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民生活改善与提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8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村民生活改善与提高
分类号: D420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东村志中村民的情况,介绍了村民生活改善与提高,自古以来,本村村民仅靠务农为主,但耕者又缺乏生产资料,经过土改,耕者有其田,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唐东村 村民 村民生活改善

内容

自古以来,本村村民仅靠务农为主,但耕者又缺乏生产资料。为了生活,只得租种他人的田地或当雇工,外出做手工业,妇女在家做草鞋和操持家务。篾匠尤多,十一二岁的儿童就要出去学艺糊口。妇女做草鞋约占95%以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草鞋架,常常贪早摸黑编织,而所得无几,但能敷日常生活零用之需。追溯到“五代”时,汉妇女就开始裹脚,直至变形,至民国初才废除,所谓“三寸金莲”,哪能下地干活,所以老妇女做草鞋,织布很多。这一行业一代代相传,直至六十年代初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解放鞋代替了草鞋而停止。
  经过土改,耕者有其田,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1978年十一屈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村民生活快速提高,逐步地从温饱型向小康水平发展。村民的平均收入,从1978年的150元上升1998年的3000元,至今又有更大提高。食:在口粮满足后,食品档次提高,结构改善,在量的充足基础上,追求食品口味多样化,营养保健化和高档化,内类、禽蛋、海鲜、山味等,已成为农家的普通食品,干鲜瓜果消费不断增多,蔬菜讲究无毒、口味、多样、夏菜冬吃、冬菜夏吃,四季新鲜。
  衣:1949年前,穿着都以粗布为主,机织平布士林兰为上等衣料,夏,以对襟短衫、短裤为主,冬,以夹袍或棉袍,外罩青色长衫为时尚;妇女都穿大襟衣,式样单调,色泽专一,不论男女老幼,两条单裤三件单衣度寒冬,热天,男子基本不穿上衣,每人备一条四尺多长的汤布,既可遮盖太阳,又能擦汗当毛巾,或作腰带、垫肩,一布多用,衣裤补钉加补钉,甚是艰苦。
  五十年代经济恢复时期,大兴“苏联花布”,六十年代大兴机织兰色平布和卡叽布,七十年代初,石油化纤工业问世,地确凉,地卡算是佳品,但价昂不普及,八十至九十年代普及了化纤,花样格式增多,棉织品相对减少,丝织品起补充作用。中老年男子大多穿中山装,年轻人不论男女追求式样,美观大方,加克衫,西装革履达到普及,冬穿呢绒、毛皮者比比皆是。现在成衣消费比例上升,档次提高,千元以上的服装增多,特别是年轻妇女,多式多样的服式,爱攀比,赶时髦。
  住:村民的住房,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各个不同的时期,有各个不同的建筑,一代比一代进步。
  时至二十一世纪初,百分之九十多村民都建有新房,全部砖砌,下层扁叠,钢筋水泥圈梁,墙脚坚固,室内高度增加,窗户放大,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内部分许多小间,有客厅、卧室、厨房、盥洗间等等。一屋多层,利用率高,室内外装璜别致幽雅,居住舒适。
  1949年至2001年,全村共建有大小住宅75幢,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1949年前老房屋的五倍多,可人口增长仅是一倍多,许多户宽敞得一人一层有余,并不断追求豪华气派。室内家具添置新异,摆布得当。
  各种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已达到普及。煤汽、煤饼代替了柴禾,方便极了。
  照明,古时用桐油灯、桕油灯、石油灯,现在普遍使用了电灯。
  过去外出近则几里,远则几百里,都是步行,甚至肩挑百余斤,步行百余里。现在外出近则自行车、摩托车、三轮卡,远则卧铺汽车、火车、飞机等。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的投入显著增加,娱乐和旅游支出大幅增长,家庭或个人积蓄的金融资产逐年增多。金银珠宝首饰已成时尚。

知识出处

唐东村志

《唐东村志》

本志上限时间尽可能追溯到可查年代,下限至2003年8月止,分为记事篇和人口篇,主要记叙唐东周姓为主,结合施姓。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各个时期党政群组织机构及人员、产业变革与发展、农田水利、山林、工矿商业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