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五指岩前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0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嫁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五指岩前村的婚嫁民情习俗情况。
关键词:
五指
岩前村
民情习俗
婚嫁
内容
旧时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男女双方互不相识而成亲,有的作金钱买卖。夫妻一旦感情破裂,男方仅一纸“休书”即可遗弃女方。男子入赘女家,俗称“招赘”或“进舍”。男女双方家庭同意,由男方抱养幼女,长大为媳,称“童养媳”。男方年幼,女方年龄又远大于男方成亲者,过门女子称“等郎媳”或叫“毛头花姐”。寡妇再嫁,须守孝三年期满。改嫁时随带前夫子女,贬称“拖油瓶”。娶妻不育无嗣,可出钱典租人妻生育,商定期限,期满解除,谓之“典妻”。女子订婚后,婚期未到,而未婚夫病卒,女子即抱亡夫木主举行婚礼,一生守寡者,称“抱主成亲”。也有子,女未成婚配夭折,做父母的觅已死之男、女为婿,为媳,亦行媒妁婚礼之序,合墓殡葬。称“冥婚”。
婚嫁旧礼仪繁琐,从提婚“说亲”到婚后“回门”,一般有以下程序:
先由男方托媒,探得女方年庚八字,男方算命“卜吉”,如无“冲克”,媒妁乃携男方八字(用红纸书写)及礼品去女方“换日子”。双方认为相配,则由媒妁带礼品、聘金、衣料、首饰、庚帖送往女方,谓“担聘”。女方收下庚帖、礼品,回送鞋帽、庚帖、正式宣告结成姻亲。男方再择定迎亲日子,书红纸上,托媒人送到女方,让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在迎娶前一天或二天,男方送牲畜,馒头、糕、酒等礼物到女方家,运回嫁奁,叫“发箱”。迎娶之日,男方备花轿一顶,小轿三顶(二顶媒人坐,一顶大舅坐),抬至女家,女方设宴请来宾及新娘之亲友。席散,由儿孙绕膝之“全福人”或新娘之兄长,抱新娘上轿。新娘之母及女长辈,手持红烛,站于高楼,歌祝吉词。轿至男方家,由两老妪,送鸡子(蛋)茶给新娘吃,表示“结子”之意。然后挽出,用布袋铺地,新娘从布袋上走至香案前,行拜堂礼。礼毕,新娘进新房,由“全福太太”代除头巾,重行梳头。即行闹新房,俗叫“吵新妇房”。至深夜,由财丁两旺,富贵双全者两人,和堂上健在,兄弟繁多之少年数人,手持烛台及交杯二只,大吹大擂,送新郎进新房共饮“和气酒”,致“鸳鸯成双”,“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贺词。次日,再在厅堂设案祭祖。在案前设两椅,拖族长、亲属,双双上座,按辈份大小,依次拜之,曰“拜见”。受拜者皆给新娘红包。第三天,新娘按“拜见礼”所受红包,给长辈赠送贺鞋,至此婚礼才结束。
宴客,一般三天,第一天行拜堂礼;第二天,拜见礼后,中午请女客,夜请男客;第三天,有娘家兄弟来行“问候礼”,其夜大宴妻舅。
在新娘过门后第四天或第五天,由岳丈接新女婿偕同女儿回家,俗称“回门”。
民国以后,提倡自由恋爱,但旧式婚嫁习俗仍延续。1950年5月,公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自愿,到法定婚龄,向政府登记,领取证书,结为夫妻。婚姻礼仪从简,时兴婚事新办,有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近几年,因生活改善,时有彩礼加码,索要高档嫁妆和大摆酒宴现象。
知识出处
《五指岩前村志》
本文记述了五指岩前村的历史发展情况,其中包含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五指岩前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