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84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唐东村的教育,包括意义与方针、办学梗概、科举制度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唐东村 教育 地方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意义与方针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为适应传授和学习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属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影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原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奴隶社会出现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一切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其教育来巩固其政治和经济制度。现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强有力的工具之一,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基础又在于教育。教育一词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几个方面。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二节 办学梗概
  追溯民国初和清代,本村就办有私塾,并能保持连接不断,所以深受群众欢迎,连金畈、桐溪的儿童也到唐东上学。私塾的教师称为坐馆先生,先后担任过先生的有前山徐彩兰、太平吕章松、楼下陈陈邦庚、桥头周周诸范等。先生大多数是地方上有名望而知识较丰富的年长者。他们的报酬不一,有多寡之别,资深望高为优。经费的来源,有村民乐助,有学生自愿出资,两者结合。课本、练习簿自备,学生的入学和管理都有一定的规矩及礼教。学习内容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论语》、《先进》、《大学》、《中庸》等为教材。儿童大多受启蒙教学,以识字为主,年纪稍长,就要外出学艺或在家耕种,无人深造。但家境较好的可多读几年,所获知识就丰富得多,如周新达、周英雄等,能写一手好字,善珠算,是品学皆优者,成为后来有用之才,写书信、契约、对联或算帐理财等都少不了他们。但私塾先生只教识字,不进行讲解,学生整天死读熟背或练习书法,不设自然、数学和社会科学等,所以学生的知识有限,也是影响社会进步缓慢的一个方面。
  至抗日战争初期,政府派象珠王墨逸为教师,在村上办了短期小学,进行义务教育,学生免费上学,课本公发,教材相等初小,不分男女,年龄不限,都可入学就读。由于教材的改革,兼收女子,这是一大进步,就学儿童如已超过初小程度的,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学,并结合农村情况,学生白天外出劳动,晚上仍就读邦教。学校虽然只办了一年,可村童受益匪浅,深受群众好评。
  1939年到1949年,本村办有小学1至6年级,这是现代的学校,设有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等科,进行复设教学,一师多课。曾任教师有施世希、吕岩杯、胡正修、吕国梁等。教育经费由村民赞助,学生自负、大常补助加以解决。由于教材的变革,教学的改进,学生的知识更加深入广泛,这是本村教育事业上的一大发展。
  1949年后,只办初小1-4年级,曾任教师有吕国梁、王七召等。1957年以后,只办1-2年级,曾任教师有胡玉琴、陈瑶琴、汤丽青等。1986年合并岩前,唐东撤消学校。但岩前新建的教学楼,唐东投资一万元。另有唐东村校的课桌、凳等校具全部奉送岩前学校,在当时学杂费可得一些优惠。
  校址原来设在祠堂,1965年本村建造祠堂前的新校址,1975年又建造后泉北新校址。办学经费原为村自负,1976年申请永康县教育局,经核准补助一部分经费,不足部分村自负。
  这些学校给儿童启蒙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为部分学生升学开创了条件。
  三十年代,仅唐先有完全小学一所,4-6年级各一个班,永康县中学一所,读书的人寥寥无几,全村小学毕业生只有一人。1949年以后,上学读书者逐年增加,不但普及了小学,1994年以后,还基本普及了初中,现全村有高中生12人,中专生9人,大学生16人,在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的大学生15人,在附近各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唐东跃居首位。
  部分材料祖恩口述,保康整理
  附“科举制度”供参考
  隋唐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推选各都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属九品官员。
  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采用设科取士,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时,开设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史科、明算科等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朝以后,进士科为科举制度中唯一的科目。科举考试均用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只有两句话破题义。承题,阐明破题意义。起讲为议论开始。入手,起讲后的入手之处。起股与束股进入正式议论,中股为全篇中心,在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句。
  科举时期读书人,大都追求科考以求取功名。清代应考童生,通过县学入学考试合格者叫生员,即秀才,也叫邑庠生。通过府入学考试合格者也叫生员,又叫府庠生。通过省学提督学院入学考试合格者仍叫生员,又叫院庠生。清代资历较深院庠生,可以享受廪膳待遇,称廪生。生员经过考试,在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监生,即贡生(意思是将优秀人才贡献给国家),后来(清)的监生又不一定要在国子监读书,可经过捐纳取得。
  每三年一次在县城考试合格为秀才,在省城考试叫乡试,又称“大比”,生员、监生参加,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一般来说举人考中就要放官。
  每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的考试叫作“会试”,各省举人均可应试,考中的称为“贡士”,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在殿庭上皇帝亲自对贡士发出策问的考试称为殿考,殿考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四名称“传胪”。明清时,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三甲若干名,也赐进士出身,通常情况下会试考中就称进士,进士的名额多少,是要根据当时人才的需要来决定的,每三年一届的考试录取人数各不相同,可多可少。
  明清时期就设有蒙馆、私熟、书院等,通常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启蒙教材,练习书法要工整、一丝不苟,习作“八股文”以图未来应考,有的也学习珠算。

知识出处

唐东村志

《唐东村志》

本志上限时间尽可能追溯到可查年代,下限至2003年8月止,分为记事篇和人口篇,主要记叙唐东周姓为主,结合施姓。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各个时期党政群组织机构及人员、产业变革与发展、农田水利、山林、工矿商业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唐东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