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各行政村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3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各行政村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9
页码:
5-1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各行政村概况,包含了清渭街行政村、寺口吕行政村、派溪吕行政村等。
关键词:
象珠镇
清溪乡
地理概述
内容
1清渭街行政村
清渭街村441户1666人,村委会驻地清渭街,辖清渭,寺后山两个自然村。清渭自然村,象珠区公所,清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永康中部偏北,距县城10公里,清《光绪永康县志)记载:“酥溪源出峡源坑,历象珠,至清渭合何溪,迳故净明寺前,水出两山间,汇为龙山潭。”村居两溪汇合处,溪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便名清渭。后村落延伸成长街,又兴集市,所以称清渭街。农历二·七集日,贸易颇盛,明朝时永康设十二市,清渭街即其中一市。清渭街是较古老村庄之一,据清渭《何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朝纲子时和公复由朱明迁居清渭,至今约870余年,可见800年前清渭已经建村。
全村耕地849亩,东西寺后山作屏,西与派溪吕衔接,南跟汇阳相连,北与杏里,荷园交界。公路,南通城关,东北通唐先、中山,北通珠山、金华,东通世雅、方岩、交通方便,设有车站,村内设象珠区委区公所及区级部门企事业等有供销社、卫生院、中小学、永康第三纺织机械厂、衡器厂等,清渭街是象珠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寺后山自然村,17人。原是明礼部尚书程文德坟庵。据独松《程氏宗谱》记载:“程文德葬清渭街龙山”寺后山原名龙山,近有龙山潭,宋于山麓间建有净明寺,故又叫寺后山,清世公路从山下通过,清溪初中设此。
2派溪吕行政村
派溪吕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南面约一公里,离城九公里。是我县早期革命武装浙南红军司令部司令吕思堂,军事委员会主席吕兴渭的家乡,1932年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成立的纪念地,是我县革命老村之一。
全村708户,2776人。耕地1611亩,山1500亩。
村民以吕姓居多,次为姓俞,自俞氏祖祯公南宋开禧年间从金华浦口择居于此,已约780年历史。明洪武年间雅吕吕仁招赘于永宗家起,派溪吕姓也有619年历史了。
村庄住宅建于塘里坑溪,清渭溪合流苏溪西面,冲山东麓谷地上,双溪合流处,村庄即以溪得名。宋清渭进士何子举写的清渭八景诗中有《派溪钓隐》一首,诗中有句:“派溪有水碧无暇,结屋临溪钓隐家。……”证实派溪吕宋代即取名为派溪了。1981年,永康县地名办公室为改同名村名,遂把方岩派溪沿用旧名,本乡派溪吕姓居多即叫派溪吕。
地理位置:东与汇阳村相接,临于双港溪口,南与寺口村为临,西跟长田乡溪边村毗连,北和清渭、柳墅接壤。村呈丁字形。永唐公路从村边通过。村民从事农耕,部分人兼营建筑业、饲养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3寺口吕行政村概况
寺口吕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南部平原上。距乡政府约2公里。村西有黄坟水库渠水流过,永唐公路从村西通过。210户,840人。辖梧桐山、寺口吕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寺口吕。
梧桐山自然村自乾河公约在明正统间从派溪吕迁此建村已480年左右,现30户,148人,相传山多梧桐树,故名梧桐山。
寺口吕自然村自希游公约在明嘉靖间从派溪迁此建村已有430年左右的历史。现有180户692人。村西有丘山叫宁谷寺山,山中两晋南北朝时建有佛寺名宁谷寺,村离寺不远,故村取名寺口。一九八一年县地名普查时,因同名多而改名为寺口吕。
全村耕地面积603亩,东与英村溪田接壤,南跟童端为界,西与朱明相连,北至派溪吕村。村民以农耕为主。平畈水稻土,宜种植大小麦,双季稻,山粘性黄土,副业生产蚕桑为主。副业生产以蚕茧为大宗,此外还有制砖瓦业。
4英村行政村
英村,131户,454人。村委会驻地英村,位于乡政府驻地清渭街南面约2.5公里,耕地324亩。种植稻、麦为主。东至苏溪,南至兰街、小童村、西至童端、寺口吕,北临苏溪,通拖拉机路,村民以农为主。村民李姓居多,次有胡姓,英村原名应村,据传胡、李姓居民迁入之前有应姓居民,村以姓得名,从《李氏宗谱》考据,英村有600年左右历史,把应村改名英村,约于民国中期改名,解放之后一直应用现名。村民以农耕为主,农闲许多人从事钓黄鳝,捉乌龟鳖等副业。乡工程队预制场设此。
5下山行政村
下山村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南约2.5公里,200户,612人,有耕地368亩。东与雅湖乡莲塘村接壤,南与雅庄村水渠为界,西跟英村毗邻;北跟郎川连接。有苏溪从村西流入长田乡,村东通永冈公路。
村民黄姓居多,次则姓胡。相传黄姓从尚书堂迁居于此,迄今历十一代,约260多年。村南有山名下马山,又因黄姓之居多以山为名。如舟山、祥山、遂名下山。
村西有桥,叫普济桥,横跨苏溪,建于1929年,1983年加宽加固,长65米,宽2米。
土地处于平原,宜种稻麦。村民世代农耕为业,曾有制麦杆扇传统副业,扇销县内各地,随着电风扇兴起,此项副业已不存在。
6郎川村行政村
郎川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南2公里,苏溪河畔,1948年5月下旬,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在此成立的地方,是永康革命纪念地之一。
全村96户,427人,282亩耕地,村民以姓姚为主,次即姓吕。据传姚氏始祖于明成化年间从兰街放鸭至此见此处好水好木,鸭生双蛋,即于此定居,因地势低下遂取名郎下。距今已有21世代,约500年左右历史。
1981年县地名办公室改同名为郎川。其地理位置:东与南湖官川接壤,南跟下山村相连,西以苏溪与派溪吕村为界,北跟官川紧连,土地沙壤土,宜种稻麦红糖,是我县产糖区之一。
7南湖行政村
南湖村是我乡革命老村之一,是我县早期共产党员应荷女胡阿娥母女两的家乡,是革命先烈,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大队长陈龙虎的第二故乡。(陈龙虎系榔山人招赘于南湖应荷女家为婿)
南湖村位于清溪乡南部,永冈公路之侧,距清溪乡政府约2.5公里处。东与溪岸乡的下时村交界,南与雅湖乡的莲塘村相接,西跟郎川毗连,北靠官川,全村83户,316人,有水田222亩,地10亩,山15亩,村民务农为主,少数人搞手工业。农作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糖。近年来集体发展柑桔20多亩,户植桔四五十株。
南湖村民姓胡、始祖福十七公从官川迁此距今约420余年历史。居民以农耕为主。
8官川行政村
官川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南1.5公里处,寺后山南麓,东与三井头村接壤,西跟汇杨村相接,南至南湖村,北联清渭街,自然风光优美;有寺山送青,官塘漾碧,池头歇马,湖兆来云,牛陇垂香,龙潭驻景,南湖泛月,西宅吟春,长堤积翠,古井留青十景,交通便利,清世公路,永冈公路,在村口交叉,北可直达金华、唐先,南抵永康,苏溪、雅湖、东到方岩,世雅。
有耕地1457亩,田畴平旷肥沃。经过1975—1977年三个冬春的土地平整,移去沙丘,改成园田化。机耕路四通八达。水利灌溉方便,苏溪从北往南贯穿西畈,溪水常年不涸。太平水库水引往南湖畈,明塘弄畈,干山畈。此外还有毛狸洞水库,弄塘水库,大小山塘十余口,引水渠纵横交错,旱涝保收。
全村541户,2253人,村民姓胡居多,此外还有黄、王、应、吕、俞、程等姓。官川原名官塘下,因村庄建于官塘之下而得名,简称为官川。
该村自元建村至今历经四朝约六百多年历史。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稻麦,兼种甘蔗,桑叶。串蓑衣是官川人的传统副业,牛背陇京枣(双仁)是官川的独有特产。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发展,村民中亦工亦农,亦农亦商的人日益增多,取代了串蓑衣传统副业。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增长,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日益富裕。
9汇杨行政村
汇杨村;64户,243人,距乡所在地清渭街南面1公里。耕地148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汇杨村居民多姓胡,580年前从官川迁出,原名叫西宅,清潘西庐先生题《官川八景诗·西宅吟春》云:“一条斜界一溪晴,踏向沙头响亦清,行到西家缘宅畔,绿杨深处有春莺。”后改名下杨。1983年因同名由县地名办公室改名为汇杨。其土地东与官川连接,南跟郎川交界。西面苏溪为界,北跟清渭街相接,有拖拉机道从派溪进村。位于溪畔,地势平坦,有三星桥建于民国初年。
10三井头行政村
三井头行政村,66户,264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村东南1.5公里,东面与上柏石土地接壤,南面跟官川土地连接,西面与官川土地毗连,北面紧靠苔川村。清世公路从村前经过。全村有耕地116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因村中三口井,故名三井头。村民除从事农耕,也搞抽索粉干副业。近年兴办了采石业。
11苔川行政村
苔川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以东四华里处。座落于枇杷山谷地里,四面环山,风光奇丽。昔象山王同曾有句云:方山一麓,四面环矗,雾气沉浮,烟霞继续,残岑崎岖,石径盘曲,松阴苍苍,禽音喔喔,有薪可樵,有水可灌,有园可蔬,有田可谷,王以优美秀〓的词句描绘了苔川山水的秀丽。
苔川村原名胡苔坑,外地人俗称布袋坑,村民胡姓为主,据《苔川胡氏宗谱》载胡氏祖礼公于元朝至正间避兵乱从龙山北幛迁此招赘于黄家,历时约640余载。
村以门前山为屏,枇杷山作障,出两头塘与山西孔村相连,越南端跟三井头衔接。全村124户,435人,有田221亩,地36亩,山314亩,村民以农为主,兼搞传统抽索粉干的家庭副业。苔川的索粉干远近享有名气。有拖拉机道从三井头进村。
12方山脚行政村
方山脚自然村,41户,168人,位于清溪乡驻地清渭街东面2.5公里,东与白麻塘土地相连,南跟上柏石接壤,西至七星庙,北面方山为障。耕地109亩;以种植稻麦为主。有拖拉机道从清世公路进村。
方山多自然景观,是可以开发的旅游区,居民单姓居多,次为朱姓,宋单星公从永城丛桂坊卜迁于方山之阳建村迄今约600余年历史。村民从事农业,近年兴办了采石业。
13上柏石行政村概况
上柏石行政村,141户,699人。村名以姓陈为主。全村有耕地413亩,位于清溪乡驻地清渭街村东面2.5公里,金华通方岩古道旁,今之清世公路边,有永城—黄冈班车停靠。东与张坑村接壤,南跟溪岸乡下柏石为邻,西与苔川、三井头村交界,北与方山脚村毗连。东北面紧接白麻塘。其地形四面群山环抱。四季常绿,景色秀丽。地势北高南低,坡地多沙土,畈田为水稻土,宜种双季稻和其他农作物,人均耕地五分左右,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庄。村民世代从事农耕,兼搞手工业,解放前以编织草鞋著称。82年以后全村90%青年妇女投入缝纫机绣业。
上柏石村相传为元顺帝年间宋陈亮公十一代孙克志由大雪源迁此定居,建宇于凤娘山山脊,迄今约650余年历史。据传该山岩上有参天古柏数株,先祖即以柏石命名。为与下处(下柏石)有辩,就在柏石前加一“上”家,故叫上柏石。
14张坑行政村
张坑行政村,48户,220人,住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面3.5公里处,在山岙之中,东面顺山后沈为邻,东南面与后沈、下柏石接壤,西北与上柏石、白麻塘毗连,北跟黄岗村连接,耕地11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村庄建石山谷中,村民姓张故叫张坑。有拖拉机道从清世公路进村。
张坑原址在山西孔大山脚,因明时避祸迁至张氏庄园即今张坑村,建村约350年历史。
村民以农耕为主,兼搞抽索面以及从事多种手工业。
15白麻塘行政村
白麻塘行政村,95户,371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面约3公里,辖白麻塘,胡村两个自然村。白麻塘自然村338人,胡村33人。全村耕地201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山地多桑叶、柑桔。
白麻塘居民李姓为主,明英宗年间由雅庄迁居于此,至今约有500年历史。因塘岸多白茅就以塘为名叫白茅塘,后易名为白麻塘。《永康地名志》考不当。胡村村民姓胡故以姓得名。有永冈公路进村。
村民以农耕为主。部分户搞抽索面副业。近年来,从事经商的人较多。.
16黄岗行政村
黄岗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面,方山之东北麓,距乡政府七华里,辖黄岗,大塘下两个自然村。是我乡革命老村之一。
黄岗自然村345户,1320人,居民以胡姓居多大塘下村六户,27人,居民姓朱为主。
一九八六年建有永康—黄冈公路,班车直达。
黄岗行政村东连上胡村,南与张坑村相接,西至方山脚北与前渡金村比连,有良田639亩,旱地69亩,山1495亩,群山环抱,风光秀美,气候温和。
黄岗胡姓自承旺卜居以来约1050多年历史,是我乡有居可考为较古老的村庄之一。黄岗原名鹿岗,俗名黄墙路也要叫黄祥路。大塘下村,原名沱塘下,早年居民姓黄。
村民以务农为主,水田宜种双季稻,旱地宜种植小麦。是我县新桔区,近年来创办了家用电器,水嘴等联户办工厂十几家,是我乡工业比较发达的村庄之一。
17山西行政村
山西行政村位于清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北约2公里,方山之北麓。427户,1670人,居民以胡姓为主,辖山西、山坦两个自然村。东西两条拖拉机道从永唐公路进村。村前溪水长流,村后青松翠绿,田畴肥沃而平坦,东面石柜山与黄冈村作为分水岭,南与山西孔村火烟相连,西面隔溪与荷园村田地相连接,北与下杜曹,前渡金阡陌交通。
解放初期属山西乡,乡政府设此。一九五六年撤山西乡隶属清溪乡,有耕地1150亩,有三渡溪水库东渠和石湖溪可供灌溉。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蚕茧、红糖。近年山地上植桔120余亩7000多株。村民以农耕为主,农闲时部份男劳动力外搞手工业。经济收入以农业为大宗,其它收入为辅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已有少数人办了家庭工厂,开设商店,炼铝灰业正在村中兴起。
山西乃我乡较古老的村庄之一,自宋胡穹公从山西平阳县定居此地,历经数朝约850年之村史;先人为不忘祖地遂取村名为山西。此系山西《胡氏宗谱》记载。
18山西孔行政村
山西孔行政村,103户408人。位于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北约2公里,方山北麓。山西孔原名孔宅,与山西村近邻又在山之西因姓孔故名山西孔。山西孔村自益元公宋建炎间避兵偕四男护从高宗南渡,寓衢而分居永康榉溪,鲁之次子孔能举择居于方山之麓迄今约有750年之历史。清时迁入施姓,现有,孔施,楼应,张周姓氏,东临方山,南与苔川田畈相连,西寺后山为界,北与山西村鸡犬相闻。耕地24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秤钮加工业。
该村产水蜜桃,金针颇有名气,现都已废。有拖拉机道从山西进村。
19荷园行政村
荷园行政村332户,1235人。主要姓氏楼姓,次有陈、何、叶、成、章、卢等,辖荷园、茂西、河头庵三个自然村。位于三渡溪、石湖溪下游平原,距乡政府所在地清渭街北面0.5公里处。以村委会驻地得名。荷园自然村1064人位于三渡、石湖双溪之间,左有荷花池,双流桃花夹岸,风景优美,故村民谓之荷园。右有永东官道穿村而过,今有永康至中山公路从村西北经过。荷园中学设此。楼姓始祖自清渭定居于此约有六百年之历史,据传楼姓之前已有村庄,而先前的姓氏已不存在了。
茂西自然村108人,地处丘陵边缘,系尖山落脉,据清渭《何氏宗谱》记载,古称墓西,相传据歌谣“尖山落脉墓西阳”句取”墓西”为名,后演作茂西。河头庵自然村,原是河头人的坟庵故名河头庵。
荷园行政村东至石湖溪,东北跟山坦、山西为界,南连清渭街、西临三渡溪,西北面跟下位村毗邻,北至西塘畈。全村有水田750多亩,旱地90多亩,共耕地848亩,山200亩,其中茶叶山5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糖蔗、黄瓜、副业以蚕茧,茶叶饲养灰鹅为大宗。其中蚕茧年产量200多担,是1984年全县产茧最多的四个村之一。
20杏里行政村杏里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北0.5公里处的平原上,东与清渭街、荷园村相连,南与清渭街村毗邻,西到大龙山田塘水库,北与江头,柳墅村接壤,村庄东临八雅公路,西濒塘里坑溪.,有长生桥通往柳墅。
218户,897人,村民姓陈,据《永康地名志》载,村名的由来是:“民间歌谣,一枝杏花红十里,状元回家马如飞。”而取杏里。此说有待考证。据《下柏石陈氏宗谱》载800年前陈氏三兄弟陈布、陈希、陈肇分别从石牛卜迁于蕉坑、杏里、柏石定居,而陈亮中状元尚要后200多年,所以此传说尚待考查。
杏里是我乡革命根据地之一杏里村有耕地588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种蔬菜、红糖,三中全会后村中集资与个体先后办起了火腿厂、玻璃纤维厂、沙发厂、软垫家俱厂、火炮厂、索粉干厂等。
21江头行政村
江头行政村,102户,401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北1.5公里,耕地267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种红糖,东与荷园三渡溪隔界,南跟杏里近邻,西面临溪,北与泉头相连,村处溪沿,故名江头,据《邵氏宗谱》载邵祥公元至元年间居双圹,后改名冈川,永康话冈同江同音,冈川后易名为江头,江头村建制距今约700年历史。村民以农耕为主,三中全会后企事业也有发展。
村中居民邵孙两姓,互有联姻,团结互助。
22柳墅行政村
柳墅行政村,辖柳墅、窝罗两个自然村,全村320户1180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北两公里处,东与江头、珠山衔接,南跟杏里派溪相连,西与长恬乡毗邻,北跟珠山雅吕交界。地处丘陵边缘,状若一头昂首啸鸣的骆驼。地势平坦,有拖拉机道由村南穿大陇山背汇合于永唐公路,东北面有塘里坑溪自溪田而下过江头、杏里至汇阳入苏溪,北有普济桥沟通珠山、雅吕,东面有仁安桥通江头、荷园,沿溪二三里夹岸松槐茂盛,四时风光秀丽,有耕地830亩,宜种植稻麦、红糖,山地多茶叶,松杉。
柳墅村约于唐宋时即已建制,据传先前曾有柳家,李宅,童庄三宅,村以柳家别墅为名,有南宋陈亮《永康地景赋》“柳墅风和,梅墩日暖,宜其春也。”句为证。直至明中叶方王姓迁入,柳童李三姓绝迹,而村名仍沿用原名。
窝罗村,距柳墅一华里,地形似荷叶,故写作荷罗、也作河罗、阿罗。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