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诗文辑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871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诗文辑录
分类号: I269
页数: 73
页码: 105-1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唐东村的诗文辑录,包括序文、诰敕、墓志铭、文选的诗文记述。
关键词: 唐东村 诗文辑录

内容

第一节 序文
  周氏得姓世系源流总序
  周氏之先出於熊国君少典少典之妃取宝附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而有孕凡二十四月而生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时神农氏为天子黄帝摄政以干戈征不来朝享之国诸侯钦服时诸侯有与炎帝三败炎帝之师干阪泉蚩尤作乱其人铜头铁额能作大雾昏迷军士轩辕作指南车以示四方军士遂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擒之遂代炎帝为天子以土得王因号黄帝制礼乐人文渐兴正妃嫘祖生二子一曰昌意二曰玄嚣馀二十二子有土而得姓者十有四人玄嚣生桥极桥极生高辛氏号帝喾喾生而神圣自言其名普施利外不有其身而天下归之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跡忻而履之逐动身有孕期年而生子皆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避之又迁於渠水之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收而养之及长因名曰弃自少屹然如巨只志好种植善相地之宜以种百谷民皆法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封於邰号后稷姓姬氏后稷卒子不窟立不窟卒子鞠陶立鞠陶卒子公刘立公刘卒子庆节立庆节迁都於豳卒传位於子皇仆皇仆卒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复守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载之戎狄节来侵伐古公去分逾梁山邑干歧山之下居焉邠人举国扶老携幼从而归之遂筑城郭宫室干岐始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民皆歌乐之古公组绀太王长子秦伯次虞仲三季历季历子昌立是为文王是时商王纣为天子赐号西伯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法古公王季之规养老尊贤士多归之崇侯虎讚之纣囚西伯於姜里太颠闳夭散宜生之求徒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因纣嬖臣而献之大悦赐之亏矢斧钺使专征伐西伯阴行善政天下归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享寿九十有七而崩子武王立是时纣王暴虐曰甚九年奉文王顾命师太公望以伐商大会於孟津师於牧野纣闻之亦发兵七十馀万以拒武王纣军皆无战心亟入皆倒戈不战商兵大败遂登鹿台衣以宝玉自焚而亡诸侯尊为天子都邑镐京而号周是为西都受命七年而崩子诵立是为成王成王幼周公恐诸侯畔乃当国据政诸叔流言周公将不利於孺子周公奉成王命诛管叔蔡叔以靖内难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营邑於洛迁九网焉成王崩子钊立是为康王康王承周召辅治之功天下安乐刑措不用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南巡狩不〓崩於汉水之滨穆王满立其时王道衰微徐夷作乱命徐夷作乱命徐子征之穆王卒子共王紧扈立共王卒子懿王立懿王卒传位於弟孝王辟才孝王卒子夷王奕立奕王卒子厉王胡夷立厉王好利近华夷公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大夫芮良谏不听横行暴虐国人谤之使卫巫监诸侯不朝相与袭王奔於彘大子名静匿召公家周公与召公行政号共和厉王崩太子静立是为宣王二相辅之法文武成康之政诸侯复宗周室号曰中兴宣王崩子宫湟立是为幽王嬖幸褒姒姒生伯复幽王欲废申后杀太子宜臼臼奔申申侯怒与犬戎攻幽王诸侯不救杀王於骊山之下虏褒姒取周赂而去诸请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平王东迁於洛邑以避戎寇是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大齐楚秦王纵横用兵太子早世其孙曰林立是为桓王仲孙世子昭阳封於汝南季继阳受封江南府江南府昭阳生三子秦公楚公晋公晋公生一子曰益生二子曰住曰佑佑生一子曰醮醮生四子尹公历公奇公格公尹公生一子曰修号性公性公生三子长曰熹宁封五灵侯宁生太安太安生肃王讳秀仁封河南府统兵镇国而生林明王神武智略冠於当时袭父职镇国将军生简公简公生燕国公讳显周景王命为师伐燕以功封於燕生楚成公历惠公献公孝公及文禹武德道熙世袭燕爵屡有捍御道熙生新兴新兴生辽王烈王二年命伐辽封辽王生九子号九龙各封诸郡或为诸侯为庶人辽王生鲁川讳林清清生梁升升生二子长讳勋次讳勃少家贫织薄曲为生高祖入汉拜为将军远定三秦讳王信後迁为太尉为人惇厚高祖以为可属大事又曰勃虽厚重沙文钊氏者必勃也高祖列崩侯事惠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十斤邑万户太后诸吕叛勃以一接入北军士皆右袒为诛吕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氏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乃归相印岁馀复就国勃生三子曰坚曰胜之曰亚夫夫武勇威仪在河南镇守文帝择勃子贤者皆推亚夫遂封条侯匈奴入边以亚夫为将军细柳营以备胡上劳军至灞上及棘门细柳营军士披甲锐兵刃彀亏弩持满天子按辔徐至营前亚夫揖曰械胄在身不拜以军礼见上为之改营文帝崩戒太子曰即有绶急亚夫真可受将兵後终平吴楚拜丞相以罪入狱既卒上乃择条侯弟为平曲侯亚夫生三子昌安昌康昌宁宁生二子世隆世定定生二子存仁存信信生善祐祐生英英生四子克温克良克恭克俭良生四子何传佺仪佺生二子曰城曰墈墈生宣兑讳举姿貌短陋学卜才优顺帝时举茂才转并州刺史光禄大夫京师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移书吊介子推革寒食禁火之俗民免冻死之患生四子延祖延年延益延寿寿通古今博览群书有少缪必知之生二子守真守晟晟生文助助生三子武元武方武正正生纡纡生启方方生燮燮生举康康生三子祯福祥而福字仲进居甘陵汉桓帝时出仕由协律郎擢为尚书令时人语曰师获印周仲进由是甘陵南北部而福生宙宙生三子瑜珪理瑜字公瑾性度恢弘胆略兼人少精音乐长练韬略时人语曰曲有悮周郎故事孙权封为都督以计破曹操致赤壁之胜瑜生二子仁翊仁端端生三子雄哲处处号子隐少孤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尝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时和岁丰何谓不乐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三害答曰南山有白额桥下有蛟龙并子为三害处曰吾能除之遂入山刺虎入水斩蛟乃入吴寻二睦欲自修餙晋武帝时为御史中丞弹劾不避贵戚执政乃使录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曰卿有老母何不辞之处曰忠孝无二致今日是我死所也力战而殁生三子〓靖杞〓字宣珮封陈敏定江南封乌程侯後以泄谋忧愤而卒子一曰勰为乌程郡侯靖生四子曰懋江陵太守封清流亭侯次曰筵为吴兴内史大将军从事郎封武康侯三曰缙都太子文学都乡亭侯一门五侯杞字宣季为都督石头城水陆军事王敦据石头城杞开门应之故王师败绩敦转杞右将军会稽内史懋生俊仕安东将军因止雨李氏家有女络秀在室兴婢宰羊豕具数十人馔既办不闻人声俊使觇之一女容貌甚美欲聘为婚其兄不许女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联姻贵族後来庶几有益遂娶之俊字开林性果烈以财礼见之随王浑灭吴吴平封武城侯移镇秣陵迁侍中武帝部俊卿族俊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恢称重臣从父子馥称清武帝并召用之俊生三子颛嵩谟嵩字伯仁世居汝南安成少有重名神彩秀撤善文辞虽时辈亲狎莫能及也司徒同郡贲嵩有清操见颛叹曰汝颖固多奇士自顷雅道凌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俗矣元帝时补礼部尚书太仆射庚亮尝谓颛曰诸人咸以君乐广颛曰何乃刻画无颜抢突西施也王导甚重之尝枕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也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时王敦反王导惧洲救于颛曰伯仁以百口保卿颛直入不顾但曰今年杀诸贼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颛密言导忠直于帝导不之知及敦诛颛导不救后导检书中奏表执表泣曰幽冥中失此良友嵩生闵闵生琳俱嗣位武成侯颛生五子铿镕铃钊铨镕生二子升异升进异生虎钊生升然然生豹铨生升达达生彪彪生四子陛进道达陛生二子敏毓敏生景叡叡生三子祖经祖縺祖继继生宗宴宴生希拴希绍绍生辉辉生熙安熙和熙华和生思宁宁生试兴兴生仕惠仕忠仕恕仕志惠生三子元启元方元甫甫生四子子谅子谋子证子谕谅生三子翔翱翻翱生鄘鄘生宗宪宪生冕晃旻冕生墀为起居舍人至武宗朝拜相墀生涛涛生燧其先世居洛至唐咸通四年为处州郡从牧娶叶氏居括苍燧生三子谆〓谨谆生二子康宁宁生三子光平光定光弘定生行逢弘生行道行暹暹生二子曰融曰翮融生二子长曰兴居木衢次讳兵宋开宝癸酉领乡荐任东阳儒学教授择邑南百馀里玉峰居焉生二子长讳进次讳益益生四子长讳虎次论三少四呌虎公生五子魏旺庆训陆旺公再迁㨠楂〓生三子轩淳圆淳公生三子兑晓渥旺公三子讳圆者生五子长讳都次讳尚迁槎溪三讳懿四奭居嵊县开元五曰海尚生二子长讳谊朋次讳谊胜朋生三子长曰权次讳征季讳衡权生三子元芙蓉征生三子长曰苗次讳震三曰华衡生三子荷英敖震公生三子孟曰智祥任大理评事仲曰智敏除准安府捡校季曰智亮仕江陵府宣使而智祥生三子崟嵠时居中宅智敏生三子屿岫嵢亮生三子长讳仙为德兴县丞次曰嵚三曰峦四曰崭居下宅时十六世孙纸之孙讳世翁赘永康唐东而居焉历世相承若水共一源木同一根瓜瓞绵绵绳绳相继源流世系尚矣古者姓氏未定至周武王时始立姓氏其诸姓自此稍定自秦汉以来姓氏又紊幸而士大夫谓谱谍者足以纪述其世系然而散失舛讹者有之迨更魏晋是非难辨唐兴始命群臣恭考史传删正谱牒作氏族志至是又定唐运既衰谱牒复废至宋朝名公巨儒习知其故遂奋而正之故欧阳之谱倡於南邦苏氏之谱明於西州然欧苏二公相与维持谱学於舛讹之馀其於後世凡编谱悉遵欧苏之体式明矣可谓至也故君子察其世系之为叙之详著以为谱矣此流源世系述著以为後世子孙之计书之以言曰
  成大业周 起自姜嫄 岐山之下 镐京之场
  东迁之後 汝南郡乡 括苍分派 徙居东阳
  槎溪一脉 析迁永康 子孙蕃衍 日寿曰昌
  槎溪浩浩
  湜水泱泱 三和堂上 瑞气祯祥
  先世遗风 山高水长 庆埀後裔 万世明扬
  宋景定壬戌之秋(1262年) 云霞子撰
  同修永宁孙太白校正
  明正统十二年岁次丁卯菊月之吉(1447年)
  古剡乐钱悌重修
  周氏宗谱序
  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所以明世系纪世德收其放而合其离也故观谱则知族观族则知德德愈积而族愈盛族愈盛则谱益蕃矣吾於乡邦称之诸子见之周氏为名家右族宋辙南渡後至太祖禄二府君讳信仙掇魏科中进士第除饶州德兴县丞任满陞授饶州府通判将之任父丧守制後寿古稀之左卒於正寝茔於西畈东塘支派蕃衍其胤昌炽登高第忝科名彤帏皂盖遐迩辉映为时冠冕今皆消歇闻何可胜叹近因燕国修宋辽金三史遂以曾太父刺史著勋业立传宋书既而中原道梗十有九年乃得南归世殊事异族情乖薄贫者既不能自立富者又不念其族往往以途人仇敌相视可哀也矣及访於周族则遗风馀韻犹有存焉而进士乃能合族於谱尊祖於墓修家乘以明其世系可谓得其要本欤一日诣文和之堂见其子弟之雍肃如入其则絃诵之声蔼如又足以知修身之有德齐家之有道也是能存礼乐於世路刺棘中反淳朴於季末将沦际进士其贤哉於是益知其续也世德之长矣有引
  无替视吾族不其大径乎
  宋景定壬戌之秋(1262年)
  南里王月轩撰
  槎溪周氏宗谱序
  族之有谱系厚天伦也世胤之蕃久非谱系奚考哉夫谱之存则族存长其长亲其亲谱有关於世教也吾乡望族谓其子若孙之贤且久者必以周为首称其先盛时文阶武级照耀闾里自今溯而上之几二十世矣谱系始於善恭进士曾二公者立分於景定壬戌推源旧德勖勉後人非孝子贤孙能如是乎今子清之祖则又以子孙日蕃而徒为增广之计乃复支分派别纪其既往署其方来蕃而有其序久而得其源不遗其同不强其异使一族之人知所长而长之孰为亲而亲之则尊卑隆杀是存世教於谱系者矣子清之祖用心其仁贤矣乎噫世降时移道不古矣子清祖乃於是而修家乘焉崇墓亭焉君子孰不曰周氏之贤子孙也非其先培植於前欤吾知其他日子孙又岂不在今日之培植欤子孙之贤否亦将於是而观焉
  时
  元至正丙戌桂月中旬之吉(1346年)
  溥潭陈明卿撰
  槎溪周氏宗谱序
  常谓大家世族非为有乔木之谓有世有贤子孙能显扬孝道焉耳周氏自有姬之後八百年忠厚绵延绳绳相继支分派别如水之在天下滔滔者皆是也余忝姻末不敢扳附流落燕山五季适中原俶扰航而南归路窘窑遂留玉山之槎溪乃知有名家周氏诗书相传簪绂相续暇日谒子清周君以具年乃小余一载以其道德文章乃余之叔师因出示族谱观其先世以文武登科以文公武侯之後有荣萃也七世祖葬於墨山此派下所自出也今作亭於傍立谱於家其用心亦宏远矣虽然父母全而生之全而归之古今所称也使世有忘其亲而觊其茔有发其茔而盗其藏者得无愧乎吁此谱之作亲疏隆毅昭穆远近灿然於此非其族者其敢僣之哉子清可谓知本矣
  时
  元至正丙戌孟冬月之吉(1346年)
  观里胡伯馀撰
  周氏宗谱序
  圣人之道一言以蔽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为一家而已也道可以一言尽之不可以一蹴至之是故学圣人者先齐其家而齐其家者始於爱亲尊祖则百世族属始终一家爱亲则一家为一心昆弟为一体昆弟族属无异志移之户外一视而大同则治国平天下之道尽在是矣图谱之作其一视群从之义欤东阳自先宋以为郡太守者不及十人清众里盖居其一而里中族䣊周氏为盛十七世孙忠卿复其家修乘作亭於七世祖石仓府君墓下合其族属春秋致祭亭成出其图谱使鹿皮子序之鹿皮子曰父子之爱不及於为己而未尝克己者也私巳好恶取与违其分则昆弟群从失其欢心彼此离矣一体安在耶昔日孔子尝谓颜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盖尽分曰礼一体曰仁万物之生同出一气天地万物吾一体也而私巳离之一旦自反使好晋取舍言动视听复尽其分则吾与天地万物复归一体之仁矣合天下为一家使天下生民莫不有四海兄弟之心而疏戚有间者其先王之心乎古之君子各亲其亲自内而移之外今之毁人以益己者自外而移之内以同室之志移之户外自阃以外莫非吾属者圣人之仁也以途人疏远之志移之户内则一室之内皆途人矣是岂祖祢之志所可恃者清泉里地僻市远淳风故未离也高州太守讳仲虎石仓府君之六世孙忠卿则府君十一世孙忠卿有尊祖敬宗之志云
  时
  至正十八年戊戌秋八月朔日之吉(1358年)
  县人陈 樵拜撰
  周氏宗谱源流序
  接传始迁祖讳兵父讳融其光祖燧仕至处州知事娶益溪叶氏传至六世孙兵由括苍出任东阳教谕任满遂占籍邑之玉峰林宅兵生益益生虎虎生旺徙名家墺旺之七世孙泰徙飞泳巷宅去治东一里皆南而面北开拓稍广捨地一角建新安禅院寺前开祝
  圣放生池岁时捐租以给僧徒皆义举也泰生文禧文禧生先机先机生梦起四六四六徙居永宁之後石生千五知府梦起生芳捨邑居为广孝寺绿其创居之初贷县东七里寺木植以便斤斫而居不获妥人指其故因弃而赘居斯孝乡之石塘蟠松王氏即今之再迁祖也来叶既久嗣续方殷有所据於始则可以白於今无所传於今将何以徵於後以况泾渭同流薰兰异臭媚奥媚窀或以乘亥豕之讹分本分枝难保其杜螟蛉之寡若今之聚英坊周氏绝无张本援附乔枝周洪资修新安藏殿遽称原捨寺基周柏赂赘旧族谱图寻谓本同脉络又况吾自汝南记郡彼以东鲁纳音是非可辨似兹垢弊未可名言吾为此惧乃于正德己巳冬关会玉峰宗叔华戒族属於庭汇成新谍鱼鲁既正统绪攸明凡我周氏其知所以共守之
  时
  明正德岁次己巳仲冬之吉(1509年)
  第二十三世裔孙浙谨书
  重修永康周氏宗谱序
  观世族之大可不谱乎上无以志本源之所自中无以志枝叶之所分下无以志流派之所系不谱奚可也周氏为永邑之望族子孙蕃衍皆由乎一人之身而传之为三为四以至十百千万其尊卑之次亲疏之杀族之宜谱尚矣余业儒流一日吴宁友人周君世用受其宗人中高思友诸君纂修之托忘余鄙陋拉为同道之举既踵其门请阅旧谱溯其所自而周氏诸君子衣冠济济环立座侧余惟荡涤思虑敛精神批阅再四辄知周氏之祖出自括苍由嫠之东阳槎溪其永康唐东则徙居之所也其先世丰功伟绩厚泽深仁矧以炳耀表史了然在目视其本末如广薮深渊层见层出观其文之浩瀚沛滂若长江大川则章章如也亦抑人才之盛皆敦尚诗书持循礼法有士君子之风而文献足徵其不可无吾夫子之宋之杞而发叹常记传有之曰终者人所易忽远者人所易忘而周之诸君子恒以谱籍阅历逾纪字原湮没未遑修整孜孜汲汲而为已念者诚所谓尊祖敬宗之义存顺宁没之道其心至此而可尽矣其诚至此而可白以其责至此而可塞矣不然虽峨峨衣冠堂堂四体竟忘所自昭穆承绪遂以紊缺焉呜呼天常一绝人道将隳何以自立於五服之荣耶又常悲世之人而纷然相逐於膠扰之中而祖之从来时之後先懵然无知而不为周氏诸君赧然而泚此者於禽兽何难焉嗟乎木有根而发之有待水有源而流之不竭且人生於天壤之间为万物之最灵人之本则击乎纲常者处之要不可以小苟也若夫大本既蹶则馀无足观此有识者深为动心也而周氏君子诚知有本矣余谓重修之法务简者本末不伦求详者枝叶愈蔓今欲殚而志之故先述而後作也夫谱之修岂无意欤俗日於扶桑将期万里照临之豢龙於囦海必欲九霄飞腾之志君子之心必欲为亿万斯年无疆之虑而不为目前计也余愧襪缐之才辞不获巳但勉强以副周君之请遂不揣而为之序
  时
  嘉靖岁次乙巳桂月上浣之吉(1545年)
  赤城黄岩何良贵撰
  周氏宗谱总序
  古者因生赐姓赐土命氏本源则一而支派渐分别矣故凡大族必有谱谍以示同姓俾观感而知亲亲之义焉吾族周氏得姓於齐宣王封周伯达於太史迨今二千馀载同姓之亲散之四方者莫可考也切闻五代时太史公余始祖也自处州来隐瑞山玉山林宅而居焉子孙又迁槎溪双溪蟠松居之乃吾族处是乡之始也海有二子曰智曰转兄弟敦睦同烟爨勤耕稼增置膏腴转子志以文儒为太史仲孙名奉次子名䐚中进士途平州教谕智子曰夏大理都事三子曰昌言为苏州刺史六世孙奉之长子曰正为奉化主簿十一世孙曰定为青州府尹有孙曰器应天府尹十二世曰叟为顺天府尹十四世孙曰叔机为江都恭政周立嘉定五年除为顺州太守仲虎途为饶州太守十五世孙曰理亦为饶州太守将之任殁於途有孙曰琼浙西道监察御史相继而出亦皆处州太吏公之裔及隐德不耀者矣未之论也族既蕃衍或处他乡或居郡邑适台郡金华东阳永康其远者固未暇访然而居乡者数百指询之同姓而同行名字重之不一至相似相像如途人有之良可慨焉余惧夫愈久统绪益旷而宗义亲疏故辄访宗族皆无存谱者惟家藏宝叟都事以下十八世之图晋锡之子为进士距余凡十五世馀矣分在下者又数行矣其间富贵贫贱不等非谱牒纪其伦次何以知尊卑之义哉於是专心致志遍扣宗族询求支派编修为帙重修图列於前又自分派各列图序历年多久荐克成编自上而名行分暨生卒年月日时凡安厝可〓而知者靡不具书虽支分派别居若纲之在纲庶几不紊矣宗人之好义者亦咸有拳拳之意余以祖宗积德埀远馀泽为未艾也雅契此心者幸相与价宝多为誊写以示观览於斯有所感慕者得非所谓如途人者余之愿也
  时
  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冬(1587年)
  重修唐东周氏宗谱序
  谱牒明则人伦明谱牒废则人伦废则谱牒之重也尚矣盖谱之作以详祖考之所自出昭穆由是而明亲疏由是而别子孙由是不忘其先其关系非之轻也较然此古君子欲昭祖德而启後人未尝不致意於斯也粤昔先王因生赐姓祚土命氏厥後或以其官或以其地或以王父之字而为受姓之由也子孙虽蕃夥莫不各知其原而兴孝悌之心咸自振夫家声敦人伦厚风俗者由谱牒之学明也近世以来昧而不讲而欧苏这法不行使人目之曰无人伦不知其祖宗之根本不亦宜乎古丽素多巨族而周姓其先尤著始於春秋平王分封世子昭阳於汴梁遂创业於汝州至唐咸通间有号者燧知处州郡遭五季兵燹扰攘卜居处之括苍至裔孙曰融者生二子曰兴曰兵兴迁木衢岭下兵登宋开宝癸酉任东阳教谕择邑之东南百馀里玉峰而居之又六世曰尚自玉峰徙槎溪又五世宣使公之九世孙曰纸之子曰道禹於元季至元间赘永康其孙曰显常道经朱溪见其山川秀丽俗里淳朴遂携长子曰祯创基而居是里而祯则为唐东之始祖迨至国朝子孙虽无显耀以昌大其族皆能勤俭以继其先岂不足羡欤今显之五世孙曰文美等深虑岁久易湮尊卑失序於万历丁亥春因余崇长文式公余於家出其家乘恳为重辑余细翻阅之知其旧谱且有纲焉有条焉或荣显於朝或陷德於家行谊闻望表表可徵详而不陋简而易知嗟夫谱牒备则知尊祖敬宗笃近举远一视同仁喜而庆之忧而吊之贫窃疾苦则思济之鳏寡孤弱则思扶之若是则知孝悌修礼让兴将见秩然有礼而不紊焕然有恩而不昧人伦敦风俗厚而後人阅斯谱者可不念之文美等之用心相各勉励以绍前休乎不惟周氏之後人宜重之凡异姓君子得贤之者皆当兴夫尊祖敬宗之念以知木本水源若是则斯谱之明庶几有禅於风化之万一云尔
  时
  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季冬之吉(1587年)
  南明赠少司马曾孙枫江吕克震撰
  唐东周氏重修宗谱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父母祖宗者孙子之根源也苟前人支分派别而敬所尊後人莫能寻本溯由而爱所亲又何以序昭穆别长幼乎试观巨族大家不数年简莫不於家谱兢兢修辑为急事不特家也即上而国史靡不以纂修实录为敦本之图然则正家久远之道端於
  朝廷严天洪之派尊玉牒之成相等矣吾观周氏之谱於未迁永邑之前无容再述迨至宗祯公始迁唐东之后於万历丁亥间已经二辑矣自大明迄大清子姓繁盛比之当前大不相伴纂修而补续之其容不勉力为之乎兹者裔孙德满德学德枝德冬应昇谋诸叔伯兄弟辈若而人请东邑潘君亟晖遵欧阳司马苏氏之法续而修之与後胤应昌编次校正恭酌不厌於详孜覈必究其实自亲而疏由近而远兼内外该本末敦化川流极其详悉虽其文序行传不无增删补附而继绝举废一视同仁之中要以智明处当则疏而不漏者简而文秩而不紊者纲以目无不上同国史光昭玉牒也由是谱成之日敬所尊焉恩同仓盖爱所亲焉德极黄舆宗泰岱朝海若宁有暨乎後之孙子如有变本而加励踵事而增华光宗耀祖察乎天地是则今日修续者之厚望云尔若夫费用繁庶之事不同下姓之缮书抄本惟天地知之祖宗知之安能家喻而户晓也是为之序
  康熙甲戌阳春之吉(1694年)
  乡进士义乌眷弟张必超撰
  唐东周氏续修宗谱序
  天下事有关於世教者不可不作也作於前者有其人固善矣又必续修於後者有其人斯能悠久而勿替也盖谱所以昭先德纪世系别亲疏也谱不修则先德何由而昭世系何由而明亲疏何由而辨此谱所由作也名教攸关莫大焉幸而先人有创於前则为之後者可不思所以续之乎是以古昔盛时谱牒必掌於史官以所关非细故也令先世徙自处州括苍後分迁东阳之槎溪侨居唐东山明水秀淑气鍾灵所谓地灵人杰其在於斯故克振厥家代有闻人其间虽有隐显之殊然源流分明昭穆不紊迨至於康熙甲戌间重修亦历年多矣今愈蕃衍恐行第相夺伦也应松应法应祚应岐兆庆兆铨兆忭兆斌发珵等同有继述之导敦请施君昂霄而续修之世系未经修者续之堪传志者增之俾後子孙知祖宗之素履而兴起孝敬之心後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世世相承勿替庶无重名夺第名秩然则斯谱与国咸休奕世有光矣生也学等雕虫才非绣虎谊忝姻戚久仰宗风诸君以家乘续修乞叙余敢无言考先世之学士大夫丰功伟绩显扬於当时谥羹於青史昭昭若前日事概不必备述即欲昭祖谟而茂孙枝是大有关於名教者也爰为之序
  时
  乾隆岁次癸酉夷则下浣之吉 婺东年家眷弟蒋泰交拜撰
  唐东周氏重修宗谱序
  夏锡土姓周设小史谱牒之係非细故也然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後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今唐东合族慨然有慕庐陵眉山二氏之家风念自癸酉续修谱牒後子姓蕃衍行第失伦敬请谱师唐先施朝宗续修之世系以明亲疏有辨昭穆秩如颠末灼见诚可与司马子长论次世家并美矣岂非和宗睦族光前裕後之盛兴也哉生忝姻戚久仰宗风安敢不缀一言以为之颂美乎是为序
  时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孟冬月谷旦(1798年)
  眷〓生应 兟拜撰
  唐东周氏续修宗谱序
  先儒云宗谱立孝弟之心油然以生若是乎谱之所係岂浅鲜哉然不为之溯其发祥所自无以见有开心先不为之明其宗绪所承亦难以求绵延勿替岁庚辰三秋之望周氏纂修宗谱将告竣其裔孙发池开和开章开清祥有祥波等相与乞序於余余忝属姻戚谊不容辞窃思周氏先世代出圣人唐宋以来时多显者其间煌煌史册述不胜繁第族重始迁前烈祖居东阳槎溪支派昭彰世次详明余无容赘由东邑卜居永之唐东者实自十四世祖讳宗祯公始厥後子孙蕃衍寝昌寝炽越至今生齿日繁巳不啻螽斯振振矣然亦知其先实始於一人乎盖一人之身分而为九族衍而为云礽乃此一本之所以万殊也倘世远年湮未经修葺安知始之本自一人者不使後之相视如途人也哉以故合族商议敦请谱师施正垹遵欧阳苏氏之法於戊午所纂修者复续而修之将见上以纪木本水源之盛而不敢忘下以志支分派别之繁而不敢渎先儒所谓孝弟之心油然以生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继自今周氏日以繁而家声日以振竚见宗风丕变炳炳燐燐展成贰拾年所嗣有葺斯谱者当必更改一观矣余於周氏有厚望焉周氏勉乎哉
  时
  嘉庆二十有五年岁次上章执徐立冬前三日(1820年)
  邑庠眷姻生施辉午拜撰
  唐东周氏续修宗谱序
  吾邑四十里许,地名塘东,五指岩居於後,石牛山列於前,岗陵起伏,左右迥绕,望气者以为灵秀所钟,士君子访其里居,亦往往〓徊留之不能去,以故地灵者亦人杰。土厚田肥物产丰饶,此礼义所自生,即彝伦所由叙也。窃念处州括苍後徙於东阳槎溪,自十九世祖守润公始迁於兹,亦既有年矣。书曰:“永建乃家”。又曰:“兴从尔迁”。洵不诬欤?厥後继继承承,相传弗替,与诗所云“振振公族绵绵瓜瓞者。”殆犹有周盛时之遗风乎,昔欧阳公谓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所以序尊卑明贵贱,辨亲疏,虽世远年湮,皆可因委溯原也。迄今忠信之士,代生孝友之人间,出将尊卑由此序,贵贱由此明,亲疏由此辨,而萃涣之道亦由此昭焉。故有志缵修者,於道光戊戌秋,若开印、祥波、祥美、祥望、祥花、瑞朗等诸亲友以序请余,余因谊关族戚不辞谫劣,而道其梗概云。
  时
  道光岁次戊戌季秋月之吉(1838年)
  眷弟邑庠生施国如拜撰
  续修宗谱序
  从来家谱之传所以奠世系明支派别亲疏序昭穆莫不仿自欧苏之法要必有继志述事接踵前修则亲亲长长子子孙孙流传万年勿替庶不至视一本为途人也粤稽唐东周氏始自处州括苍继自东阳槎溪由槎溪而迁居永邑唐东根非不深也源非不远也其间之历世相承至详且悉固毋庸多赘矣念自十九世祖华七十七讳润公肇迁以来递至乾隆癸酉纂修校正排行字样增编次第嘉名复自嘉庆戊午并及庚辰戊戌屡次续修第见继继承承水源木本世系昭然派衍支繁行第井然不已见贤子孙之克绍前修乎迄今咸丰己未越二十二年於兹矣族孙有开乾开定祥会祥学祥望瑞朗等常虑族繁难纪世远难稽爰请东邑张步丹先生仍仿体制悉循旧式而增新之届兹仲春告竣辱承老成祥会公遣其子端村手袖旧帙乞序於余余自惭才非绣虎技本雕虫敢妄笔以贻笑大家耶奈向慕情殷坚辞不允爰察其世德仰其宗风且喜其襄厥事者善继善述追美夫一脉之真传而不忘合族之大义焉是以不揣固陋聊纪其盛事至若撰序名言是有望於名公巨笔也
  时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仲春月之吉(1859年)
  采江施廷蓉拜撰
  唐东周氏重修宗谱序
  国之传信贵於有史家之传信赖於有谱由来尚矣盖谱昭世德纪世系别亲疏序昭穆诚使以知尊卑之义派衍支繁子孙众盛非谱牒纪其伦次何以知尊卑之义乎往往一本之相视如途人也可不虑乎故修谱牒於有重赖焉夫家之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自近而远自亲而疏虽远近亲疏必要其本源则一克尽木本水源之念以知尊祖敬宗之意诚古今不易之常道也切念烈祖始自处州括苍而居焉後分卜居东阳槎溪念自十九世始祖讳守润公由槎溪迁居永康唐东於兹地土丰美山明水秀瑞气祥光所谓地灵而人亦杰焉瓜瓞绵绵螽斯蛰蛰厥後继继承承相传而勿替之与递自乾隆癸酉重修复自嘉庆戊午纂修而後屡次及咸丰己未而续修之迄今光绪庚辰越二十二载其历年亦久子孙愈繁恐行第而相夺伦也爰族孙开南祥凑祥谷祥袍瑞魁显满等虔诚商议爰请谱师黄冈胡元利先生而遵欧苏之法体式明矣重修家声昭世德而裕孙枝厥後昌炽丕振家声诸君请序於余余愧不文安敢妄笔爰察其世德仰其宗风明其谱牒是为之序
  时
  龙飞光绪六年岁在庚辰黄钟月中浣之吉(1880年)
  眷弟胡嘉永拜撰
  唐东周氏续修宗谱序
  尝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木之根深,枝叶自茂;水之源远,其流自长,由来尚矣!盖谱所以明人伦、纪世系、别尊卑,序昭穆莫不遵自欧苏之法,幸得前人创焉,而我後人可不继志述事乎。切念烈祖始自处州括苍,复由东阳槎溪而居焉。念自十九世始祖讳守润公,由槎溪而联氏族派衍丽州迁号唐东。於兹地土丰美,山迥水绕,虎踞龙蟠所谓地灵而人亦杰焉。诗有曰:绵绵瓜瓞,又曰:螽斯蛰蛰。此古人为周之盛时而作也,至今历世相传至详且悉矣。递至乾隆癸酉重修,复自嘉庆戊午纂修,而後屡次及咸丰己未续修,并及光绪庚辰重修,迄今庚子冬越二十一年於兹矣。故族孙有瑞松、瑞瑶、端豪、显土、显准、祖枝等,常念年因既久,子孙愈繁,因阳春之时同商酌议,爰请谱师应村李锦祥、锦和二位先生仍仿体制,悉循旧式,以修谱牒,缵前绪而修明启後,人以穆族且众,志自能有成有基,乃可勿怀联百世之仁功,绍万年之谱牒,想当年文子文孙族继祖宗之遗训者,以成典籍而家法由存,诸君请序於余,余辞於诸君曰:余才学浅鲜,安敢妄笔撰序哉,奈向慕情殷坚辞不允,爰察其世德,仰其宗风是以不揣固陋,因即其事略为述其始终,以云登於谱牒是为序。
  龙飞光绪二十六年岁在庚子阳月中浣之吉(1900年)
  眷弟胡祖修拜撰
  唐东周氏重修宗谱序
  丽之望族周氏,其显者也。其派别有六,盖皆自宋流徙而来,惟各建祠创谱不相统属,嗣後修葺黉宫仪门,幸而一聚,直不啻如桓公葵邱之会矣。丽北太区周氏,其氓源出於宋,兵公任东阳儒学与玉峰按节承旨,王公伯仲为友,每以诗赋往来,造其庐爱其地胜人淳,遂迁於此。後兵公四世孙旺公再迁㨠楂〓,六世孙尚公迁槎溪,及至十九世孙守润公,由槎溪而赘永康迁唐东而卜居焉。其意盖谓唐东鍾灵毓秀,俗美风醇,可卜我子孙蕃昌孳生不息也。民国甲子年春,周氏重修宗谱,廖蒙诸长老之委,辑且问序於余。余曰:“业虽绍欧苏而谫陋不文”。既以三固其请,亦不敢不罄鄙情。窃夫浮云易变,好事多磨,无论百年也即今日之视昨日;亦有过去现在之感,过去若干今日而成,昔日过去若干人事而成陈迹,苟不设法拥护其已往之陈迹,皆听其没焉、忽焉、付诸云烟焉。势必无从稽考,此谱牒之所由来。所以与国史比拟也安可不郑重其事哉。唐东位五指之岩前,世代有太平之风,南连白象之鼻,耕不尽金畈之田,莲花漾乎清塘,其美可爱;采樵由於桐坑,其用有馀。山明水秀乃古丽之胜地,泉甘土肥实聚族发跡之区,是故唐东子孙之蕃衍良有以也。今其子孙翕然有志敬宗睦族,余於周氏有厚望焉,是为序。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清和月之吉(1924年)
  德园学校职教员金鹤鸣孙 谟仝拜撰
  第二节 诰敕(圣旨)
  第三节 墓志铭
  莲塘修撰福九宣使智亮圹记
  先君大父讳智亮字彦明中奉大夫江陵府宣使兼侍讲赠少卿大妣王氏赠硕人曾大父幼子虽爱之所鍾而课督不弛年甫志学即遗从游群居质朴理见谓颖悟同门虽年长以倍类不敢以少年易之一日休暇侪尽出先君危坐阅习堂上老先生曰此子魏然静重器局未易量也擢绍兴丙寅进士第调集情簿岭未上丁大父艰即吉司征监官到任两考馀三更京尹俱恭谟事会衢郡薛公范总西饷避先君醴干薛公以绳尺率属先君臭味之同画诺尤倚重以考举及格赴绍兴十九年班推蒙乡衮何恭知政爱十一年除三省阁明年四月除国子侍书七月改大社十月迁太学书吏又明年除编修宥府八月兼同封时文清李公当国知先君尤深方拟巡都曹而先君以未亲民请外文清志在脱留而以谏议之高不可夺也绍兴二十三年癸酉除出江陵府宣使三月领职四月十五日之任二十四年稍旱而民心忧愤以华文陞漕副夏元阳祷群祀弗应惟先君精祈〓霖随车都人呼为使者在任二载零九月父丧归家守制後不起职忽於乾道八年十月始遘疾危笃不起汤药不尝祈祷无效享寿五十有六仲冬十一日戌时殂茔於槎溪後山呜呼哀哉聊志其墓
  云耳
  乾道岁次壬辰十二月朔庚申
  孙理谨识
  莲塘庵禄二迪功郎信仙圹记
  先君大父讳信仙字大嵩左从政迪功郎知饶州德兴县丞赠通奉大夫先大妣王氏赠宜人先君生绍兴甲寅十一月十五日卯时自幼入学诗书广览无不穷究随曾大父在任绍兴二十五年三月转赴请举中进士第三月廷对四月唱名六月陞太学掌书十月恭内府书吏明年二月辄秘书阁修书先君名奏将举禋祀上曰章太醇职事整修且令乞大礼事十月除太府丞差阶辞极诣君道在养心在寡欲反覆千馀言识者谓词不迫切而意巳独至真得告君之体在镇一年除右文殿修撰又一年力丐词章凡四上惧有因任之命也二十有九年四月陞入延英殿修撰仍转一官因任再辞不获黾勉祗承命归兴尤强颜殊甚绍兴三十一年二月赐归省亲後於乾道五年七月赴京八月保举除饶州德兴县丞十月之任署事先君於是四更麾节矣所至终始如一每旦坐衙必先犴狱而後才赋而不汲为茧丝计蠲租已责少者一二万大者数十万未尝少靳而用亦裕如严陵蕞尔郡而去也拿馀八十馀万四明前政以不可支吾求脱先君始至之年爬梳葺理次年则沛然矣比去那馀二百万其将漕也所为亦称是籍皆可考也当代名公评荐廉吏常以先君为称首盖均节有方非以取辩为能者常与宾客论蠲减事谓畸零宿逋皆书吏领揽者之利惠不及民惟於新税有所捐则宽之分民爱一分之赐矣闻者以为至论又谓作郡之法郡能体县县能体应於郡如严之淳安分水明之象山皆积弊侵蚀公私俱因先君宽期会以优假之俾宰得行其志会三县皆得人遂为可为至今赖之先君赋性坦夷为人谦粹居官处族悉无间言〓游得归襟怀洒洒幅巾短束从容闾里相与酬答者盎如也因大父旧址营构数椽一花一木凡先世手植者倍加珍爱抚玩良久间成感怆得趣诗篇碁局脱落世事集伯父池亭小景曰必一往或再往坐辄移时曰人生适此尚何求一间八载久益有味积阶当元士亦复不谓嘉泰元年七月始属疾起居尚自如遽谓吾病其不药乎吾必以辛酉始终乎命也禳〓祠何与焉七月末疾渐进乃曰吾数日客耳後事已办乎左右应曰略办领之无言七月廿五日忽问曰未午字理琬以午对云吾意欲静汝等可少休命下帏帐侍疾诸子皆坐床外少顷转不闻声亟视已长往生矣得非辛酉始终之说又欲午应之者耶呜呼痛哉尚忍言哉遗命速葬以卜协兆年馀始获地於西畈东塘〓墎穴是年十二月十八日吉辰不肖孤禀慈命奉柩窀焉先君生平诗文寄意舒怀罕曾命稿暇集所存仅录之二奏稿亦随削凡兴利除豁有所建明有所设施子孙年在幼稚不及与闻始以得知长及所建闻者略叙梗概以志岁月若夫访求质问博采裒次以殚状述以名幽宫尚期嗣请于立言君子云
  宋嘉泰元年
  台州府崇道观察使胡叔和撰
  回龙〓善恭墓志铭
  故大父讳善恭字斯远又名斯锐(师锐)禄二少尹之曾孙生嘉泰甲子八月十五日申时嘉定壬午补县学绍定元年应举中进士第三月陞太学修书八月陞内府修撰绍定三年承差河南监课等局收税四年转两准监运司监出糶复差海门卫监拨粮储端平三年仍补太学复职嘉熙三年时意朝中未除进士各归省亲先君回家孝养你们父母训迪子弟和乡族纳朋友先君言行笃系粟准绳敬约乃父经理岁月积久换枵为腴母蒋氏疾病不离左右至忘寝食少间亟走方岩祠祈以身代既丧哀毁悴樵後事老父孝养尤谨朝暮无间淳祐甲辰大侵细民粮储不继发窖粟赈给匝其居数十里闬赖以存他年青黄间率抑价以糶称贷多焚券弃责里社节臈宝亲邂逅笑言融怡击鲜酾酒者竟日欢意倾洽趋人而难勇若耆致凡以急抵者应之如响尤笃友爱朋赀产无容尽力训子昼夜对几案稍长从明师游既归必考所习淳祐丙午大父忽患一疾汤药不进数日奄弃三年服阕国事蹉跎更不再选咸淳丙戌忽得中满日久而革猷整襟危坐呼诸孤以对语以命在天汝辈无事过戚但能植立门户则我瞑目矣问家事不复答三月初二日终於正寝享寿七十有一大妣陈氏生於庆元庚申十月十六日未时卒於咸淳壬申正月廿三日申时享寿七十有三合葬上陂头山回龙〓予曰葬必铭请作之三辞不获因语众曰铭篆之文实所不敢若曰纪其行而著其铭则亦不敢辞佥曰唯故铭之其铭曰大父死也众所哀慕公之卒也呜呼哀哉聊志其墓
  莲塘庵福五评事智祥墓志
  先君大父讳智祥字彦辉左朝散大夫大理评事赠宣奉大夫显妣吕氏赠硕人大父生於宋政和二年壬辰正月初八日子时幼笃实不妄语笑曾祖索得佳果置某所继索弗获大父拱白曰某取食曾祖外诃责内殊喜读书不辍心所未论请问再三师或厌其䀨终不苟默绍兴五年乙卯举进士第陞内府修书又明年正月差辽阳陕西考校转忠翊郎大父曰改作邑姑安吾常永新巨室盘据今照不得行其志或反狗焉大父接以礼待之表里明粹莫或梗之车之轮不愆於期优游当辩以终三考绍兴己未诣阙十二月差监左藏西库二年陞辖明年除农丞正外怯临漳绶待次以归未成促上甫到郡会前守差人摄龙溪丞因事激变弄兵破炽命旅以平殄闻郡有大猾明怯锄治之邦作破横山贼虐布曳大书谁走市里岁比登官民相安无事有附枝两岐之谣古意复见秩满受代归骑严限绍兴十三年五月急置到司政入愤领事大父在道清濂太守张公仪举保礼部转修武掌书郎中绍兴十六年权大理评事所部有恶逆之狱正典刑者三辈而言者乃谓父冤不伸吏者失职劾免大父老境久瘴乡得归不啻如脱维〓三任祠廪杖履所雍陟怖原汲汲幽阡是营得地於处之云山绍兴二十一年十一月而大父风瘅病二年有半忽加带下医祷无功自言吾病躯得了何惜焉无此躯则无此病矣以淳熙七年庚子九月十六日终於正寝享年六十有九大妣吕氏生政和壬辰四月十五日合葬三十三都西岩坞是为志
  时
  宋淳熙甲辰下元二十有一日丙午
  孝孙琼志
  第四节 文选
  1、永康周姓探源九七年七月九日《永康报》载
  关于周姓,多数中国人认为,统治中国874年的王朝文王,就是周姓人的始祖。然而事实上人们一直未认定周文王姓姬名昌,但《姓纂》白纸黑字记载:“帝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为姓。”这说明当初姬昌也曾赶潮流,确实以封邑为姓。这封地“周”在现陕西省岐山县,而并非周王朝首都镐(现陕西长安县西方)。但《姓氏考略》却否定二周即姬“之说,记载着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周姓出现,黄帝的一位大将就叫周昌。这比文王要早许多年,以此说来,周昌才是中国周姓人的真正鼻祖。基于上述千古争议,目前只能说中国周姓应为“姬变周”和“原始周”两支渊源。
  周姓为当今中国第十八大姓,永康有近1.5万人,排名第十一,散居于原油川等10个乡镇,以游溪塘聚居最众。
  永康的周姓人,据县志载有三派源流。最早于元祐延年间,金华潘塘周时文任两浙市舶提举司,在赴台、温分司督察监政时途经永康,酷爱永康山川风物之美。遂迁永居于升平乡,子孙析居游溪塘、王上店、岘口、皮店、枫林、麻车店、璋川等地。另一支是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叫周茂德的从括苍莲房人迁入后岭下,后析居下潘、山后周、大园、泉口等地。还有一支是明末清初由东阳清堂入大丘田背落户。
  历史上的姓周人能人辈出。三国时的周瑜历来被人们尊为少年得志的英雄;周恩来是现代闻名全世界的巨人。至于永康的周姓人,有岘口人周桐,曾任明江西抚州教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仕途不畅,弃官后在五峰书院讲学,人称岘峰先生;另有周莹也曾讲学五峰而名扬婺州。现代周姓永康人,在科技界多有出类拔萃者,如山川坛人糖业专家周文俭;桥头周人著名病理专家周立东;溪下周人医学教授周金台和铸造专家周金鸿等。
  2、东阳周氏探源
  周氏原为姬姓,系出周平王之后,约在公元前740年,平王封少子昭阳于河南汝南为王,改姓为周,子孙遂以周为氏,汝南为郡望,宗室之亲世为王侯。秦起灭周,周氏子孙遭诛戳不怠。于是,凡周氏之后,逃离分散,遍布各地。
  周姓传至汉朝有周勃,周勃是助刘邦建汉的功臣。邦死后,又平定吕后叛乱,扶幼帝振汉室,功盖满朝。勃子周亚夫拜丞相。至三国,有周瑜,孙吴拜都督;周靖封程侯,子四,皆封侯,一门五侯。瑜孙周处,有改励志,晋武帝时为御史中丞。
  至唐朝有周燧。周燧于唐咸通四年中进士,继派浙江处州(现丽水地区)官任州长,任满,赘括苍叶氏。
  宋之周兵,系周燧之六世孙中贡元,开宝六年任东阳教谕,任满,定居邑南百余里玉峰林宅。其繁衍分布村落有嵊县之开元,东阳岘北周(即岭北周)。还有佐村、新城、吕畈、斐湖、元里、浮牌、周村、蟠松等。
  周燧系东阳槎溪派周氏始祖。
  东阳另有清堂派(东阳防军乡)周氏,历奉宋代名儒周敦颐(道州人——现湖南道县)为始祖。槎溪、清堂两派周氏同出平王少子昭阳之后,唐代分支。
  清堂周氏:唐时其裔有派分道州者,宋之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曾官任大理寺丞、国子博士。敦颐之裔,元代周暹系浙江仙居吴丞相之甥,致仕后,自道州迁居仙居县,其裔周训,明初赴杭乡试不中,返经东阳防军之清堂,被富家延为塾师,乃自仙居方山迁居于清堂。其子孙有分居缙云城内、仙居杜宅、永康大溪田背、桥头周等地,东阳有龙回、下后山田、柯祥、北面山等。
  上以资料由东阳市地方记办公室提供。1995年1月10日
  3、源流大字录旧谱
  赞诗
  邑侯吴公赠两泉考绩诗两首(录老谱)
  (赠荣芳公)
  三载同寅绩有嘉, 昆山良玉净无瑕。
  萧曹也是凭刀笔, 尽道文章拜白麻。
  又
  恪守王章志不移, 功名事业属人为。
  纷纷桃李争春丽, 一点葵心令尹知。
  发池公赞
  揆时度势恰如神, 衰多益寡妙无因。
  祗觉吾心安且乐, 何知世间富与贫。
  开和公赞
  藐尔中处超凡尘,对对对悠然世外轶等伦。
  宁静天怀标一格, 淡定心胸动四民。
  开章公赞
  慎言顾行密持身, 交道接礼审待人。
  高风可揖诚足贵, 卑情难惹且堪尊。
  开清公赞
  朴实存心见天良, 陵竞绝念异寻常。
  三代直道诚足贵, 一身无愧得安康。
  祥有公赞
  克勤克俭家道光, 好耕好读古风长。
  忠厚留遗天眷祐, 谁知过此后裔昌。
  祥波公赞
  离怀失恃志不荒,英年独断事弥张。
  俗情世态宁有累,处己接人永无妨。
  三、我爱中华
  中华,我爱中华!中华,我爱中华!
  您有悠久的历史,您是如此广大,
  您有古老的文化,您是如此富饶,
  永远光辉灿烂。 世界谁能相比?
  中华,我爱中华! 中华,我爱中华!
  黄河水滔滔, 您是东方巨人,
  长江浪滚滚, 您是世界明灯,
  百川汇长流。 人民十二亿谁不把夸!
  中华,我爱中华! 中华,我爱中华!
  喜马拉雅山, 建设暖气腾腾,
  天山、秦岭…… 前途如花似锦,
  巍峨屹立。 您是幸福、富裕的憧憬!
  宝泉作
  4、中国的雅称
  我们伟大的祖国,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同时有其他许多雅号和别称。
  中国“中国”的名称由来已久。《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是指当时周朝的京师。随着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所指的版图也不限于黄河南北,最后成了整个国家的正式名称。
  赤县 神州 赤县神州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说过:“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人就沿用此名,更多的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 华,在古代,同“花”,引伸为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曰华。
  中华 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注》说诸葛亮“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
  夏 夏,含有大的含义,“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故谓为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于夏王朝,后来常有夏来称中国。
  华夏 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无不相率归于周朝。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称中国。
  摘自《浙江日报》1987.10.26
  5、中华三德歌
  滚滚黄河,浩浩长江。巍巍中华,屹立东方。
  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欣逢盛世,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道德建设,民心所向。文明新风,神州荡漾。
  社会公德歌
  我生社会,如苗在壤。立身处世,当重修养。
  待人接物,礼貌谦让。人敬一尺,我敬一丈。
  尊重他人,互相体谅。将心比心,切莫毁伤。
  虚情假意,人际沟墙。真情相待,如沐春阳。
  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扶危济困,古道热肠。
  敬老爱幼,助残扶伤。一片爱心,万缕阳光。
  助人为乐,品行优良。雷锋精神,代代发扬。
  公众场合,注意形象。讲究卫生,恪守规章。
  言谈举止,不可疏狂。着装整洁,仪态大方。
  公共财物,大众共享。自觉爱护,损坏赔偿。
  他人有险,挺身而上。见义勇为,正气伸张。
  社会治安,群策群防。遵纪守法,乐业安康。
  文明建设,美化城乡。人换精神,地换新装。
  防治污染,净化四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保护生态,节用宝藏。造福子孙,公德无量。
  国家兴衰,匹夫不忘。精忠报国,青史昭彰。
  与外交往,不卑不亢。崇洋媚外,愧对炎黄。
  富贵不淫,威武不让。气度恢宏,协和万邦。
  百年屈辱,世事沧桑。催我奋起,拼搏国强。
  社会公德,牢记心上。文明公民,人人争当。
  职业道德歌
  当今社会,各业各行。服务大众,敬业爱岗。
  人民公仆,清正贤良。防腐拒贿,无欲则刚。
  心系群众,关心痛痒。勤政务实,造福一方。
  执法人员,镜悬公堂。无私无畏,国徽闪光。
  惩恶除害,扶正安良。服务经济,保驾护航。
  工人做工,尽职爱厂。安全生产,注重质量。
  钻研技术,能工巧匠。提高效益,振兴工矿。
  农民务农,科学种养。多种经营,五谷飘香。
  不忘国家,纳税交粮。勤劳致富,共奔小康。
  服务行业,文明之窗。诚实守信,顾客至上。
  货真价实,不欺不诳。合法经营,繁荣市场。
  科技英才,重任担当。刻苦攻关,勇于开创。
  严格治学,力戒虚防。多出成果,不负众望。
  文艺工作,二为方向。精品纷呈,百花齐放。
  深入生活,文化下乡。艺高德重,人民赞赏。
  体育健儿,志在高强。严格训练,艰辛备尝。
  竞技赛场,风格高尚。奋力拼搏,为国争光。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光大发扬。
  妙手回春,医术精良。医德第一,圣洁芬芳。
  辛勤园丁,培育栋梁。传道授业,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爱心满腔。春风化雨,桃李成行。
  莘莘学子,金色时光。少小不学,老大悲伤。
  全面发展,天天向上。四有新人,未来希望。
  人民军队,和平保障。苦练本领,铁壁铜墙。
  纪律严明,威武雄壮。军民团结,国威共扬。
  行行风流,处处春光。海阔鱼跃,天高鸟翔。
  家庭美德歌
  细胞健康,肌体强壮。家庭和睦,社会安详。
  婚姻自主,真情为上。志同道合,比翼翱翔。
  相濡以沫,互敬互让。义务分担,甘苦同当。
  情结连理,地久天长。贫不嫌弃,富不相忘。
  计划生育,国之纪纲。少生优育,民富国强。
  生儿育女,尽责抚养。言传身教,力戒纵放。
  琢玉成器,炼铁为钢。自强自立,能经风霜。
  养育之恩,天高地广。孝敬父母,千古伦常。
  嘘寒问暖,侍药奉汤。寸草难报,三春晖光。
  兄弟姐妹,出自一堂。让枣推梨,手足情长。
  婆媳妯娌,和气致祥。相互体贴,合家舒畅。
  邻里街坊,朝夕守望。出入相友,急难相邦。
  社区生活,丰富多样。歪风陋习,坚决抵挡。
  中华三德,举国传唱。潜移默化,蔚成风尚。
  迷神信鬼,吃亏上当。崇尚科学,利民兴邦。
  婚丧喜庆,莫讲排场。攀比挥霍,人劳财伤。
  提倡节约,反对铺张。勤俭持家,福泽绵长。
  从我做起,当仁不让。民风淳厚,国运恒昌。
  九七年8月10日《精神文明报》载,安徽省委宣传部写
  6、劝世文
  孝敬父母篇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
  夫妻好合篇
  男子休嫌妻貌丑,妇人不怨夫家贫。
  贫穷富贵非生定,夫妇相处要真诚。
  刚柔相济两相安,和气家中少祸端。
  同甘共苦好度日,清寒也感有温暖。
  夫妻本是同林鸟,珍惜相爱好时光。
  夫妇如宾互尊敬,百年连理实不易。
  兄弟相爱篇
  兄弟本是同根生,莫因小事起论争。
  手足之情诚可贵,万事皆念骨肉亲。
  人生难得兄弟爱,同心协力变成金。
  谦让尊敬情意长,天伦之乐喜洋洋。
  为人当学孔让梨,桃园结义刘关张。
  上山打虎亲兄弟,历代相传美名扬。
  勤俭篇
  苦尽甘来是古训,莫为偷闲误自身。
  克勤克俭是美德,懒惰成性人唾弃。
  为人当惜好光阴,勤能补拙是例证。
  诚信待人人看重,自欺欺人事无成。
  求人像吞三寸剑,勤俭节约莫求人。
  家中虽有万贯财,不知节俭亦枉然。
  7.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伯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为明末清初朱用纯所著。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他以我国儒学的正统思想,总结古代立身,治家,处事之道,写成这篇五百余字的治家格言,劝诫人们勤俭持家、安分守命。有许多名言警句包含着许多治家处世的质朴哲理和有益启示,成为昔时治家教子的名言。旧时人们多以工笔写成条幅,悬于厅、堂、屋、室,成为影响较大的我国家教名篇。也有些地方作为私塾蒙学教材,对童蒙教育有较深广的影响。文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自奉必须俭约”的节俭持家思想,“居身务期质朴”、“勿贪意外之财”、“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施惠勿念,有恩莫忘”的处世哲理,均反映了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许多治家原则仍值得借鉴。但该文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落后性自不可避免,对于它宣扬的“安分守命,顺时听天”,及因果报应等观点封建糟粕,应予抛弃。
  原文
  黎明早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当思来处不易,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缸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媲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桀,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娇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潜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与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飨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比,庶乎近焉。
  8、治家新经
  打是祸,骂是害,吵闹打骂分手快。玩新欢,甩爱人,愧对家庭法不容。
  你要东,他要西,应求大同存小异。打扑克,搓麻将,切忌赌博玩适当。
  买洗烧,喂领教,有务小孩双方操。上班去,下班回,招呼一声情理在。
  收入钱,支出账,公开来往经济账。老公婆,丈母娘,双方长辈待一样。
  我遇难,你遭疾,相互帮助情切切。家富裕,别神气,饱时不忘饿时饥。
  果汁浓,咖啡香,一人独食不应当。家贫困,精计算,天长日久会转机。
  身不适,体不佳,关怀胜过营养品。房间小,勤打扫,室雅全靠布置好。
  尊敬老,爱护小,老少都要照顾好。公用处,讲道理,不争不抢不算计。
  夫妻跳,小孩唱,业余娱乐感情长。水费多,电费少,分角钞票别计较。
  香烟戒,酒少喝,烟酒不沾全家乐。张家争,李家斗,好言相劝拒浇油。
  心有结,肚有气,目光放远保身体。亲宾客,记亲友,热情主动不强求。
  社会大,天地广,喜怒恩怨不多想。
  9.名言·警句·谚语
  品德篇
  一个人高贵与否不在于他占有什么,甚至也不在于做些什么,而在于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阿米尔
  一个人有了才能而很努力,还要修养弘毅的胸襟,浓厚的美德,要不骄不吝。不骄傲就是虚心,不悭吝就是同情,包容和气魄。
  南怀瑾
  强不是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晏子春秋·问下》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王通
  道者所以明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之尊,非道德不明。
  ——《孔子家语》
  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蔡元培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胜任的事情。
  ——拿破仑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宽以待人。
  ——萨迪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傅玄
  人的价值存在于平凡事业之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升华。它的凝聚点体现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格情操。
  ——铃木健二
  正直、真诚、老实、自信、忠于职守,这些品质在被歪曲了的时候,是可以变成丑恶的。
  ——雨果
  我宁可把我的头颅放到断头砧上,也绝不能叫我的双膝对任何人屈一下。
  ——莎士比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徐学谟
  恶人愿谅自己的罪过,好人克服自己的错误。
  ——琼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有屈。
  ——《孟子·滕文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有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张清恪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岳飞
  苦难是人生难得的财富,只要在苦难中奋斗,总能结出硕果。
  ——博士 胡里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有善有恶是知,审辨善恶是格,为善为恶是致。
  ——宋教仁
  欺人者人亦欺之,幔人者人亦幔之”
  ——康有为
  损人利己的人,卖石头也掺点水。
  ——西班牙谚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薛文清公读书录》
  诚实人的话像契约一样靠得住。
  ——富勤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宁可贫乏而有德,不愿意巨富而犯罪。
  ——但丁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雷锋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甘地
  立志篇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当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朱熹
  不怕没有机会,只怕没有志气。
  ——茅盾
  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
  ——程颢、程颐
  做人无志,纯铁无钢;终身无志,干柴不燃。
  ——谚语
  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
  ——雨果
  精神是灵魂的空气。
  ——诺贝尔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
  ——弘一大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也重乎?死而后已,不也远乎?
  ——曾参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荀悦
  当一个人满足于其所做的一切时,他就达到了顶点,不能再进步了。
  ——罗伯逊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吕氏春秋》
  只有想像的火焰才能燃起一个能够足以信赖的,生活上的向导。
  ——萧伯纳
  思想的滋味是苦的,不过苦得使人舒服。思想像许多条涨满冰冷秋水的溪流,潺潺地流出来。
  ——高尔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
  ——曹操
  人生最高的理想,在于求达真理。
  ——李大钊
  觉察别人的错误志向并不难,难在觉察自己的错误志向,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
  ——歌德
  我宁愿在光天化日之下凭着我的短绌的天资到处碰壁,也不肯在黑暗中凭着谨小慎微使自己得救或发财。
  ——美特利
  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而人生也就有所寄托,使历史随岁月延续于无穷。
  ——柯灵
  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罗兰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绝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绝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挽新天。
  ——毛泽东
  有志尚者,遂能靡砺以就事业。
  ——颜之推
  学习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韩愈
  善国者莫先有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范仲淹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苏轼
  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昼,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
  ——晁说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木既坚好,蓊郁其干茎。
  ——欧阳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于谦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郑心材
  人生学习随时进,如春花秋实,自有节次。
  ——申涵光
  学问在早年,光芒如初旭;晚岁则已迟,夜行仅秉烛。
  ——归庄
  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日。
  ——袁守侗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萧楚女
  为了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使你健康地成长起来。
  ——吴玉章
  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
  ——毛泽东
  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要努力学习。我们的社会是天天进步的,我们也应天天进步。这就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朱德
  参加新的斗争,就要有新的知识。要是不学习,思想一停滞,人就真的老了。只要不断学习,就永远不会衰老。
  ——徐特立
  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绩,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吴晗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札记·学记》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入道浅深,其犹此也。
  —王充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陈寿
  学从名利入手,如无基之房,垒砌纵及丈余,一倒莫救。
  ———《颜习斋言行录》
  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唯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
  ——罗兰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是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札记·学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孔丘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心不在此,由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不静则学或鹜外,不能向里。
  ——张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己。
  ——孔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人不有所舍也,必有所成。是故舍无益者而成有益者,舍暂且小者而成久大者。
  ——徐祯稷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
  街谈巷说,心有可采;击辕之歌,应有风雅;匹夫之愚,未易轻弃也。
  ——曹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丘
  学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司马光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晁说之
  惜时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罗懋登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文微明
  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光阴是金,尺璧勿宝。
  ——黄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周
  岁忽忽而日迈兮,寿冉冉其不与。
  ——屈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青春?
  ——屈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伏尔泰
  日日日东上,日日日西没。任是神仙客,也须成朽骨。
  ——齐己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文嘉
  谁对时间越吝啬,对谁霸占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
  ——李大钊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傅玄
  好冬瓜,不过年;好北瓜,不试田。八十学鼓吹,可怜可怜。日月如梭,光阴如箭,少年人早打点。
  ——伍兆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中国民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长歌行》
  助人篇
  予人玫瑰花的手上,常有一缕芳香。
  ——中国谚语
  有许多人的善意和友情是比较含蓄的,也许,它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也许有一个你从未注意过的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拿出他的慷慨的友情。
  ——罗兰
  牺牲自己所得,以成全别人所得,这就是尽到了博爱人类、同情人类的义务。
  ——莫尔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而决不能取代正义。
  ——亨·乔治
  大凡人生遇到不幸,再碰到别人对他的痛苦表示同情,无论是真是假,总是最容易引起他的好感的。
  ——司各特
  在同情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心中也得了很大的快乐,因为这表现了我们有丰富的感情。
  ——卢梭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马致远
  最及时的帮助才是最好的帮助。
  ——阿拉伯谚语
  人有急难,倾财救之。
  ——李肇《唐国史补》
  君子贵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
  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难。
  ——《逊志斋信集·衾》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雷锋
  我们的责任比我们所想像的要大得多,因为它是和全人类都有关系的。
  ——萨特
  我们应该行善避恶,如果没有这一基本的义务,我们就没有努力实现使善最大限度超过恶的责任。
  ——弗兰克纳
  过多的同情是错误的,当然,过少的同情更是错误的。
  ——罗素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毛泽东
  一个人的良心从来不会比这个人的保姆或母亲更为明智。
  ——罗梭
  比海更宏伟的是蓝天,比天更宏伟的是良心。
  ——丘吉尔
  好的品性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是国家的原动力。
  ——史迈尔
  我可以咬住舌头,缄口不言。但是,我却不能使我的良心沉默不语。
  ——泰戈尔
  本地谚语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
  十网九网空,一网补前功。
  站得正,坐得正,和尚尼姑勿怕共板凳。
  脸子生得丑,莫把镜子丢。
  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吊(缚)起来的猫勿抓老鼠。
  到和尚寺里借篦子。
  过水看前人,淹死后头人。
  麻车靠个“撞”,人家要个“荡”。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勤忙苦做,日子好过。
  佛小只要灵,人穷只要勤。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手脚不歇,肚皮不瘪。
  风调雨顺丰收年,勤劳节俭样样全。
  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无水流。
  真桐油不荡,真财主不浪。
  不怕别人看不起,只怕自己不争气。
  无名草木年年发,不信男儿一世穷。
  和别人斗气,不如自己争气。
  富贵本无根,都从勤俭得。
  千金难买苦出身,苦竹根头出好笋。
  赌博赌得长,老虎变成羊。
  女贪财,裤带松;男贪财,进牢笼。
  赌伤财,嫖伤身,烟伤肺,酒伤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怕无能,只怕无恒。
  江南望见江北好,到了江北叫苦恼。
  这山望那山,鲤鱼跳过滩。
  穷村要改变,村官要奉献。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稻怕蛀心虫,人怕贪心童。
  心底无私天地宽。
  10.地方气候和气象谚语
  (一)气候
  本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光沛,无霜期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据气象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7.5摄氏度,初、中间日数为358.8天为一年。
  常年最热月为7月和8月,平均温度为26.5~32.1度之间。最高温度年际变动在35~41.7度之间。
  常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5.1度,最低气温为11.8度,日平均连续低于0度以下一般不超过6天,4月(农历3月)气温多变。
  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18日前后,最早出现10月29日。中霜期在3月18日前后,最迟终霜为4月10日,(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1996年4月13日(农历2月26日即清明过后10天,中午还下大雪雹,清明不断雪。)
  平均无霜期245天,1962年无霜期最短,仅206天,1972年无霜期为最长,达294天。
  日照:年日照数为1909小时,日照率为43%,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约达106.241千卡/平方厘米,辐射最高值在7月,约达1403千卡/平方厘米,最低值在12月,只5.57千卡/平方厘米。
  (二)气象谚语
  春寒多雨水,夏寒断水流。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冬雾雪。
  惊蛰未到先响雷,四十二日雨门开。
  三月客难做,一头棉衣一头货。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要撑。
  雨落鸡啼丑,雨伞不歇手。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日落西山红,无雨必有风。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东鲎(虹)日头,西鲎雨。
  蚂蚁搬家,大水满溪滩。
  大旱时年不过七月半。
  霜降不降,十八日稳当。
  重阳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一冬晴。
  雪勿烊等雪娘。
  雨夹雪,七日八夜落不歇。
  冬至响雷公,塘底好栽葱。
  六十无外婆,六月无夜荷。
  日晕夜晕,无水接命。
  六月荷雨隔田岸。
  雨打中,两头空。
  天作热,地作雪。
  长晴廿三雨,长雨廿三晴。
  天上有了扫帚云,勿出三日大雨淋。
  雾露雾山脚,日头赤烤烤。
  雾露雾山尖,大水满出溪。
  火萤虫归农家,大水满溪滩。
  盐钵还潮,大雨难逃。
  乌晕上云半夜开,半夜上云雨便来。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长晴怕夜雨,长雨怕夜星。
  十月落雪,饭锹压舌《歪》。
  先落雪,后洒霜,一个麦头两人扛。
  (三)节气气象谚语
  1.立春晴一日,农民耕种勿吃力。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闰月)。
  2.雨水落雨雨水足,雨水无雨寸水缺。
  久雨南风晴,久晴北风雨。
  3.雷打惊蛰前,阴雨少晴天。
  蜜蜂不出巢,大雨将来到。
  4.春分南风飘,天气多晴暖。
  春雨洋洋,无水插秧。
  5.清明时节雨纷纷,要晴待到立夏根。
  清明过后三朝霜,条条沟里好铺床。
  6.谷雨落雨雨水多,谷水不雨,种田无水。
  谷雨南风起,三伏暴雨骤。
  7.立夏落一滴,高山好种田。立夏发雾,晴到白露。
  8.小满不满,芒种勿管。小满多雨芒种来。
  夜云跑西,雨衣穿;云往东一场空。
  9.芒种勿落雨,二日半内发大水。
  雾不收,雨不休;雾气即消,旭日可求。
  10.夏至若遇西北,十条河水九条空。
  夏至乌蒙蒙,三晴两雨年成丰。
  11.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也焦。
  久雨雷公鸣,不久天将晴。久雨西风起,天气晴得起。
  12.大暑一声雷,十七八个野黄梅(指雷阵天气)。
  大暑发“大浪”风雨多。大暑不热要烂冬。
  13.雨打秋前秋必旱,雨打秋后烂稻杆。
  立秋无雨三分忧,大熟年成一半收。
  14.处暑不雨大丰收,处暑响雷稻虫多。
  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便来。
  15.白露无雨长秋旱,白露落雨日日雨。
  天色一黑一亮,大雨就在头上。
  16.秋分有寸来年丰,秋分东风来年旱。
  喜鹊洗澡大雨到;久雨闻鸟声,不久天转晴。
  17.寒露若逢天下雨,正二月间寸涟涟。
  灶烟绕屋雨将来,屋里不出烟,有雨就在眼前。
  18.霜降日雾荡荡,四十二天晴朗朗。
  重阳一阵风,久晴到立冬。
  19.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落雨无路行。
  月亮长毛,有雨难逃;月亮毛东东无雨也起风。
  20.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冬吹西北晴。冬天南风三日雪。
  21.大雪纷纷是丰年,大雪不冻惊蛰不开。
  西风雪,东风雨,南风暖,北风燥。
  2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冬暖春寒夏雨多。
  23.小寒小结冰,大寒大结冰,来年暖盈盈。
  三九、四九河上走。
  24.大寒不寒要春梅,大寒透春天暖。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三白有益菜麦。
  25.冬晴一百天,来春雨绵绵。
  26.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知识出处

唐东村志

《唐东村志》

本志上限时间尽可能追溯到可查年代,下限至2003年8月止,分为记事篇和人口篇,主要记叙唐东周姓为主,结合施姓。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各个时期党政群组织机构及人员、产业变革与发展、农田水利、山林、工矿商业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唐东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