年青人见程榜眼不分青红皂白,早按捺不住了。
  “狗官,我是你娘舅!”一声怒喝,“啪啪”顺手就给了他两记耳光。程榜眼恼羞成怒,刚想发作,可是他眼珠一转,“堂堂的榜眼大人,挨了村夫野民的打,这脸往哪儿搁啊。俗话说:挨娘舅的打不丢人。我就顺水推舟,先认了‘娘舅’再说吧。”想到此,连忙点头哈腰道:“舅舅息怒,外甥有眼无珠,多有冒犯,望舅舅宽恕。”一转脸又朝手下骂道:“混蛋,舅老爷来了,还不快快放他过去”吓得一班手下赶忙恭恭敬敬让开了道。
  当这个年青人抓药回来时,程榜眼早已着人备下轿子等在路旁。他非要“娘舅”坐上轿子不可。这“娘舅”也真拗,他死活就是不肯坐。刚好有个卖完小猪的人担着黄篮走来,程榜眼就命手下夺过黄篮,把“娘舅”塞了进去,抬起就走。人们对这个年青人的倔劲交口称颂。从此以后这一带就流传下这样一句话:“出名官塘下蛮,有轿不坐坐黄篮①。”
  过了几天,程榜眼差人送来一对石鼓,算是送给“娘舅”的礼物。乡亲们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都纷纷劝年青人道:“当今世道,是他们当官人的天下。程榜眼丢了面子,决不会放过你的,你还是快快逃命去吧。”
  “我就不走,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你……你……“,胆小的母亲一急,话都说不成句了,“你是我们家的独根苗,你要是有个好歹,可叫为娘怎么活啊。“说完嚎啕大哭。犟小子最见不得娘掉泪,他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是避避风头再说吧。”几个老年人又劝说道。他想了想,才勉强点了点头。于是,在一个深夜,这年青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逃离了家乡。他到处流浪,最后流落到温州,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落了户。不久,他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妻。他子孙兴旺,一代又一代,那地方由原来的几户人家变成了一个拥的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据说这就是现在的温州永官塘。
  节令风俗故事十则
  一、“正月”
  阳历一月,就叫它一月。阴历一月却叫它为“正月”。“正”字不念“政”音,这里有个道理。原来,在古代,并不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作正月的。夏朝的大禹王,规定的正月和我们现在的正月相同。商朝却把我们现在阴历的十二月叫正月。商朝的大年初一是阳历十二月初一。周朝呢。把阴月十一月算作正月。秦始皇则把阴历的十月作正月。到了汉武帝手里,才又恢复夏朝的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阴历也叫夏历,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王朝,把月份的次序作了改正,改正后的第一个月就叫正月。所以“正”是“改正”的意思。为什么又念成“征”字的音呢这是秦始皇兴的,他姓赢名政,嫌“正”和他的名字“政”的读音一样,说是犯了忌讳,就下了一道命令,要人们把“正”字念成“征”音,念习惯了,就一直念到现在。
  二、春联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艳艳的春联,它的由来很久了。据说古时候,东海里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桃树的东北一头,生成拱形的枝干,树梢歪下来就像一扇大门。度朔山上住着许多魔鬼,要下山来,得经过这扇“大门”因此就叫它为“鬼门”。天帝生怕这些魔鬼出去到人间扰乱,就派两名神将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个神将守得严极,有魔鬼出来就抓起来困绑住,送去喂虎吃。
  人间知道这件事,就用木头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一个拿着绳索,一个牵着猛虎。把它挂在门上,镇压邪鬼。后来,因为雕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着神像来代替。又嫌太不方便,就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以后,又以纸张代替桃木板写字。也有画成辟邪的符咒,或者写上祝祷性的吉利话,称之为“桃符”贴在门上。由于纸张写的比不上桃木板久长,趁着年底大扫除的机会,换上新的,每逢过年换一次,叫做“桃符更新”。流传下来,就发展成现在的春联。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时有“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等,春联就多了。
  三、春牛图
  以前的历书上都印有一幅春牛图。画面上柳条儿迎风飘扬,春草青青,春燕双双。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我国人民历来注重耕种,春牛图,表示耕种的开始。
  在古代,城镇广场上都要用泥土塑上一头春牛和一个“芒神”拿着鞭赶牛。塑像姿状不同,如果立春在十二月二十五以前,芒神塑在牛的前头,表示农事开始得早;立春在年尾或年初,芒神和牛就并排塑着;立春在正月十五日前后,芒神跟在牛的后面。各州县长官,立春日黎明时分还要在广场上祭祀,并在春牛上抽上三鞭,表示他们关心农业生产劝农耕种的意思。祭毕看热闹的农民就在春牛身上争着挖块土去,祈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还有人刻印春牛图送人,农家人爱把“春牛图”张贴墙上,图还有红绿套色的。现在的年画,就由“春牛图”逐渐演变而来。
  四、清明节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春游的好时光。在农村兴的是“扫墓”。清明扫墓的风俗,唐以前是不通行的,唐以后才流行起来。
  清明前一天,叫“寒食节”。这一天民间禁止炊烟,只能吃些预先备好的熟食,叫“寒食”。这是为着纪念“介之推”而来的。在春秋时代,晋国君晋献公卜分宠爱他的妃子马丽姬,要想把君位传给丽姬所生的小儿子奚齐。于是把太子申生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又怕遭杀害。只好逃往外国,(当时制度,长子死,应由次子继承君位)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后来终于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落难的时侯,历尽千辛万苦,左右只剩介之推等数个人始终追随着,直至他恢复君位为止。后来晋文公都给他们尝了官职,唯独介子推例外。晋国人对晋文公的做法很是不满,便编了歌谣替介之推鸣不平。晋文公知道后,想到介之推的功劳,也想尝他官职,介之推却不想官做,隐到绵田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都不肯出来,只得下令放火烧山逼他逃出。谁知介之推是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森林里大火在延烧,介之推终于烧死在绵田山上,死的那天就是清明前一天。当地人民可怜他的遭遇,就在这一天禁止烟火纪念他,用面粉和着枣泥做成的饼子祭他。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宗,也学着做饼子(清明裹)去祖坟扫墓祭奠,形成清明扫墓的风俗。
  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原来是由纪念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兴起来的。屈原是战争时期楚国人。当时,楚怀王是个昏君,屈原劝楚怀王给楚国人民办些有益的事,不要听信奸臣的坏话。那班奸臣就恨他,专门在楚怀王面前,对他造谣毁谤。那时,楚国经常遭到秦国的攻击,屈原主张联合邻邦一同反抗秦国的侵略,可是,楚怀王只听信投降派的话和秦国讲和,结果反被秦国夺去大片土地。屈原屡次提出正确的主张,总是遭到投降派的阻绕和反对。昏庸的楚怀王,竞因此不许屈原在朝里做事。这个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后来中了秦国的奸计,被骗到秦国去给扣留起来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楚王仍不接受教训,信任那邦奸臣,非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把他逐出都城。屈原看到君昏臣?,人民生活痛苦,国家非亡不可,既愤恨,又伤心,前前后后写了许多沉痛悲壮的诗篇。这位爱国诗人,就因为爱国爱民的志愿没能实现,又不忍看到祖国的灭亡,竟在五月五日那天,写完最后一首诗篇,投入湖南省的汨罗江自杀。
  当地人民听说他投江,就划着船去抢救,成为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
  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那天,人们纷纷用竹简装着米,投入江里祭他。到了汉朝时侯,有个书生,每年都去江边祭奠。有一年,书生做了个梦。梦见屈原告诉他:“你往年赠我的食品,老是给蛟龙抢去。今年得用艾叶、苍蒲塞住竹简口,再用彩色丝带扎住,蛟龙最怕这些东西。”书生照着做了,后来人们就逐渐变成为用竹叶包扎粽子。用彩色丝线做成香袋,用艾叶和菖蒲插在门上驱邪除疫的风俗了。
  还有在端午节喷雄黄酒的。据说,从前有个法海和尚硬叫白娘娘喝雄黄酒,弄得白娘娘现出蛇身原形,把个许仙吓出了魂,幸亏白娘娘酒醒后和小青千方百计盗取仙草来救活他。于是喷雄黄,又在端午节兴起来了。
  六、贴钟馗
  过去,端午节兴在门上贴钟馗像,据说,可降妖捉鬼保平安。这也有个来历。
  唐朝时候,有个皇帝叫唐明皇,有一次得了疟疾,发烧很厉害,糊糊涂涂中梦见一个小鬼,腰围红裙,一只脚穿鞋,一只脚赤着,另一只鞋插在腰里,拿着把扇子,偷偷摸摸的去偷杨贵妃的绣花香袋,又偷走了唐明皇的玉笛。唐明皇发觉了大怒,猛喝一声,盘问他是什么人。那小鬼嘻皮笑脸的道:“我是虚耗鬼”。唐明皇正在传令捉拿,忽然又来了个大鬼,头戴一顶破帽,身穿一件兰袍,腰扎丝带,脚蹬皂靴。一下子把那小鬼捉住。唐明皇问大鬼是谁,大鬼道:“我是钟南山的进士钟馗,因为考试不中,没脸回家在銮殿上一头撞死。蒙当时的皇帝赏我绿袍下葬,我感谢在心,立志要扫除天下妖魔鬼怪,为民除害,来报答皇恩”。
  唐明皇醒后,疾病也好了,心中记着这件事,就把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叫来,告诉他梦中情况,要他画下钟馗像,挂在宫里镇压降妖。贴钟馗像的事,又在端午节兴起。
  七、七夕乞巧
  七月七日夜,从前有“乞巧的风俗。姑娘们在月亮下,摆起香案,向星星乞巧。
  这得从”牛郎织女“说起。在很古很古的时侯,有个年青小伙子,聪明勤劳,还会吹一口好笛。悠美的笛声使天上的牛神下来与他做伴,助他耕种田地,这小子,人们叫他为”牛郎“。
  一天牛郎干完活,在湖边放牛,又吹起笛来。仙鹤听了在天帝孙女面前讲着牛郎故事,说牛郎人长得好,又勤劳,又会吹笛子。牛郎的笛子,吹得远近群鸟都飞集过来倾听。天帝的孙女听了,暗中爱上这牛郎,后来终于下凡与牛郎成亲。这个天女能织很美丽的锦缎。人们都称她为”织女“。
  牛郎织女,真是一对恩爱夫妻,还生下两个孩子,日子过得挺愉快。谁料好景不常,天帝知道了,觉得自己孙女配给凡人,面上不光彩,下令天将把织女带回天宫,叫王母娘娘严加管束,不许再下凡。
  牛郎失去美丽勤劳的妻子,两个孩子又整天哭着要妈妈,好不伤心。牛神十分同情牛郎的处境,身载牛郎上天宫找寻织女。
  织女被关在天宫里,天空浩渺,何处找呢。牛郎想着,要是吹起笛来,织女听见准会随着笛声寻来。笛声一起,果然望见远处织女飘飘而来,正在梳头的王母娘娘手里拿着玉簪随后急忙赶来,眼看织女将要投到牛郎怀抱里了,王母娘娘赶紧把玉簪往前一抛,哗啦一声,划出一条天河,把牛郎织女隔着,牛郎织女只好隔河对泣,永远不能相会。
  那只仙鹤为了仙女,向天帝苦苦求情,天帝才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仙鹤搭成鹊桥,让他们过河会面一次,人间称之为”鹊桥相会“。
  织女是个织锦能手,她在凡间时常常把织锦技能传给别人。因此,凡间姑娘甚是惦念她,趁她七夕和牛郎相会时,就摆起香案乞求织女指点灵巧,叫“七夕乞巧”。
  “乞巧”时,姑娘们用七根纱线,七枚绣花针,摆着香案,在月下穿针,谁能穿上针,穿得快,穿得多就会越聪明。广州姑娘的七夕乞巧更有意思,他们摆好香案,把平日做就的刺绣,编织品一件件的陈列出来,月亮下,街道上,成了女工展览会。邻居亲朋过路客友,都要住脚评赏,受人称赞最多的,就算最光荣。
  八、中秋赏月
  唐以前,没有中秋赏月的记载。到了唐明皇时,才有赏月的事。
  有一年中秋节,一轮明月,分外皎洁,唐明皇就乘兴在宫里赏月。他是信仰道教的,所以身边还跟着一个道士法善。对着园园的月亮,唐明皇叹道:“要是能在月里一游,该多么高兴啊”,法善听了说道:“万岁要想去,也不难”。说罢顺手把拐杖往空中一丢,顿时化成一座银桥银光晃晃,亮晶晶的直通月宫中去。
  接着,法善对唐明皇说:“万岁,快去穿上皮袍子,咱们到月宫去,晚上可冷呢。”这时,唐明皇心里说不出的高兴,立即穿上皮袍子,跟着法善,步上银桥,走啊,走啊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只见前面一座巍峨的白玉大殿呈现在眼前,整座玉殿发着闪闪寒光。仔细一瞧,上面还写着金碧辉煌的三个大字:“广寒宫”。庭院内,奇花异卉,怪石奇岩,境幽景美。往下一看,却是一片烟雾朦胧的世界。正在看得出神,只见月宫里几百个仙女,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袖衣衫,一边唱歌,一边舞蹈,移将前来。唐明皇是个精通音乐的人,觉得仙子唱得太美了,唱得把他的心都钩了出来。他要让王宫里也能唱着这样美好的乐曲,暗暗把乐曲记住。回皇宫以后,就把他记下来,这就是有名的“羽衣霓裳”曲。这曲子现在还流传着呢?
  中秋月,经唐明皇这么一赏,格外的好了。后来就有中秋赏月的风俗流传。
  九、重阳登高
  东汉时侯,有个道士叫费长房,据说,神通广大,有“缩地术”。费长房有个徒弟,名叫恒景,跟随他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人将有大灾难到来,赶快回家,叫家里人每人做一只红布袋,里面装进茱萸①,扎在手臂上,并带上桂花酒,往高山上去避一天,可消除这场灾难”。
  恒景真的照着他师傅的话去做。到了重阳,备好一切,领着全家人躲上山去。等晚上回家,发现家中的鸡、牛、羊做了替死鬼,才免了他们一家的灾难。
  重阳登高,可以消灾得福,就这样兴起来了。
  十、腊八粥
  腊八粥是明太祖朱元璋传下来的。朱元璋少时侯,帮地主家放牛,常常挨饿,免不得到处去偷点东西充饥。
  一天他到一家人家去偷吃,不小心给主人抓住了。那户人家把他关在一间小屋子里,也不给他吃饭。他实在饿得慌了,便在小屋子里东找西找,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找了半天,却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朱元璋想,能抓个老鼠来吃也可挡一挡饥饿呢。于是,就把老鼠洞挖下去,挖啊,挖啊,挖到深处原来是一个老鼠的粮食仓库。里面杂七杂八的,有大米、豆子、栗米、芋艿、红枣等等。可以说五谷俱全,可是都只有一点。他拣去泥巴,把这些东西一拢统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为肚子实在饿极了,所以这锅粥味道特别好,吃得特别美。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不消说大鱼大肉吃厌了,就连山珍海味也并不可口。一天,朱元璋忽然想起小时候烧老鼠粮的事来,味道胜过山珍海味,现在记忆忧新。就传令太监用黄豆、芋艿,栗米,等杂粮煮粥。这一天恰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朝里官员们看看皇帝吃这样的粥,跟着大家都学着做。后来。民间也传开了,于是吃“腊八粥”就形成一种风俗流传下来。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