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岘川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7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章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2
页码: 177-188
摘要: 本节收录浙江省永康市岘川文章,包括太极图说、周氏总祠记、民国乙亥秦游纪略等。
关键词: 文学 杂文 岘川村

内容

太极图说 周敦颐
  太极图传自陈抟,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周敦颐得之以悟道,遂撰《太极图说》。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气功家,有睡功传世。可见太极图源自道家,而周敦颐兼采《周易》之说,遂奠定了宋、元理学气功之基础。所撰《太极图说》经朱熹注解后,成为儒家气功之根本。道家以道教观点加以注解,亦为道家气功之渊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创设岘峰初级小学校缘起 周章合
  岘川居县之东岘峰之下,人烟稀少,财源菲薄,文化不开。有周绍舟者,业裁缝,向在广东省城开设成衣铺。往来杭沪,心醉文明,归则与村人谈及各省城教育如何发达,商业如何兴盛,吾族虽僻处山乡,亦当提倡教育,启发后人。村人被其再三鼓动,心为之热,召集村中族长周章虎、周樟儿、周志钱等妥商办法。先由周绍舟等三十四人筹募开办费壹佰零贰元;其桌凳竹帘各校具,概由周大宗捐助,县教育局津贴拾贰元;其常年经费由周大宗等拾捌常会筹募七十四元,紫霄观常捐助十六元,遂于中华民国18年正月二十八日成立岘峰初级小学校,於本年十一月初九日备文表呈报县教育局备案。19年二月二十一日将本村所有上坑、高坎、大溪滩、东南坑口、五百塘岸、殿前、后溪力、天脱屋、大栗坑等荒地栽植松秧,将来收益预作该校常年经费。20年县教育局督学黄福贻来校,劝与同里吕姓合办,其常年经费,周姓认十分之七,吕姓认十分之三,校名仍旧。惟前周姓手植之荒地树木出产,概归周姓十分之七常年经费内支用,吕姓不得干涉。并於21年六月廿六日由教员应长洲将栽植松秧之荒地绘图备文呈报县教育局备案,七月初八日派督学黄福贻来校,实地调查无误。30年春,奉县政府令,改为保国民学校,所有开办以来一切校具均由周姓陆续添置。37年八月廿六日,将荒地树木出拚得价买田五十把,计一丘,土坐村下撑水塘下大路北边第二丘。此后两处收益,除拨充周姓十分之七之常年经费外,倘有剩余,概归周姓支配,吕姓不得干涉。兹将该校创办始末情形,特记缘起如右。
  时中华民国37年仲冬月吉旦
  周氏总祠记 周凤岗
  庙祀初祖,古所未有。自程子创之,而后世承之,上至公卿,下及士庶,莫不有务本穷源之情。然欲报功以承祀,必先立庙以栖神,则宗祠之建,诚当务之急也。永康游仙乡岩下街有公道山者,乃余始祖提举翁降魄之区,实游、璋、岘等派发祥之地,自元迄今多历年所。其墓前原有平厅三楹,厅前又有庵屋数间,清明祀祭散胙,众子孙迄可少憩。然而神主之凭依无所,春秋之典礼缺如,族长等念切孝思情深,义举爰是,选吉兴工,庀材创造,其基址本庵屋而改为,其资财添椟银以济用。巍巍乎,飨堂五楹,为先灵所式凭也;煌煌乎,拜厅三间,为子孙所对越也;荡荡乎,夹厢十庑,为与祭者驻足之区也。又祠外两旁小厅并楼屋八间,为看守者安身之宅也。是役也,始事于丙申之春,越有十月而告蒇,又越五年,而栗主升位,祠宇增辉,宗功不朽。余三族等来与斯事,远者相隔数十里,近亦不外十余里,疏者相距数十世,戚亦不外十余世,从经营伊始至聿观厥成,力协心同,情联气合。当其时,首事者虽不无筹画之劳,抑亦祖若宗之积厚流芳,有以致之焉耳。厥后,入是门而起敬起孝,登斯堂则如质如临,著雍肃于骏奔,荐馨香于笾豆,其敦宗睦族之风为何如乎?乃世有人自为家,乡自为族,不三四传而宗派视为苹梗。祖庙委于黍离者,此皆宗法不立、祠制不修之故,况三宗等烟居散处,生齿实繁,使无总祠以联络之,将道路相逢,亲疏莫识,长幼奚分,尤其甚者,且不知是何姓氏矣!诸族长逆知其故,急为创造(此事,道光年间二十世孙凤生、荣铨开先组织),上以尊祖,下以和亲,蔼蔼一堂,光前裕后,斯祠之大,有造于我周也,不其然哉!然既有人作于前,犹赖有人继于后,我周氏子孙果能默体,此意似续不忘。或从而修葺之,或从而扩充之,增其式廓,无玷家声,庶几无忝厥祖,克配前人,则神灵享祀于千秋,子姓相联于万代,是所深望于后起之有人也。冈忝居宗末,爱慕情深,爰不自揣固陋,敢书数言以为之记。
  时在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仲冬下浣之吉
  二十一世裔孙优行郡增生凤冈谨志
  缙云仰头周氏祠堂建造纪事
  缙云县胡源乡仰头村周氏宗族源自永康县芝英镇岘口周氏分支。祖上析迁仰头,到太祖父周东海府君已有六世,繁衍子孙男女37人,整劳力5人。太祖父东海府君明大义,重孝道,虽当时人丁少,劳力微,资金匮乏,但建宗庙,供先灵,一生梦寐以求。与宗族商议,择定1932年8月29日动工兴建。天有不测风云,太祖父东海府君于是年4月14日不幸归天,建庙大事,一时遭受挫折。
  太祖父之贤媳——祖母江氏深感忠孝至上,宗庙事大,遂秉承太祖父遗志,无私无畏,毅然肩负建造宗庙首事重任,发动宗亲男女老幼,合力同心,按太祖父东海原定时日动工兴建。利用农闲,经过数年苦干,终于建成156.5平方米周氏祠堂,并择定吉日佳时,鸣锣发炮,迎接列祖列宗入祠供奉。在建祠过程中,劳力的安排,木工泥工以及外来劳力的聘用,资金的筹措,一概是祖母大人当家,处事有条不紊。
  祖母大人姓江名俊,雅江村江攀贵长女,身高约1.68米,1889年2月14日出生,1980年12月26日善终,享年91岁。祖父大人连兴,苦读诗书,功名不第,神经失常,不知农作菽粟,生活不能自理。祖母大人服侍祖父,抚养子女,既当娘,又做爷,终身操劳家计,尽忠尽孝,至贞至节。克服一切困难,热心族事,建成家庙。祖母一生,礼德为先,亲睦邻里,不负众望,堪为子孙后世立身处世之楷模。适值《岘川志》修编,谨作祠堂建造纪事以喻后世。
  孙周泽仁志
  1997年9月
  民国乙亥秦游纪略
  周岩甡
  民国乙亥,予受应君绍禹之召,有西游之行。李公志光长陕财政厅兼陕西财政特派员。应兄入其幕总第二课事务,再三年出长渭南税务所,辖渭南、华阴、华县、蒲城、朝邑、临潼六县,兼卷烟税、营业税各局局长,余忝总其内会计焉。初,余於乙亥上,已后六日,乘汽车至金华,易沪杭,火车达上海,观列强领事馆林立,商业繁盛,所谓洋场十里,殆其一隅之言,匪足以语上海也。踵观博物院,则雄狮、猛虎、驯象、麇鹿、孔雀各禽兽之属,靡不毕具。经姑苏,望太湖,一片汪洋,真有碧波万顷之势。过京口,未暇睹金焦之胜。直达秣陵畈,谓龙蟠虎踞之势,非亲自阅历者不知其雄伟。午夜渡长江,月明星稀,惟不见鸟鹊南飞耳。易津浦,火车抵徐州,为各铁道荟萃之中心,铁轨纵横,范围甚大,所谓形势之区,兵家所必争之地。改趁陇海铁道,至开封,经洛阳,平畴千里,一望无垠。自此渐上高原,而至潼关。泾渭二水自西北来,会黄河之水于风陵渡,水流湍急而深沉,所以后日敌人止于晋境,不敢越风陵渡一步,诚以天堑隔之也。抵西京后,电炬照耀,胜景恍似江南,马路宽阔而整肃,尚且过之。车水马龙,往来驰骤,逗留五天,尚未窥其全豹。南城雁塔,艳称于昔。惜烽烟未尽,大军驻劄未克。往内游览,古今题名者,未识有若干人也。游获保守,惟汉之未央,隋唐之故宫偏走长安,无从再觅遗址。惟凭一二长者聊指丘陵或平坦之处,谓为某某遗址耳,姬周镐京更难觅矣。陇海线到此已为终点。是时,鄞属李君新甫为开拓西北,特经商抵此,因与应兄素交,嘱余再事西游,兼经理卷烟事务。余以乘便,机亦良得,遂允之。乃西渡咸阳,访姜公钓鱼处,而渭水甚浊,半渗泥沙,虽经强秦建都之所,而朴素情形可念。南至十五里,周陵为文武成康之墓,周公姜公之墓亦列其旁焉,不封,不树,土堆十数丈而已。至马嵬驿唐杨妃等之墓在焉。经武功,到扶风,游岐山,乃姬周故里,灵台尚存,仅土阜耳。抵凤翔,昔为名藩,今已式微,而街道遥长,鞠为茂草,可见当年之大,业余之暇,约二三友朋采奇访胜而已。在此四阅月,下雨者仅二次焉。虽盛夏气候,常似江南三秋,无川流,少塘堰。惟一东湖滨,城脚有苏东坡公祠,有台曰凌虚,有亭曰喜雨。湖内连以堤,颇多碑碣。外有秦穆公墓,丰碑矗立逊青,乾隆时重建也。四周平壤植麦棉,无阡陌,亦无水稻,种樱菽甚多,当炎夏时,颜色缤纷,灿烂如锦,颇为可观。昔遗毒甚深,殊堪浩叹。金风涤暑之际,姻兄电召征车,近指渭南,过临潼之华清池,虽不似当年杨贵妃出浴,至此一涤征尘,殊令人心旷神怡也。自临潼至咸阳,均为阿房旧址,所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蜂房水涡,惜难复见。至丙子春,姻兄倦动,余亦系念故庐,偕行南返焉。计里程五千有奇,乘火车不满四昼夜,科学之进步,诚不可思议,因忆既往,录而存之。
  时中华民国37年岁在戊子十一月吉日
  保护环境 发展经济——在江西省1982年环境科学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周设人
  1980年3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8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现代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保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地改造自然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就是变自然物质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社会生产所需的资源、能源都要取自周围环境,而生产、消费以及整个再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排泄物又回到周围环境中去。这种物质交换过程如果符合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并赢得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环境的质量也会有所改善。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为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如果这种物质交换过程违反了自然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但目前的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其后果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把环境保护作为战略目标,为求制定一种健全持久的经济发展方针,既要高速度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得以协调发展,已为许多国家70年代的发展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布局,正确处理各项事业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利害关系。其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是几个关键性的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
  发展经济,首先必须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三类,一类是用之不尽的,如太阳能、风力和空气;一类是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和土壤等;一类是不可更新的,如各种矿物。生物资源虽然属于可更新一类,但要根据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利用,保证其种群的正常繁衍。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则会使生物丧失保持种群发展的基本头数而濒临灭绝。对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滥用,势必会造成对资源的破坏,从而不能保证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利用自然资源。
  建国以来,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一是有成绩,二是问题严重。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许多部门和行业往往只考虑自己局部利益,采取不合理的甚至是“掠夺式”和“灭绝式”的开发利用方式,而对资源的保护、资源的再生未予重视,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我省的森林资源,原来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历年来对森林和林业生产的认识不足,单纯地为了获取木材,因而砍得多,造得少,消耗得多,抚育得少,造成林业生产上采育比例的严重失调,使我省的森林优势逐渐消失。全省缺材县由60年代的15个增加到35个。据统计全省每年林木生长量640万立方米,而采伐量高达1200万立方米以上。如按这个砍伐量计算,只要二十余年时间我省森林资源就将耗光。森林资源的锐减,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我省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繁,河流淤塞,下游沙害严重等。
  我省水土流失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560亩,扩大到5700万亩,每年冲走土壤总量达一亿六千万吨,据估计每年随土壤流走的氮、磷、钾约为139万吨,超过我省现有化肥年生产总量的几倍。据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输入沙量的观测,56年到65年平均输沙1575万吨,66年到75年平均输沙1939万吨,后十年比前十年增加23%。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水库、湖泊泥沙淤积,河道阻塞。全省五大河流河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不少地段高出1.6米到2米,全省航道里程比解放初期缩短5665公里,个别地方已出现大片沙丘。
  环境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指出:“开发矿藏资源,必须实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利用,严禁乱挖乱采,妥善处理尾矿矿渣,防止破坏资源和恶化自然环境。”可是有的地区和单位,一方面由于对自然科学的无知,另一方面为了眼前的利益,片面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对某些矿产资源,竟采取无政府的、盲目的乱采乱挖,严重地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例如某县有一个钨矿,由于事先没有科学的勘探、设计,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工艺落后,又缺乏必须的环境保护措施,造成资源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该矿,从58年到80年,共产钨精矿1743吨,完成利润280万元。它主要靠民采,三、五人一伙,有时为了互相争夺某一富矿脉而冒险上下左右掘进,整个矿体洞窿纵横交错,常常是洞中有洞,窿下有窿。这种乱采乱挖,20年来仅选矿损失的资源约合钨521吨、钼31吨、铋27吨,另外可回收的镱损失金额200万元,共计损失折价将近2000万元。此外,每年约有五万吨尾沙无任何防护措施排入桐岭河。据考察,河里不仅无鱼虾,就连蜉游生物也找不到。离矿区十公里的枫溪水库,再过5至10年就要淤塞而报废。在职工和居民中,有不少人主诉有头昏、四肢无力、脱发和低血压等症状,肝炎发病率高。附近一个大队历年征兵体检没有一个合格的兵(主要是肝肿大)。
  如此糟踏、损毁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还能维持多久?我们可以断言,凡是违反自然规律办事,到时一定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维持这一循环的正常运行,自然和经济的再生产才能继续。如果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其损失是必然要落到经济方面来的。
  最近国务院关于保护国营矿业企业正常生产的决定中指出:“……要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设计和开采方案组织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二、节约资源与工业“三废”资源化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工业布局和经济布局都不很合理,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病,这些对提高经济效益是很大障碍,也是造成我国工业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工业内部看,主要是由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造成的。因此,结合工业调整、技术改造和企业整顿,是克服浪费、解决工业污染的主要途径。
  结合工业调整,对那些产品供过于求,质量很差,资源能源消耗过高,长期亏损,污染严重的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坚决实行关、停、并、转,使国家有限资源能源用于产品质量好、消耗低、污染轻、经济效果好的企业。同时对分散的,污染严重的电镀、铸造、锻压、热处理加以合并,建立专业化协作中心。这对改变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工业布局,解决污染具有很大意义。
  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污染应作为企业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调查,目前我国的污染有60—70%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产生污染的过程。在企业整顿中,把环境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各个环节,这样就有可能消除设备的跑、冒、滴、漏。象江西氨厂那样,做到无泄漏工厂,从而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节约了原材料,提高经济效果,又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
  结合技术改造。我国大部分企业,不但设备陈旧,而且工艺落后。在工艺改革,更新设备时,要充分注意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使资源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从能源消耗看,我国总的能源利用率还不到30%,而美、英、日等国家可达40—50%,即使同印度比,我国的浪费也是惊人的。以国民生产总值算,印度平均一亿美元产值耗能为11万吨标准煤,而我国为25万吨。我国的原材料消耗率也很高,钢材利用率只有60%,而工业发达国家都大于80%。据化工部对二百个企业调查,每年投入生产的原料只有三分之一转化为产品,其余三分之二则作为“三废”处理了。我国有六万台号称“煤老虎”的老式锅炉,如果改用热效率提高10%的新锅炉,一年就可以节煤625万吨,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15万吨,我国城市大气质量将有较大提高。
  搞好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加工,实现“三废”资源化。据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03亿吨,内含汞、镉、铬、铅一万一千吨。废气中含有害物质四千二百万吨,其中二氧化硫一千四百万吨。废渣排放量近五亿吨,80%没有回收,如果有计划地进行回收,变废为宝,经济效果是可观的。沈阳冶炼厂每年排放二氧化硫7.42万吨,占沈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5%,每天排放污水2.7万吨,每年随污水排放的铜、铅、锌、镉等金属分别占沈阳市排放总量的29.7%、34%、67.2%、80%和100%。厂区烟尘弥漫,不仅本厂职工,连左邻右舍、过路行人都受其害,对三百名接触二氧化硫的职工体检,30%患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炎,郊区1.5万亩土地被镉污染,其中六千亩稻田大米含镉超标十倍不能食用。后来经过治理,四年投资1855万元,环境效益不谈,50万元以下效益不算,七笔大帐,四年增加收益2000万元。
  把工业“三废”视为一种资源,尽量加以循环利用,既符合自然生态原则,又符合经济发展的原则。大自然中根本不存在所谓废物,把看来是废物的东西进行转化或再生,又重新变成对另一过程有用的东西,从而参与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去,通过规划手法,合理地组织与分配新的工业体系,使之超出“三废”治理概念,让各个不同的工厂彼此形成“链”的联系,实现“三废”资源化,看来已不是梦想。
  三、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呢?概括说来,就是要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付出的劳动和资源才能够成为有效劳动和有效资源,以维持社会正常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评价经济效益,必须从社会的全局来综合评价。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质上是劳动力和资源的损耗,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改善对国民经济带来的益处则是多方面的。因而,要把环境保护列为指标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具体衡量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要有全面整体性的认识。环境损益分析,应该包括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社会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各个方面。如果只顾大量消耗资源以满足当前的生产指标,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更没有考虑到这种生产对社会所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缺乏国民经济的整体观念,不能取得真正经济效益的。例如,一些工厂排放废水,破坏了渔场,污染了城市水源,危害人群健康所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比所获得的利润甚至产品经济价值还要大得多,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实质上是个负数。又如鄱阳湖围湖造田八百平方公里,缩小了湖面的五分之一。经济效益如何,这就必须用其对淡水渔业、蓄洪功能、气候影响、旱涝灾害的损失和粮食的暂时收获进行综合计算。还有,我省大余县由于几个矿山超标排放废水,使占全县耕地面积一半的土地八万六千多亩被污染,影响产量达一千二百万斤。在评定矿山生产的经济效益时,当然要包括对企业外人群健康和农业上的损失。
  我们讲求经济效益,不能只看到“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结果,”而完全忽视那些间接的长远的随后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
  生态失调比经济失调具有更为深远的后果,恢复失调了的生态环境比调整国民经济要化更多的时间和力量。因此,在经济活动中要求我们十分重视生态平衡这一客观规律,以便减轻损失,提高经济效果。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无偿取得自然资源的观念,习惯于在经济活动中仅仅讲求产品、产值和利润的观念,往往忽视长远、潜在和间接的利益,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起来。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只有经济观点,没有环境观点,片面追求经济上的增长,那怕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我们的环境保护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从这条方针看,防治污染也是搞经济工作同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应尽的社会责任。搞生产和搞环境保护,只有分工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决不能一面生产,为人民造福,一面污染环境,贻害人民。当然,片面追求环境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同样也是错误的。正如《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的:“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它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只有靠经济的大力发展,在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问题。

知识出处

岘川志

《岘川志》

本志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人口篇分世系和户传两章编排。志首设大事记,志末设编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岘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