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0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9
页码:
121-1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群众文化方面的情况,包含了机构、民间文艺活动及灯节灯会。
关键词:
清溪乡
群众文化
概况
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同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它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文化”、“文明”两词,有时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化艺术,在我乡已有一个可喜的开端。其中文学创作、绘画、摄影和雕塑诸方面的成就,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由于乡书美协会的建立,书法美术爱好者队伍日益扩大,作品艺术取得显著提高。
官川胡松植是解放军创作员,著有长篇传记《青年陈毅》、《江南陈毅》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发表中短篇文学作品多篇。
黄冈胡子为是福州画院秘书长,书画家,有《候车》、《扇子舞》、《鲁智深》、《气壮出河》、《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几百部作品远销美、日、新加波等国并出版过字贴。发行多部书画专著。
清渭何世尧是《人民画报记者》擅长风光摄影,代表作有《巍巍长城》》、《孔桥夕照》、《花港烟雨》、《青江暮云》等三十多幅,多次参加全国性摄影展览,并在美、法、日等国和香港等地区举办过摄影展览。编有大型《何世尧摄影作品选》并多次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及下属分会讲学。
山西村胡锡乾是浙师大艺术系教师,擅长雕塑,其作品曾多次获省、全国二等奖。若干城市的公共场所都有他的雕塑作品,永康南溪公园的雕塑也出于其手。杏里陈寒川,擅诗、联、古文艺,为方岩、杭州等风景区撰写楹联多幅,诗歌代表作有《永康十景诗》、《奉和姚雪艮、姜东舒诗》等,并在《永康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多篇。
柳墅村王胡明是农民业余作者,曾在《永康文艺》、《艺术馆》等刊物上发表过,儿童文学《初晴》,儿歌《风筝》以及剧本《假戏真做》。
官川胡香菊,教师,曾在《婺星》文艺季刊上发表民间故事《斩天鹅》等。
山西孔孔长才农民业余作者,曾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上发表《泥腿子闯关》,在浙江日报上发表《舍己救人的凯歌》等报告文学。并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浙江日报》、《江西日报》上发表报导近百篇,诗歌数十首。
山西孔楼明统业余作者曾在《东海》、《婺星》、《永康文艺》等刊物上发表《古往今来话方岩》、《方山》、《洗铁沙》等文艺作品多篇,并写有长篇《血染兰江—吕思堂传奇》、《天下奇闻记》等文稿。
书法美术方面,杏里陈为民现任永康县书法协会理事,他的行书有一定艺术成就。上柏石陈振韶的草书兼擅诗词(曾获县书法比赛二等奖),清渭街马振东的篆书兼擅篆刻(曾获县书法比赛三等奖),山西胡寿康的楷书(曾获县书法比赛三等奖),区教办吕不凡的楷书(曾获县书法比赛三等奖)等,各有其独特风格。
上柏石陈振韶诗词为清溪乡志及官川、山西、柏石黄冈、下山、南湖等村志上撰写村景诗多首。
第一节 机构
文化站是乡(镇)政府领导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正式列入国家编制,业务上接受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场所。
文化站是一个多门类综合的群众文化联合体。它不但从事群众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故事、曲艺、文学、艺术的活动,还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体育、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新闻报道、电影放影的宣传,普及工作,而且又要负责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组织开展群众娱乐活动。
清溪文化站建于一九七八年,担负着对当地其他群众文化事业和民间艺人,文化个体户等进行管理的任务,行使管理当地文化市场的行政职能。
图书工作
一九八三年办有图书馆,总藏书五千册,各村建有图书室,由于管理不善,图书散失严重。村办图书室几乎消失。乡图书馆由于没有专职负责,借阅手续不全,规章制度不严,已处关闭状态。
俱乐部
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乡境内各行政村都曾办过俱乐部,俱乐部开展经常性的球类、棋类、读书、读报、出墙报、办黑板等文化体育活动。其中黄冈村的俱乐部为全乡之冠,俱乐部主任、团支部书记胡东平于一九六四年出席团省委召开的表彭大会。
七0年代—八0年代中期,俱乐部易名为青少年之家、民兵之家,增加射击,拔河等体育活动。乡区搞过民兵拔河比赛。八0年代官川村的青少年之家办得最好,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清溪简报
清溪简报创办于一九六九年,由清溪人民公社党委主办,翁寿福任主编,编辑楼明统。下设报道组(按村村有报道员)该报是不定期的报纸,一般每期八开一大张,油印。稿件来源于各村,内容宣传当前的党的方针政策。好人好事、生产情况。简报到一九七三年停办,共出了八十九期。
影剧院
清溪影剧院,建于一九五九年,固定座位一千一百个,有十二米×十米的舞台,有票房,化装室,有机房,总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八百五十平方米。
一九八三年起,影片由县电影公司城镇影院统一排片,每月上映新片六~八个,有电影放影员二人,影剧院工作人员三人,每年接待外省、市、县专业剧团、歌舞团、业余剧团等来院演出。
电影
清溪乡电影队是文化站的组成部分,是党在农村的重要宣传工具,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主要形式。归属文化站领导。国发(84)21号文件明确指出:文化站要管理电影。
清溪电影队创办于一九七四年秋,有十六毫米电影机一台,巡回本乡各村,每村每月至少有一场电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事业也逐步发展,七八年又添置一台十六毫米影机,同年办起了清溪影剧院,年放影二百五十场次,观众二万五千人次。到一九八八年共放电影三千二百场次,放映收入二十二万元,观众人次三百二十万人次。
清溪电影院由县电影公司县城镇影剧院统一排片,每月上映新片不少于六个,电影放影员二名,影剧院工作人员三个人,此外,上柏石村还办有村电影队。
戏台
民间演戏,多在宗祠或晒场,戏台多数是木材结构,山西、官川、上柏石、黄冈、柳墅、派溪等村在宗祠里都建有戏台,均建于清代,山西古戏台留得比较完整,方形角柱,雕刻花卉、云纹图案,台顶天花板绘有山水人物。此外尚有大量可拆可装的木制活动戏台。解放后黄冈、官川、柏石、山西、下山、郎川、派溪、柳墅、杏里、清渭街、应村等都建有钢筋水泥,泥木条石结构的戏台。汇阳、南湖、荷园等村建有露天戏台,演戏加盖雨蓬,不演戏拆掉。有些村每年定有戏剧节,有些村不定期演出,有的在大会堂内建有舞台,既供演戏、开会作主席台、又供拉挂电影银幕。
剧团
清渭剧团:清渭剧团的前身叫“新金台”班。于一九一九年由清渭街应思魁、应德福组建,特聘鲤鱼塘村夏老三为教师。后改“缙东舞台”。一九四九年下半年解散。前辈婺剧名演员:李朝梭、夏老三、胡岩林、小金水、章起等都在这个剧团发迹。一九一零年成立清渭剧团,主要演婺剧,也演越剧。演传统剧目,也演现代剧,剧团还创作了《雨夜斗放》、《女将大战葫芦谷》、《喜事》几本现代戏,获区、县会演奖。一九六五年丑角吕思虎参加金华地区会演获演员奖。一九六六年剧团解散。
山西剧团:山西剧团,创办于一九五一年,以演越剧,歌剧为主。剧团成立之初配合土地改革反霸斗争运动宣传发动群众,演出戏目有《王秀恋》、《三世仇》、《白毛女》、《小姑贤》等,一九五六年停办。
荷园剧团:荷园剧团,创办于一九五一年,以演越剧为主,剧团成立之初配合土地改革反霸运动,曾先后在本乡及邻乡多次演出。一九五五年停办。
黄岗婺剧团:黄岗婺剧团,创办于一九八三年由三代艺人胡成金、祖孙三代创办,胡成金是浙江婺剧名演员,其刀花称之“县盖”,解放后在兰溪婺剧团演出,一九五零年与倪凤英一起受聘为安微省黄梅戏剧团教师。他的后代也成为戏剧爱好者,创办了“黄岗婺剧团”。该团曾在永、武、金等地演出。一九八八年散团。
第二节 民间文艺活动
戏剧节
我乡各村戏剧节活动历史悠久,解放以前是封建迷信活动的社戏,解放以后成为农村文娱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派溪吕的戏剧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三。旧社会原为杨相公的祝寿节,新社会改称戏剧节。从九月十三到十五,派溪吕村家家户户都置办了酒菜招待客人,请剧团演戏。山西村的戏剧节是农历的十月二十一,上柏石的戏剧节是农历八月十二,清渭街戏剧节是每年的元旦,下山新定戏剧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官川、柳墅都在农历正月初,但没有固定节日。各村每逢戏剧节都非常热闹。至于请戏剧募演戏的钱,有的从村级经济中开支,有的即由几个承头人挨家挨户去募捐。
排“八仙”
农村演戏,头夜戏循例安排八仙,以示吉祥。
在元人杂剧中展现给人们的“八仙”,是音容别致,神通各异,有血有肉的群英像。
剧班中所演的“八仙”有大八仙,小八仙之别。小八仙是指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此八仙皆属神仙中的散神。大八仙是天官、紫洞灵君、观音、财神、南极寿星、相国、东方老祖、拐杖八卦。
通常所说的八仙是指小八仙中的八仙,各有神功。俗语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今天,另有崭新的时代意义。
说书
说书,在本乡不很流行,但在民国三十、四十年代在山西等处曾有过说书热。因其时山西孔有位叫施金凤的说书演员从湖州回家定居。说书的道具很简单,唯一方醒木,一纸扇而已。演员开始说书之前,把醒木在桌上拍了一响,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演员开始绘声绘色的说唱,用纸扇,手的姿势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行为。说书的内容大都是小说。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三侠五义》、《镜花缘》、《红楼梦》等。说书演员往往说到故事的高潮时刻,就把醒木一拍停了下来,在听众中扎下悬念,非继续听下去不可。施金凤的说书艺术很高,抗日站争浙江省政府搬迁方岩,时常派人请施金凤去方岩说书。
讲故事
讲故事是农村中群众喜闻乐的一项文化活动,不需要固定的场所,也不需要什么道具,不受时间的限制,茶余、饭后,夏日乘凉的夜晚,冬闲晒太阳取暖的时间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好场所。故事员也不受限制,谁会讲就讲。故事的内容来源广泛,古往今来均可,有小说的,有民间的,有道听途说的,有发生于本乡本村的。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乡广播站开办讲故事节目,此项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著名的故事员有山西村的胡潘云(其事迹登过报)、荷园村的楼德高、清渭街的李小芳,柳墅村的王有福等。还有乡干部翁寿福、吕方明等。
曲艺
流行于本乡各村的曲艺有鼓词、铜钱棍、道情。鼓词最为普遍,艺人全是男性盲人;其次是铜钱棍,艺人全是女性盲人;道情,解放前已不多见,濒临绝迹。本乡的艺人不多,大都是外地流入。唱鼓词的艺人现尚有山西的胡三云、胡忠富。
鼓词:又名唱“功事”。起于唐,明清两代十分流行。幼时双目失明,或中年失明的男性,都习此业,赖以维持生活。唱词内容多由戏文或长篇小说移植,改编而成,也兼唱民间故事和新闻。主要乐器是鼓板和夹尺。演唱的艺术风格带有程式化、概念化、公式化。先以“四句滩头”开场,如先朝古人多贫苦,受苦落难出头时。忠孝节义成古典,不忠不孝不提名”,“一根菖蒲叶茎长,农家做事该商量。要学前朝勤耕织,莫学无情坏纲常”等。然后接唱“四句滩头停了唱,再唱各州有名人”,转入唱词正本。一本唱词分为若干册,每唱完一册,必唱上一句“戏名到此停停起,下文再表××地方”。停唱休息。接唱时,再唱一句“鼓词接还原地方,要表××州地方”,起承前启后作用。唱词一般以七言叙事长诗出现,但也有长短句,内插表白。鼓词的特色主要是用永康方言、土话演唱,语言生动形象。有节有韵,有板有眼,绘声绘色,扣人心弦。既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激越唱腔,又有柔和尔雅,屏息凝聚的低微曲调。有催人热泪横流的场面,也有逗人捧腹的唱段。鼓词以其独有的曲艺特色,赢得家乡人们的喜爱。
铜钱棍:是永康鼓词的“夫妻”曲种。也是旧时失明妇女求生之路。主要乐器是“铜钱棍”,即用一根约八十公分长的竹子,串以铜钱制成。艺人一手执铜钱棍,让棍的两端在另一手掌中和肩头上交替打击发出音响伴唱。艺人依门挨户求乞为生,少有堂唱,更无设馆,演唱内容以民间山歌,新闻为主,兼唱鼓词唱本。行腔平缓,变化少,一般分为上下两韵,唱四句,无表白,多数为七言叙事长诗,持浓重的方言土语特色,受地方局限,近年来行唱艺人渐减。
道情:起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明清以来流传甚广。后来,唱词内容扩大,也采用民间故事作题材。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艺人串门挨户唱开,类似行乞行当。主要乐器是道情筒、竹夹鞭。道情筒以通节长竹筒一端张皮板制成,竹夹鞭用两条长竹片制成。艺人身背道情筒,一手执夹鞭,一掌击筒,以其悦耳的节奏音响伴唱。近年来已绝迹。
第三节 灯节灯会
农历正月十三夜起至十七日止称“元宵节”,俗称“灯节”。旧社会到了灯节,家家户户门口挂上花灯或灯笼,每晚还要去祖坟坟前点蜡烛,这叫上灯。灯节都要迎龙灯或闹花灯。解放前我乡各村几乎都有迎灯日子。例如:
▲ 正月十三日,清渭街灯夜。
▲ 正月十四日,柳墅、黄岗灯夜。
▲ 正月十五日,官川、上柏石、山西孔灯夜。
▲ 正月十六日,派溪、寺口、山西灯夜。
▲ 正月十七日,江头灯夜。
灯节期间,各村都要糊笼龙头,迎桥灯、闹花灯、舞布灯、舞狮子、迎台角、走马灯等。其中派溪吕纸龙头花灯挂得最热闹,清渭街的花灯最出名。清渭花灯起源于一九三八年二月二日,清溪盛大的花灯会曾举行了三次,第一次一九三八年,参加花灯会的有五百多盏花灯,花灯造型奇特,品种繁多,观众达万人左右;第二次是一九四二年,第三次是一九八四年,参加比赛的花灯有一百二十二簇,式样繁多,有古式灯、有现代灯,县文化馆前来拍照,经过评比,孔雀开屏、火车奔驰、机器人、骑自行车比赛、磨豆腐、西游记等二十树灯得奖,送县展出。寺口吕的百廿盏非常热闹,在一株连竹枝的长毛竹上挂上一百二十盏各种花灯,由十二个人抽着牵子抬着,远看象是火树银花。清渭街、派溪吕村“龙头出位”的时候再热闹,此时邻近村庄的观众犹如车水马龙,纷沓而至,整个市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龙头”一到,数百人集中在市基外田岸上(清渭)大鱼池周围(派溪吕)千多筒火炮齐放,炮声隆隆,远扬数里,硝烟弥漫似晨雾,烟花漫天飞舞如天女撒花。放完爆竹,每个凉笼分一双麻酥。
一九八四年(农历一月十三日)在清渭街举办百花灯会,花灯品种有戏名、台阁、动物花灯(马车灯、鱼虾灯、鸟雀灯、禽畜灯、狮子灯等)植物花灯(瓜果灯)、宫型灯,还有机器灯等。
清溪龙灯
清溪龙灯四方闻名。
百姓有句顺口溜:“看过舞龙灯,胜游杭州城。”清溪龙灯有“三绝”,先说龙头。龙头的制作作为支架的木板约长一丈余,近二尺宽,二寸厚,质地精良,非独块的枫木不用,一般的龙头四人抬,用来扎制龙头的是竹篾,设计新颖,做工考究。灯节时糊以洁白细纸绘上龙甲,光彩夺目,简直比想象中的神龙还气派。尤其是那双能转动的眼睛,既凛凛然让人畏惧,又蔼蔼然让人亲近。两旁挂数百盏花灯,待数百支蜡烛点亮,龙头血肉充盈,虎虎有生气。经过焰焰红烛的辐射烘染,龙头上的鳞片、云彩也显得逼真、传神。迎灯时龙须抖动,龙睛闪光,衔在龙咀里的龙口珠玲瑯夺目,披挂在龙身上的彩灯绚丽多彩,插在龙背上的彩旗,“哗啦啦”迎风飘扬,那火龙大有吞风吐雨,腾空欲飞之势。此乃一绝。次说龙身。龙灯的身躯是由百余条桥灯联缀而成的。每条桥灯长约五尺,扎两盏红灯,再饰以纸旗、风旋之类,构造简单,自古如此,处处皆然。但一般地方的龙灯只有几十桥,几十米长。近看红灯盏盏似火龙奔腾,远看闪闪烁烁,似繁星洒地。“起灯”之后,穿过村庄,绕过田野,游过溪圹,特别是游至溪圹边时,溪圹中龙灯与岸上龙灯上下辉映,煞是好看,此乃二绝。再说迎灯人。龙灯扎得再好,不迎就没有生命,没有光彩。迎灯人是龙灯的灵魂,擎灯柱的如果老的老,小的小,病魇魇,萎蔫蔫,那灯还有什么好看呢?迎灯人一律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男子汉,脚蹬球鞋腰刹搭搏。象刀铡过一般整齐,可真把灯迎活了。内行人看灯最注重拉灯和团灯。后生迎灯舍得化力气。龙灯在炮仗齐鸣,锣鼓声声之处,徐徐迎出村后,就要狂奔乱舞,有的助龙头,有的助龙尾,一会儿朝前拉,一会儿往后扯,非把“龙头”拉落地,叫“及第”为止。“龙灯”游到广场上,就要“团灯”。团灯最是精采。迎灯人许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迎龙头的和迎灯桥的都想借这个机会“亮亮相”,团灯时的争斗就分外激烈。被围在中心的龙头左冲右突,千方百计挣脱包围,龙尾则前拦后堵想方设法把龙头捆死。这是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角逐.一场胆识和策略的竞赛。有时眼看龙头即将冲出重围脱颖而去,龙尾从斜刺里杀出,轻轻一挡,又宣告此路不通。有时龙头看似突围无望,懒洋洋地静伏不动,其实是在养精蓄锐,伺机再起,龙尾稍一放松警惕,龙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扬长而去.“拉灯比力,团灯比识”。团灯是迎龙灯的高潮。广场上但见火龙翻滚,红潮起伏,瞬息万变,精彩纷呈,堪为观止。此乃三绝。加上这几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每年的龙灯盛会,兴迎龙灯的村庄更多了。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