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名胜古迹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桥下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195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名胜古迹文物
分类号: K928.705.5;K875.2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小崆峒,位桥下村西崆峒山上。高丈许,深、宽各4丈。林木荫森,清净幽雅,为读书良所。宋曾建龙川书院于洞前,三间两厢,曾是陈亮、朱熹讲学之所。明朱彦宗、朱彦霖重建,招朱、陈等子弟入学,名儒辈出;亦明名儒匏庵留恋之所,今存遗址。陈亮墓,俗称状元坟,位马铺山麓。明万历壬寅年重建,墓碑上书“宋状元龙川陈公之墓。”1966年“文化大革命”间毁,今拟重修。村在桥下,为本村得名之缘由,原为单孔弧形拱桥,称为龙川古桥。毁后改建为回龙桥。桥下四方建有古亭、古桥,称胜迹。原有竹园,名金竹园。继塘公朱俊,其婿系明兵部主事石门应典,送来寿序锦屏一幅。每年冬至祭祀时,摆供正厅,供子孙鉴赏,为桥下珍贵文物。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物 桥下村

内容

小崆峒
  小崆峒,位桥下村西崆峒山上。高丈许,深、宽各4丈。林木荫森,清净幽雅,为读书良所。宋曾建龙川书院于洞前,三间两厢,曾是陈亮、朱熹讲学之所。明朱彦宗、朱彦霖重建,招朱、陈等子弟入学,名儒辈出;亦明名儒匏庵留恋之所,今存遗址。
  陈亮墓
  陈亮墓,俗称状元坟,位马铺山麓。前平畴宽广,有高土墩,名曰香案;面对笔架山,左有黄阳伞(山名),溪旁有状元印(石名,今毁)。背山绕水,气象万千;林木葱茏,风光秀丽。明万历壬寅年重建,墓碑上书“宋状元龙川陈公之墓。”墓前面石上书有“书上中兴,天主大地”八个大字。1966年“文化大革命”间毁,今拟重修。
  普明寺
  普明寺,俗称龙窟寺,始建于梁大同(535—545)年间,一说唐咸通(860—870)年间,位桥下村北之凤凰山麓。宋陈亮曾肄业发迹于普明寺精舍。殿宇设大雄宝殿、朝厅,两厢僧房连接,为明桥下朱云溪施舍田、地、山、塘百亩修建。后明、清间几度兴衰。1966年“文化大革命”间拆废,今为开辟旅游景点,拟重建。
  龙窟桥
  龙窟桥,位村北狭水弄峡龙舌岩口,通往龙窟寺。村在桥下,为本村得名之缘由,原为单孔弧形拱桥,称为龙川古桥。毁后改建为回龙桥。桥长约六丈,设四礅五洞,上铺石板三,为平板长桥。建太平水库时拆废,今改建为钢筋水泥两涵洞桥。
  古亭桥
  桥下四方建有古亭、古桥,称胜迹。后因建有公路或水库而荒废。
  东有东镇亭,跨华溪建有共济桥,因位千六溪滩而别名千六桥。为古通往西溪、棠溪、磐安、仙居之大道。亭在1960年后毁,桥已改建为新桥。
  南有南镇亭,跨九尺圳建有南镇桥。为古通往古山、县城要道。今亭、桥均无损。
  西有西镇亭,跨龙川建有太平桥,位旧太平桥村,为古通往太平、金华的大道,建太平水库时沉没。
  北有北镇亭,位状元石印①脚,跨龙川建有金竹桥,位祖处北。为古通往四路、东阳、杭州之要道。亭在建水库后毁,桥犹存。
  中有中正亭,位村东之东永公路旁。1986年,拓宽水泥公路后重建,今完好无损。
  前卢
  前卢,为桥下村始祖朱真于宋景定元年(1260)由东阳迁往永康之落脚村名,位今桥下村之东北面。村坐地名三脚蟾之谷间,因又名蟾卢。面东朝向,前为田野。今遗址已难寻觅。
  祖处
  祖处,位今村东北面,尚存遗址。为元朝朱孟莹(1315—1362)由前卢始迁龙川之西的祖居住处,后遂繁衍成今桥下村。原有竹园,名金竹园。
  大宗祠
  桥下朱氏宗祠,位村东北部。明洪武十九年(1386),朱云溪创建宗祠于金竹园。宏治、康熙、嘉庆间曾扩建或重修。至清宣统三年(1911)才修成今貌。台门、后寝均为排九结构,中厅为五间排列;两边各有十间厢房连接。北侧另建厨屋十余间。入台门建有歌台舞榭,院植桂树。中厅悬堂匾,号曰“叙伦堂”。后寝及厢间供奉列祖列宗神主。祠前有田呈半圆形,称“月田”,岸城植之以柏。整个结构,恢宏壮观,设计奇特,为县内少见。但今多有损毁。
  资善堂
  明初,上祖仁常朱庆公称善人,欲为子孙取资不尽之计,意莫若善,因建资善堂于村中,后在明万历间毁于火,清同治壬戌燹于兵,同治五年丙寅(1856)由仁常会同仲、季两房出资重新落成大厅。原其址而壮其观,前临华溪水,后依崆峒山。光绪卅一
  ①石印毁于60年代
  年乙巳(1905)重造大厅,越三年,堂前又创建水阁楼。
  大厅资善堂占地2865平方米,分台门、大厅、堂屋三重,设棚头均三间结构。正门上书“槐里世家”,大厅悬匾“资善堂”。两边连接厢房计52间,每隔数间即建有防火棚头;南厢通往“三槐堂”,北厢通往“三芝堂”,足不踏湿。大厅明堂占地580平方米,平正宽广,旧社会供作演戏、团灯、迎案、设市场所。堂前有占地12亩的宅口塘,状若鱼形,头尾分明;岸称塘城,为龟、蛇守门形象,称胜迹。其结构之完整,设计之严谨,规模之恢宏,气派之壮观,为县内所罕见。
  寿序锦屏
  继塘公朱俊,其婿系明兵部主事石门应典,送来寿序锦屏一幅。屏高2米余,宽约60—70厘米,共8折。屏双面,一面以金粉书寿序,一面绘以山水仕女,均出京师名家之手,精美至极。每年冬至祭祀时,摆供正厅,供子孙鉴赏,为桥下珍贵文物。50年代文工团演戏时作道具遗失。

知识出处

桥下村志

《桥下村志》

本书分为村域、经济、文化、社会、艺文、人物六篇二十一章,记载了桥下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建置、人口姓氏、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发展概况,反映了桥下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桥下村
相关地名
普明寺
相关地名
前卢
相关地名
祖处
相关地名
大宗祠
相关地名
资善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陈亮墓
相关作品
龙窟桥
相关作品
古亭桥
相关作品
寿序锦屏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小崆峒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