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芙蓉村落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71
颗粒名称:
芙蓉村落概况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
页码:
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村落的概况,芙蓉村原址位于县城东北部,芙蓉乡中部,东临坞口村,南接对坞村,西交前旺村,北与东岭村接壤,距县城34公里,原芙蓉乡政府驻地,常新公路在村前通过,每天上、下午各有两趟班车经过村庄,交通条件一般。
关键词:
芙蓉村
概况
发展
内容
芙蓉村原址位于县城东北部,芙蓉乡中部,东临坞口村,南接对坞村,西交前旺村,北与东岭村接壤,距县城34公里,原芙蓉乡政府驻地,常新公路在村前通过,每天上、下午各有两趟班车经过村庄,交通条件一般。现址在县城西部,球川镇政府东南150米处,属红旗岗移民新区,白天每隔15分钟即有公交车经过本村,村民日常进出乘车极为方便,交通十分便捷,已彻底告别了往日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旧面貌。
明、清时原芙蓉村属迁善乡归仁里二十一都裳字庄和衣字庄,1929年后属芙蓉乡八保,建国初属芙蓉乡八村,1955年1月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建芙蓉高级社,1958年改为芙蓉生产队,1961年改称芙蓉大队,下辖6个生产小队,1983年改为芙蓉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属芙蓉乡管辖。据《龙川王氏宗谱》(1944年版)载:王恒于宋咸淳五年(1269)与丞相江万里游览山川,见村处盛长木芙蓉之溪岸上,遂爱其山明水秀,由前旺村章舍迁此居住繁衍生息,至今已历28代约740年的历史。村也由此而得名“芙蓉”。
2002年因建民心工程——芙蓉水库,芙蓉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搬迁至红旗岗移民新区,归球川镇管辖。为不忘故里,仍沿用原村名。
芙蓉村原是个多山地少耕地的偏僻山村,耕地总面积才504亩,山地面积却有15200亩。耕地以种水稻为主,兼种小麦、油菜等;山地主产油茶、毛竹、杉木、茶叶等。
原村址居群山环抱之中,有总长达1000米、宽4.5米的进村公路与外界相联。村庄东、西两侧分别有东源溪、芙蓉溪绕村而流,出村南汇合一处,流入芳村溪,两溪汇合处上架茶岭桥(原桥宽2.5米,后拓宽成4.5米),供人们日常进出通行。山间青松翠竹应有尽有,小桥流水人家别具风情,环境幽雅清新宜人。但因建“民心工程”之需,为顾全大局,豁达的芙蓉人毅然搬离世居家园为其让道,深受世人赞许。
建国前,芙蓉村人们生活较贫苦。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但近年来,由于本村地处山区,除了靠山吃山外,山里并没有其它的发展优势,所以较之于大山之外的其它村庄,芙蓉村的发展脚步渐渐地显得有点滞后了。2002年,借助建设芙蓉水库之良机,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适时推行下山脱贫之举,以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广大村民勇敢走出大山去开创新天地。广大村民积极响应,纷纷在红旗岗移民区里安了新家,芙蓉村从此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迁移新址后,村容村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住房条件已彻底改观,原先多为泥瓦结构的旧式房,现如今均为规划整齐、建筑样式新颖的现代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也从当初的不足12平方米,一下子猛增至45平方米。其次,交通条件也已今非昔比。杭金衢高速公路、320国道及城乡公路纵横交错,已俨然织成了一张现代“交通网”,客货运输方便快捷。
村现有402户,共计1445人,其中以王姓为主,约占全村人口90%以上,其他还有徐、李、张、朱、冯、俞、邵、方等30余姓氏族民共同和睦相处(原芙蓉村尚有极少数村民另迁居芳村镇及新都工业园区,不在上述统计数据之内)。由于生活的改善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村民寿命越来越长,现村有70岁以上老人60余名,其中80岁以上的有20名,90岁以上的有2名。
自1991年开始,本村有1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创业。他们主要在杭州、温州等市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据2008年粗略统计,去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年总收入约200万元。像村民王子华已成为本村创业致富的典型了。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