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桥下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17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栽培技术
分类号:
F323.3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时期至1992年浙江省永康市桥下村栽培技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农业经济
桥下村
内容
一、水稻
1、育秧:民国时期是“清明料谷子,立夏开秧门”,播撒水秧。建国后,晒谷种提前,药剂浸种,温汤催芽后播撒,并改水秧为半旱秧田,稀播壮秧,1983年早稻还推广地膜覆盖育秧,杂交晚稻采取旱播,更或两段育秧促发稞。
2,稻秧:传统是拔秧缚棵插秧,行距尺余。建国后推广小株密植,多为7寸计方。1967年推广小苗带土移栽。
3、肥水管理:水稻来历满水灌溉至成熟。插秧后用人尿拌草木灰塞秧根。1960年后提倡以“蘸秧根”代替种下脚。在水浆管理上,进行深水护苗,浅水发稞,烤田控蘖,寸水保胎等。1980年后更提倡青稻秆还田,保持地力。
4、除草:过去耘田、涂田各两次以松土、除杂草。解放后曾提倡“摸田”除草,近年还采用化学除草剂,如双黄隆、农得丰、盖草能、草干宁等等,效果显著。
5、种籽:建国前水稻良种主要是长秆三百粒,其次是细叶青、早白禾、江山早、子孙谷及红壳糯、八月糯等。直到60年代以后,才推广三九九、莲塘早、陆才号;为防倒伏又推广南特号、广陆矮、珍珠矮、二九青等。晚稻品种先是猪毛簇、农垦58、新太湖青、农虎6号;80年代更推广杂交晚稻汕优63、威优64、协优10、汕优6号,90年代又推广杂交早稻威优48—2、汕优48—2、珍优48—2,扩大种植陆青早、浙733、加籼758等。
二、大小麦
传统种麦都用狭畦点播,60年代改为条播、撒播。70年代改4尺狭畦为6—8尺的宽幅,以提高土地利用率。90年代推广稻板麦,不需翻耕,宽幅开沟为畦,撒播大小麦后,喷施除草剂,不需中耕,同样达到增产效果。
60年代起,重视良种推广。大麦有矮白洋、早六棱等。小麦引种九0八等;为防倒伏,90年代还引种钱江2号,具有早熟、高产、抗病等优点。
三、玉米
玉米是旧社会农家的秋粮作物。传统采取点播种植。解放后曾采取“营养钵”育苗移栽,人工援粉,隔行去雄,重施贡蒲肥等科学技术,大大促进产量的提高。
传统玉米品种有大粒黄、瞎眼、小粒黄。7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浙单一号、旅曲、丹玉、甜玉等。80年代推广杂交晚稻后,秋玉米的种植已大为减少。
四、肥料施用
旧社会农户对农作物肥料的施用以农家肥为主,如人粪尿、栏肥、焦泥灰、垃圾、塘泥、绿肥等,也有施用桐饼、菜饼等,施用肥田粉的甚少。
建国后才逐渐开始使用氨、磷、钾等化学肥料。重视氮肥如尿素、碳氨、氨水等的施用外,更注意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及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复合肥等磷钾肥的配合使用,大大起到粮食增产的效果。
五、植保
旧社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未能引起农家的重视。主要土农药是雷公藤、黄牯牛花、石灰、烟梗、桐油等。
建国后十分重视植保工作,本地区水稻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白穗病、菌核病和螟虫、稻茧马、稻飞虱、稻叶蝉、稻苞虫等;麦类有黑穗病、赤霉病、蚜虫等。在50年代提倡点螟蛾灯、摘螟卵、冬挖稻茬,田岸三面光;60年代利用喷雾器转入化学农药的喷施。杀菌剂有西力生、硫酸铜、稻脚青、稻瘟净、井岗霉素、托布津等;杀虫剂有六六六、二二三、敌百虫、乐果、杀螟松、甲胺磷、杀虫双、叶蝉散、稻虫净、敌敌畏等。
杂草的生长对农作物的生长损害很大。主要杂草除稗草外,还有鸭舌草、鹅草、三棱草、连荠、牛毛毡等,过去只采用拔除手段,到80年代才开始使用除草剂,取得良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桥下村志》
本书分为村域、经济、文化、社会、艺文、人物六篇二十一章,记载了桥下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建置、人口姓氏、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发展概况,反映了桥下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桥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