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溪乡地理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3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清溪乡地理概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地理概述,包含了主要河道、地质、地貌等。
关键词: 象珠镇 清溪乡 地理概述

内容

清溪位于东经120°04′40″,北纬28°59′00″,海拨113米。土地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折合31582亩。有行政村22个,总人口19362人(据1985年统计数字),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920人,除城关镇外,居本县第二位。
  地势 东北部略高,西南部较低平,属低丘冈地。粮(油)、茶、果、杂
  种植区。
  主要河道 苏溪自北而南,贯穿中部。苏溪上游源头三条:河溪(石湖溪中一段)自北从大后乡入境;源出后渠、峡源、横坑合成三渡溪自北南流从珠山乡入境,河溪、三渡溪两支流在寺后山脚汇合,渚成龙山潭,继续南流称苏溪;塘里坑溪自西北从雅吕乡入境,经柳墅而下,在汇杨附近汇入苏溪,流经下山出境。无水力发电资源。
  境内山脉 分二支:一支属龙山(海拨346.9米)系的落脉,延伸在乡东部,山西的石柜山,方山脚的方山,黄冈的黄洋山,驮山,清渭的寺后山(海拨210米)均属此系,主峰方山海拨263米。一支属五指岩山系(主峰海拨712米)余脉,绵连于乡西部,柳墅的岩夫坑、高隐山(310米),派溪的冲山(184米)均属此系。植树以松为主。
  地质 地球地质历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地质年代,约45亿年。在侏罗纪(中生代侏罗纪,约13700万年前)免期,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喷出的大量酸性岩浆覆盖本县,五指岩现仍留有火山通道。永康地境发生北线与南线的两线华夏断裂,两断裂间发生整个板块陷落,形成一地堑式的内陷古湖泊,构成永康盘地雏型,清溪地域适处于北线中南地带。在白垩纪(中生代,约6700万年前),地壳大变动,出现新华夏控制的断陷盆地和洼地,成为陆相沉积岩。至新生代第三纪,由于新构造作用,地体不断抬升,基岩外露,古红土与紫红砂石交错相间,雅湖陈路堂、象珠尖山等地分布着第三纪嵊县组地层的玄武岩。第四纪经受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和湿热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红土砾石层。近万年间,由于苏溪河流改道、扫荡,冲刷地层,冲积物洪积物重新沉积,形成第四纪冲积层,构成苏溪河谷平原。
  地貌 东部属低丘,可发展药材、松、竹、油、茶;中南部属平原,可发展粮、桑、菜;西部属岗地低冈,可发展粮、果、鱼、杂、黄花菜;北部属平畈,可发展粮、杂。
  土壤 东部多红紫砂田,东北部多黄泥土,中南部多泥沙田,北部多泥沙田,西北部多红积泥沙田、泥沙老黄筋泥田,西南部多黄泥沙田。
  地下水资源 东西部属红层孔隙裂隙水,中部南北属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7.5℃。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1℃;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9.5℃;极端最低最高气候为零下8℃和41.7℃。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1450mm之间,干旱多发生于七月至次年二月,以伏旱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9小时,盛夏日照最强,七月份最多,属低丘平原夏冬缺水区,降雨量偏少。河流年迳流深700mm,水面蒸发量在950—1000mm等值线间,蒸发量较大地区之一,干旱指数为0.7,属半湿润地区。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