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考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1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林业
分类号: F326.2;F327.55
页数: 7
页码: 9-15
摘要: 本文记述的上考村农林业、土地所有制的变革、耕作制度的改革、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等情况。
关键词: 上考村 农业 林业

内容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在解放前,土地大部份被小数人占有。1951年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开大小会议宣传土改意义,大讲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反霸斗争,提高广大农民的觉悟。然后进行定成份,按土地改革法,当时所定的成份分为雇农、贫农、小土地出租者、富农、地主、地主兼工商业、工商业兼地主、恶霸地主和个人地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或靠雇工种植,过着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富农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小部份土地出租,自己参加一定数量的劳动,雇佣小量的长短工,小土地出租者,自己参加劳动,而土地不多,因缺乏劳力,出租小量土地;中农、分富裕中农、中农、佃中农,富裕中农不仅有自给自足的土地,而且有相应的生产工具,自己常年劳动;中农、即占有的土地与生产工具均次于富裕中农,但生活能自给自足;佃中农自己占有一部份土地,而且需要租种地主或常产的土地,才能维持生活;贫农,是农村中人数最多的阶层,约占农民总数的80%,自己占有极少的土地,大多数靠租佃或打短工、季节工谋生,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雇农,自己完全没有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靠打长工或季节工过活。
  土地改革是没收地主和富农出租部份的土地,征收常产田,平均分给雇农、贫农、佃中农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1951年政府还发给土地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1953年开始,农民自发的组织互助组,互助组又分季节性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所谓季节性互助组,是生产忙季工换工互助;常年互助组,即由几户、十几户农民常年工换工互助。这个阶段的土地是私有制。这样一来,消灭了剥削,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心耕种,但农民每年必需向国家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业税、统购粮,亦称爱国粮。从此农民可谓安居乐业了。
  1954年,由徐美杰等几十户组织了一个互助组,到1955年,在这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政策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农民土地入股分红,大型农具也普遍入股,这时的土地是半私有制。
  1955年冬,本村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为“群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了土地分红的股份,土地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1958年人民公社化,由几个乡组成一个人民公社,称为“东方红人民公社”,下设大队、生产队、土地分给各生产队经营。1959年乡一级改为管理区,村设大队、下设生产队,后管理区称为人民公社,这是基层政权机关,是农、工、商一体的组织机构,这段时期的土地为公社集体所有制。
  1983年,实行改革开放,农业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户耕种,土地仍是集体所有制。由于生产关系的改革,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节 耕作制度的改革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农业都是实行传统的耕作制度,“草子或麦——早中稻——秋玉米、田豆或马料豆”。解放前,佃农在早中稻收割后,稻谷几乎全部交租,只留秋作,水利条件差,靠天种田,大旱之年连租也交不出,佃农所得甚少。
  解放后,共产党十分重视农业,领导农民,改单熟为多熟,改单季为双季。改低产为高产,推广矮杆良种化。1960年后,推行新三熟制,即麦——早稻——晚稻。全面的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亩产上了纲要。(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那时粮食亩产要800斤)。
  1970年又实行新老三熟并举,推广小麦矮杆良种化。
  1975年以后晚稻普及杂交化,产量高,米质好。减少了玉米种植,粮食取得了突破性增产。
  第三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自合作化以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十分重视,领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专业农技人员,大小会宣讲,利用广播宣传指导,健全科技组织,经常进行培训,各种作物栽培知识,不断深入人心,农民懂得了科学是生产力。种植技术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提高产量。在县科委的指导下、镇科委对粮油生产也成立科协,村设农科员、农科户,经常参加学习培训,回村指导生产。
  在品种与技术上不断改进,一改高杆为矮杆,从50年代的三百粒到珍珠矮;二改低产到高产,从50年代的莲塘早、陆财号、矮南特到广陆矮、先锋、原丰早、二九丰;三改劣质米为优质米,到90年代普遍推行了早稻以珍优48-2、陆青早当家;中熟以浙733、舟优963当家;晚稻、淘汰了猪毛簇、10509、晚籼9号、农垦58、新太湖青,还有京引15、晚梗东方红、农垦6号。80年代后熟进入杂交化。以汕优46、Ⅱ优92当家,搭配汕优10号、汕优36号。糯稻以八宝糯、绍糯86当家。粮食出现大幅度增产,上考跃上了亩产吨粮村。
  近些年化肥生产发展很快,逐年满足供应,氮素化肥有尿素、硫酸氨,在60—70年代有氨水,石灰氮;含磷的有磷肥,过磷酸钙;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还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复合肥。
  70年代后推行以磷增氮,效果显著。使绿肥产量提高几倍。
  解放前靠天种田,除旱、涝自然灾害外,病虫为害也往往造成颗粒无收,在50年代农药还很少,政府动员农民,采螟卵、点螟蛾灯、田岸三面光,挖稻根,进行农业防治。60年代后,使用有机氯、有机汞、有机氮。现在大量供应高效低毒的新农药,为减少害虫抗性,药厂不断研制出新产品,给农业生产作了有力的保证。
  第四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70年代,我村购进了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三台,除小数山沿高田外,一改过去用牛耕田的传统,耕牛——“农家劳动大将军”被淘汰了,耖、犁、耙也无用了,实现了耕田不用牛,翻耕速度提高了十几倍。
  过去抗旱用水车,有八尺车、丈车、丈二车、丈四车、丈六车、丈八车(后二种均为三人踏的车),车水既劳累又费时。80年代相继使用了电动、机动抽水机。打稻、过去用稻桶、插上稻簟,以防谷外出,稻桶里放上稻桶梯,一把一把地打,一人一天只收三担谷。公社化后,普遍推行了脚踏打稻机,工效提高了二、三倍。80年代后,农民逐渐购买了柴油机和电动脱粒机,这样在收割工具上迈进了一步。
  过去农民运输靠肩挑,解放初也很少农户有手推车,合作化后,逐年增多,成了车子化。70年起,运输、主要用拖拉机,现全村有拖拉机10辆,汽车一辆。80年代后期我村建好了环村公路,汽车运输也很方便。
  第五节 发展柑桔、小水果生产
  在70年代后期,柑桔生产各生产队、农户都有小量种植,到1981年,大田联产承包后,各农户在田头地角、山沿、田岸、大量种植李、桔、大后山背,仰天饭井,石鼓山后、长塔等村原种茶、桑的大片大片荒地,约40多亩,划块承包给农户种植以柑桔为主的小水果,承包期为十五年,期满后,果园内所有果树归村集体所有,现全村已年产柑桔6万多公斤。
  李,均以户种,种植果苗近几年正是产果的当年树,正常年景年产李约7万公斤。每年有东阳、临海等地果脯厂为本地收购,成熟的青李。
  第六节 葡萄生产的兴起
  葡萄是公元前130年(汉元光二年)张骞出使西城时,带回我国植于长城一带的,开始以水果直接食用,后来才做酿酒原料。唐朝年间饮葡萄酒成为民间乐处之一。明清年间,河北逐鹿暖泉附近的沙营村的葡萄成了敬奉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珍果。近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葡萄生产越显重要。既是工业原料,又可生食,还可药用。它是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寿命长、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用途广的浆果。含糖量占10—25%,果酸0.5—1.5%,蛋白质0.15—0.9%及含钾、钙、硫、铁各种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B2、P、PP等。对防治恶血性贫血,脑溢血、降低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有一定药用价值。葡萄内含烟酸和肌醇能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解放前后,我村没有种植,一九八七年,永康县委副书记毛光烈来唐先号召,建立葡萄基地500亩,当时规划上考种100亩,当时农民思想未认识,报了90亩,只种了30亩,十年来由于种植技术的引进与提高,管理方法的改进。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不断提高,显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事实教育和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现全村已发展到近百亩。
  第七节 上考土特产——红糖
  糖是人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调味佳品。上考红糖色美,味香甜。上市特别好出手,上考种糖,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产糖区。永康山歌里有“上考、龙山出沙糖”之说。解放前,家家户户种糖,合作化以后,以生产队种植为主,各农户也都有种植,面积较大。在70年代高峰期,全村年产糖10多万斤,销往永康、东阳、缙云、武义各地,是上考有名的土特产。
  制糖,在过去一直来用木制糖车,用牛力绞糖,煎糖的灶的三角形的三眼灶,用柴架烧。全村过去最多时一年竖五具糖车。绞糖期间,村中劳力基本上投入剥糖,绞糖工作。一天一具糖车,出糖四百来斤,费力又费时。在1970年村办起了轧糖厂。在后坟山背造了厂房,买了10吨轧糖机一台,用十二马力的柴油机带动,出糖速度提高十倍。煎糖的柴,可用糖叶、麦杆、毛柴等物。晚上用摩擦机发电,供厂内照明,制糖设备有较大改善,在70年代初,我村通电后,就用电力轧糖。
  1985年原老厂房桁、椽已霉烂,面积小、结构不好,故拆掉重建,新厂房,一、宽敞明亮,雨天室内放柴、打糖可安然操作;二、糖水自流,不需动力,糖水经过蓄水池,可直接入锅内;三、灶房坚固,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屋架为大、小两层结构人字架,通风透气好,防腐新型的灶房。并建有机房和五间宽大的柴房,为种糖提供了较好的制糖设备。可日产红糖2000多公斤。
  近几年来,市场价格受白糖冲击,红糖销价不扬,徘徊在2.10元—2.60元之间,种糖面积逐年减少。全村种多的年份,一台轧糖机需轧60来天,近几年只需十几天。
  第八节 山林建设
  本村共有山1642亩,合作化期间统一归村集中管理,属集体所有,村设护林委员会,每年有专人看管山林,订有封山护林公约,管理很严格。绿化山林成绩较大。1959—1960年,大办钢铁,为满足供应小高炉炼铁,与各村镇一样,各条山坑均建起炭窑,所有树木砍成烧乌炭用。从1961年开始,上考村与各地一样,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大部山是飞子成林,其余为人工育苗栽植,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管理,现已绿树成荫。山上有小量杂木,大部份是马尾松。1984—1985年,把村集体所有山、留641亩村集体管理外,将1001亩分为自留山、责任山,按各生产队人口分到户管理。
  集体管理的山有塔山,石鼓山、后立塘坑、石光山坑、楼梯畈坑、里龙坑、缸窑坑、青柴坑。
  自留山即鹅毛山、小山、完坑、老虎洞口、灵岩坑口。
  责任山是:灵岩坑、八力、蚊虫坑、小蚊虫坑。
  各户在责任山上砍柴,由村归定,三年一次,统一时间砍柴,叫“开山”。户需用木材,不论择伐、简伐,均需向村委申请,交纳护林费、然后统一时间砍伐。

知识出处

上考村志

《上考村志》

本书记述的上考村史诗纪略、概论、历史自然灾害、村级组织、农林业、养殖业、医疗卫生、交通邮电、文化教育、人物、诗文辑存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上考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