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尺工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五尺工匠
分类号: D410
页数: 2
页码: 9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五尺工匠的情况。其中包括木作、篾匠、泥水业、裁缝等。
关键词: 清溪乡 手工业 五尺工匠

内容

木作:有大木、小木、箍桶、车园木、雕花之别。凡以木料制作房屋、檩架、棺材为主。兼作农具和粗糙家具等木作的称大木。大木匠作,长于斧劈。凡以精制床、桌、柜、箱、椅、凳、茶几等家具木作的称小木。小木匠作,以细刨、准榫为特长。凡以制作水桶、吊桶、锅盖、饭桶、豆腐桶、洗脸桶、尿桶、马桶、浴桶、脚桶等木作的称箍桶。箍桶匠作,以锯刨弧形板和打箍为特长。用木制土车床,加工木栏杆、刀柄、木珠等园木装饰物木作的称园木匠作。
  民国时期,木匠大都三五人为伍,或以师带徒,上门服务。在交通方便的集镇设有木器,寿器店。前店后场,自产自销。一九五四年建立木业、桶业社(组)生产农具家具。一九五六年,普遍建立木业生产合作社。到七十年代后期,锯材加工业迅速发展。八十年代,家具制造业兴起。
  篾匠:民国时期、穷人无田少地,由于生活所迫,穷苦人家子弟长到十二、三岁就要叫他学作篾谋生。本乡从事该业者各村都有,尤以山西孔村为最多。由于本乡毛竹短缺,他们一般外出武义、金华、兰溪一带上门加工,生活穷困。
  一九五四年以来各地成立了篾业生产合作社,部份机械代替了手工,许多篾工成为篾业社工人,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从事该业者逐渐减少。己学出师的青年也有不少改行。
  泥水业:解放后,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仅派溪吕村就有近百人,旧时泥水匠除打墙建筑,砌砖建灶外,不少祠堂、庙字,庭院的壁画,图案多出泥水匠之手。至今从事壁画、图案的极少,但对建筑的造型设计比过去更为讲究。
  裁缝:几乎村村都有,民国时期都以手工制作,上门加工为主,多用自织土布、唐先花布做旧式衣裤。解放后,缝纫业从手工转到用缝纫机,从事该业的大大增加,多以青年妇女为最。近年来,开店来料加工,制作成衣销售的方兴未艾,而且出现了不少加工外销成衣的厂家。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