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乡土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土故事
分类号:
I276.3
页数:
32
页码:
188-2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乡土故事的内容,包含了作文忘路、胡长孺智破盗衣案、陈氏心高失夫人等。
关键词:
清溪乡
民间文学
故事
内容
作文忘路
清朝年间,山西胡正辈少年时,家庭贫寒,边耕边读,博文强记。作文章时常常先打腹稿,后做文章。有一次去清渭街赶集,路过书馆得一文题。他就集中思想苦苦地思考起来。走着想着不知不觉过了清渭街到了派溪吕村,有个认识他的人问道:“先生,你去何处?”正辈漫不经心地答道:“赶清渭街市”。那人哈哈大笑道:“吁,先生你走错路啦,这里是派溪呀”正辈才恍然醒悟,口中答道:“方才做文章而忘路了”。这件事后来被读书人传为佳话。
2、胡长孺智破盗衣案
黄岗村中兴鼻祖胡润公堂兄长孺在海宁为官,有一天偶然出访,见有一群老妇在庵中诵经。其中一老妇丢失一件衣服前来禀告老爷,请求查访。长孺即命士卒拿来麦粒放置在每个老妇手掌中,命老妇们合拢手掌绕着佛象走,口诵佛经。长孺闭目端坐,并且说:“我请神灵监督这件事,偷衣服的人走了几圈之后,麦子即发芽”。其中有一老太婆忐忑不安怕掌中麦粒真的发芽,几次开掌观望,长孺就命令士兵们将这老妇绑起来,一审问果然是偷衣人。
3、陈氏心高失夫人
光绪年间,黄岗有一英俊少年名胡元仁,身材魁伟,体魄强壮,聪慧强记,诚实厚道。村人皆说此子他日必成大器。只因家境清寒,无力课读,十几岁即投师学弹棉花,每岁春冬去邻近村庄上门加工,因为他的棉絮弹得好,生意挺是不错。十八岁上,前陈陈公把女儿许配元仁为妻。小两口恩恩爱爱,男耕女织,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一天村中来了一位瞎子算命先生,许多妇女请瞎子算命,都说他算得准确,赛比神仙。陈氏也请算命先生为自己算命,报上了生肖生辰,算命瞎子叮叮咚咚拨弄纱弦,道:“小娘子不是老夫表彰,今日算过了十几个人的命,要数你的命最好了,照命你是要做夫人的”。陈氏听了,自然是心中乐滋滋的。但是她想:我夫是个弹棉郎,目不识丁,哪里有官当?对了,要想夫人当,必须嫁个读书郎。她一心只想夫人当,就天天闹着要离婚,元仁苦苦相劝,妻子立志要改嫁,无奈只得依允了。妻子离异之后。就改嫁给在黄岗书馆教书的先生。
元仁一气之下,立志学武,他说,我文不能致仕,武要当官。于是他每天鸡鸣即起,三更方眠,刻苦习武,家贫无资入武学校,请不起名师指教,他就四处访求名师,不耻下问。由于他学艺心切,求教诚心,若干精通武学的武术大师也乐于予以指点,元仁吸取各家之长,勤学苦练,没几年自学成才,十八般武艺件件都会,力大能举千斤鼎,骑马射箭,百步穿扬,百发百中。光绪壬午年科考武举,元仁得中武举人,官委定海总兵。再说,陈氏嫁给大坑的那个儒生却屡试不能进学,游手好闲,穷途撩倒,夫妻俩度日如年,夫妻俩经常争吵。一天陈氏在娘家闻说元仁得中武举升任定海总兵,悔恨交加,顿时昏倒于地。后来,元仁上任之前陈氏特地登门探望,妄图破镜重园。元仁问陈氏道:“你曾看过马前泼水的戏文吗?要是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我就接你做夫人”。陈氏听了,羞愧得无地可容。
4、“胡公”蒙难去横洋
显应侯胡公的偶象来到黄岗叔父家的得月楼上香火供奉己经多年了。得月楼中虽然清静,但有风月为朋,松竹为友。却也诗情逸意频添。嘉庆元年重阳前夜天昏月晴。得月楼主人对烛独醉,吟咏着胡则诗句:“室明窗有灯,夜暗天无月。跌坐依蒲团,竹声助清艳,初疑小雨至,萧萧俄复歌。忽然变轩昂,风端散岩穴。听从耳根静,百虑皆莹切。尘凡不得扫,妙镜心自洁,奇哉不二门,欲借维摩诘。”
静谧的夜晚。婉转的歌声,从得月楼书斋,飘到竹林,主人正自我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突然闻得哔啦一声。原来右侧堂屋失火,火焰迷漫,熊熊烈火转眼间燃烧到得月楼,主人惊慌失措,冲出得月楼急呼救火,救火……,却见一人钻入浓烟之中,抢起胡公雕象顺手往窗外一推,“砰”的一声偶像摔在郭塘池水之中,待村人前来救火,得月楼己毁于烈火,胡公雕像幸免遭火烧身。
次日,天刚微明,横洋村有个叫卖白糖客,(麦芽糖),肩挑白糖担来黄岗串卖,路过郭塘边,眼见得月楼灾后的惨状,正为楼主人惋惜,忽听塘中发出“呼呼呀呀”的声音,卖糖客心中一惊,以为大清早有人落水,急忙放下白糖担子,朝发出的声音方向察看,只见塘中漂浮着一个黑唬唬的东西,声音正是从这个东西里发出,他即跃入水中去打捞。仔细一看非是小孩落水,原是一个胡公木雕偶像。白糖客心里想:这是胡公显灵了,让我救他上岸。于是,他把木雕偶像打捞上岸,搅在担上挑回横洋,供奉起来,村人知道后都来焚香膜拜。求胡公赐福消灾,胡公确也显灵,给村民们赐福。自此胡公就在横洋村安家落户了。
从此每年重阳节,横洋三保兴起胡公案,纪念胡公在横洋定居。
5、邵驸马传奇
邵驸马名赐字余恩,是宋神宗的女婿。官吏部尚书,加赠显佑侯。家住永康王城柏樟村,是江头邵氏之祖。
赐生时,天空中彩霞映照,五彩缤纷,悠悠扬扬管乐之声,从彩霞间,隐隐传下。自远而近,愈来愈清淅。一股芳香,伴随乐声扑鼻而至,乡邻都感惊异,至邵豫房顶,乐声骤止时,豫妻一个男婴哇哇落地。人们都说是天神下凡投胎。此子日后必然奇异。
父母感到孩子出生奇异,是天所赐,遂名邵赐。赐少时聪颖超群,待人处事,和蔼果断。待奉双亲,极尽孝道。九岁,父亲患病卧床,赐奉茶递药不离左右,十分殷勤,尽了孝道,可是父亲病情久久不能起色,后听医师说,父己病入膏肓,医治无望。赐更是悲恸万分,只得痛苦失声地向天祈祷:“天啊,祈求你让我父亲健在,我有两位弟弟可以奉养双亲,只要我父能活着,我原代父见阎君”。邵赐的一片真诚的孝心,感动了天帝。说也奇怪,不久父亲病好,康复如旧。邵赐十六岁时,有一天在一条山路上走着,见到一位白发老太在道旁哭得十分伤心,赐上前问老太婆为何哀哀哭泣,那老太婆苦诉道:“相公,你哪里知道我的悲伤呀,我夫妻俩中年得子,昨日我儿子上山砍柴被老虎吃了,夫妻俩老无依无靠,往后日子如何过?所以越想越伤心”。邵赐听了十分同情,立即回家告诉父亲,拿来银子送给老太婆,安慰老太婆一翻。回家以后,焚香向天祝告说:“老天爷,请可怜可怜这位老婆婆吧,让那伤害人命的孽獐处死在山下池塘中,为老太婆报仇”。第二天一早,果然见有两只猛虎尸浮池塘。
邵赐十八岁时即己博通经史。他文武全才,抱负有志。他说:”当今之世,天下正乱,我何必定要从科第中求取功名为国报效呢”。于是他离别双亲只身进京,拜见了神宗皇帝,神宗见他年少英俊,足智多谋,胸怀韬略,言词不凡,神宗龙颜大悦,遂招邵赐为驸马,官封礼部郎中。当时朝中奸党弄权,若干忠臣志士,受罢官贬职,邵驸马见状,深恶痛绝,就在殿前向神宗直言极谏,并面对权臣,痛诉奸党。致使一班权臣奸党不敢为非作歹。江东地方盗寇聚党作乱,危害百姓,邵驸马上奏章说:“我托皇恩,选为驸马,愧受厚禄,不平江东之贼是我耻辱,请皇上给我雄兵,愿尽弩钝之力,报效朝庭”。神宗帝看罢奏章龙心大喜,封邵赐为兵部侍郎,点雄兵十万,驸马为帅。不到二十日江东乱平,赐生擒贼首,班师回朝。神宗亲自为他摆宴庆功,在宴席上神宗帝说:“朕有如此佳婿,还有何忧患呢”。至徽宗即位,为嘉奖邵赐前功,封他为吏部尚书。政和乙未(1115年),北方异族兴起,邵赐多次上书御敌之策,至使番兵不敢轻举妄动。徽宗帝嘉奖说:“古有邵平东陵侯,今有婺州驸马公,定我中原,功业不小”。后因涉嫌,勒令偕同公主辞官回归故里,在永康城东王城樟柏地方,筑城居住,安度晚年。终年六十有四岁。
邵驸马六十四岁那年,道遇谪仙告诉他说:“天帝知你忠孝之心,为官清正廉明,退隐山林与百姓友善,将命你为一方之神,初八甲辰日,你须去朝见玉帝,听候封膺”。邵赐见玉帝有令不敢有违,到了初八甲辰日辰时,召来儿孙吩咐说:“玉帝有令,今日中午时我要去天堂朝见玉帝,若我七日不回,二七必然回归,你们不要以为我身死,为我安排后事”。说毕,伏枕而睡,如醉如眠,身体温和如故。朦胧中驸马公魂飘天宫,只见天宫金碧辉煌,彩云缭绕。一群仙女见驸马公至,忙着迎将过来,献上玉液琼浆。玉帝命文武大臣,连日盛宴款待。忽一天玉帝命邵赐进见受封,赐谒见玉帝听封之后,辞别天廷回归家中,正是二七。驸马苏醒睁开眼晴,端坐床上,对伺候在旁边的儿孙们说:“天帝封我为此一方之神,你们当为我立庙”。言毕气绝。诏命葬驸马公于王城里的石马山。随后,在府第之旁建庙,匾书“邵太公庙”。内塑神像,常年祀祭。从此以后,“邵太公庙”香火不绝。宋高宗闻知驸马公神化,特加勒命,封为显佑侯,故“邵太公庙”又改称为“显佑侯庙”。
6、棕榈接樟传奇
相传清康熙年间,荷园村曾出了一件怪事——棕榈接樟,田里开塘。
某年新正,村中楼老三与老四堂兄弟在讲戏言。老三说:四弟,嫁接梨树,桃树你是村中的头把手,你能否在棕榈上接活樟树。
老四自信地说:“三哥,哪有啥难”。
老三哈哈大笑说:“四弟真是个牛皮大王,我活了半百岁,不仅未见到过棕榈上能接活樟树的怪事,就是听也没听见过”。
老四说:“三哥世上你没听到见到的事多着呢,我若棕榈树上接不活樟,今后不再拿嫁接刀,放十筒火炮向三哥认输”。
老三拍着大腿说:“四弟,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吃悔药就不是男子汉。你若棕榈能够接活樟,我在百秧田中开口塘,也放十筒火炮向你认输”。
老四说“一言为定,谁反悔谁就是乌龟”。
次日老四掘了株小樟树,剖开风水岸东头棕榈树的皮,把小樟树插入用麻绳扎牢,培上土,春去夏来,小樟树不仅没有枯,并且长高了一尺多。到了冬天小樟树的叶子仍然是绿油油的很好看。
老三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真的在百秧田中央挖出一口塘。从此“棕榈接樟,田里开塘”就在邻近村庄传为佳话。至今广为流传。这株樟树基部茎干,棕榈痕迹。至今依稀可辨。田里塘一九七0年平整土地时填了。
7、秀才赶考
相传宋保定年间望月甲辰日,永康几位秀才赴省城乡试至金华府合租了一只木船,上船之后,船夫刚要解绳开船,只见一位头戴纶巾,面容清秀,一缕银须的老者,后面跟随着一位童子,肩背青布包袱,急匆匆地走过来。老者向船家拱手作揖问道:“船家,请问你的船开往何方”船夫答道:“去杭州”。老者道:“吉人自有天助,老汉正愁没船上省城,咱俩就乘船家的船吧”。舱里的秀才们听有人跟船夫搭语,并且又听说要搭船同行,心中委实不高兴。一位头戴方帽身着兰衫的秀才,不耐烦的对船夫喊话道:“船家开船别误了我们的考期”。船夫对老者道:“老丈,我这船是几位相公租了,上省城赶考的,请你老另找船吧”。老者听船中乘客都是秀才更是高兴便坚持要搭船。老者说:“船家你船上的客人都是相公,我老越要乘你的船了,我很喜欢读书人,一路上可以向他们请教些学问”,一位姓杨的秀才不耐烦地说:“老丈你别久缠我们,打我们的彩头,咱们是上省城赶考的,那有闲心跟你老闹着玩呢”。老者哈哈大笑道:“幸运幸运,船上既是举子,我定要搭这只船了”。众秀才都埋怨老汉不知趣。齐道:“老丈请另找船去”。老者认真地说:“你们若要撵我走,除非写对我要说的两句诗中的每个字”。众秀才们一听,心想我们苦读寒窗十几载,两句诗的字还难得住我们不成。于是齐说:“那就请先生赐教了”。老者念道:“吱吱咯咯一勺舟,咿咿滑滑水上游”。老者念毕,秀才们叽叽咕咕地议论起来。谁也不敢贸然说出某字是怎么写的。老者接着念道:“嘁嘁切切写勿落”,秀才们一听这老者不能少看,或许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就邀他主伴两上船,让出坐位。船上热闹起来,老者就随口补完再后一句诗:“叽叽嘎嘎闹瀛州”。众人哄笑起来,请老者坐了上首位,奉上茶水,与秀才们谈笑风生,切磋学问,谈论诗文,众秀才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愈谈愈投机。拜老丈为师。请老丈猜测试题。
再说杭州城码头上,太守领着一班文武官员在码头上己经迎候了好几天。忽一日午后,秀才们的船行驶到码头靠岸了,大家搀扶着老丈上岸,太守和官员们立刻迎了上去,口称主考大人,下官迎候多时了。众秀才一听,都惊得伸长舌头,他们到宿舍议论起沿途老者的指点,忽一秀才拍案道:大主考诗句就是暗示着考题了,即“舟游嬴州”考试时都按老者的指点答卷,发榜日都金榜题名。
8、奇怪的考题
相传明朝程文德任翰林院学士,皇上命他当大主考,文德把全国举子召到永康方岩考试。全国举子会集于方岩,文德发下试卷,举子一见试卷上无考题。程文德每天命一小童击鼓一通,如此月余举子们仍不见主考官命出试题,但天天早晨仍见一小儿击鼓。时间一到程文德宣布考试结束,许多举子吃惊不己,问主考道:“何不出题,却草率宣布考试结束呢?”文德说:“你们不见得日有小儿击鼓,此即考试题也,子曰:‘小儿击鼓而攻之’吗?”众举子恍然大悟。
9、崇波方丈传奇
(一)驯牛买酒
相传清乾隆年间,上白石陈崇波,因为家境清苦,父母无养活他的能力,八岁就身入空门,去方岩广慈寺做了和尚,年长后方丈命他去三十里坑金杜殿当主持。祟波在寺中除了与众人做功课外,还领着众僧耕种田地。寺中一头小牯牛让其驯得善通人性,帮人拉磨,耕田。驮东西,除此之外还教会这头小牯牛赶集,上店卖东西,寺里经常雇用竹木泥匠做工,崇波常让小牯牛去八字墙店铺里买酒买肉,在一只角上挂上一串铜钱,另一只角上挂一把酒壶,店主总凭钱给酒给肉让小牛驮回,,从没差错。有一次店主和小牛开了个玩笑,在酒壶中装了一壶开水,挂到牛角上,让小牛驮回寺中,崇波取下酒壶一看,明知是店主取笑,就对牛道:“畜牲我让你去买酒的,怎么买了壶白开水”。小牯牛听了转身即奔出门外,朝八字墙快步奔去,崇波也紧跟而去,但牛跑得快。小牛跑到店前圆睁怒眼,用角撞翻柜台,吓得店主战战竞竞不敢近前。崇波赶至,看此情景忙向店主赔礼道歉。崇波喝道:“畜牲,店主只是跟你开个小小玩笑,你就如此无礼,还不向店主赔礼”。那小牛真有灵性,向店主人一连瞌了三个头。围观者都说此牛真通人性。
(二)木匠吃肉
崇波晚年当了方岩广慈寺的方丈。有一年寺中雇了一班木匠建造僧房。有一天一个小徒弟跑进厨房,只见猪肉堆积成山,他回到工场把自己所见的情况告诉给师兄说:“这些和尚真小气,厨房里猪肉那么多,也不让我们多吃一些,师兄弟俩的谈话,让一个和尚听见,这和尚到方丈面前添油加醋说了些坏话”。方丈说:“木匠师傅想吃肉咱就让他们吃个痛快是了,”吩咐下去,“从明日早餐开始,饭桌上供四盘不同的肉,不做别的菜。”第一二天大家吃得倒是痛快,到五六天大家见到肉都皱眉头了,饭也吃不下去。班头感到奇怪,就查问谁说了坏话,小徒弟把前几天的事说了,班头去向崇波赔礼道歉。方丈听了说:“既然师傅们不想吃肉了,那么,午饭就叫厨房做几样新鲜的菜就是了”。午饭桌上就摆着几盘新鲜的菜,大伙吃得又香又甜。从此木匠师傅立下了一条行规,每天吃肉二块。
10、“粟大王”王用宾传奇
明万历年间,柳墅村王用宾,官授广东南雄府通判,用宾“走马”上任。翻山涉水,昼行夜宿,道途劳顿。忽一日用宾一行进入南雄境界,心中好不喜欢,他要先领略一番沿途的山水风光,观察一下田间的种作情况,体察一些民情习俗,遂命轿夫停轿,掀帘出轿步行。只见绎路两旁山明水秀,古木参天,梯田层层上接云天,竹楼茅舍稀疏散布。田间作物,尽是粟谷,整块撒播,不兴间苗。用宾看罢摇首叹息道:“岭南山多地少,农耕落后,山民焉得丰衣足食”。他去一粟地解手,解毕,弯腰间苗丈许,然后上轿去衙门。
是年粟谷收获季节,用宾间过苗的地上粟穗大得象条条马尾,弯腰低头,随风摇曳。那些未间过苗的田块粟杆又细又矮,谷穗小得象毛蓬街狗。那位农夫甚是惊奇,摘起一串去衙门向王老爷报喜。用宾问清粟穗生长的地方后,忽然想起上任时的事来。命左右拿银子奖赏了那位农夫。
次年粟谷播种前,用宾召来三老乡人若干人,请来去年献粟穗的农夫,向大家示出那串又长又大的粟穗,告之自己去年上任时的事,向大家传授家乡先进的耕作技术,并且亲自下地播种,做出示范。用宾不是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儒生,在家时样样生活都做,他对南雄百姓说,要使南雄百姓人人吃饱饭,就得改革传统的落后的耕作技术,他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在粟谷播种之后,走东乡下西乡,指导农民间苗、中耕、施肥。是年南雄大获丰收。次岁元宵,农民纷纷进城,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王老爷与百姓们共庆佳节。用宾任期届满,告老还乡,四乡百姓都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三十里才含泪告别。岭南百姓为了纪念用宾在任为岭南人民作出的功绩,纷纷筹钱造庙,塑起王用宾的神像,尊之为“粟大王”。教育后人,年年顶礼膜拜。“粟大王”的故事至今在岭南地区老少皆知。“粟大王”的庙宇还可见到。
11、八个“窟窿”
从前永康某村,有个名叫李乙的铜匠,正月外出江西串村补铜壶补锅打铜修锁。有一天夜里李乙住宿在某小山村宿店里。栈房临溪,夜阑人静,明月照窗,李乙躺在床上且听流水叮咚、叮咚……。勾起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他立刻起床,向家人写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可怜李乙家贫,童年时只念过半年书,十二岁就投师学艺。浪迹天涯,要写家书么,自然许多字只能用符号代替了。李乙在家书中写道:“流水叮咚叮咚,长久不见爹娘,多日不见妻面,五月归来贺端阳”。其中叮咚、爹娘、妻面、端阳八个字不会写,就用八个“〇〇”来代替了。信寄到家,妻子也目不识丁,把信拿去请一位秀才念。这个秀才平时喜欢戏弄人,看过信后,嗤然一笑,故意拖长噪音念道:“流水窟窿,多日不见窟窿,五月归来贺窟窿”。妻子听后莫明其妙,秀才读了哈哈大笑。从此八个窟窿的故事就传流开了。
12、卢周财和娜娜财
相传清咸丰时,山西孔村有两个插秧能手,一个叫卢周财,一个名叫娜娜财,他们是表兄弟,卢周财比娜娜财长一岁。表兄弟十二三岁就成了插秧好手。
卢周财,十五岁的那年,表兄弟俩去外婆家插秧,外公是个大田户,每年插秧时节必须请来插秧手帮工,都是村中的好手。这天表兄弟俩起个早午更,拿顶箬帽,就向外公家跑去。从山西孔到长川二十五里路,他们走到外公家已是日上三竿了,六七个插秧手已经拔好秧坐在田坎上吸烟,歇气了。他们一见两个小孩子也来拔秧,就开玩笑道:“喂,外甥皇帝,你们是到外公家插秧的,还是来吃金团的?”卢周财笑笑说:“啊舅,吃金团在家里没意思,田畈的金团比家里好吃”。又一个阿舅说:“外甥皇帝,(我)长后坑插秧有规矩,用别人拔的秧就称不上插秧老师”。两个孩子嘻嘻笑着说:“各位阿舅,我俩若用你们一个秧,今日金团让你们吃了”。说毕两人下田,只见两人双手穿梭,坐在田埂上抽烟休息的阿舅们看呆了。
大路沿壶瓶丘百五十生得丑,弯弯曲曲象壶瓶,十个插秧手就有十个怕,不知如何下手。年年是施老驮打头行。今日阿舅们要考一考两个小外甥的本事。大伙说:“今日是外甥皇帝最大,头行田该让外甥皇帝先插了。不过有话在先如果插不好,今日罚你两个不准吃金团。”表兄弟俩不客气,提起秧,“叭哒叭哒”横一行,直一行抛到田中秧。看家,卢周财插头行,娜娜财跟行,配合得象一个人一样,卢周财下田弯腰唰唰直向插了一行,娜娜财紧跟插了一行,卢周财又横向插了一行,娜娜财紧跟一行。在田中央画了个“十”字。不凡的出手,把阿舅们看呆了。一行行一丛丛直得象条墨斗线弹成似的。表兄弟俩插完两行秧上田拿箬帽,对阿舅们说:“对不起,各位阿舅,我俩今天金团吃不成我们回去啦”。阿舅们慌忙把他俩留住。老驮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外甥皇帝,你们是这个,我们都是你的徒儿了。这丘田,我们无论如何不敢插了,吃午饭时候,我们大家敬你俩一杯”。大家七嘴八舌的称赞了一回。表兄弟俩只得重新下田横一行,直一行地插到响午把瓶壶丘插好了。过路人看着有的说,“这田是横插的”,有的说,“是直插的”。还有的说,“是斜插的”。每到插秧季节田畈里就讲起卢周财,娜娜财的故事。
13、仙水井传说
相传明中叶年间,芝英应胜来清渭街开了一间药店,店号叫应种德堂,自己坐堂行医,以妇产科专长。应妻聪明贤惠,勤劳俭朴,乐善好施,深受街坊称羡。有一天晚上应妻正在菜油灯下纺棉纱,突然从门外闯进一只小鹿,应妻吓了一跳,只见小鹿眼含泪珠,颤抖惊恐,应妻已经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了,她想:这可爱的小生灵,定然是让猎人追赶着逃到我屋里来,求我救它的,想到这,她顿生怜悯之心,连忙将小鹿拉过来,躲进自己的围裙里,自己若无其事地坐着纺棉纱。过了一会儿,一个打猎的人手持猎枪闯进门来问道:
“老板娘,刚才有一头小鹿,我看它逃进你屋里来,你见到过吗?”
“啊唷,你这位打猎的大叔,也真会开玩笑的,我坐在这里纺棉纱,有鹿跑进来介大的东西会看不见的?或许你老认错门了吧,不信只管寻便是了”。
猎人拿着灯,屋里四下寻找一遍,看看真的没有,双手抱拳说声“对不起,打扰你了”。出门追赶去了。应妻看猎人走远了才把小鹿放走了。过几天应胜的儿媳妇做产,产妇碰到难产,二天三夜还生不下婴儿来,应胜虽工于妇产科,用过多种药剂还是无济于事,眼看母子生命垂危,全家人焦急万分,第三天半夜时分,忽听门外有“通通”的敲门声,应胜以为有危急病人上门求医,连忙叫妻子去开门,应妻开了门,只见前几天自己救它一命的小鹿,口衔一丛青草跑进来,应妻从鹿口取下草,小鹿点点头跑出门外就潜没于夜幕中了。大家觉得奇异,应胜从妻子手里接过青草凑在灯下仔细辨认起来,突然惊喜地叫起来,“老天保佑我家,儿媳和小孙孙有救星了”。原来那只鹿衔来的是一丛催生的“仙草”。应胜立即取其一半,让妻子拿去给儿媳煎服,儿媳妇服药之后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出世了。
应胜夫妇认为这件事是件怪事,就把一半“仙草”扔进应店井里。说也奇怪,这口井的水就有了灵气,凡是去应种德堂看过病的产妇,取去“仙水井”井水煎药服后的,药到病除。从此应种德堂和“仙水井”的名声,名驰婺州各县,前来清渭街看病求医的人络绎不绝,至今不衰。
《永康文史1986、3期》《医林人物志》载:明应胜字尚志隐德不仕,性孝友。尤善医,全活甚众而不索报,邑令杜为作世德传。“应种德堂”店号,后改名为“应树德堂”。
14、金丝猫苗
从前有个勤劳手巧的姑娘,取名叫金丝,十五学养蚕,十六学缫丝,十七学织绸,十八织绸好手艺,织龙会腾云,织凤会翔飞。日积月累,辛辛苦苦缫成一笼丝,织成一笼绸,可恨一群作恶多端的耗子,偏偏要同金丝姑娘作对头。它们咬破了丝绸笼,钻进里面翻九楼。有一天金丝姑娘揭开丝笼盖,只见一笼银丝让耗子咬得寸寸断,打开绸笼盖,只见一笼绸锻让耗子咬得如纸片,姑娘心痛极了,对耗子恨透了,伤心地哭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眼皮哭得象个水蜜桃,嗓子也哭哑了。哭着哭着,姑娘变成一只美丽的小花猫。口中说:“一笼丝,一笼绸前世老鼠跟我作冤仇,我要捕住它剥它的皮,食它的肉,啃碎它的骨头”。自此猫见到老鼠就抓,老鼠听到猫叫就躲到洞内不敢露出头。老鼠成了猫的死对头。
15、孝子楼思沪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荷园村出了一个孝子名叫楼思沪,思沪的父亲名叫楼元贞,爱好读书,举为饮宾,是个贤人。兄长思濂,厉志芸窗,也是蜚声一时的郡庠生。三个弟弟都还年幼。思沪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兄弟五人相亲相爱,十分和睦。思沪虽不是长兄只因哥哥专心芸窗,于是全家事务唯凭思沪承担,耕种田地,披星戴月,终年忙碌,并无半句怨言。
父亲中年中疯,瘫痪于床,思沪即四处遍访名医,递茶奉汤,毫无懈怠。只求父病早日治愈。谁知年复一年,百药无效。思沪心中悲伤不己。在绝望之中去县城皇庙求菩萨保佑。是夜思沪从县城回来,身感劳顿,躺在床上不觉呼呼睡着。朦胧中仿佛又回到了庙殿,只见一神手提一壶酒对面撞来,“砰”的一声,酒壶击于头上,从头到脚浑身淋了酒,他大吃一惊,猛醒过来,原来是一个梦,说也奇怪还隐隐喷到酒气。思沪心里想,莫非是神灵让我用酒治父病。
次日思沪取了一壶酒,往父亲身上泼去,父亲被冷酒一冲,浑身打颤。说来也怪,父亲的疯病即渐好了。
没多年,他父亲又患了咽喉症,更噎难受,粥饭难以下咽,思沪又是日夜奉伺父亲,每次服药总是自己先尝温热,再递给父亲。但是终因病情恶化,不久父逝。父亲西去,思沪悲天泣地,办完丧事。沪即在父墓之旁,搭起草棚,寝苫枕块。受尽寒风酷暑,不回家门,不理发,不吃荤腥,天天由妻子送饭至途中,整整陪伴于父亲墓莹三年,三年孝满才回家安歇。
椿树雕零,萱草垂暮,哀情恳恳,孺幕依依,朝夕不离母亲左右。谁知高堂老母又患奇疾。为治母病,思沪遍访名医。一天思沪出外求医,红日将落,思沪忧心重重默默地走着,迎面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手拄拐杖缓缓走来。老丈见思沪愁眉不展神色忧惰,似有满腹愁事。老丈便问道:“年弟,看你行色失常,定有重大心事,能否说与老翁知晓,或许老翁能帮你解忧去烦”。思沪见问便向老者说了原委。老丈说:“你母之病竹簟可治,随我取去”。思沪心中高兴,谢过老丈,尾随老丈之后,夜行四十里,到了三都竹山上,果然找到竹簟数只,思沪正待向老者道谢,老者忽然不知去向了。回家后,思沪忙把竹簟捣碎煎了药汤,让母亲服下,当真灵验,药到病除,直到七十八岁才寿终正寝。思沪仍然悲痛万分,同样在墓旁伴母三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子。
嘉庆戊午年,知县得知,请旨赐额题“孝行可风”。丁丑年,郡学给匾题“庸竹克敦”。道光之年,府太守延入宾筵,给赐顶服。
16、奇异的嫁妆
从前山西有个叫胡惠峰的厚生,知书达礼,一表人才,邻居们都称赞他是个好后生,后来还荐举为县里饮宾。家道富庶,是一个体面的上户人家。惠峰订婚于白莲塘施氏,施家家境贫寒,与胡家极不门当户对,但是姑娘长得标致,聪慧贤淑是邻近村庄少有的。
父亲文政择了个良辰吉日为儿子完婚,十月初五花桥出门,亲朋邻友都送礼道贺,父子俩自然又喜又忙。
未时时分喜炮齐鸣,一行迎亲的人吹吹打打,花桥抬进村了,村里人密密麻麻的围拢来看新娘子,看嫁妆,新娘子长得花容月貌,犹如西施再世,嫦娥下凡,妇女们自是称之不绝,厚生们更是称不停口。但是一看嫁妆,那些妇道人家即吱吱喳喳地议论开了。嫁妆极是简单,没有七扛八扛,只有一双木箱,一对枕头,一床棉被。不过挑箱的人满头是汗,似乎箱子有些份量。有的妇女说,别看她嫁妆不多,或是箱内绫猡绸缎,元宝白洋不少呢,你们不看见那担箱的后生担得满头是汗,惠峰讨了个美丽贤慧的姑娘真是好八字。
不说众人的议论,再说夫妻俩拜过天地,拜过公婆,送进了洞房。公公进房看嫁妆,双手揭开箱盖,往里一看,不看犹可,一看不免吃惊,忧从中来。你道什么缘故?原来是一只箱子里装的是四块四六砖,一只箱子里放的是六个小布二刀毛边纸。老头子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今日是儿子的喜庆日子,不能发脾气。老头子走近儿媳边,轻声地责问媳妇说:“你箱子里放的这些东西啥意思?”儿媳笑嘻嘻地说:“公公啊儿媳不说你不知。公公,六个小布发六房,后代儿孙多兴昌,两刀毛边大用场,买田置地写契章,四块青砖好替公公造祠堂,你说儿媳想得周详不周详”?说得老头子心花怒放,连说好嫁妆,好嫁妆。
真的,后来惠峰有六个儿子,家道十分兴盛。如今山西胡姓差不多都是惠峰的后代。儿孙们造了所祠堂叫“惠峰公祠”。
17、紫荆山的故事
坐落在山西村东北方。有座不甚高的山,名叫紫荆山。为啥此山叫做紫荆山?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宋元交替年间,山西有个叫做胡仲禄的官做缙云县教谕,为官清廉,博学多才。颇受当地读书人和百姓们的爱戴,。他虽不是身居县令之职,而县太爷凡大小事都要跟他商量,大凡县令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胡教谕出面总能解决。因为他处事合情合理,执法如山,判案公正,百姓都呼他为胡青天。元军攻陷缙云城百姓遭殃,县衙哝蒙难。胡教谕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要保全城中百姓免成刀头之鬼,他慷慨激昂地写了一篇《断桥赋》,亲送至元军头领手中,头领读后受到感动,下了禁令,百姓遂安宁。但隔几天另一队元军入城,教谕被虏,因他坚贞守节终被害于寓所。
仲绿长子胡演,自幼对爹娘甚为孝顺,父遇害悲痛欲绝,扶柩归乡,择地安埋。在父墓之旁建墓庐,聚家而居,以表示日夜伴父。演天天在父墓前凄惨哭父,悲痛之心感动了山神,一个夜晚胡演坐在灯前正在伤心流泪,只见一位银须鹤发面目清秀的老丈,跨进门来。胡演急忙让坐沏茶,然后问道:“老丈从何方驾临,对晚生有何指教?”老者答道:“野老与令尊大人乃知己朋友,今特来向你道喜,明年此山遍开紫色艳花,荫蔽庐墓,此乃吉祥之兆也。”说罢老丈告辞,胡演送至门外,老者忽不见了,胡演正欲呼喊,只见桌上灯亮,始知是梦,次晨将梦中之事告诉家里人,大家都说奇怪。第二年果然漫山遍野长出紫荆,烂漫的紫荆花如火如霞,荫蔽庐墓。后人就把无名小山定名为紫荆山,山庵叫紫荆庵。
18、公鸡的啼声
公鸡天明报晓,午间啼鸣,有谁知道它啼叫的是什么呢?要知究竟,请听下面故事。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东方有座山,叫太阳山,山间有个石洞,叫太阳洞。山下有条河,叫赤水河。山上大树上住着只大公鸡,洞中住着条大蜈蚣,河中住着条老龙,他们都是好朋友。公鸡头上长有一只角,这只角是上天角。公鸡一个月总有几次上天宫,老龙很眼热,很想借公鸡的角上天玩玩,但是,公鸡怕老龙借角不归还。有一天老龙对蜈蚣说:“老弟我跟你商量件事,我想借公鸡老弟的角,上天庭玩几天,想请你做个担保人”。蜈蚣找到了公鸡讲明了来意,公鸡碍得老朋友的面子,答应把角借给老龙了。
老龙借着角上天了,一去不回还。自此公鸡天明即叫“老龙角还我,老龙角还我”。蜈蚣是保人,公鸡与蜈蚣成了死对头。于是公鸡见到蜈蚣就要捉来吃掉。蜈蚣与老龙也是死对头,老龙怕蜈蚣,后来人们在桥上刻了条蜈蚣,或者桥里放条铁蜈蚣,龙就不敢兴风作浪冲跨桥梁了。
19、方山故事五则
(一)石铜锣
从前胡公成神以后,决定选择名山立庙,最后选中了方岩山和方山。两方的山神土地听了都乐得合不拢嘴,胡公道:“你等先造好山中景致,到时候我们管家给尔等铜锣,以鸣锣为号,先鸣锣者我即居此山”。两处的山神土地立即忙碌起来,调动小鬼们搬石头,挖石洞,大造山中景致。忽一天已时时分胡公召去两处山神道:“两神为我建庙造山劳力,我先给诸位敬上一杯素酒,以表我之谢意”。两位山神连忙接过酒来,道声:“多谢大帝”。举杯一饮而尽。胡公道:“今日请两神来,告诉尔等,我决定在今日午时三刻择山登基,此刻你们即领回铜锣”。说毕立刻命令管家拿来铜锣二面,付与两位山神。此时已是午时一刻,两山神急忙赶回自己山上,急速找不到打锣的人,方山山神找到了一呆子,就命他上山打锣。方岩山神找到了一哑巴,就命他上山打锣,慌乱之中双方都只交给铜锣,未交给锣棰,午时三刻一到,呆子和哑巴都在自己的山头上寻找打锣的东西急得团团转,哑巴灵机一动,脱下脚上一只鞋“哐”地一声打响了,于是方岩山山神得胜,胡公就在方岩山上建庙。方山山神一气之下夺过呆子手中的铜锣摔在地上,铜锣“哐啷”一声滚进石铜,钻入土中,再取不出来,变成一面石铜锣。自此,岩下街儿孙代有哑巴,方山脚的儿孙也代出憨郎。
(二)猢狲姜
方山的悬崖峭壁上长有一种草药,尾羽般的叶片,叶片上布满整整齐齐一排小星星,毛茸茸的象生姜般的块茎攀附于悬崖峭壁上。它的土名叫猢狲姜,学名叫接骨草。
相传从前有一个樵夫,上方山砍柴,一棵小树的树枝挡住了去路,樵夫挥起柴刀,把树枝砍到在地,第二天上山,树枝接回去了。樵夫一见甚为惊奇,他决计要揭开这条奥秘,仍然将这树枝折断后躲到一块石头后面察看,只见一群猴子叫着爬着走到树脚,捡起树枝,接到创口处。又几只猴子攀上悬崖采下接骨草,去掉叶,捣烂茎,敷在断枝创口上,用葛藤扎牢,秘密终于让樵夫揭开了。又一天樵夫上方山砍柴,见一只小猴从悬崖上摔下来,跌折了一条腿,老母猴背起把它放到一个岩洞里,另一只公猴爬上悬崖采下接骨草,用接树枝的方法给小猴包扎好,没几天小猴的折腿复原了。仍能上树攀崖了。樵夫认定这草是接骨的仙草。有一天,村里有一位后生跌折了一条臂,樵夫爬上悬崖,采下接骨草,学着猴子给这位后生治伤,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后生的断臂不多日子愈全了。人们不识这种草药的名,就叫它为猢狲姜。生长猢狲姜的哪块崖石,形态很象猴子的脸,人们就把它叫猢狲岩。
方山的悬崖上,石笋尖,石路堂的石壁上还长有好几种药材,传就是从前八仙云游到此,坐在八仙岩上聚会,兰采和飘上石笋尖,在悬崖顶栽上苗,用来为人治病的仙草,猢狲姜就是仙草中的一种。
(三)白夫人
方山的山腰,或是山顶,时有白云缭绕,似仙山琼阁,为什么山间时有白云飘飘呢?相传山间有座白云庙,庙中有个白夫人。白夫人名叫谁?哪里人?生于何朝代?却鲜有人知。据说,白夫人庇此一方很是显灵,天旱之年,村民上山向她求雨,必然普降喜雨,滋润庄稼,拯救黎民,所以每逢佳节村民就登山拜佛,祈求白夫人赐福保平安。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时,山顶上白夫人庙忽然倒塌了。至今山顶处有时还能发现厚厚的瓦片。庙塌之后,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何人,在崖壁上凿出一间白夫人庙来。
(四)石饭甑
相传方山石饭甑内住有石甑夫人,石甑夫人善能呼风唤雨,护佑一方风调雨顺,岁稔丰登。如遇旱晴之日,附近乡民就登上山顶,向石甑夫人祈求普降甘露。有一年旱情严重,乡民们又想起了石甑夫人的好处,他们请了位道士上山求神赐雨,那道士不小心把一只召神用的号角掉入井洞里,顿时乌云翻滚,狂风怒吼,雷鸣电掣,大有天倾之势,倾刻雨大如注,这场雨足足下了二个时辰。雨过天晴,青山翠绿。田野庄稼喝饱水之后精神焕发。农夫们笑逐颜开,一场喜雨,解救了灾情。
再说,那道土掉进井里的(龙角)号角,次日恰是清渭集市,道士赶集途经寺后山下龙山潭畔,猛然见到自己的龙角浮在龙山潭上。道士下到潭水之中把号角捞上来仔细一看,果真是自己的心爱之物,道士说方山石饭甑通往龙山潭。此消息很快传遍邻近村庄。方山脚村有个好事者,不信有其事,他捉来家中一只鸭,在鸭脚上系上一根红头绳,做为记号,再把鸭拿到方山顶放入石饭甑。第二天上午他去清渭街龙山潭中观望,只见龙山潭溪流中真有一只鸭在游弋。捕来一看,脚上所系的红头绳尚在。他回村中后把这段奇闻告诉于人。自此方山石饭甑的出口在清渭龙山潭底的传说,虽然是数百年过去了,至今山前山后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好象真有其事。
古有儒者胡铨曾作《方山古井》诗一首:
天然神井尽渊渊,落在方山最上巅。
一窍是谁原凿石,千寻非我可分泉。
仙踪不泯今堪睹,圣迹常存古所传。
祷雨年年多感应,只因个内有龙眠。
(五)老虎洞
二百年前方山一带虽然散布着村居,然而那时人烟毕竟还是稀少,不象如今人口众多。方山一带的山脉那时还是古木参天,柴薪繁茂,山上虎鹿獐狼各种野兽时有出没,许多幼小动物则是虎狼的食物。山腰有个洞,人称老虎洞确是昔时老虎伏居的洞穴。清嘉庆年间方山脚村单东来中年亡偶,妻死留下一个孩子,乳名小苟。小苟虽然年轻但聪明伶俐很讨父亲喜欢,东来亡妻的伤感略减几分,后来经媒人说合续了后宅朱某寡妇为妻。寡妇也有一儿子仍住婆家,与婆婆一起生活。那寡妇自从嫁到东来家来,夫妇相亲相爱,把小苟当作亲生一般疼爱。有一天东来夫妻下田劳动,小苟和几个伙伴上山玩耍,突然闯出一只老虎,一群孩子慌忙逃跑,小苟年纪最轻跑在后面,让老虎叼走吃了。东来夫妇悲痛欲绝。妻子为了安慰丈夫失子悲伤,就去后宅与公婆商量把儿子接过来同居。自此方山脚村多了一个朱姓。
后来,方山脚有个叫单老叶的猎人,潜伏在方山石笋顶的悬崖上,等待着老虎的出没,一连等候了半个月。有一天中午终于找到了伏击的时机。他瞄准了正在伸腰剪尾的老虎,“砰”放了一枪,击中老虎肚皮,负伤的老虎猛转身躯怒吼一声朝硝烟处俯冲过来,因为用力过猛一头撞在悬崖上,跌进乱石坑,四脚着天,死于非命。自此,方山绝了虎迹。老虎洞变成人们探胜的地方了。
20、二百五的由来
“二百五”,又名“五百对开”“四个千”是用来骂人的口头禅,意为呆子。那么,“二百五”是怎样来的呢?早在春秋末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一文中对人生哲理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喻矩。”孔子写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他认为三十岁应当开创出大业,四十岁己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干扰,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辨别别人言语中的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时则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不出差错。本来,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但后来贬儒者,取其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五个数字的总和“二百五”,当作谩骂从儒者的代名词。随着年代的推移,“二百五”渐渐流传开来,成为骂人的一句用话。
21、毛头仙的传说
相传清代,杏里村出了一位顶顶有名的医生,叫毛头先(仙),因为他没有后代,年间一久远,他的真名字无人记得了,毛头仙的绰号就在村上流传。
(一)高尚的医德
毛头的父亲也是个名医,毛头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医术。太平村吕某患有心绞痛病,找遍永康名医医治无效,后来毛头仙的父亲给开了个药方,吃了几剂药,心绞痛不疼了,但是病根没有除。每岁年关即旧病复发,心痛难当。仍到杏里开方撮药,每次上门都送来一只鲜火煺,毛头十六岁那年年关,吕某的心绞痛病复发了,又背着火煺去陈家。恰好毛头的父亲不在家,吕某心痛难忍,毛头看在眼里,深表同情,对吕某说:“吕叔,我爸可能几天内回不了家,如果你信得过我,我给你开张药方,撮几剂药,或许可以治好你的心痛病。”吕某看看毛头是个半小子,心中着实怀疑他的本事,但是心痛难受,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就说:“好吧,贤侄就给我开张方,撮几剂药”,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于蓝,胜于蓝”。毛头给开了方,撮了药,马上生火煎药,只吃了一剂,吕某的心不痛了,他带着药,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几天之后,毛头的父亲回家来,见到楼上挂的火煺就问毛头:
“吕叔来过了”。
“来过了”。
“他的心绞痛病好了”?
“没有”。“
他不撮药就回去了。”
“是我给他撮了药”。
“你的药方是怎样开的?说给我听听。”
“都跟你从前开的一样,只是乌梅用了七枚。”
“明年的过年肉你给我断送了”。父亲生气地说。
“为什么?”毛头明知故问。
“过去我开的药方只用了三枚乌梅,目的是治病不治本,给他留点根,一到年关他就得向我们送火煺,如今,你用七枚乌梅,就把他的病根子也除了,明年他还给我们送火煺吗?”
“爸爸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之德,我们岂可以给病人留根呢,所以我用了七枚乌梅,除去吕叔的病根”,毛头诚恳地说。父亲听了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日后你一定超过爸爸”。
第二年年关吕某的心痛病不复发了,吕某非常感激,就送来一脚(一个股份)大岩会,其酬金远远超过每年送一只火煺好几倍,毛头的名声也就传开。此后毛头给人看病,遇到穷乡亲,不仅不收利市(酬金)还赔上了药本。
(二)死人医活
有一次毛头去金华府给府太爷的小姐看病,路过三十里坑奠源村,见路边有一户人家,全家人嚎啕痛哭,毛头向村人打听哭因,村人告诉他,是一个新媳妇,产后三天就死了,所以一家人哭得这伤心。毛头听吧,心想:“救死扶伤,是医之天职,先过去看看或许还能救活”。毛头走进这户人家,站在尸前一看,知道死者是假死,就对死者的家属说:“大家不要惊慌,该当这小娘子命大,偏偏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候遇上了我,她死不了”。全家人一听止住了哭声,看着毛头,心中半信半疑。毛头自我介绍说:“我是医生,路过于此,病人是产后体虚,天气闷热发痧休克,如果再过一刻时间,天仙也无法治了”。说着就从搭包中取出一把痧刀在尸体的穴位上刺了几刀,又取出葫芦里的一点药粉用鹅毛管轻轻地醮了一点吹入死者的鼻孔。一会儿那产妇苏醒过来了,活了。全家人感激得跪在毛头面前连连感谢救命之恩。一定要毛头住上几天。但是毛头有使命在身,不得有误,产妇一家把他送到交道才回。从此毛头“死人医活”的佳话,一传十,十传百,在永康上半县传开了,大家就叫他毛头仙了。
(三)难以救药
有一天傍晚,派溪村吕有富,有贵兄弟俩在大路边塘里车水。老远看见毛头仙头戴草帽,身穿长衫,从县城大路走来。有富对有贵说:“别人都说,毛头仙医术高明,有病无病,不用按脉,一看便知,我兄弟俩都是健康人,且看他能诊得出什么毛病来。”兄弟俩如此这般地商量了一回。待毛头将走近时,有贵下了车架,倒在地上翻滚。有富急急跑去请毛头看病。毛头走近一看,吃惊地说:“年弟,令弟的病小医无能为力了”。有富还以为毛头是开玩笑,刚才还是好端端的,说什么“无能为力了”分明人们对毛头的吹捧是有点儿文过饰非了。有富未及开口,只见有贵,大汗淋漓,口吐白沫,有富当真急了,请毛头救命。毛头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非是小医见死不救,实在无回春之力。令弟的病是:“无空发颠狂,小水归大肠,有药也无方,半夜见阎王。你还是赶快把他背回家,料理后事要紧”。有富哭哭啼啼的把弟弟背回家,真的不到半夜有贵就死了。
(四)见义施利
陈有义是毛头童年好友,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母子俩住在祠堂里,靠有义做苦力度日,兼之母亲年老多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毛头见到朋友如此悲凉,心中非常难受,往往拿些钱周济他。但是毛头虽是一个名医,生活也过得很清贫,因为他为人治病,从不收高费,遇到贫苦人不收利市还赔本,所以行医半辈子,家中无积银。有一天他对有义说:“明天我出去行医,你给我背药箱,跟我去一天,收的利市全归你”。第二天两人从家中出发,从大后到长川,沿途看病,破例收费,一天就收大洋三百元,全归有义。“自此有义翻身了。但是毛头呢?还是那么个穷医生。
有一天,毛头对有义说:“我要出去了”。有义问他几时回来,他说:“村口樟树头朝东,我就回”。有义把他送到九里口,两人依依而别。一年又一年樟树头朝东,有义朝西看,可是就看不到毛头回家来。毛头仙自此再也没人回家了。有人说他在金华行医;有人说他在兰溪治病;也有人说他在省城;有人说他己成仙去了。
一九八七年,县人民医院有几个医生来到杏里村,寻找毛头的珍宝——医药文献,可惜这位名医的文献早己荡然无存了。因为他没有继承人,谁能知道这些东西哩。
22、蚕和牛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蚕和牛都住在天宫里。白胖胖的蚕姑娘们在天宫里吐出缕缕银丝,让织女们织成一条条灿烂的彩锦。让王母娘娘披在天上的东方和西方,悬挂在空中和大地相接的地方,这就变成了美丽的朝霞和晚霞,变成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天桥”。有一天蚕姑娘们坐在南天门游玩,她们站在云端朝下看,看见了锦绣般的山河,看见凡间劳动人们,一个个穿的是树叶和兽皮,遮烈日,避风寒。蚕姑娘们想:如果我们到凡间去,给凡人吐丝,教会她们缫丝织绸,缝制衣裳,凡人就不要再穿树叶兽皮了。她们商量后,就偷偷地来到人间。吃的是嫩嫩的桑叶,吐出来亮晶晶的丝,作出白花花的茧,教人们缫成一缕缕的丝,织成一疋疋绸缎,缝成一套套衣裳。自此凡人就不再穿树叶兽皮了。人们把蚕姑娘当作珍宝喂养她,爱护她,管叫她为“蚕宝宝”。蚕姑娘呢,能够为凡人的幸福尽职尽力,心里非常高兴。
牛在天庭里,牛郎一天天吆喝着他,要他无休无止的耕耘,把翻过来的泥土,布在天空中,有时变成一朵朵白云,轻轻飘散,点缀蓝天;有时变成重重的乌云,压得天地相接。他成年累月地毫无意义地劳动着,有一天牛郎带他出了南天门。牛往下看,看见了美丽的山川,看着劳动的凡人用锄翻地,牛想如果我能去凡间为凡人犁地,凡人一定很欢喜,比起在天庭有意义。一日蚕姑娘回到了天宫,老牛就去向她们打听凡间的情况。蚕姑娘们把凡间的好处讲了一大串,老牛听得津津有味,要求蚕姑娘带他到凡间去。蚕姑娘答应了他的请求。
过了几天蚕姑娘要回凡间去了,老牛在南天门外等候。蚕姑娘对牛说:“请你站到我的背上,闭上眼晴,待到凡间了你睁开眼。”老牛听蚕姑娘的吩咐,闭上眼站立在蚕背上,耳边只闻呼呼的风声,好久,好久,牛问道:“蚕姑娘,凡间到了吗?”“快到了,”老牛有些耳聋以为到了,就睁开眼晴,从蚕背上掉下来,跌到地上,折了两颗门牙,所以牛子子孙孙都没有门牙了。蚕的背上,子子孙孙留下四只牛脚印。
老牛来到凡间,吃的是青草,喝的是清泉,春秋帮人们犁地,农闲就快乐地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们把他与蚕一样,当作是宝贝饲养他。
上柏请财神
武康上柏镇上,有个腰缠万贯的大财主潘洪昌,在镇上开设一间大布庄,家中还有良田三千亩,毛竹山八百顷,据说他是武康县的首富。思堂一行,化装为茶叶客和买山地货客商,住进东街的旅店。白天他们装作做生意,观察地形,侦察潘家的门户出入。潘家只有独生子,全家人视若掌上明珠,深居简出,是一个理想的“财神爷”。然而潘洪昌却养着一群看家“狗”。对门就是上柏警察所。“狗们”荷枪实弹,日夜为他站岗放哨看门护院。要在敌人的眼皮下把“财神爷”请出来,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行动,稍有疏忽,非但搞不到“财神爷”弄不好自己人还会吃大亏。思堂和同志们几天的夜里做了周密的研究。
农历七月二七午夜,没有月亮,星星在黑色的天幕上闪烁,小镇见不到灯光,人们早己进入梦乡,宁静的子夜,偶尔有几声犬吠,就在这时,旅店门“吱呀”一声,从里面走出七八个身着玄衣,头戴脸纱的汉子快步如飞的向潘洪昌布庄走去。他们兵分三路,一路对付警察,一路从潘家后院翻墙进去,一路在门外接应。这些身穿玄衣的是什么人?原来是吕思堂开始行动了。
夏老呆、胡长好、卢存照、应文昌四位同志悄悄地来到警察所门口。两个看门的警察,项上挂着一盏手电,背靠墙,拄着枪,搭拉着脑瓜,呼噜呼噜地睡得正香甜。他们谁料到阎王老子己经发出勾魄票。夏老呆,胡长好两把锋利的匕首猛地插进两个警察的胸膛。卢存照,应文昌立即把毛巾塞进他们的嘴,两个可怜的倒楣鬼,没吭一声,就倒在大门口了。他们用一架大锁,把警察所的大门锁上。
就在同一个时间,潘家后院,吕思堂率领章双木,金正规翻墙而入,打开院门,潜到潘家少爷的卧室,用匕首撬开门闩,推门进屋,潘少爷正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哩。章双木把一条毛巾塞入潘少爷的嘴里,抱起他。思堂,正规张开布袋口,连忙将潘少爷倒头塞进布袋里,袋口打上结,就背了出来。三路会合,思堂和同志们当街朝天放了一梭子弹,剧烈的枪声,在宁静的夜空里,显得格外嘹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们。警察惊慌失措地披衣起床,拿起枪,向大门口乱闯。大门加锁了,大伙七手八脚地砸开门,警长逼着警察们冲出去,跨出门槛忽见自己的同伙倒在血泊里,大家丧魂失魄的,急忙退进屋里,紧闭大门,挤压一起哆嗦。
再说思堂一行,背着潘少爷,快步撤离上柏镇,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岭,天亮前到了预先选择联络好的桐庐县的山沟里一户山农家。他们把“财神爷”藏匿好后,指派两位同志轮流看守,其余同志都去睡觉休息了。
翌日清晨上柏镇上,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昨夜警察所被袭击的新闻,可除潘洪昌一家人,谁也不知道潘少爷失踪的事。初进刘府
吕思堂从天目山筹得一笔巨款之后,又奉命去上海采办枪枝弹药。到了上海通过地下党的介绍,了解到江北警备刘司令祖汉做过这种买卖,思堂就决定从他那里打开缺口。
江北司令刘祖汉是个大草包,听说他是蒋介石的表哥,靠的是这个来头,才当上这个官。由于他的靠山硬梆,所以就连枪枝走私的生意也是有持而无恐,只要有钱赚,决不考虑对方是什么背景。
刘祖汉有个三姨太,貌美如花似玉,她善能在丈夫面前撤娇卖弄风骚。于是刘祖汉对她特别宠幸。在三姨太面前象只驯服的绵羊,百依百顺,三姨太有个弟弟也就是仰仗姐夫的地位在司令部当副官。
思堂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决定先买通刘司令小舅子和三姨太的关节。但是,用什么办法去认识司令的小舅子呢?思堂正为这件事而伤透脑筋。说曹操,曹操就到,真是天助他的良机,思堂和随行的章好,卢存照正在一家饭馆里用膳,一个年轻的军官,也挨到桌边点菜。思堂连忙向这年轻的军官施礼,让坐。“请问长官要吃点什么?点吧,小弟请客”。回头叫一声:“伙计拿菜单来,思堂一下点了五六个高级的菜和要了一瓶白兰地,殷勤地给这位军官斟上酒”。看家,你道吕思堂为何对这位军官如此奉承?原来是他打有算盘的,想通过他去认识司令的小舅子。那个军官见思堂气宇轩昂,又如此慷慨,也就客气起来了。“请问先生,听口音不是上海人,是浙江人吧”。“对是浙江人”。那咱们是同乡人了。“长官府上也在浙江?”“是的”。“请问长官在何处干事?”“江北司令部”,“长官可认识到司令的内弟陈副官了”。那个军官谨慎地朝思堂看了一眼问道:“先生,问他干嘛?”“我是浙江来此做买卖的,想请陈副官在司令面前美言几句,帮助办件生意上的事?”“唔,原来如此,在下便是”。思堂高兴地站起,又是深深的一鞠躬。“请恕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失礼了”,思堂他们殷勤地传杯递盏,一会儿谈得火热,好象是老友相逢。陈副官喝得几分醉意要走了。思堂又递给他一张名片和一只红宝石戒指,叫他转送给三姨太,约定明天这个时候,仍在这里见面。
次日陈副官准时到达,思堂他们又是点菜请喝酒,副官告诉他,通过姐姐的关系,司令答应明天上午,在家会见。
次日思堂完全是个商贾富户的打扮,乘轿车到江北司令部,陈副官早已在门口恭迎。
刘祖汉一身横肉,肥头大脑,胖得眼晴成一条缝。一见思堂气度不凡,也就站起身来,与他握手,口中说:“欢迎,欢迎”。宾主相互谦逊几句,司令请思堂坐在沙发上,命卫兵献茶。思堂道:“久闻司令大名,只恨小弟拜见迟了,还望司令恕罪”,回头叫长好把礼盒送上,司令接过礼盒打开一看,是条纯金的项琏。高兴地说:“吕兄,何必破费如此厚礼”。“哪里哪里,如此薄礼望勿见弃”。“请问吕兄府上何处,来沪有何贵干”?小弟,金华人氏,世代为贾,此次来沪采办些货物,特造次拜见。俗话讲得好,老乡见老乡,有事好商量。“小弟还想请司令帮个忙哩”。司令看看思堂的不凡气派,听听他的口气,接着说:“我刘某是最讲乡情,义气的人,吕兄若用得着我处,只要我刘某能办的,一定照办”。思堂竖起大拇指,恭维地道:“咱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司令的美名,吕某早已所闻,如蒙司令如此厚爱,他日定当重谢”。说毕向司令示意。刘司令虽讲他是个草包,但搞见不得人的事脑瓜是十分灵光的。他马上支开左右,室内仅留他俩人。司令问道:“吕兄,你打算让刘某办些什么货”?思堂说:“其实我委办的货不是自己的。我也是受人之托的。我想请司令买这个”。他伸出拇指和食指。
刘司令略迟疑,问要多少?思堂张开五指,“要这个”。“五枝”?“不,五十,价格好商量”。“这么多”?刘祖汉装出似乎有些为难的样子。思堂已经觉察到刘祖汉的虚伪做作,就进逼道:“刘司令如果觉得这笔生意有困难,那小弟只得找英国人去买了”。到口的肉怎能让别人吃,上钩了的鱼儿怎肯放,刘祖汉连忙改口说:“容我斟酌斟酌,明天言定”。“好,刘司令真是痛快人”。思堂有意识地赞扬他几句。
刘祖汉吩咐设宴,让三姨太作赔,思堂在刘祖汉面前对三姨太大大的吹嘘。吹得刘祖汉乐得简直合不上嘴。
五十支驳壳枪的交易成功了,但是要把枪枝送回永康却是个难题。幸亏,刘祖汉是干这一行的老手,他说:“吕兄不必忧虑,一切我有安排,包你路上万无一失”。他说:“我把枪放在棺材里,派一个女人穿麻戴孝,说是护送暴病而死的丈夫灵枢回乡安葬,我再派几个弟兄,由我小舅子带队,护送棺材上船,假道宁波,转路婺州,这不就安全了吗”?思堂听罢,拍手称好。
一切准备定当,一批送殡队伍出了上海,这里思堂已派存照回永报告,组织接应,没几天他们到达金华,邵泽民带领同志们一路接应……。
斩天鹅
官塘下村的西北面,有一块小山,形似一只卧伏的天鹅,俗称“天鹅孵孵”。相传这儿曾是一块风水宝地,要出一位真龙太子。当朝皇帝知道后,生怕失去他那世代相传的宝座,就派了中刚皇榜的程榜眼去斩“天鹅”,凿断“天鹅”头颈,让溪水从“天鹅”颈上流过,使宝地失灵,不再出真龙天子。
程榜眼带着手下驻扎在“天鹅”脚下,到处征集民工,收缴捐税,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他还规定:凡过往行人,年老的捧土三衣襟,年青的挑土三大担。一律不得违反。
一天,程榜眼正在帐中闭目养神。忽然路上传来一阵吵闹声。他微睁两目,凝神细听。
“老爷,我是官塘下村人,我母病重,急需抓药治病,你就行行好,先放我过去吧!我改日再来补挑“。这是一个年青人的哀求声。
“不行。年青人过此地必须挑土三大担。这是上面的指令,任何人不得违反。”这是手下气势凶凶的回答。这是一个年青人的衰求声。
“不行。年青人过此地必须挑土三大担。这是上面的指令,任何人不得违反。”这是手下气势凶凶的回答声。
“做人总得讲道理。我老母病得都快不行了,我好不容易才借了点钱。可你们……你们还让人活不?”
“这我们可管不着。要讲理么……请到老爷面前讲去请吧……”说完,一阵冷笑。接着传来一阵拉扯声。
程榜眼听得明白,他踱出帐篷,慢慢走近吵闹的人群,故意咳嗽了几声,然后威严地喝道:“何人敢在此吵闹?来人,给我拿下。”年青人见程榜眼不分青红皂白,早按捺不住了。
“狗官,我是你娘舅!”一声怒喝,“啪啪”顺手就给了他两记耳光。程榜眼恼羞成怒,刚想发作,可是他眼珠一转,“堂堂的榜眼大人,挨了村夫野民的打,这脸往哪儿搁啊。俗话说:挨娘舅的打不丢人。我就顺水推舟,先认了‘娘舅’再说吧。”想到此,连忙点头哈腰道:“舅舅息怒,外甥有眼无珠,多有冒犯,望舅舅宽恕。”一转脸又朝手下骂道:“混蛋,舅老爷来了,还不快快放他过去”吓得一班手下赶忙恭恭敬敬让开了道。
当这个年青人抓药回来时,程榜眼早已着人备下轿子等在路旁。他非要“娘舅”坐上轿子不可。这“娘舅”也真拗,他死活就是不肯坐。刚好有个卖完小猪的人担着黄篮走来,程榜眼就命手下夺过黄篮,把“娘舅”塞了进去,抬起就走。人们对这个年青人的倔劲交口称颂。从此以后这一带就流传下这样一句话:“出名官塘下蛮,有轿不坐坐黄篮①。”
过了几天,程榜眼差人送来一对石鼓,算是送给“娘舅”的礼物。乡亲们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都纷纷劝年青人道:“当今世道,是他们当官人的天下。程榜眼丢了面子,决不会放过你的,你还是快快逃命去吧。”
“我就不走,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你……你……“,胆小的母亲一急,话都说不成句了,“你是我们家的独根苗,你要是有个好歹,可叫为娘怎么活啊。“说完嚎啕大哭。犟小子最见不得娘掉泪,他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是避避风头再说吧。”几个老年人又劝说道。他想了想,才勉强点了点头。于是,在一个深夜,这年青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逃离了家乡。他到处流浪,最后流落到温州,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落了户。不久,他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妻。他子孙兴旺,一代又一代,那地方由原来的几户人家变成了一个拥的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据说这就是现在的温州永官塘。
节令风俗故事十则
一、“正月”
阳历一月,就叫它一月。阴历一月却叫它为“正月”。“正”字不念“政”音,这里有个道理。原来,在古代,并不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作正月的。夏朝的大禹王,规定的正月和我们现在的正月相同。商朝却把我们现在阴历的十二月叫正月。商朝的大年初一是阳历十二月初一。周朝呢。把阴月十一月算作正月。秦始皇则把阴历的十月作正月。到了汉武帝手里,才又恢复夏朝的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阴历也叫夏历,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王朝,把月份的次序作了改正,改正后的第一个月就叫正月。所以“正”是“改正”的意思。为什么又念成“征”字的音呢这是秦始皇兴的,他姓赢名政,嫌“正”和他的名字“政”的读音一样,说是犯了忌讳,就下了一道命令,要人们把“正”字念成“征”音,念习惯了,就一直念到现在。
二、春联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艳艳的春联,它的由来很久了。据说古时候,东海里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桃树的东北一头,生成拱形的枝干,树梢歪下来就像一扇大门。度朔山上住着许多魔鬼,要下山来,得经过这扇“大门”因此就叫它为“鬼门”。天帝生怕这些魔鬼出去到人间扰乱,就派两名神将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个神将守得严极,有魔鬼出来就抓起来困绑住,送去喂虎吃。
人间知道这件事,就用木头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一个拿着绳索,一个牵着猛虎。把它挂在门上,镇压邪鬼。后来,因为雕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着神像来代替。又嫌太不方便,就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以后,又以纸张代替桃木板写字。也有画成辟邪的符咒,或者写上祝祷性的吉利话,称之为“桃符”贴在门上。由于纸张写的比不上桃木板久长,趁着年底大扫除的机会,换上新的,每逢过年换一次,叫做“桃符更新”。流传下来,就发展成现在的春联。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时有“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等,春联就多了。
三、春牛图
以前的历书上都印有一幅春牛图。画面上柳条儿迎风飘扬,春草青青,春燕双双。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我国人民历来注重耕种,春牛图,表示耕种的开始。
在古代,城镇广场上都要用泥土塑上一头春牛和一个“芒神”拿着鞭赶牛。塑像姿状不同,如果立春在十二月二十五以前,芒神塑在牛的前头,表示农事开始得早;立春在年尾或年初,芒神和牛就并排塑着;立春在正月十五日前后,芒神跟在牛的后面。各州县长官,立春日黎明时分还要在广场上祭祀,并在春牛上抽上三鞭,表示他们关心农业生产劝农耕种的意思。祭毕看热闹的农民就在春牛身上争着挖块土去,祈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还有人刻印春牛图送人,农家人爱把“春牛图”张贴墙上,图还有红绿套色的。现在的年画,就由“春牛图”逐渐演变而来。
四、清明节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春游的好时光。在农村兴的是“扫墓”。清明扫墓的风俗,唐以前是不通行的,唐以后才流行起来。
清明前一天,叫“寒食节”。这一天民间禁止炊烟,只能吃些预先备好的熟食,叫“寒食”。这是为着纪念“介之推”而来的。在春秋时代,晋国君晋献公卜分宠爱他的妃子马丽姬,要想把君位传给丽姬所生的小儿子奚齐。于是把太子申生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又怕遭杀害。只好逃往外国,(当时制度,长子死,应由次子继承君位)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后来终于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落难的时侯,历尽千辛万苦,左右只剩介之推等数个人始终追随着,直至他恢复君位为止。后来晋文公都给他们尝了官职,唯独介子推例外。晋国人对晋文公的做法很是不满,便编了歌谣替介之推鸣不平。晋文公知道后,想到介之推的功劳,也想尝他官职,介之推却不想官做,隐到绵田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都不肯出来,只得下令放火烧山逼他逃出。谁知介之推是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森林里大火在延烧,介之推终于烧死在绵田山上,死的那天就是清明前一天。当地人民可怜他的遭遇,就在这一天禁止烟火纪念他,用面粉和着枣泥做成的饼子祭他。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宗,也学着做饼子(清明裹)去祖坟扫墓祭奠,形成清明扫墓的风俗。
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原来是由纪念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兴起来的。屈原是战争时期楚国人。当时,楚怀王是个昏君,屈原劝楚怀王给楚国人民办些有益的事,不要听信奸臣的坏话。那班奸臣就恨他,专门在楚怀王面前,对他造谣毁谤。那时,楚国经常遭到秦国的攻击,屈原主张联合邻邦一同反抗秦国的侵略,可是,楚怀王只听信投降派的话和秦国讲和,结果反被秦国夺去大片土地。屈原屡次提出正确的主张,总是遭到投降派的阻绕和反对。昏庸的楚怀王,竞因此不许屈原在朝里做事。这个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后来中了秦国的奸计,被骗到秦国去给扣留起来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楚王仍不接受教训,信任那邦奸臣,非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把他逐出都城。屈原看到君昏臣?,人民生活痛苦,国家非亡不可,既愤恨,又伤心,前前后后写了许多沉痛悲壮的诗篇。这位爱国诗人,就因为爱国爱民的志愿没能实现,又不忍看到祖国的灭亡,竟在五月五日那天,写完最后一首诗篇,投入湖南省的汨罗江自杀。
当地人民听说他投江,就划着船去抢救,成为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
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那天,人们纷纷用竹简装着米,投入江里祭他。到了汉朝时侯,有个书生,每年都去江边祭奠。有一年,书生做了个梦。梦见屈原告诉他:“你往年赠我的食品,老是给蛟龙抢去。今年得用艾叶、苍蒲塞住竹简口,再用彩色丝带扎住,蛟龙最怕这些东西。”书生照着做了,后来人们就逐渐变成为用竹叶包扎粽子。用彩色丝线做成香袋,用艾叶和菖蒲插在门上驱邪除疫的风俗了。
还有在端午节喷雄黄酒的。据说,从前有个法海和尚硬叫白娘娘喝雄黄酒,弄得白娘娘现出蛇身原形,把个许仙吓出了魂,幸亏白娘娘酒醒后和小青千方百计盗取仙草来救活他。于是喷雄黄,又在端午节兴起来了。
六、贴钟馗
过去,端午节兴在门上贴钟馗像,据说,可降妖捉鬼保平安。这也有个来历。
唐朝时候,有个皇帝叫唐明皇,有一次得了疟疾,发烧很厉害,糊糊涂涂中梦见一个小鬼,腰围红裙,一只脚穿鞋,一只脚赤着,另一只鞋插在腰里,拿着把扇子,偷偷摸摸的去偷杨贵妃的绣花香袋,又偷走了唐明皇的玉笛。唐明皇发觉了大怒,猛喝一声,盘问他是什么人。那小鬼嘻皮笑脸的道:“我是虚耗鬼”。唐明皇正在传令捉拿,忽然又来了个大鬼,头戴一顶破帽,身穿一件兰袍,腰扎丝带,脚蹬皂靴。一下子把那小鬼捉住。唐明皇问大鬼是谁,大鬼道:“我是钟南山的进士钟馗,因为考试不中,没脸回家在銮殿上一头撞死。蒙当时的皇帝赏我绿袍下葬,我感谢在心,立志要扫除天下妖魔鬼怪,为民除害,来报答皇恩”。
唐明皇醒后,疾病也好了,心中记着这件事,就把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叫来,告诉他梦中情况,要他画下钟馗像,挂在宫里镇压降妖。贴钟馗像的事,又在端午节兴起。
七、七夕乞巧
七月七日夜,从前有“乞巧的风俗。姑娘们在月亮下,摆起香案,向星星乞巧。
这得从”牛郎织女“说起。在很古很古的时侯,有个年青小伙子,聪明勤劳,还会吹一口好笛。悠美的笛声使天上的牛神下来与他做伴,助他耕种田地,这小子,人们叫他为”牛郎“。
一天牛郎干完活,在湖边放牛,又吹起笛来。仙鹤听了在天帝孙女面前讲着牛郎故事,说牛郎人长得好,又勤劳,又会吹笛子。牛郎的笛子,吹得远近群鸟都飞集过来倾听。天帝的孙女听了,暗中爱上这牛郎,后来终于下凡与牛郎成亲。这个天女能织很美丽的锦缎。人们都称她为”织女“。
牛郎织女,真是一对恩爱夫妻,还生下两个孩子,日子过得挺愉快。谁料好景不常,天帝知道了,觉得自己孙女配给凡人,面上不光彩,下令天将把织女带回天宫,叫王母娘娘严加管束,不许再下凡。
牛郎失去美丽勤劳的妻子,两个孩子又整天哭着要妈妈,好不伤心。牛神十分同情牛郎的处境,身载牛郎上天宫找寻织女。
织女被关在天宫里,天空浩渺,何处找呢。牛郎想着,要是吹起笛来,织女听见准会随着笛声寻来。笛声一起,果然望见远处织女飘飘而来,正在梳头的王母娘娘手里拿着玉簪随后急忙赶来,眼看织女将要投到牛郎怀抱里了,王母娘娘赶紧把玉簪往前一抛,哗啦一声,划出一条天河,把牛郎织女隔着,牛郎织女只好隔河对泣,永远不能相会。
那只仙鹤为了仙女,向天帝苦苦求情,天帝才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仙鹤搭成鹊桥,让他们过河会面一次,人间称之为”鹊桥相会“。
织女是个织锦能手,她在凡间时常常把织锦技能传给别人。因此,凡间姑娘甚是惦念她,趁她七夕和牛郎相会时,就摆起香案乞求织女指点灵巧,叫“七夕乞巧”。
“乞巧”时,姑娘们用七根纱线,七枚绣花针,摆着香案,在月下穿针,谁能穿上针,穿得快,穿得多就会越聪明。广州姑娘的七夕乞巧更有意思,他们摆好香案,把平日做就的刺绣,编织品一件件的陈列出来,月亮下,街道上,成了女工展览会。邻居亲朋过路客友,都要住脚评赏,受人称赞最多的,就算最光荣。
八、中秋赏月
唐以前,没有中秋赏月的记载。到了唐明皇时,才有赏月的事。
有一年中秋节,一轮明月,分外皎洁,唐明皇就乘兴在宫里赏月。他是信仰道教的,所以身边还跟着一个道士法善。对着园园的月亮,唐明皇叹道:“要是能在月里一游,该多么高兴啊”,法善听了说道:“万岁要想去,也不难”。说罢顺手把拐杖往空中一丢,顿时化成一座银桥银光晃晃,亮晶晶的直通月宫中去。
接着,法善对唐明皇说:“万岁,快去穿上皮袍子,咱们到月宫去,晚上可冷呢。”这时,唐明皇心里说不出的高兴,立即穿上皮袍子,跟着法善,步上银桥,走啊,走啊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只见前面一座巍峨的白玉大殿呈现在眼前,整座玉殿发着闪闪寒光。仔细一瞧,上面还写着金碧辉煌的三个大字:“广寒宫”。庭院内,奇花异卉,怪石奇岩,境幽景美。往下一看,却是一片烟雾朦胧的世界。正在看得出神,只见月宫里几百个仙女,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袖衣衫,一边唱歌,一边舞蹈,移将前来。唐明皇是个精通音乐的人,觉得仙子唱得太美了,唱得把他的心都钩了出来。他要让王宫里也能唱着这样美好的乐曲,暗暗把乐曲记住。回皇宫以后,就把他记下来,这就是有名的“羽衣霓裳”曲。这曲子现在还流传着呢?
中秋月,经唐明皇这么一赏,格外的好了。后来就有中秋赏月的风俗流传。
九、重阳登高
东汉时侯,有个道士叫费长房,据说,神通广大,有“缩地术”。费长房有个徒弟,名叫恒景,跟随他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人将有大灾难到来,赶快回家,叫家里人每人做一只红布袋,里面装进茱萸①,扎在手臂上,并带上桂花酒,往高山上去避一天,可消除这场灾难”。
恒景真的照着他师傅的话去做。到了重阳,备好一切,领着全家人躲上山去。等晚上回家,发现家中的鸡、牛、羊做了替死鬼,才免了他们一家的灾难。
重阳登高,可以消灾得福,就这样兴起来了。
十、腊八粥
腊八粥是明太祖朱元璋传下来的。朱元璋少时侯,帮地主家放牛,常常挨饿,免不得到处去偷点东西充饥。
一天他到一家人家去偷吃,不小心给主人抓住了。那户人家把他关在一间小屋子里,也不给他吃饭。他实在饿得慌了,便在小屋子里东找西找,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找了半天,却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朱元璋想,能抓个老鼠来吃也可挡一挡饥饿呢。于是,就把老鼠洞挖下去,挖啊,挖啊,挖到深处原来是一个老鼠的粮食仓库。里面杂七杂八的,有大米、豆子、栗米、芋艿、红枣等等。可以说五谷俱全,可是都只有一点。他拣去泥巴,把这些东西一拢统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为肚子实在饿极了,所以这锅粥味道特别好,吃得特别美。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不消说大鱼大肉吃厌了,就连山珍海味也并不可口。一天,朱元璋忽然想起小时候烧老鼠粮的事来,味道胜过山珍海味,现在记忆忧新。就传令太监用黄豆、芋艿,栗米,等杂粮煮粥。这一天恰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朝里官员们看看皇帝吃这样的粥,跟着大家都学着做。后来。民间也传开了,于是吃“腊八粥”就形成一种风俗流传下来。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