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文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文艺活动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民间文艺活动的情况,包含了戏剧节、排“八仙”、说书等。
关键词: 清溪乡 文化 文艺活动

内容

戏剧节
  我乡各村戏剧节活动历史悠久,解放以前是封建迷信活动的社戏,解放以后成为农村文娱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派溪吕的戏剧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三。旧社会原为杨相公的祝寿节,新社会改称戏剧节。从九月十三到十五,派溪吕村家家户户都置办了酒菜招待客人,请剧团演戏。山西村的戏剧节是农历的十月二十一,上柏石的戏剧节是农历八月十二,清渭街戏剧节是每年的元旦,下山新定戏剧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官川、柳墅都在农历正月初,但没有固定节日。各村每逢戏剧节都非常热闹。至于请戏剧募演戏的钱,有的从村级经济中开支,有的即由几个承头人挨家挨户去募捐。
  排“八仙”
  农村演戏,头夜戏循例安排八仙,以示吉祥。
  在元人杂剧中展现给人们的“八仙”,是音容别致,神通各异,有血有肉的群英像。
  剧班中所演的“八仙”有大八仙,小八仙之别。小八仙是指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此八仙皆属神仙中的散神。大八仙是天官、紫洞灵君、观音、财神、南极寿星、相国、东方老祖、拐杖八卦。
  通常所说的八仙是指小八仙中的八仙,各有神功。俗语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今天,另有崭新的时代意义。
  说书
  说书,在本乡不很流行,但在民国三十、四十年代在山西等处曾有过说书热。因其时山西孔有位叫施金凤的说书演员从湖州回家定居。说书的道具很简单,唯一方醒木,一纸扇而已。演员开始说书之前,把醒木在桌上拍了一响,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演员开始绘声绘色的说唱,用纸扇,手的姿势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行为。说书的内容大都是小说。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三侠五义》、《镜花缘》、《红楼梦》等。说书演员往往说到故事的高潮时刻,就把醒木一拍停了下来,在听众中扎下悬念,非继续听下去不可。施金凤的说书艺术很高,抗日站争浙江省政府搬迁方岩,时常派人请施金凤去方岩说书。
  讲故事
  讲故事是农村中群众喜闻乐的一项文化活动,不需要固定的场所,也不需要什么道具,不受时间的限制,茶余、饭后,夏日乘凉的夜晚,冬闲晒太阳取暖的时间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好场所。故事员也不受限制,谁会讲就讲。故事的内容来源广泛,古往今来均可,有小说的,有民间的,有道听途说的,有发生于本乡本村的。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乡广播站开办讲故事节目,此项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著名的故事员有山西村的胡潘云(其事迹登过报)、荷园村的楼德高、清渭街的李小芳,柳墅村的王有福等。还有乡干部翁寿福、吕方明等。
  曲艺
  流行于本乡各村的曲艺有鼓词、铜钱棍、道情。鼓词最为普遍,艺人全是男性盲人;其次是铜钱棍,艺人全是女性盲人;道情,解放前已不多见,濒临绝迹。本乡的艺人不多,大都是外地流入。唱鼓词的艺人现尚有山西的胡三云、胡忠富。
  鼓词:又名唱“功事”。起于唐,明清两代十分流行。幼时双目失明,或中年失明的男性,都习此业,赖以维持生活。唱词内容多由戏文或长篇小说移植,改编而成,也兼唱民间故事和新闻。主要乐器是鼓板和夹尺。演唱的艺术风格带有程式化、概念化、公式化。先以“四句滩头”开场,如先朝古人多贫苦,受苦落难出头时。忠孝节义成古典,不忠不孝不提名”,“一根菖蒲叶茎长,农家做事该商量。要学前朝勤耕织,莫学无情坏纲常”等。然后接唱“四句滩头停了唱,再唱各州有名人”,转入唱词正本。一本唱词分为若干册,每唱完一册,必唱上一句“戏名到此停停起,下文再表××地方”。停唱休息。接唱时,再唱一句“鼓词接还原地方,要表××州地方”,起承前启后作用。唱词一般以七言叙事长诗出现,但也有长短句,内插表白。鼓词的特色主要是用永康方言、土话演唱,语言生动形象。有节有韵,有板有眼,绘声绘色,扣人心弦。既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激越唱腔,又有柔和尔雅,屏息凝聚的低微曲调。有催人热泪横流的场面,也有逗人捧腹的唱段。鼓词以其独有的曲艺特色,赢得家乡人们的喜爱。
  铜钱棍:是永康鼓词的“夫妻”曲种。也是旧时失明妇女求生之路。主要乐器是“铜钱棍”,即用一根约八十公分长的竹子,串以铜钱制成。艺人一手执铜钱棍,让棍的两端在另一手掌中和肩头上交替打击发出音响伴唱。艺人依门挨户求乞为生,少有堂唱,更无设馆,演唱内容以民间山歌,新闻为主,兼唱鼓词唱本。行腔平缓,变化少,一般分为上下两韵,唱四句,无表白,多数为七言叙事长诗,持浓重的方言土语特色,受地方局限,近年来行唱艺人渐减。
  道情:起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明清以来流传甚广。后来,唱词内容扩大,也采用民间故事作题材。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艺人串门挨户唱开,类似行乞行当。主要乐器是道情筒、竹夹鞭。道情筒以通节长竹筒一端张皮板制成,竹夹鞭用两条长竹片制成。艺人身背道情筒,一手执夹鞭,一掌击筒,以其悦耳的节奏音响伴唱。近年来已绝迹。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