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村庄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06
颗粒名称:
村庄建筑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2
页码:
75-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的村庄建筑,其中包括了古建筑物、民房建设、公房建设等。
关键词:
村庄建筑
芙蓉村
内容
1.古建筑物 本村自王氏始祖王恒始迁,至今已历740年,历史悠久,古建筑较多,具体体现在民居及祠堂建筑上。
本村原有明朝古民居数座,譬如王舍水木、王荣根及王东奎等人家的老屋即为明代建筑。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屋体较矮,立木柱,柱脚以四方形杂木作磉。据传屋矮能避风,杂木磉为防冻裂(因山区水湿重,冬天气温较低,如用石磉有受风化冻裂之虞)。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崇本堂,由明钦差督理抽分兼管河道工部主事马谏题写“崇本堂”匾额。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巧,后经多次重修,风貌犹存。该祠在移民前由一兰溪客商购买,并在诸葛八卦村里用原材料,以原建筑样式进行重建。而位于对坞的“仁本堂”,由于1967年下半年因烘茶籽不慎失火烧毁。
清代古民居仅存四、五座,在移迁前,被东阳横店影视城购买,进行异地原样重建。
2.民房建设 本村房屋大体沿东西向建筑分布,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房屋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上盖瓦片,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2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各家各户都建有楼房,最高的有3层。据统计,在移迁前,全村有305幢楼房,建筑总面积约2593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6平方米;迁入红旗岗移民新区后,共新建楼房402幢,按城镇规划建设,均为砖混结构的2至3层楼房,人均2.5间,计45平方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体现了现代新农村的风貌。
3.公房建设 建国后,村里为增加集体收益,兴建了大量厂房用于办企业,公房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1957年,为创办造纸厂以生产土纸,在茶林桥头建造了6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为创办畜牧场,又于1968年冬建筑了8间共计600多方米的场房,为土木结构。1971年秋,为创办油茶加工厂,又兴建了650平方米石木结构的厂房。
为改善村两委会办公条件,1992年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2002年开始建设芙蓉水库,芙蓉村因此易地新建,并于2005年9月动工建筑新的村两委办公楼,共4层,占地面积为38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总投资达87万余元。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