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8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说故事
分类号: I057
页数: 7
页码: 50-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东村的文化娱乐的传说故事,包括阿弓和阿箭、元信的算盘、“年高德卲”匾额由来、日军的侵略。
关键词: 唐东村 传说故事

内容

(一)阿弓和阿箭
  在古代,我们这一带人烟稀疏,都是荒山密林,被开垦可耕的田很少,到处茫茫一片,站在村前山头背,遥望唐下舒,都是野草丛生林木麻麻的荒芜旷野,堪称“处女地”。唐东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村庄,我们的先祖捷足先登,抢占了整个桐坑及下农家,里桥头山直至莲塘山等。
  附近的山林易为看管,唯有桐坑惧怕他人前来占领,我们的祖先机灵地派了两个儿子,老大叫阿弓,老二叫阿箭,前去守护山林。在野山鼻头垒石盖草为屋,安营扎寨,门前挂一块木牌,上书:“山林有主,闲人莫进”八个大字。两兄弟不畏艰苦,尽心尽力,日夜坚守,经常到冷水洞、石竹园、西坑等巡山护林,他们又非常热爱劳动,每当春暖花开季节,就在大稍坛近北开荒挖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自力更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先后一共挖了八块地,合起来刚好是一百秧(一亩半多)。这些地方后来归属唐东大常所有,人们常
  戏谑地说,唐东大常最富,单桐坑就有“八坵百秧”。这些田地,在30年代,大常租给桐坑口村潘小江耕种,经他加以平整改造,合并成五块,所以“八坵百秧”就变成“五坵百秧”了。这些田地一直延续到1950年土地改革时,才正式划给桐坑口村管辖,这是历史的见证。
  阿弓和阿箭,既守山不怠,又机智多谋,有一天,唐东做戏,这是久逢难得的事,他们商量后,布置好一切防范措施,待夜幕降临,兴致勃勃地赶回村看戏了。戏开场后不久,忽有一人走到东边台角问:“阿弓,你在此看戏,谁在守山?”“阿箭在家。”阿弓不加思考地回答。这个人走到西边台角,看到阿箭,愣了一下问:“阿箭,你在此看戏,谁在守山?”“阿弓在看山。”阿箭随口而答。这个人眨了几下眼,心神不定地站了一会,就走开了。暗想:原来两兄弟都在看戏,山铺中一定无人看守,何不乘机去把他们值钱的物件偷过来呢?想着想着他就悄悄地溜出了戏场,迅速向大稍坛走去。到达目的地后,他没多考虑,就上前撬锁推门,当门一开,脚往里一踏,“啪啦”一下锐箭就射进胸膛,血流如注,身亡。
  待阿弓和阿箭看完戏回野山鼻头住所,忽见一人倒在血泊中,惊慌了一阵才恍然大悟,得知死者就是在看戏时间问过话的人。
  原来两兄弟去看戏前,为防盗贼,在门口巧设机关,把弓绷得紧紧的,搭上箭,放在门口,当不知底细的窃贼进门时,只要脚一踩着机关,立即射出利箭伤人。这在古代叫做“关”,主要是用来捕捉野兽的工具。
  两兄弟知道这是人命关天的大祸,急忙掩埋掉尸体,收拾好行装,第二天凌晨就匆匆地逃往金华,匿入民间,再没回唐东。
  (二)元信的算盘
  唐东现在这一带地方原来是黄家的遗址,到了明初黄家已灭尽,唐东先祖迁此定居,这时,全村只有三个居点,即堂下、下名堂、下斜弄,但四周全是空旷地,约有10余亩,如能把这些空地改成田或地,就要缴纳“钱粮”。元信想:何不趁此之机,将空荒之地全部筑起围墙,当作菜园?于是,元信公就号召大家照此去做,筑墙建园。
  有一天县衙门派了一个做钱粮的公差到唐东来,定要把村周围的空地都做上钱粮纳税。元信公据理力争,随手拿起算盘,凭借烂熟的算技,厘毫丝忽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地方,七除八扣将那些土地全归入菜园,巧算非纳,所以有“唐东小,菜园多,算功强,不纳粮”之说。
  元信公智力过人,远谋深算,珠算技巧无双,左右两手能算,顶在头上能算,脚趾头能算,拔珠如流星,声响连连不断。做钱粮的公差赞不绝口,佩服至极,深感自己不如他,心想,如能交上这样一个朋友多好,倘若以后碰上难题,也可请他帮助。所以他恭恭敬敬地说:“就照你的办法去办罢,你村的地全部当作菜园,不再缴纳钱粮了”。元信公热情地招待了他,俩人谈得情投意合,然后又点香摆案,结为挚交好友。后来元信公年迈,手脚溃烂,行动不便,这个公差还从县城赶来探望元信公呢。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年长者都知道。唐东的菜园特别多这是事实,现在这些菜园都已盖上新房。后辈们,当你住上新房的时候,你可知道这些菜园的历史吗?
  (三)“年高德卲”匾额由来
  清咸丰十一年秋,太平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我们这一带地区,并且到处抢粮掳人,村民无不惊慌恐惧,纷纷外出逃避,坚壁清野,太平军见无人可抓,无物可获,就到处乱窜。
  祥学公虽年过花甲,可身板硬朗,种庄稼是好手。他在下农家种植的一坵荞麦,前几天已收获完毕,把荞麦藏在山边,铺上柴草,又把荞麦杆垛高高的。因为太平军出没各村,如挑回家里必被抢走,想到自己的得意作法,心里喜滋滋的。可既要防太平军,又要防别人偷,他不得不整天在下农家藏荞麦的周围看守。
  有一天,天气阴沉沉,秋风阵阵,身感有几分寒意。祥学公是一个笃实勤劳,爱粮如宝的人,他看看四周都很平静,心想,割一些柴草,加上这几垛荞麦杆,烧一堆泥焦灰多好。想着想着就在荞麦地的边缘唰唰地割起草来。正当他割得起劲的时候,忽闻下农家的进口处一阵喊叫声,他猛一抬头,五六个太平军已离他不远,逃已是不行了。他急中生智,速往麦杆垛里一钻,全身盖得严严密密的。太平军觉得隐隐约约看有人的活动,怎么忽而不见了,东寻西找一无所得,几个人气呼呼地拿起手中的大刀或长茅,有往草丛里乱砍的,有往麦杆垛乱刺的。可藏在垛里的祥学,忍着剧烈的疼痛,纹丝不动,一声不吭,太平军没发现人和粮等,就悻悻地走了。祥学公在垛里感到湿漉漉的,轻轻地用手握住痛处,再坚持半小时许,没听见响声,他探出头,四面张望了一下,见已无人,就掀开麦杆,站了起来,撕下外衣,略扎一下伤口,一拐一拐地边侦察边走,好不容易到了家。家人看到他血淋淋的一身,边问原因,边给下药,一数有七八个伤口,经过一番调治后,逐渐好转。
  祥学被刺而不死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了县里,县衙遣人调查属实,就上报了省,徐大人看到报告后很感动,就赠祥学财帛冠带荣身,又赐“年高德邵”匾额一块,高悬宗祠后进左边。不幸,此匾于1958年被卸下洗铁砂而毁。
  赐匾时间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适是祥学七十有余,古云,人老七十古来稀。祥学被刺不死,象征寿高百岁,所以赐匾,实为祥学享年八十八。
  (四)日军的侵略
  日军路过的一天
  1942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九日)上午7时许,侵华日军从太平方向来,经唐东向金坑、义乌方向去金华“攻城”。
  村民纷纷逃至老虎尾巴,桐坑等山上躲藏,仅留老妪看家。匿在山上的人,目睹日军蠕蠕行走一整天,并沿途抢掠,见青壮年就抓,唐东坦已成熟的麦子,被其马匹践踏的很多。村民们在山上受饥挨饿,夜宿崎岖岩石上,受尽苦难。夜,一部分日军驻宿岩前,耳闻噼噼啪啪砸毁家具声、宰猪声、鸡叫声,连续不断,火光冲天,一夜未停。
  有些来不及逃跑的村民,就被抓去当挑夫,当时被抓的人有周章虎、周章子、周章威、周祖货、施锦铨等五人,其中除章虎中途逃脱外,其余均在金华城外,趁日军被我军炮击,在混乱之中逃离现场,几天后步行回家。
  施计逃跑
  周章虎被抓去后,日军就将一付担子交给他,他拒接担子,一个日军上来就是几记耳光,被打得两眼直冒金花,趔趄欲倒,在无奈之下,只好挑上担子。天不时下着濛濛细雨,道路泥泞,脚上穿着草鞋,一滑滑地跟着日军走。章虎细心观察担子上装的是什么,又琢磨日军的情态,边走边想逃脱的办法。他的担子两头,一头是一大箩筐的米饭,一头是大铁锅和炊具,他断定是日军的一个炊事班。他暗暗地把拴铁锅的绳子向歪斜拉,一步步地登上了太平岭,眼看岭尖的凉亭就近在尺寸,他故意脚一滑,身子一歪,大铁锅哐一下摔在地上,他假装心急,慌忙绑锅。当时,一个日军:“咪西!”喊了一声,一帮人就进了凉亭,一箩筐米饭也提进去,气喘吁吁地用手抓起米饭就吃,章虎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趁他们你一把我一把吃得起劲时,故做要解大便的样子,就在日军面前拉下裤子,蹲在地上,日军看到后,个个哇哇叫,并用手势叫走远一些地方拉,章虎走了几步又如此,日军又一阵大叫,指向远方,这个盼也盼不到的时刻总来到了,他想:这里地形很熟悉,追是追不上的,就速往密密麻麻的树林子里一钻,假装拉屎,实做准备,把脚上的草鞋系好,小箬帽往后一扔,站起一看,日军仍在吃饭,他飞快地跑了,一连蹿过了几个山头,到了傍晚才回到家里.大家都高兴极了。
  日军的下场
  1943年春,义乌县抗日自卫大队部迁驻唐东新屋里等,1944年10月7日,该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夜袭日军佛堂镇伪砩矿公司,生俘13名日军押解至唐东,一个个捆绑在合山北侧大树上,听候大队处理。
  唐东村民纷纷前往观看,并愤愤地指着日军大骂,孩童们有的用棒打,有的投石猛击,日军狼狈不堪,哇哇胡叫,那时一个手持冲锋枪的看押游击队员厉声警告日军说:“老实些,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这是你们作恶多端的下场。”“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枪毙他们才解心头之恨呐!”群众瞠目齐喊。不久,除一名汉奸留下枪决外,其余日军全部上送,村民们怒目齐看他们走向远方。
  此事是真实的,在1995年8月30日《浙江科技报》八年抗战大事记中有载。
  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多万,共歼日军260万多,汪伪军100多万。唐东六名青年英勇作战,捐躯中华,另有十几名青年参加抗日前方或后方工作,胜利后重归田园。

知识出处

唐东村志

《唐东村志》

本志上限时间尽可能追溯到可查年代,下限至2003年8月止,分为记事篇和人口篇,主要记叙唐东周姓为主,结合施姓。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各个时期党政群组织机构及人员、产业变革与发展、农田水利、山林、工矿商业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唐东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