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9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S344
页数:
1
页码:
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高镇村耕作制度,主要以水田种植多为“冬作——单季早中稻——秋杂粮”为主体,冬作以绿肥为主,次为大小麦;秋季粮以玉米、秋大豆为主,辅之荞麦、 蔬果;旱地以麦、番薯、甘蔗、芝麻、花生为多。
关键词:
高镇村
耕作制度
模式
内容
高镇在民国时期,水田种植多为“冬作——单季早中稻——秋杂粮”为主体,冬作以绿肥为主,次为大小麦;秋季粮以玉米、秋大豆为主,辅之荞麦、 蔬果;旱地以麦、番薯、甘蔗、芝麻、花生为多。
1949年至1956年进行耕作创新,推行三改:改一熟为多熟,改单季稻为晚稻,迟熟中稻为早中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扩大春粮面积、绿肥面积、 早中稻面积;避开秋旱,又扩大玉米、番薯高产秋粮。
1956年以后,又作双季稻改制,变成“春粮——早中稻——秋玉米”的“老 三熟”和“春粮——早稻——晚稻”的“新三熟”两种耕作模式。到1964年以 后,全面推行新三熟制,减少春粮,扩大绿肥,扩大早稻矮杆良种,增加双季晚稻面积。1971年始,又推行新、老三熟并举,推广小麦矮杆良种、迟熟早稻 矮杆,增加双季晚稻面积和玉米良种,扩大春粮。1980年后,普及杂交晚稻, 减少春粮和秋玉米。
旱地耕作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发展小麦——旱豆——玉米(番薯)的三熟制。
关于高镇耕作情况,参阅1949一1980年以下资料。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