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8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18
页码: 25-4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的农业发展,其中包括了生产关系变革、农作物、家畜、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
关键词: 芙蓉村 农业 经济发展

内容

(一)、生产关系变革
  建国前,本村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没有土地的贫雇农只有向地主、富农租田耕种或为地主打长工,受其剥削。
  芙蓉村1949年5月5日解放,于1950年10月开始土地改革,土改工作到1951年4月结束。土改过程分为培训骨干、宣传发动、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分配果实五个阶段。当时芙蓉村人均分地0.612亩,从此,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1952年3月,政府号召村民组织起来生产,成立了互助组。互助组主要是通过临时性或经常性的以工换工,自愿协作生产的形式,以克服劳动力、资金、自然灾害等困难。这对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3年下半年,政府又号召,在完善互助组的前提下进一步组织起来,于1955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采取土地、耕牛、农具折股入社,统一经营,劳动力实行先评定底分(采取死分活记的方式)然后年终按劳按股的分配形式计酬。1954年春,政府又号召加快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速度,但由于时机没成熟,发展过快,违背自愿互利的愿则及客观规律,再加上缺乏办社经验,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开展整社。此时,有些思想不坚定的农民退了社,但同年10月在批判“坚决收缩”方针的同时又掀起了新一轮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土地入社,耕牛、农具折价归集体,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运动,常山县并入衢县,成立红旗人民公社芙蓉大队。人民公社按照“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要求,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方式,用强制手段把户养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并在短期内办起了公共食堂,不准农家自己起火。因吃饭不要钱,造成严重浪费,食堂不堪重负,到1959年上半年,食堂就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农业生产“大呼隆、瞎指挥”,工效低下,因此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当时还盛行“浮夸风”,上报的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甚远。由于粮食奇缺,最终致使公共食堂难以维持,后来落到每人每天不到半斤粮的地步,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严重饥荒。1961年初,开展贯彻中央《六十条》精神,进行生产自救。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即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将土地、农具、耕牛固定到生产队,重划给社员自留地(不超过总面积的5%),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开放农贸市场,从此,农业生产开始出现转机。1964年,农村开展“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运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家庭副业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进行大批判,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1970年恢复由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业生产有所发展。1975年又提出争取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强调“突出政治”忽视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受阻。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1983年9月,恢复乡、镇制,各村随即建立村委会。从此,农业生产走上了正常、稳健的发展轨道,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
  (二)、农作物
  芙蓉村村民历来都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建国初期人均土地为0.612亩,属山地多、水田较少的村庄。
  大部分水田每年只种一熟水稻。每亩单产仅300—400斤。其品种有“黄瓜早”、“大粒红”。这两个品种因生长周期短(属早熟品种),产量虽低,但可用于接荒,因而被村民广泛种植。水利条件好的水田则种产量略高的中晚稻,品种为“乌壳白”、“冬糯谷”等。根据灌溉条件及土壤肥力不同,有的水田可种两熟,甚至三熟不同作物。除种水稻外,有的田冬季还种大麦、小麦、大豆、油菜等。大麦的产量虽低,但端午节前可收割,不会耽误种早稻,又可用于接济荒口。旱地作物品种较多,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蕃薯及少量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衢桔等,近年来,胡柚也有不少农户种植。常种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芋头、冬瓜、南瓜、黄瓜、茄子、辣椒、葱、大蒜、芹菜、芥菜等等。
  水稻
  建国初期,水稻种植还是沿袭民国时期的耕作方法,最好的田一年种三熟,即早稻收割后种玉米或大豆,称二熟;二熟收获后再种大麦为三熟,第三熟收获后又种水稻,如此轮作。但一般的田只能种二熟。当时水稻的品种一般是黄瓜早、大粒红。其每亩单产为300—400市斤之间,另外还种乌壳白、迟红、冬糯等品种。这些品种产量略高,但生长周期较长,只能再种一熟大麦或小麦,不能种三熟。这些品种亩单产量约500市斤左右。1961年,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改良新品种,水稻改种“莲塘早”、“陆财号”、“矮脚南”等品种,每亩单产提高到500—600市斤。1968年以后水稻开始由一熟改成两熟。1978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一熟亩产量可达1000多斤,其后两熟均改种杂交水稻,年均亩产量可达1500市斤以上。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之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
  育秧 俗话说:“生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其意说明稻作收成的好坏与选种育秧的密切关系。选种的方法有片选、穗选两种。1953年起推广筛选。科技组大力推广播种前晒种,用药剂杀菌、催芽等方法。过去育秧都用水秧田。1955年开始改水秧田为半旱秧田,1998年后则全部改为更加省工省时,促高产的旱育秧技术。
  施肥 插秧后塞秧根(土话“塞禾毛”),是传统的施肥方法,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塞秧根用人猪粪肥拌草木灰,有的加进铡碎的鸡毛、猪毛、头发或饼肥,播秧后每丛塞一小块。60年代后,此法渐少直至绝迹。70年代后,改为蘸秧根,即将秧根须上蘸一些钙镁磷肥,此法曾盛行一时,至90年代初渐废。稻田多以红花草、蚕豆、铁豌豆苗作基肥。耕第二遍时撒石灰,促使基肥腐烂,中和酸性,并能除草、除虫。70年代起改用磷酸二氢钾、尿素作根外追肥,也有喷施增产灵、喷施宝等作叶面追肥的。
  灌水 历来采用满灌、串灌方法,部分田稻苗发僵时实行排水搁田。70年代推广“六字灌水法”:浅(浅水插秧)、露(耘头遍田排水露田)、搁(分叶盛期进行搁田)、烤(分叶末期进行烂泥田挖通四沟)、活(孕穗期灌跑马水)、养(田面湿润养田到开镰,晚稻不用)。这样,有利调节稻田水、气、肥、温关系。此法,村民心里有数,看天气预报行事。
  耘田 解放前,多数农户一季稻耘3遍,少数田耘2遍。进入80年代,少数耘3遍,多数耘2遍。90年代后,少数耘2遍,多数耘1遍,少部分1遍不耘。施用尿素等速效化肥,插秧后转青发叶快,很快郁闭,加上撒施除草剂,不耘田杂草也少。撒施除草剂,少耘田,对产量高低的影响尚无定论,但省工则显而易见。
  防治病虫害 推广双季稻后,水稻生长期延长,病虫增多。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矮缩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虫害有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褐稻虱、黑尾叶蝉、蝗虫等,历年来均有程度不等的病虫危害。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防治病虫害:农技部门对虫情及时预报,一面实行防治病虫害示范;二有乡农技员负责技术指导;三有村农科员负责辅导;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供销社及时供应药械。防治病虫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取多种方法防治,这对保证粮食丰收起到很大作用。
  旱地农作物
  大、小麦 解放前,旱地冬季除部分种蚕豆,少量种豌豆外,大部分种大麦,空闲地少。春粮产量低,只占全年产量的10—20%,因而“三荒六竭”(农历三月春粮未上场,六月春粮吃尽,而新谷未收割)是常事,放高利贷者乘机谋取暴利。解放后,60—70年代,各生产队重视粮食生产,除旱地外在水田上种上稻板麦,大、小麦播种面积稍有扩大。80年代后,种大、小麦的渐少。进入90年代,种大、小麦罕见。
  大麦品种有二棱、三棱、六棱;小麦品种有白麦、铁钉头。建国后引入不少新品种:70年代引入的有大麦早熟3号,小麦“浙麦1号”、“万年2号”、“吉林麦”等。80年代引入“802”良种,成为当家品种。
  大、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赤霉病、条纹病虫、粘虫、蚜虫。7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夏季冷浸日晒,播种前用石灰水浸种除菌,基本上达到防治病害目的。粘虫是大、小麦主要害虫,农户及早用农药防治,效果很好。
  大豆 种植历史最久也最普遍。秋大豆多数种在旱地上,立夏前后播种,田塝、塘边全种上。品种多数是颗粒较大的黄豆,近年来,菜豆种植也较广泛。近年来,人们基本上改种以鲜食为主的菜豆,品种主要有“台湾75”、“春丰早”、“日本青”、“辽鲜1号”等等。
  马料豆 俗名撒豆。1973年广种双季稻前,撒播套种于稻田中,成为秋季田中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后因产量不稳不高,且水利条件改善,加上早稻密植难套种,种植面积渐少并消失。
  蚕豆 历来是越冬作物之一。旱地除种大、小麦外种蚕豆。蚕豆适应性广,不用施肥,病虫害较少,收成稳定。浸涨发芽去皮做汤,这是老年人夏天爱吃的菜,村民乐于种植。过去嵌种于稻茬中,刚结荚时翻耕入土当水稻基肥,少量成熟收获后当晚稻秧田。品种有大、小两种。
  豌豆 和蚕豆收种同时,多种在田塝、塘边、路旁、地头。多数鲜吃,少数成熟收获当来年种籽贮存。品种有黄色、青色两种,青色的是早熟品种。
  绿豆 豇豆 多数麦收前套种,少数麦收后种在旱地里。成熟期分批摘取,从前家家户户种一点,今亦如此。绿豆、豇豆易受伏旱、霉雨季节易霉荚,产量不稳,摘取花工多,农户历来种得不多。品种:绿豆有黄、绿两种;豇豆有红、黑两种。
  豆类的病虫害有霉素病、赤褐病、蚜虫、尺螟、豆荚螟、卷叶蛾,地老虎、青虫、潜叶蝇、田鼠等。
  蕃薯 村民种植历史最久,种植面也最广,成为夏秋季主要作物。鲜薯和晒干的薯丝,既可食用,又是养猪的精饲料。解放前,成为贫困户主粮,每年八月吃到次年四月。
  解放前,旱地扦插的红皮白心的“洋蕃薯”,红皮黄心的“土蕃薯”,产量都不高。1955年引进出粉率、晒丝率高,耐贮藏,适应性广,产量高的“胜利百号”。60年代起,“胜利百号”黑斑病逐年增多,但仍多年为当家品种。80年代引进“徐薯18号”良种,“胜利百号”逐渐淘汰。进入90年代,因主粮充足,养猪不多,大批务农劳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蕃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玉米 解放前几乎无人种植。至1958年,农业社为了提高复种指数,相当一部分不宜种双季稻的田皆种上玉米。随着水利工程配套日趋完善,水田秋作种玉米又减少。1985年引进成熟期短,适应性广,产量高的春玉米杂交种“丹玉”,在旱地里连片种植,产量比小麦翻两番。后因花工多,务农劳力少,不能及时播种而逐渐少种。如今种的一般是以鲜食为主,营养价值又高的甜玉米、糯玉米等。
  荞麦 粟谷 历来只有少量种植,通常是因旱不能播种马料豆,天雨后种点荞麦。粟谷(俗称小米),可用来酿制“新酒”。而现今人们所种的荞麦也大都用于酿“荞麦烧”白酒,自饮或作礼品赠人。
  油菜 村民有少量种植,因产量低,日常习惯吃猪油,油菜种植面积不多。解放后,人民政府一再提倡,品种也有改良,各生产队仍然种得不多。近年来,各农户普遍在自留地上种一点,榨菜油自食。
  芝麻 俗称“油麻”,历来嵌种于蕃薯地中间,种在零星小片地上,数量很少。农民种芝麻为春节切芝麻塘当茶点,有的为儿女办婚事用。村民把芝麻看作吉利作物(芝麻开花节节高),每逢喜事必用。品种,解放前以白芝麻为主,今以黑芝麻为主。黑芝麻耐旱、不易倒伏,产量较高,香味也浓。
  花生 历来种植不多,村民种一点,为春节当茶点,或向亲友送礼用。儿女婚嫁时多种一点,从未榨油。
  蔬菜
  因距集镇较远,村民所种蔬菜一般都以自食为主,少数农户将蔬菜送芳村集镇上销售。历年来,村民们种的蔬菜品种繁多。原有蔬菜品种9类30多种。春夏有水白菜、水萝卜、白辣椒、茄子、苦瓜、南瓜、冬瓜、丝瓜、黄瓜、苋菜、空心菜、莙荙、芋艿、豇豆等。秋冬有白菜(上海青、大包菜、甘蓝包、油冬白)、大芥菜、花叶芥、黄芽菜、葱、大蒜、芹菜、菠菜、萝卜、韭菜、红萝卜、竹笋、香椿、荠菜、马兰头、松树蕈、茅草蕈、花菜、胡萝卜等。80年代后的主栽品种有:一代杂交种城青2号大白菜、杭州早油冬、杭州长梗白菜、50天人参萝卜、火车头萝卜、京丰1号包心菜、黄苗包心菜、夏光甘蓝、蔡铺50天花菜、高殿80天花菜、160天花菜、早蕃茄、伏地尖辣椒、吉林辣椒、串地龙辣椒、圆荚矮四季豆、津研2号秋黄瓜、4号黄瓜和圆叶菠菜等。
  胡柚
  据传100多年前,青石镇澄潭村胡家首先栽培,形似柚子,故名胡柚。
  胡柚为柚类与其它柑桔经多代自然杂交而成的群体品种。
  胡柚汁多,酸甜适口,风味别具一格,可食率为68.6%,可溶性固形物11%,每百克含维生素C34.7—42.3毫克、维生素B10.056毫克、维生素B20.026毫克、胡萝卜素1.17—2.07毫克、磷、钾、铁、钙较丰富,具有适应性强、抗寒、耐贮藏、经济寿命长、丰产性能好等特点。
  柑桔
  本村柑桔栽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柑桔。其品种有:衢桔、福桔、椪柑等等。1964年后,引入温州蜜桔、瓯柑、早桔、本地早槾桔等。衢桔、广橙因大小年产量差异悬殊,故逐渐被椪柑和温州蜜桔所取代。
  (三)、家畜
  猪:村民有养猪传统,且历史悠久。俗话说“无豕(猪)不成家”,因此,可以说,从有人居住耕种的同时人们就开始养猪了。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以前,特别是建国前,由于没有化肥,猪粪尿一直是种植业中的当家肥。再加上猪吃百样草,饲料资源丰富(野菜、青草及蕃薯藤、胡萝卜以及各种菜叶等均可作为饲料或鲜吃或熟喂),因此,一直来,养猪是农户普遍重视的副业。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养一两头,甚至更多,饲养总量相当可观。因为这样一来可以“生产”廉价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二则又可以出售增加收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养猪副业逐渐衰退。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人们愈发讲究环境卫生,注重生活质量,人们嫌养猪对环境卫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养猪的农户日益在减少,特别是迁移新居后,几乎无人再养猪了。
  牛:村民养牛并不多,而养的基本上是大水牛,主要用来耕田犁地以提高耕作效率。建国初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是生产队集体饲养,以后则是农户散养。
  水牛饲料丰富,以放养为主,农闲时放在路边、山丘及休耕田地上任其自行啃吃野草,农忙时喂以稻草、马料豆等。
  家禽
  家禽养殖在农村中较为普遍,本村村民也极为钟情。可以说,家庭养鸡、鸭、鹅等比养猪还普遍,村民或单纯养鸡、鸭、鹅等,或鸡、鸭同时混养(建国前及建国初,因人们普遍紧缺粮食,供养家禽的粮食有限,故家禽养殖量不大)。禽蛋既可以做菜或蒸或煮或煎炒均可,特别是荷包蛋还是招待贵客的传统上等美食,又可以出售卖钱补贴家用。人们逢年过节,都有宰杀家禽食用的传统。
  建国前及建国初,粮食紧张,人们养家禽数量不多,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人们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家禽饲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嫌养家禽有碍环境卫生,家禽饲养量又有所减少了。
  (三)、农业机械
  建国前,直至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生产活动中除了人力基本上都是靠水牛或黄牛来耕作。耕田、犁地等都靠牛力,种植、收割都用人工,所用工具为铁制的犁、耙、耖、锄头、田耙、镰刀、打稻机(建国前还有用稻桶通过人力摔打来进行作物脱粒,十分费力)等。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少量使用拖拉机耕田犁地、脱粒机脱粒,机械化作业,非常省工省时,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1世纪初,一种轻便实用的汽油机(汽油和柴油按一定比例调合而成的混合油)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配上打稻机可以代替人力踩踏进行脱粒,配上抽水机可用于灌溉,配上喷雾机又可以进行喷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等等,而且安装、拆卸十分方便、快捷,因此深受人们欢迎。
  近年来,通过土地平整,农业生产中更有利于使用机械化作业。目前,一些规模种植大户已开始用上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了,劳动效率比人力提高了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四)、化肥 农药
  以前,农业生产中施肥以牛栏肥、猪栏肥、人粪尿及其它一些农家肥为主,防治作物害虫则采用人工捕杀,或点灯诱杀,或用竹杆扎上塑料袋捕杀(捕杀稻虱)或直接用手工捕杀,如抓红桔虱(即红腊蚧)、菜叶虫等。
  建国后,化肥、农药逐渐得到使用。化肥方面,先是氨水、母油、石灰氮、硝酸氨等化肥的使用,后来,尿素、碳酸氢氨、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化肥也开始应于农业生产。现如今,人们已广泛使用二元、三元等多元素复合肥以及一些专用复合肥;农药方面,先是六六粉、敌敌涕、杀虫脒、甲胺磷、敌百虫、敌敌畏、叶蝉散等等,后来农药品种越来越多,而人们用的最多则是一些如甲安磷、马拉硫磷(俗称马拉松),水胺硫磷、甲基一六0五、氧化乐果、敌敌畏、杀虫双等常规农药。
  由于甲胺磷、敌敌涕、杀虫脒等农药在使用中具有高毒、高残留且高致癌变而被政府农业部门明令禁止使用,自2003年7月份始,上述一些“三高”农药被全面禁用。如今人们用得都是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但确保作物食用安全,而且使用也安全,以前常出现农民在喷药过程中发生中毒的现象如今几乎没有了。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