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1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其他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89-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的习俗,其中包括了尊师、尊长、称呼、分家、挂对联、冲喜、庙会、叫魂、祈雨等。
关键词: 习俗 芙蓉村

内容

尊师 尊师之风由来甚久。明清时代,儿童入学时必跪拜孔子像,并向先生行叩首礼。民国16年(1927)以后,推行国民文明学校,尊师之风仍盛,学生见老师时要行鞠躬礼,道“老师好”。学生家若有喜庆宴会,必请老师赴宴,尊为上宾。解放后,仍尊师重道。“文化大革命”中批孔、批师道尊严,尊师习俗被破坏。80年代重新倡导尊师。
  尊长 明清时期,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不准顶撞。入宴要尊长辈上坐。民国期间仍沿此俗。解放后尊长习俗渐差。除亲属、亲戚外不论年长与年幼,多以老张、老李、小王、小徐等相称或直呼其名,待人接物较为随便。
  称呼 夫妻间少有直呼名字的,同外人交谈时,称夫为“他爸”、称妻为“家里人”或“家里堂客”。解放后,称妻为家属的渐多。称曾祖父为太公、曾祖母为太。祖父为公、祖母为嬷。父为爸、母为妈(读mei)。伯父称大伯、伯母称伯伯娘,叔父称大大、叔母称婶,姑母丈夫称姑夫、姑母称姑娘。外祖父称外公、外祖母称外婆,舅父称舅舅、舅妻称舅姆,表兄弟、表姐妹与亲兄弟、亲姐妹同样称呼。岳父称丈人、岳母称丈母。陌生人相见,老年男子称“老伯伯”、“老人男”,中年男子称大哥,老年妇女称嬷或老大仔(读zai),不能称老大娘。年长者称中青年妇女为大姐、老娜妹,称中青年男子为老兄弟、老弟哥。近年来,陌生人相见,又有称“老板”、“师傅”的。
  分家 父母年迈或亡故后,兄弟分父母遗产,亦称分火。邀请舅父主持。家产按兄弟人数分成若干股(长子多分一些),养子只能享受半股,兄弟和证人(舅父、叔、伯)等在“分契”上签名盖章,各执一份为凭。此俗今犹存。
  挂对联 家有喜庆,亲朋有送对联庆贺之俗。不同的喜庆有不同的挂法,娶媳妇时娘舅对联挂中间,寿庆时女婿对联居中,上樑时朋友对联居中。
  冲喜 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喜事(如娶亲)等举动来驱除邪祟,希望转危为安。建国后此俗渐废。
  庙会 解放前,县内规模较大的庙会有:农历二月初二何家娘娘庙会,四月初八城关周王庙会,七月廿五城关康王庙会,八月廿三关庄桥七老倌庙会,九月廿二球川昼公庙会,十月廿五城隍庙会。解放后,何家娘娘庙会与球川昼公庙会改为物资交流会,其他庙会消失。
  叫魂 属迷信习俗。旧时儿童受惊、受风寒而烦躁不安或嗜睡,认为是丢了魂,便请人于夜晚到村口或路旁、水边烧香纸,高声呼唤孩子名字。然后一人在前,边撒白米边呼唤××归来,一人在后答“归呗,归呗”。如此一路前呼后应来到孩子床前,燃草纸抡三圈,俗传可将孩子的魂叫回,保其平安无事。也有在天井里竖竹竿挂受惊孩子衣服叫魂的。
  祈雨 每逢旱灾,农民结队手持钢叉、三眼铳到县城白龙洞求雨。求雨队伍不戴笠帽,吹牛角号,途中若遇戴笠帽、草帽和撑伞者,即用钢叉挑去。到白龙洞后,焚香祈祷龙王降雨,舀一勺泉水、捉一泥鳅或小虾即原路返回。民国23年(1934)以前,农民求雨要请县官同往。此习俗解放后已废。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