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7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8
页码:
9-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宋代至2009年永康市芙蓉村的大事记。
关键词:
芙蓉村
大事记
内容
宋代
宋建隆二年辛酉年(961)王爱清由河南迁衢州常山章舍,为迁常王氏一始祖。
王伟,字世英,登宋咸平二年己亥(999)孙暨榜进士,为章舍显宦之始。
王言,字世则,登天福三年己未(1019)王整榜进士,官至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并载入志。
王介,字中甫,登庆历六年丙戌(1046)贾黯榜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试直言极谏科,曾与苏轼、苏辙等15人同被录用,介公名列贤良第一。官至吏部尚书,延康殿大学士。元祐二年(1087)病故,享年73岁,墓葬芙蓉下庵。
王悆公,字心如,登宋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煇榜进士,仕至直秘阁学士。
王氵允之,王介长子,元丰五年壬戌(1082)登黄裳榜进士。编撰《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官至涣章阁学士。
王汉之,王介三子,字彦昭,号朝宗、默齐,别号石湖居士。宋熙宁六年癸丑(1073)登余中榜进士甲科,官至礼、兵、工部侍郎等职。宣和年间,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后又赠尚书,封信安侯。绍兴二年(1132)11月卒,享年76年,葬抱石庵。
王涣之,王介四子,字彦舟。登元丰二年(1079)己未时彦榜进士甲科。官至吏部侍郎,加宝文阁直学士。宣和六年(1124)病故,享年65年,葬抱石庵。
王沩之,字彦仁,王悆之子,登宋元丰五年(1082)壬戌黄裳榜进士,历任翰林司谏。
王栎,汉之之子,又名巩,字包山宗。登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1118)王昂榜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赠大中大夫,父子同朝为官。
王恒,宋咸淳五年己巳(1269)11月,丞相江万里与恒公游览山川,见芙蓉花盛开,指谓曰:“此处山水明丽,可以卜宅”。恒公遂而由章舍迁此,为芙蓉始迁祖,芙蓉因此而得名。生子二:纪、维,纪公系仁本堂祖,维公系崇本堂祖。
明代
芙蓉村属迁善乡归仁里二十一都裳字庄和衣字庄。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9月钦差督理抽分兼管河道工部主事马谏为“崇本堂”题匾额。民国十五年匾额重制。
清代
清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创建崇本堂义学,设立在王家祠堂内。
宣统己酉年(1909)五月初一,大雷雨,回龙高桥崩,声闻数里。是日巳刻,忽然雾霾四塞,既而桥沦其东,期年全坏。待丁巳六年(1917)冬,回龙桥复告落成,包价银洋三千元,知事赵钲鋐、邑绅周岱宗、汪开丙等,效力募捐。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崇本堂义学改为私立崇本小学。
民国十七年(1928)
王德晋,字新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文学士。民国戊辰年(1928)奉浙江省民政厅第一次县长考试录取甲等第一名,以县长任用分配到温州、永嘉等六县为督察新政实施专员,后任温岭、青田二县县长七年,然后又调任交通部邮储金汇业总局秘书长兼总务处处长,邮电司帮办,中国农民银行专员等职。1979年6月病逝于上海,葬上海公墓。
王德钦,字文彬,号福基,大学学历,毕业于浙江省地方自治修学校(原在杭州市近江)。奉浙江省民政厅委署任开化(黄岩)、常山(白石)二县区长,兼区团长及常山县政府保甲督导员。曾任常山县国民兵团少校总务股长,简易师范总务主任,田赋管理处第一科科长等职。
民国十八年(1929)
属芙蓉乡第八、九保,保以芙蓉街路为界,解放初属芙蓉乡第八村。
民国十九年(1930)是年冬,芙蓉水口宗境庵门前路旁古松枯死。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年春,水口亭旁大松树又死。
民国二十三年(1934)
春月,董日钟(即老李),受闽浙皖特委派遣到本县白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后转至芙蓉、前旺章舍坑及开化舜山等地。与原在芙蓉一带以行医为名与温典云(即老王)秘密组织贫农团,发展地下党员。
九月,由粟裕、寻淮洲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闽北向浙西挺进,部队经过回龙桥时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并打退了敌人,17日时先遣部队经过芙蓉进入遂安(淳安)县境内。
民国二十五年(1936)
9月17日晚,董日钟(又名董炳松),率部队惩处了芙蓉村大土豪王长胖,将其浮财分给穷人。
同年,王朝南任芙蓉乡伪乡长,地方流传一段民谣:“王朝南一张状,李文恺县长坐芙蓉,官司审不清,四面八方抽壮丁”。主要是说地方政府常遭地下党破坏。
民国二十六年(1937)
1月,县长李文恺亲率武装进驻芙蓉村“清剿”(当时驻扎在王长胖家),董、温坚持在坞口的棋盘山英勇抗击,游击队弹尽粮绝,董、温均负重伤相继被捕。
同年,2月17日,温典云被敌人在芙蓉剖腹挖心,枭首示众三天,惨不忍睹,时年34岁。董日钟相继牺牲于常山城郊。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崇本小学改为芙蓉短期小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
短期小学又改称常山县芙蓉乡代用中心学校。1942年7月,因“浙东事变”学校停办,1944年,学校奉命恢复,改称芙蓉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在村西建成“芙蓉亭”一座,砖木瓦结构,长8米、宽3米、高3米。在原乡政府北通往前旺村,建成“横板亭”一座,砖木瓦结构,长9米、宽3.5米、高4米,直到村庄迁移时保存完好。
民国三十六年(1947)
农历六月初七,连降大雨,发生山洪爆发,冲毁良田350亩,倒塌房屋数十间,冲垮堤坝500余米。7月,因山洪爆发将村口的木桥冲毁,接着重修建了一座为5孔29米的木桥。
建国以后
1949年5月5日芙蓉得到正式解放,并在本月底成立了农会。俞那你任农会主任。
1950年5月,王仁河(又名顺和),生于1931年6月,1949年参军入伍,随第35师104团,在四川省江津县剿匪中英勇牺牲,为革命烈士。
下半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芙蓉乡中心国民学校为芙蓉乡中心小学,校址设立在芙蓉村王家崇本堂祠堂内。第一任校长是詹如琪,学员40余名。
10月,土改工作组进驻芙蓉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了一大批地主、恶霸及反革命分子。王朝南是常山县“土改”时第一个被枪决的恶霸地主。
1951年元月,先后有王广诚、王隆德担任村农会主任,王金水任芙蓉村村长。
4月,土改运动结束,11月底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
1953年村成立了农村业余剧团,参加人员有20余人,团长由王隆德担任,王区生任导演。
同年7月1日,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4年元月,我村开始成立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由徐明善担任,成员分别为王金水、吴雨祥、王水莲。
1955年元月,村成立低级社,王金水担任芙蓉村低级社社长。
1956年,芙蓉村由低级社转为高级社,社长是王金水。
1957年,村在茶林桥头创办造纸厂,厂房面积600多平方米,生产土纸。
1958年,高级社改为芙蓉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由王金水担任,其后分别由杨炳福、王朝章担任,直到1984年止,大队创办了畜牧养殖场。
1965年7月,东源桥建成为1孔平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长21.7米,跨径20米,桥宽2.7米,高3.3米。结束了历代村民进出靠木板桥过河的历史。
村建立副业队,主要经营茶叶、花木苗圃、水果、药材、蘑菇等。
同年兴建东山底防洪堤坝,坝长1000米、高2.5米、宽2.8米。
1966年8月,全国各地掀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运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我村相应成立了“红卫兵”及“文革领导小组”(红卫兵归“文革小组”领导),组长由王金水担任。
村利用水力资源,购置了一台12千瓦的水轮泵用于发电,全村从此开始用上了电灯照明,告别了点煤油灯时代。
1967年,村修防洪堤坝1500余米,开垦良田110余亩。
同年,在庵坪建芙蓉小学,占地1000多平方米。
1968年,村购置了1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主要用于解决下半年枯水期水源不足、水位偏低,从而不能正常发电供电的情况。
1968年冬,创办了8间共计600多平方米的畜牧场,场房为土木结构。
1969年,常山至芙蓉简易城乡公路建成,开始通货车。
同年,芙蓉回龙桥一级电站建成。
是年,在庵坪方位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塔基正方形,占地面积50平方米,塔正面用毛主席字体镌刻“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
1969年年底,芙蓉初中开始动工兴建,校址在纪念塔底,砖、瓦、木结构平房二栋,老师宿舍一栋,教室一栋6间。学校初设1—2年级。至1991年教学楼改建成三层楼。1978年开始设立1—3年级。第一任校长由江根福担任,学校总占地面积7亩左右。
1970年至1972年开垦虎形、墓旺、后地山坪、杨公庙后、纪念塔五处荒山,共开垦荒山100余亩,用作种植茶叶。
1971年,村建氨水池6个,总存容量130立方米。
秋季,在吉善屋后创办油茶加工厂,面积650平方米,为石木结构。
1972年,村购置日产“K850型”手扶拖拉机两辆,主要用于农业耕作,兼搞运输(当时村成立了运输队)。
1973年,芙蓉大队干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干部群众热火朝天地奋战在农田改造第一线上。
1976年1月8日,深受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逝世,全村干部群众自发地佩戴黑纱、百花,表示沉痛的悼念。
9月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逝世。全村人民设灵堂、献花圈、佩带黑纱,白花,表示沉痛哀悼。在追悼会上有的热泪盈眶,有的失声痛哭。
冬,申报接用国家电网,改善全村照明条件。
1980年,芙蓉大队创办了茶叶加工厂,厂房为建筑面积达350余平方米的平房。
1986年,王辉平被中共常山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4年,村修建了一条通村大道,实施了路面拓宽工程。
同年10月,村成立老年协会,会长王广诚,副会长王金水,其他协会负责成员12人。
1999年5月5日,芙蓉初中数十名初三学生乘一辆中巴车赴常山三中(芳村)参加体育加试,在常新线长厅岭路段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29名学生,1名教师不幸遇难。(其中芙蓉村学生5名,分别是徐碧霞、肖丽丽、王美丽、王欢燕、王苏亚)
5月底,村支部书记王辉平在“5.5重特大交通事故”抢救中表现突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2001年,常山至芙蓉县乡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完工,全线通车。
2002年4月18日,常山县民心工程—芙蓉水库建设动工,库内芙蓉、坞口、前旺三个村村民根据县移民迁置办统一安排,开始进行移民搬迁,于2004年5月底全部移迁完毕。我村总移迁户共402户,人口1350人。(当时移迁到红旗岗时,先住帐篷,再建房屋)。
7月,县教育局成立了芙蓉小学搬迁领导小组,对学生教师分流做了具体部署。在校领导和教师的同心协力下400多名学生分流到红旗岗小学、芳村中心小学及本乡修书、金川、半源、对坞4所小学就读。芙蓉小学迁址修书小学,2006年下半年芙蓉、坞口、前旺的小学学生全部就读于球川小学。
2003年5月,全国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疫。随即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疫情到处扩散传染,对外来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禁止入村,在村口设卡检查,并安排24小时轮流值班,芙蓉村及本县内无一例疑似病发生。
2004年,芙蓉村其中有12户移迁到常山县新都办事处落户,11户移迁到芳村镇落户。
2005年9月,村委办公楼动工兴建,次年4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共四层,占地面积为38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34余平方米,总投资达87万多元。
12月,芙蓉村被评为“衢州市特色文化村”。
同年底,球川中心小学教学楼竣工。
2006年3月,村支书王辉平被衢州市委、市政府授于“衢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同年上半年,村投资了43万余元浇筑了村民住宅区区间道路(红军路、英杰路、红旗路、红豆路)。
10月,乡(镇)合并,原芙蓉乡管辖的其他村分别划到新桥、新昌、芳村三个乡(镇)管辖。
同年,在宁波办厂的本村方小丽女士投资3万余元为家乡英杰路安装上路灯及广告牌灯。
12月,村支书王辉平当选常山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完成村民住宅区区间绿化工程。
2008年元月,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县地区遭遇百年未遇的冰冻雪灾。我县范围内也连降几天大雪和冻雨,造成全县交通中断,村山林中400余亩的毛竹、树木大量被压断。
2009年2月,我村龙灯(板龙长104米,共76节)参加2009年县“金牛贺岁龙腾常山”元宵舞龙灯表演活动,荣获二等奖。
4月,村两委组织成立《芙蓉村志》编纂委员会。
5月,村民主任王金法、支委王建庆承包192亩土地作为种植山葛基地。
9月,村两委会成立招商组,前往宁波考察招商,成功引进中性笔来料加工项目,现落户在村委大楼内
10月,共有6户村民以专业户形式种植金针菇食用菌共12万袋。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