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生产关系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83
颗粒名称:
(一)、生产关系变革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2
页码:
25-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情况。
关键词:
生产关系
变革
芙蓉村
内容
建国前,本村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没有土地的贫雇农只有向地主、富农租田耕种或为地主打长工,受其剥削。
芙蓉村1949年5月5日解放,于1950年10月开始土地改革,土改工作到1951年4月结束。土改过程分为培训骨干、宣传发动、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分配果实五个阶段。当时芙蓉村人均分地0.612亩,从此,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1952年3月,政府号召村民组织起来生产,成立了互助组。互助组主要是通过临时性或经常性的以工换工,自愿协作生产的形式,以克服劳动力、资金、自然灾害等困难。这对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3年下半年,政府又号召,在完善互助组的前提下进一步组织起来,于1955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采取土地、耕牛、农具折股入社,统一经营,劳动力实行先评定底分(采取死分活记的方式)然后年终按劳按股的分配形式计酬。1954年春,政府又号召加快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速度,但由于时机没成熟,发展过快,违背自愿互利的愿则及客观规律,再加上缺乏办社经验,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开展整社。此时,有些思想不坚定的农民退了社,但同年10月在批判“坚决收缩”方针的同时又掀起了新一轮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土地入社,耕牛、农具折价归集体,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运动,常山县并入衢县,成立红旗人民公社芙蓉大队。人民公社按照“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要求,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方式,用强制手段把户养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并在短期内办起了公共食堂,不准农家自己起火。因吃饭不要钱,造成严重浪费,食堂不堪重负,到1959年上半年,食堂就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农业生产“大呼隆、瞎指挥”,工效低下,因此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当时还盛行“浮夸风”,上报的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甚远。由于粮食奇缺,最终致使公共食堂难以维持,后来落到每人每天不到半斤粮的地步,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严重饥荒。1961年初,开展贯彻中央《六十条》精神,进行生产自救。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即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将土地、农具、耕牛固定到生产队,重划给社员自留地(不超过总面积的5%),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开放农贸市场,从此,农业生产开始出现转机。1964年,农村开展“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运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家庭副业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进行大批判,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1970年恢复由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业生产有所发展。1975年又提出争取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强调“突出政治”忽视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受阻。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1983年9月,恢复乡、镇制,各村随即建立村委会。从此,农业生产走上了正常、稳健的发展轨道,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