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业灌溉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97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农业灌溉设施
分类号: S274
页数: 3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高镇村农业灌溉设施,该项目由中央、省水利厅、金华供销社、永康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扶助。《浙江日报》1984年9月25日2版曾作推荐性报道。
关键词: 高镇村 灌溉管理 灌溉

内容

高镇处南溪、华溪沿岸,农业生产中提灌设备十分重要。旧时农田,除少量田块可以自流灌灌外,多数靠人工提灌。提水方式有用木桶挑水灌溉,有使用木制水车(龙骨车),由2—4人脚踏车水。如遇干旱年头,为了抗旱保丰收,农户到溪潭中翻车(车水),从潭中把水先车到水圳里,再从水圳里把水车到农田里。
  1956年11月,金华专署分配永康12匹马力木炭抽水机1台,安排在高镇村使用,灌溉效果良好。后又增购碾米机1台,既可碾米加工,又可抽水灌溉,为永康县首次使用机械动力提灌工具之乡村。成为永康县灌溉先进单位之一。据1986年普查的《永康县灌田500亩或装机10千瓦以上电灌》,其中高镇各有扬程4—5米提灌设备各一台,装机共20千瓦,受益田亩910亩,他们分别建于1984年和1965年。
  1983年高镇在王万明领导下,安装桑园固定喷灌,投资21万元,灌溉面积519亩,于11月试喷成功。有了喷灌,使过去反复种而毁于干旱的桑田得以丰收。该项目由中央、省水利厅、金华供销社、永康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扶助。《浙江日报》1984年9月25日2版曾作推荐性报道。
  千条卧龙喷甘露 百亩桑园现彩虹
  ——永康县高镇桑园固定喷灌喷水纪实
  “呼风唤雨”,这是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今天,它变成了现实。八月四日上午,笔者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永康县蚕桑基地——高镇桑园,目睹了“人工降雨”的场景。
  高镇桑园,坐落在高镇村南溪滩,总面积为五百亩,一条机耕路从北到南,将桑园分为东、西两大片。举目四望,桑树成林,绿叶层层,一眼望不到边。突然,哗地一声,雨水从天而降,十几只互控射流喷头犹如龙头吐水,水柱辉映交织,散落绵绵银丝,现出条条彩虹。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的桑苗,郁郁葱葱。排灌小组的卢中起、周其正、王兴时等同志兴奋地对笔者说,七月初以来,虽连续半月高温,但由于固定喷灌适时“降雨”,五百亩桑木长势良好。
  这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桑园固定喷灌工程之一。两座泵房分布在大、小灌区;二十一点七华里长的地下管道纵横交错、四处延伸,犹如潜伏在沙地下的千条卧龙;三百十九个喷头好比龙头龙嘴,把桑园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过去那种“人种天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高镇村离永康县城两公里,北倚金温公路,南临永康江,有一片天然的沙滩。一九八二年冬,该村自筹资金五百万元,在沙滩上开垦出桑园。可是,由于溪滩沙性重,土层浅,保水差,加之永康县历年在七八月份高温缺雨,渠灌根本无法解决缺水问题,去年夏秋,枯死桑苗十万株,花了补苗款六千多元。村里发动大家投标承包桑园,但解决不了缺水问题,很少有人敢担这风险。为此,村党支部横下一条心,在省地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去年八月三日正式动工兴建固定喷灌工程。全工程共投资二十三万六千元,投工四千四百个,花了五十七天时间,十月十日一次试喷成功,社员们兴奋了。要求承包桑园的愈来愈多。
  “旱涝保收啊,谁不想承包啊!”一位叫楼寿安的中年农民激动地告诉笔者,他承包桑园三点七亩,春、夏两期养蚕已收入五百多元,今年收入千元不成问题。他打算建造两间蚕房,雇用一个临时工,在养蚕业上大干一番。
  “这不单单是楼寿安一家人的打算”,村党支部书记王万明对笔者说,“目前,一个‘养蚕热’正在全村形成。承包桑园的社员有二百七十三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四十六,养蚕户从去年的四十来户发展到今年的一百五十多户。预计今年全村可产茧三百担,收入六万元。到一九八六年可达千担茧,收入可达二十万元。”
  目睹喷灌的场景,不能不使人感到:抓农村商品生产,要有胆略和气魄,要有战略家的眼光,高镇村不是已做出了样子吗?!
  载1984年9月24日《浙江日报》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