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四章 诗文辑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岘川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753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诗文辑存
分类号:
I276
页数:
34
页码:
162-195
摘要:
本章分别收录浙江省永康市岘川诗赋、文章、旧谱序。
关键词:
文学
诗赋
岘川村
内容
第一节 诗赋
岘峰赋
周森林
岘口,位于永康中部,距城区16公里,坐落在芝英镇东南1公里,处黄仙山和后寮山之峡。三面连绵起伏、重重叠叠的山岭,统称为“岘峰”。“少小离家老大回”,时隔半个世纪,我退休探望老家岘口,老村长、老支书、同村的退休乡、镇干部,以及内侄,都兴致勃勃地带我去亲历了一遍。大家一路走走,歇歇,看看,谈笑风生,历时整整一天,使我平生第一次领略了岘峰的地理环境,饱览了秀丽的山川胜景,了解了美丽传说永不衰竭的魅力,体会到半山区村民生活的艰辛,领悟到他们在共同劳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纯真的亲情!
岘峰秀色
从事中学教育42年,课余也曾登过不少名山,那些地方确实美,但若干景致难免人工雕凿,有失天趣。而岘峰则不同,一切听凭自然造化。630年前,我们的祖先周康——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第十二世孙,就由于欣赏这儿的风景秀美,才携妻带儿卜居于此。
年事已高的乡亲还记得,那时村后有三座“山城”,几棵大樟树和高大的榛子树,枝繁叶茂,蓊郁苍翠,从外边根本看不见岘口庄。小溪旁边有两条路,人们选择任何一条路逆流而上,穿过山城,便可见到村子,它溪的一个个石潭里,一条条白色的、红斑花斑的小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清晨出村,傍晚回家,石翁山道士敲打着木鱼,笃,笃,笃,声声传向四野,真乃“万籁此俱寂,但余木鱼音。”①人们也许会误以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进到村内,南面是黄仙山。晨曦熹微,雾气逐渐消散。紧靠村庄这边的前半块,泥土不积,寸草不长,岩石上布满泞滑的青苔;后半块则草木葱笼,草尖上,叶片上,挂满露珠,晶莹闪烁,整座山宛若新浴少女,洁静美丽。
村子北边是后寮山,傍晚时分,残阳如血,忙碌一天的村民肩犁荷锄,陆陆续续回到家了,大群山雀在松树枝头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妇女们正在烧晚饭,炉膛内柴火发出劈劈卜卜声,正好与鸟声相应和,别有一番情趣。
村前一片稻田,大坑小坑还有一层层梯田。除此之外就是山,山之外还是山。近山茂草萋萋,远山深林隐隐。春天杜鹃花盛开,特别惹人喜爱。初夏开的则为栀子花,待果实成熟时就呈金黄色,可作药用。装点整个秋天的是野菊花和毛茸茸,田边地角,山沟溪旁,密密丛丛,到处都是。冬天呢,美丽的雪花飞舞,山头田野,银光素裹。如遇天寒地冻,积雪一经阳光融化,岩石上滴下的水珠即刻就会结成冰柱,越积越长,挂在大大小小各个岩洞门口,冰肌玉洁,煞是好看。小孩不怕冷,还会敲下一大根,吭唷吭唷,把它扛下山来。
沿溪往上走,绿野、梯田、浅山,慢慢地层叠而上,就到达陡峭的山峰了。日头尖最高,海拔390.7米,其次则是螺丝尖、大鹏尖和道士岩了。
各座山峰都有美妙动听的名字,仰天饭甑、麦磨山、〓瓶里、金丝交椅是形状酷似,毛竹园、长毛花坑②、大栗坑以其出产命名,东坑、公山顶依照其方位,老鼠梯、老虎跳缺、毛狸类③和龙潭里就含有一分神秘色彩了。
三面环列的诸峰,万棵扶疏,危崖积翠。幽美的云絮缭绕山腰,时卷时舒。松有松声,竹有竹韵,鸣的禽,吼的兽,叫的虫子,松鼠拖着长尾巴在枝桠上窜来窜去,苍鹰张开大翅膀在峰顶之间盘旋飞翔。
“造化钟神秀”。岘峰秀色可餐,真感谢造化之神功啊!
岘峰奇趣
岘峰不仅美,而且奇趣盎然。你看黄仙山山顶正中岩石上的那一只脚印,多象神仙的足迹?究竟是哪位神仙光临此地呢?有的说是神农采药路过这里留下的足迹;有的说是两位赤脚神仙,趁人们睡熟时,借着月光坐在山顶弈棋,每一举棋必细细斟酌,久而久之,一只脚深陷石中,留下了足迹。村民中说得最多的,还是有位神仙挑着两座山,挑到这里,铁扁担断了,这两座山就是洪福寺和灵岩,洪福寺和灵岩一明一暗的两个洞,就是神仙挑担,用天扁担穿出来的。不管怎么众说纷纭,“印苔屐齿至今存”,这却是事实。凡到过岘口的人,都会凝神聆听这美丽的传说,有的竟还要爬上山去,用自己的脚放进去比试比试呢,一比,居然一模一样,你说奇不奇?
岘峰诸峰林立,唯独峰岘岭比较低,“其阳有将军岩,两岩夹道离立,若人捍门。”退休干部周国仕赞叹古人选择这里砌上三四里路长的石子路作为交通要道,实在是高明之举。“北有一块公婆岩,南有一座黄仙山,里面可通台温处④,西北望着五指岩。”老支书周丰月随口念的顺口溜第三句,正是峰岘岭作用的精确概括。在交通工具落后,出门都靠步行的旧时代,永康上半个县和东阳、义乌的商人、小手工业者到台州、温州、丽水都从这里经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当年就是走这条路同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代表叶适交往的。
神奇的山峰还用她的躯体掩护着父老乡亲。那是1942年旧历四月初七,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到芝英,是夜到过岘口。在鬼子到达之前,村民早已躲进岘峰。我当时7岁,是随家人躲到金坑岩洞的。金坑很隐蔽,横岗有一条小路直通岩洞,洞前植有树木,树丛挡住了洞口。第二天,一些胆大的人从村里探听消息回来说,鬼子进村,看看岘峰山高林密,怕有重兵埋伏,不敢久留,只是胡乱地发射了几发小钢炮,抢走一些鸡,连夜退走了。
金坑岩洞,人人都能进,要进全岩洞,就不容易了。全岩洞地处悬崖崚嶒处,很隐蔽,没有路,下边是深不可测的山谷。洞口不大,里边却可以容纳千人。老村长周保德告诉我,50年代,盛万叔曾从里边背出一只百来斤重的大缸子,说是什么人放洞里接水用的。前几年,盛万叔已经仙逝,大缸现在还由周日齐继续使用着。这个洞,村里人只是听说,很少有人进去过。若不是勇敢的小伙子,或是胆量特别大的山农,才不敢进呢!这个洞只有站在对面的山上才看得见露出的一点点洞口。周天降、周庆祥冒险进去过。他们说,进这个洞,脚要踩在岩钉上。该踩哪颗岩钉?是左是右,是上是下?要听从站在对面山顶上的人吆喝着指挥。稀奇的是洞里有谷糠,有舂米用的天然石臼,有女人梳妆打扮用的生活用品。洞壁上还留有用墨写的五百余人曾到此避难的文字记载,可惜当时未曾注意是什么年月。此洞只是进去难,如果进得去,外人是根本无从知晓的。
岘峰血泪
为什么五百余人要到全岩洞避难?是何年月?这么多人怎么进去的?想想公山顶上和峰岘岭里十八洞前曾分别建有用大方块石头垒砌的城门口,现在还留有高踏道痕迹;看看除宫常厅,全村没有一间130年以前的建筑旧房,且在后明堂、月常厅空基多处留有屋柱的基石;听听村后山城边“人头塘”的传说,因扩大种植面积近年才给它填平;排除本世纪岘峰未曾有过与此相关的传闻,据此,人们推测,兴许是太平天国时的事吧,距今已有130多年。岘口有8人参加太平军。1862年,太平军两次到过岘峰。《周氏宗谱》载:“盗聚宅里,众若蜂飞,焰火烛天,举为灰烬。”不知是什么原因,学卷公“为贼所掳”,其子东涧为报杀父之仇,“腰佩一刃,手执一枪,由石翁岭下趋,骂詈争斗”,遂“捐躯殒命”。遥想当年,两座山的石城门该是清兵逼迫百姓所筑,为了抵御和逃命,清兵、民团与太平军有过激战,死过许多许多人,过去一直这么传说下来,否则不会有一口“人头塘”。据历史记载,当年,寮前、芝英、油川等地的富户携妻带子曾到过岘峰的头门槛、二门槛、三门槛设帐避难。全岩洞留有那么多避难者的印记,也证明“众皆避锋”;从山势分析,难民是冒险用木梯子从山顶往下挂到洞口才得以进洞的。
岘峰七千多亩,山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历来是兵家争夺利用的场所。国民党时期,峰岘岭尖,常有盐兵在那里把守,巡查从仙居贩盐逃税的商人,强盗也时不时地来到这儿拦路抢劫。住在岭脚的李家,解放前就被蒙面强盗浩劫过三次。
可见,在旧社会,岘峰并非世外桃源。人祸天灾时常会有,岘峰洒满了乡亲的血泪。
当年民间流传一句古话:“一根担冲两头尖,挑得来食挑不得穿。”除了田间抢收抢种,除了雨雪天,青壮年不用说,连白发苍苍的老翁,缠过裹脚布的老妪,一年四季都蹲在山上,披星戴月,忙忙碌碌,劣质柴自家烧,优质柴挑到外村卖。再就是根据季节,打榛子,摘栀子,拾合蕈,不过这些活几轻,通常是妇女和小孩们的事。这儿的小孩,七八岁就要跟父母上山,先学拣松果、扒松毛,跟过没几趟,就接着学习拿刀砍毛草。不计较做得多少,从小就要他们学着大人的样,能够背着一小捆柴下山。
田地少,靠山过日子特别艰难。巽钦婆,一个小脚女人,山在那么高而远的清坑里,来不及擦汗,顾不上喘息,以超常的毅力,一天居然自己砍、自己捆、挑柴下山,来回两趟。山里人特别爱惜草木,在巉岩的一些凹洼处长着的木柴,特别惹人眼,常有一些壮小伙子,拿着一根绳子,一端吊着岩钉(或拴在树根上),一端拴住自己的腰,俨然一位药农悬空飞往绝壁上采“石斛”似的,他们从顶上挂到岩壁上,硬是砍下那些木柴。
岘峰嵯峨肃穆,山路毕竟险巇,你体力稍有不支,或步履稍有不慎,挑着的柴垛或稍稍碰撞到一点陡峭的岩石,形成一股反冲力,你就会滚下山来摔成重伤,以致身亡。健在的老人清晰地记得,解放前跌死过好多人,就是解放后,也还有香富、丰锡、朝清、章富惨死在东坑、毛狸类下、看山小屋后和黄仙山麓。
悲剧虽然接踵而至,但吓不倒坚强的山村人,他们照样上山,照样在死过人的地方辛劳不辍。可是,有时这也不顶用。1958年,芝英区忽然来了一支木炭营驻扎在岘峰,一下子建起炭窑近百个,说是要烧炭供杜山头钢铁营炼铁,放卫星。不消几日,岘峰的木材,不论大小,就被砍伐殆尽。当时真是坑坑有窑,处处是烟啊!岘峰流泪,草木含悲!村民多年用汗水浇灌的树木被毁之一旦!树没了,山秃了。贤侄养书告诉我说:当时岘峰秃得连老鼠跳过都看得一清二楚了。人为地破坏山林,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960年夏,山洪暴发,岘口首当其冲,大批良田被毁,140多间房屋被冲塌。
岘峰亲情
树有根,水有源,改变山荒还是靠了共产党。1962年,中共中央七千人大会纠正了共产风、浮夸风,村民协力同心,依照一定的规格,重新种植树木,封山育林,并开辟了茶叶场、杉树林、毛竹园,除了大片的马尾松,还种上了别样的经济林。
尽管树木非十年不能成材,尽管生活暂时遇到挫折,但是,越是艰难的人们就越懂得寻求欢乐。他们更艰苦更勤快地在岘峰撒种育树的时候,覆盆子成熟了,总要兴高采烈地摘一些尝尝鲜;麦兰花开了,总要到山涧边采上几丛上品“九头兰”嬉笑颜开地带回家供人观赏。最无忧无虑、玩闹得最为有趣的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郎,趁上树采榛子、打松果的当儿,有的竟会用双手攀住一根坚韧的枝桠,双脚一蹲,身子一摆,像荡秋千似的,跃过对面的那株树桠去。险哪,好大的一个胆!他们如松鼠,如猕猴,身子是那么轻盈,体魄是那么强健,动作是那么敏捷,这是岘峰给他们提供场所,提供机会,热心扶持他们锻炼出来的呀!
岘峰,年复一年,始终袒露着胸怀,把自己身上的一切资源奉献给村民;村民,也年复一年,始终铺洒着汗水,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精力倾注给岘峰。每次砍柴要随手拣出一些石块堆在不长柴草的地方或山界上,使得树木能够舒展自如地破土生长。只要不是勒腰带过日子,什么蕨菜⑤“三十六桶”⑥是决不会去挖掘的,这样水土才不致流失。由于生活必需,漫山遍野的细柴毛草当年都要砍光,待第二年开春再重新生长,唯独对新培植的又已经历二三十年的树木是舍不得轻易砍掉的,要待到长成栋梁材,才输送给国家,贡献给人民。
岘口穷,解放前,靠担柴靠做手艺还不得温饱,对革命早就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记得是1947年吧,夏天的一个晚上,有一个游击队员在大明堂宣讲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的苛捐杂税。他说:“你们不用怕,虽然芝英住着许多国民党保安队,人群里或许也混有叛徒、特务,但岘峰周围站着我们的许多岗哨。”群众团团围着游击队员听讲,并热情地给他送扇子,递茶水。我才高过课桌一个头,在游击队员身边仰着脸,听得声声入耳。
那年冬天,我双耳失聪的二哥在黄仙山铲麦。我还不会铲,只得站在二哥前头先帮忙把麦垅的空隙地掘松。刚刚挥锄,出其不意地闯过来一个兵,不由我申说,硬是用枪口逼着,强行把我二哥拖了去。我非常气愤,但不敢言,紧握双拳别在身后,远远地跟在那个兵的后面向七姑塘走去。到了山背,看着七姑塘站着许多兵和许多被抓的人,我不敢再上前了。那些兵要被抓的人各自背上四五条长抢以后,朝村子上空打了一排子枪,然后向芝英开走。后来经多人努力,我二哥才得以保释。这时我才明白,七姑塘、仁塘、里坑住着共产党,那些穿黄衣服的兵是国民党保安队,缴的是游击队藏在七姑塘的枪。此后,我还隐隐地听说,本村德高和木通早已在外边参加共产党闹革命,这时我也才懂得反动派为什么常常要来抓德高的母亲和木通的哥哥。
1930年九月初二和初五,我村参加革命活动的思带和焕祺先后被捕,很快就被秘密杀害。当时得知×××告岘口全村人都是共产党,人们认为这两人被害与此人有关。
解放后,岘口定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岘峰远景
岘峰东临五峰飞瀑和石鼓寮。如果你想猎奇,多走几步崎岖的山路,下半县的游客到方岩旅游,可经过芝英,从岘峰上坑坤底的老鼠梯峡上去,这倒是一条挺有意思的路。只是如今柴草太茂盛,已经淹没了小径,力气也得多耗一些。不过,若肯从这儿攀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乐也融融!
那天,我们上了老鼠梯峡,来到鸡鸣、瀑布、桃花三峰的后边,站到了大鹏顶上。我们看见对面就是方岩山,胡公殿前敲起的锣鼓直灌我们的耳膜。左边是寿山五峰,右边是石鼓寮,实际上我们就站在石鼓寮德清寺山顶,瀑布峰的瀑布就从我们身边的斤线潭喷泻而下。
平时乘汽车旅游方岩、石鼓寮、灵岩,游览了这一处,欣赏不到那一处,陌生人真不知有其一,还不知有其二呢!而我们徒步登岘峰,站在这儿,顿觉心胸开阔,看前方,方岩、寿山五峰、石鼓寮尽收眼底!再转过头来朝自己村庄的方向极目远眺,田野阡陌,黑绿相间之中缀着明亮的珍珠,简直是一幅别出心裁的图案。风光要从高处领略,感受要从深处体会,不无道理。过了耳顺之年,我还能饱此眼福,心下足矣!
据说,市旅游局几位同志几次爬上五峰,察看地形,分析工程,要求从岘峰山顶——龙潭里坑和三门槛⑦一带划出五百亩,让他们在口小、肚大、沟深的山峡里修建起四个水库,以保证瀑布峰瀑布终年不断。有人还设想,可从岘峰的老鼠梯峡钻洞,打一条隧道,直达石鼓寮;再就是在岘峰专门加宽一条迂回曲折的旅游线路,在山巅建几个檐角钩心的亭宇,在习习山风吹拂的山沟造几幢别墅,把四个水库当作天然游泳池,从厚固峰顶到寿山坑架上缆车。这样一来,五峰书院——方岩——石鼓寮——岘峰,就可以联成一片。旅游者,汽车从平地走,徒步从山岗过,兜它一圈,或住上几宿,定将美不胜收!
既然有这种构想,将来兴许就有实现的可能。
岘峰啊岘峰,你一定会有更璀璨的明天!
注:①但余木鱼音:原诗为“但余钟磬音”。
②长毛花:土话,即杜鹃花。
③毛狸类:土话。狐狸经过这里也会摔倒,滚下石崖。比喻道路难走。
④台温处:台州、温州、丽水。处,即处州,指丽水。
⑤蕨菜:土话叫“榔衣”,其根可制山粉。
⑥三十六桶:土话。挨饿时掘它滤成粉制饼可充饥。味苦,须过滤许多次,故称三十六桶。
⑦三门槛:三道门槛,即方岩寿山坑五峰后边的头门槛、二门槛、三门槛。门槛是比喻,意指连接山头的短山岗。
岘川八景
岘峰积翠
万棵扶疏映岘峰,危崖积翠十分浓。
青峦霁后娇新柳,碧涧声来荡古松。
茂草萋萋樵径曲,深林隐隐客游重。
登临忽仰先贤号,学想为山景想容。
庠生 应洪渥
石翁献秀
两岫峥嵘倚碧空,朝朝献秀岘川东。
云鬟隐隐非云母,石髻垂垂号石翁。
月吐明珠悬额上,霓弯彩带束腰中。
米颠已去谁虔拜,脉脉无言自整躬。
黄船仙迹
仙非白石蒸沙久,岭号黄船托迹新。
岂是敲棋留玉趾,疑从采药降烟尘。
追踪但许登云客,接踵还期步月人。
地异圯桥谁失屦,印苔屐齿至今存。
后寮晚照
依依暮景后寮岗,碧涧青峦日色茫。
一带岚烟留返照,千重岭树烛余光。
牧童欲入随疏影,野鸟争栖闹夕阳。
悟得桑榆犹未晚,分阴宝惜共相望。
川塘白鹭
一行白鹭下云端,伫足川塘浴雨寒。
浪映霜毛沉玉剪,波回雪羽濯冰纨。
呼朋掠水梨花落,傍母眠沙月影漫。
健翮有时同鹤舞,垂丝直向九霄搏。
小溪夜月
静夜长天月色低,轮衔岭上影衔溪。
涧波共睹游鳞跃,岸树常惊宿鸟啼。
碧落凌空悬一鉴,澄澜激射接双圭。
分光照读通书幌,好赠斋头代杖藜。
堂前古井
岘麓堂前余古井,周围石槛吐清涟。
通波屡漏三更月,汲水曾分一隙天。
脉引云根常汩汩,形同乳穴自圆圆。
殷勤取法资修绠,即境参观在汲泉。
祖庙丹桂
丹桂根生初祖祠,金英绿叶发华滋。
钟灵自向周家托,毓秀还同窦氏遗。
日照鸿堂留影满,风飘兔阙喷香奇。
前人繄着栽培力,总望孙枝共折枝
永兴公八旬寿诗外甥徐家杨
寿筵开处晋琼卮,节届阳春十月时。
阖族称觞光梓里,娱亲戏采效婴儿。
学承孔孟书香早,业绍神农耒耜迟。
今日趋庭惭宅相,苍松翠柏祝期颐。
古曲周新扩
妾有一要言,说君君勿恼。妾与君相知,岁月谅非少。
独怜君待妾,至今何草草。不察妾心贞,但观妾貌好。
望月歌 周新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人。故人不如月,夜夜来相亲。
月圆故人别,人别月旋缺。月缺月又圆,故人仍离别。
故人别时多,明月圆时少。望月同故人,缺时思月好。
月缺有时圆,一见一回皎。人别不时接,一见一回老。
月皎令我乐,人老令我忧。我乐有时尽,我忧无时忧。
斋前燕 周新扩
冬去夏来春又变,日在春中春不见。
迩来春色何处多,待须问取斋前燕。
燕去寻春犹未归,想当遍识春风面。
须臾飞向屋角来,呢喃似道花枝艳。
我疑春不独花枝,何如一往亲看便。
看遍草木都向荣,便有残红飞片片。
早发先雕理乃然,腐质难久邀天眷。
归来忙向尔燕叫,明年莫向花枝恋。
繁华事业能几时,霜雪为期乃可羡。
不信请看江上鹤,守到岁寒终不厌。
感遇 周新扩
兀坐对残经,相看影与形。一心谁共白,两眼孰能青。
世业风吹絮,生涯雨打萍。百年知几许,人事易飘零。
斋中孺子有泣者,感之不已,遂成长句 周新扩
吾斋孺子多殊质,总角从师年未十。
依依不忍暂离亲,抱书掩袂呱呱泣。
呱呱泣,一何悲,
知尔孩提爱未亏,肯将函丈换庭闱。
顾我莅斯职,于义当相规。
强颜喝声声不住,少小孺儿难继怒。
退坐案头百感生,无限情怀来胸度。
吁嗟乎!
人生读书求实理,那事空言钻故纸。
三更青史五更经,漫把立身行道拟。
何如守此孺子心,且耕且钓供甘旨。
君不见,
邱吾游学失双亲,风木伤心无等伦。
圣门感此转凄恻,辞师归养十三人。
读孝经志感周新扩
少年妄想学通儒,收拾遗编拟五车。
一卷孝经看不透,空惭架上许多书。
爱日歌三首周新扩
今日非昨日,明日非今日。日去不复回,人生无多日
昨日待今日,今日待明日。自来玩日人,误了无穷日
前莫计去日,后莫计来日。曷去日日新,今日了今日。
到岘川
——别景川、景渡、松屏、德潜
辛巳举人宗侄 周台
连日追从接笑颜,岘川溪绕水潺潺。
与君此地一回别,山外白云云外山。
寿应孺人九旬七律一首 周台
瑶池胜会焕苍穹,王母驾临岘水东。
万丈婺辉千仞外,一声佛号百年中。
能贞乎节松心劲,已瞽复明帝眷通。
愧未跻堂亲拜祝,小诗代酒介融融。
周母王太孺人八秩寿诗 进士 应振绪
萱草何亭亭,垂荫方山麓。植根固而深,得气原清淑。
系自琅琊来,嫔于濂溪族。妇道四德全,母仪大家服。
荏苒八十年,绵绵锡遐福。珠树栽三槐,孙枝千亩竹。
二月开悦辰,杏林春洒熟。跻堂晋一觞,愿以长生祝。
注:周母王太孺人(观959,居方山,禄房后裔。)
应氏夫人寿赞 吕珆
母仪清静,贞德弥光。深闺恪守,厥后惟皇。
承欢有子,定省在傍。诸孙环列,玉媚兰芳。
乘时而驾,风翥鸾翔。祥符四世,福履一堂。
藉彼丹青,寿秩无疆。传之奕异,源水流长。
青年苦志励冰霜,七十余春孙满堂。
四世含饴欢绕膝,千秋遗训竞流芳。
节镌岘渚旌留碣,福介熙朝德有光。
会写鸾颜坎志寿,朝朝悬鉴共天长。
注:应氏夫人(同字行411,系福下悌房),生于1620年,卒于1712年。
致“岘川志” 周福双
山青水秀三面山,黄仙山顶仙人踏。
村落坐靠金交椅,左侧依附公婆岩。
仙脚深印传后代,激励周氏能奋发。
不负祖辈成俊杰,创建水库改山滩。
渠水唤得遍地绿,丰硕果实堆成山。
桃李花笑满山红,滴滴如蜜甜心中。
办学育英为四化,交通车辆进山湾。
建造水塔又办厂,洋房林立奔小康。
1997年6月8日
第二节 文章
太极图说 周敦颐
太极图传自陈抟,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周敦颐得之以悟道,遂撰《太极图说》。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气功家,有睡功传世。可见太极图源自道家,而周敦颐兼采《周易》之说,遂奠定了宋、元理学气功之基础。所撰《太极图说》经朱熹注解后,成为儒家气功之根本。道家以道教观点加以注解,亦为道家气功之渊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创设岘峰初级小学校缘起 周章合
岘川居县之东岘峰之下,人烟稀少,财源菲薄,文化不开。有周绍舟者,业裁缝,向在广东省城开设成衣铺。往来杭沪,心醉文明,归则与村人谈及各省城教育如何发达,商业如何兴盛,吾族虽僻处山乡,亦当提倡教育,启发后人。村人被其再三鼓动,心为之热,召集村中族长周章虎、周樟儿、周志钱等妥商办法。先由周绍舟等三十四人筹募开办费壹佰零贰元;其桌凳竹帘各校具,概由周大宗捐助,县教育局津贴拾贰元;其常年经费由周大宗等拾捌常会筹募七十四元,紫霄观常捐助十六元,遂于中华民国18年正月二十八日成立岘峰初级小学校,於本年十一月初九日备文表呈报县教育局备案。19年二月二十一日将本村所有上坑、高坎、大溪滩、东南坑口、五百塘岸、殿前、后溪力、天脱屋、大栗坑等荒地栽植松秧,将来收益预作该校常年经费。20年县教育局督学黄福贻来校,劝与同里吕姓合办,其常年经费,周姓认十分之七,吕姓认十分之三,校名仍旧。惟前周姓手植之荒地树木出产,概归周姓十分之七常年经费内支用,吕姓不得干涉。并於21年六月廿六日由教员应长洲将栽植松秧之荒地绘图备文呈报县教育局备案,七月初八日派督学黄福贻来校,实地调查无误。30年春,奉县政府令,改为保国民学校,所有开办以来一切校具均由周姓陆续添置。37年八月廿六日,将荒地树木出拚得价买田五十把,计一丘,土坐村下撑水塘下大路北边第二丘。此后两处收益,除拨充周姓十分之七之常年经费外,倘有剩余,概归周姓支配,吕姓不得干涉。兹将该校创办始末情形,特记缘起如右。
时中华民国37年仲冬月吉旦
周氏总祠记 周凤岗
庙祀初祖,古所未有。自程子创之,而后世承之,上至公卿,下及士庶,莫不有务本穷源之情。然欲报功以承祀,必先立庙以栖神,则宗祠之建,诚当务之急也。永康游仙乡岩下街有公道山者,乃余始祖提举翁降魄之区,实游、璋、岘等派发祥之地,自元迄今多历年所。其墓前原有平厅三楹,厅前又有庵屋数间,清明祀祭散胙,众子孙迄可少憩。然而神主之凭依无所,春秋之典礼缺如,族长等念切孝思情深,义举爰是,选吉兴工,庀材创造,其基址本庵屋而改为,其资财添椟银以济用。巍巍乎,飨堂五楹,为先灵所式凭也;煌煌乎,拜厅三间,为子孙所对越也;荡荡乎,夹厢十庑,为与祭者驻足之区也。又祠外两旁小厅并楼屋八间,为看守者安身之宅也。是役也,始事于丙申之春,越有十月而告蒇,又越五年,而栗主升位,祠宇增辉,宗功不朽。余三族等来与斯事,远者相隔数十里,近亦不外十余里,疏者相距数十世,戚亦不外十余世,从经营伊始至聿观厥成,力协心同,情联气合。当其时,首事者虽不无筹画之劳,抑亦祖若宗之积厚流芳,有以致之焉耳。厥后,入是门而起敬起孝,登斯堂则如质如临,著雍肃于骏奔,荐馨香于笾豆,其敦宗睦族之风为何如乎?乃世有人自为家,乡自为族,不三四传而宗派视为苹梗。祖庙委于黍离者,此皆宗法不立、祠制不修之故,况三宗等烟居散处,生齿实繁,使无总祠以联络之,将道路相逢,亲疏莫识,长幼奚分,尤其甚者,且不知是何姓氏矣!诸族长逆知其故,急为创造(此事,道光年间二十世孙凤生、荣铨开先组织),上以尊祖,下以和亲,蔼蔼一堂,光前裕后,斯祠之大,有造于我周也,不其然哉!然既有人作于前,犹赖有人继于后,我周氏子孙果能默体,此意似续不忘。或从而修葺之,或从而扩充之,增其式廓,无玷家声,庶几无忝厥祖,克配前人,则神灵享祀于千秋,子姓相联于万代,是所深望于后起之有人也。冈忝居宗末,爱慕情深,爰不自揣固陋,敢书数言以为之记。
时在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仲冬下浣之吉
二十一世裔孙优行郡增生凤冈谨志
缙云仰头周氏祠堂建造纪事
缙云县胡源乡仰头村周氏宗族源自永康县芝英镇岘口周氏分支。祖上析迁仰头,到太祖父周东海府君已有六世,繁衍子孙男女37人,整劳力5人。太祖父东海府君明大义,重孝道,虽当时人丁少,劳力微,资金匮乏,但建宗庙,供先灵,一生梦寐以求。与宗族商议,择定1932年8月29日动工兴建。天有不测风云,太祖父东海府君于是年4月14日不幸归天,建庙大事,一时遭受挫折。
太祖父之贤媳——祖母江氏深感忠孝至上,宗庙事大,遂秉承太祖父遗志,无私无畏,毅然肩负建造宗庙首事重任,发动宗亲男女老幼,合力同心,按太祖父东海原定时日动工兴建。利用农闲,经过数年苦干,终于建成156.5平方米周氏祠堂,并择定吉日佳时,鸣锣发炮,迎接列祖列宗入祠供奉。在建祠过程中,劳力的安排,木工泥工以及外来劳力的聘用,资金的筹措,一概是祖母大人当家,处事有条不紊。
祖母大人姓江名俊,雅江村江攀贵长女,身高约1.68米,1889年2月14日出生,1980年12月26日善终,享年91岁。祖父大人连兴,苦读诗书,功名不第,神经失常,不知农作菽粟,生活不能自理。祖母大人服侍祖父,抚养子女,既当娘,又做爷,终身操劳家计,尽忠尽孝,至贞至节。克服一切困难,热心族事,建成家庙。祖母一生,礼德为先,亲睦邻里,不负众望,堪为子孙后世立身处世之楷模。适值《岘川志》修编,谨作祠堂建造纪事以喻后世。
孙周泽仁志
1997年9月
民国乙亥秦游纪略
周岩甡
民国乙亥,予受应君绍禹之召,有西游之行。李公志光长陕财政厅兼陕西财政特派员。应兄入其幕总第二课事务,再三年出长渭南税务所,辖渭南、华阴、华县、蒲城、朝邑、临潼六县,兼卷烟税、营业税各局局长,余忝总其内会计焉。初,余於乙亥上,已后六日,乘汽车至金华,易沪杭,火车达上海,观列强领事馆林立,商业繁盛,所谓洋场十里,殆其一隅之言,匪足以语上海也。踵观博物院,则雄狮、猛虎、驯象、麇鹿、孔雀各禽兽之属,靡不毕具。经姑苏,望太湖,一片汪洋,真有碧波万顷之势。过京口,未暇睹金焦之胜。直达秣陵畈,谓龙蟠虎踞之势,非亲自阅历者不知其雄伟。午夜渡长江,月明星稀,惟不见鸟鹊南飞耳。易津浦,火车抵徐州,为各铁道荟萃之中心,铁轨纵横,范围甚大,所谓形势之区,兵家所必争之地。改趁陇海铁道,至开封,经洛阳,平畴千里,一望无垠。自此渐上高原,而至潼关。泾渭二水自西北来,会黄河之水于风陵渡,水流湍急而深沉,所以后日敌人止于晋境,不敢越风陵渡一步,诚以天堑隔之也。抵西京后,电炬照耀,胜景恍似江南,马路宽阔而整肃,尚且过之。车水马龙,往来驰骤,逗留五天,尚未窥其全豹。南城雁塔,艳称于昔。惜烽烟未尽,大军驻劄未克。往内游览,古今题名者,未识有若干人也。游获保守,惟汉之未央,隋唐之故宫偏走长安,无从再觅遗址。惟凭一二长者聊指丘陵或平坦之处,谓为某某遗址耳,姬周镐京更难觅矣。陇海线到此已为终点。是时,鄞属李君新甫为开拓西北,特经商抵此,因与应兄素交,嘱余再事西游,兼经理卷烟事务。余以乘便,机亦良得,遂允之。乃西渡咸阳,访姜公钓鱼处,而渭水甚浊,半渗泥沙,虽经强秦建都之所,而朴素情形可念。南至十五里,周陵为文武成康之墓,周公姜公之墓亦列其旁焉,不封,不树,土堆十数丈而已。至马嵬驿唐杨妃等之墓在焉。经武功,到扶风,游岐山,乃姬周故里,灵台尚存,仅土阜耳。抵凤翔,昔为名藩,今已式微,而街道遥长,鞠为茂草,可见当年之大,业余之暇,约二三友朋采奇访胜而已。在此四阅月,下雨者仅二次焉。虽盛夏气候,常似江南三秋,无川流,少塘堰。惟一东湖滨,城脚有苏东坡公祠,有台曰凌虚,有亭曰喜雨。湖内连以堤,颇多碑碣。外有秦穆公墓,丰碑矗立逊青,乾隆时重建也。四周平壤植麦棉,无阡陌,亦无水稻,种樱菽甚多,当炎夏时,颜色缤纷,灿烂如锦,颇为可观。昔遗毒甚深,殊堪浩叹。金风涤暑之际,姻兄电召征车,近指渭南,过临潼之华清池,虽不似当年杨贵妃出浴,至此一涤征尘,殊令人心旷神怡也。自临潼至咸阳,均为阿房旧址,所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蜂房水涡,惜难复见。至丙子春,姻兄倦动,余亦系念故庐,偕行南返焉。计里程五千有奇,乘火车不满四昼夜,科学之进步,诚不可思议,因忆既往,录而存之。
时中华民国37年岁在戊子十一月吉日
保护环境 发展经济——在江西省1982年环境科学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周设人
1980年3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8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现代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保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地改造自然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就是变自然物质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社会生产所需的资源、能源都要取自周围环境,而生产、消费以及整个再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排泄物又回到周围环境中去。这种物质交换过程如果符合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并赢得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环境的质量也会有所改善。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为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如果这种物质交换过程违反了自然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但目前的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其后果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把环境保护作为战略目标,为求制定一种健全持久的经济发展方针,既要高速度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得以协调发展,已为许多国家70年代的发展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布局,正确处理各项事业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利害关系。其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是几个关键性的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
发展经济,首先必须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三类,一类是用之不尽的,如太阳能、风力和空气;一类是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和土壤等;一类是不可更新的,如各种矿物。生物资源虽然属于可更新一类,但要根据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利用,保证其种群的正常繁衍。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则会使生物丧失保持种群发展的基本头数而濒临灭绝。对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滥用,势必会造成对资源的破坏,从而不能保证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利用自然资源。
建国以来,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一是有成绩,二是问题严重。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许多部门和行业往往只考虑自己局部利益,采取不合理的甚至是“掠夺式”和“灭绝式”的开发利用方式,而对资源的保护、资源的再生未予重视,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我省的森林资源,原来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历年来对森林和林业生产的认识不足,单纯地为了获取木材,因而砍得多,造得少,消耗得多,抚育得少,造成林业生产上采育比例的严重失调,使我省的森林优势逐渐消失。全省缺材县由60年代的15个增加到35个。据统计全省每年林木生长量640万立方米,而采伐量高达1200万立方米以上。如按这个砍伐量计算,只要二十余年时间我省森林资源就将耗光。森林资源的锐减,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我省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繁,河流淤塞,下游沙害严重等。
我省水土流失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560亩,扩大到5700万亩,每年冲走土壤总量达一亿六千万吨,据估计每年随土壤流走的氮、磷、钾约为139万吨,超过我省现有化肥年生产总量的几倍。据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输入沙量的观测,56年到65年平均输沙1575万吨,66年到75年平均输沙1939万吨,后十年比前十年增加23%。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水库、湖泊泥沙淤积,河道阻塞。全省五大河流河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不少地段高出1.6米到2米,全省航道里程比解放初期缩短5665公里,个别地方已出现大片沙丘。
环境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指出:“开发矿藏资源,必须实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利用,严禁乱挖乱采,妥善处理尾矿矿渣,防止破坏资源和恶化自然环境。”可是有的地区和单位,一方面由于对自然科学的无知,另一方面为了眼前的利益,片面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对某些矿产资源,竟采取无政府的、盲目的乱采乱挖,严重地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例如某县有一个钨矿,由于事先没有科学的勘探、设计,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工艺落后,又缺乏必须的环境保护措施,造成资源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该矿,从58年到80年,共产钨精矿1743吨,完成利润280万元。它主要靠民采,三、五人一伙,有时为了互相争夺某一富矿脉而冒险上下左右掘进,整个矿体洞窿纵横交错,常常是洞中有洞,窿下有窿。这种乱采乱挖,20年来仅选矿损失的资源约合钨521吨、钼31吨、铋27吨,另外可回收的镱损失金额200万元,共计损失折价将近2000万元。此外,每年约有五万吨尾沙无任何防护措施排入桐岭河。据考察,河里不仅无鱼虾,就连蜉游生物也找不到。离矿区十公里的枫溪水库,再过5至10年就要淤塞而报废。在职工和居民中,有不少人主诉有头昏、四肢无力、脱发和低血压等症状,肝炎发病率高。附近一个大队历年征兵体检没有一个合格的兵(主要是肝肿大)。
如此糟踏、损毁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还能维持多久?我们可以断言,凡是违反自然规律办事,到时一定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维持这一循环的正常运行,自然和经济的再生产才能继续。如果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其损失是必然要落到经济方面来的。
最近国务院关于保护国营矿业企业正常生产的决定中指出:“……要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设计和开采方案组织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二、节约资源与工业“三废”资源化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工业布局和经济布局都不很合理,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病,这些对提高经济效益是很大障碍,也是造成我国工业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工业内部看,主要是由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造成的。因此,结合工业调整、技术改造和企业整顿,是克服浪费、解决工业污染的主要途径。
结合工业调整,对那些产品供过于求,质量很差,资源能源消耗过高,长期亏损,污染严重的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坚决实行关、停、并、转,使国家有限资源能源用于产品质量好、消耗低、污染轻、经济效果好的企业。同时对分散的,污染严重的电镀、铸造、锻压、热处理加以合并,建立专业化协作中心。这对改变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工业布局,解决污染具有很大意义。
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污染应作为企业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调查,目前我国的污染有60—70%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产生污染的过程。在企业整顿中,把环境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各个环节,这样就有可能消除设备的跑、冒、滴、漏。象江西氨厂那样,做到无泄漏工厂,从而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节约了原材料,提高经济效果,又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
结合技术改造。我国大部分企业,不但设备陈旧,而且工艺落后。在工艺改革,更新设备时,要充分注意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使资源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从能源消耗看,我国总的能源利用率还不到30%,而美、英、日等国家可达40—50%,即使同印度比,我国的浪费也是惊人的。以国民生产总值算,印度平均一亿美元产值耗能为11万吨标准煤,而我国为25万吨。我国的原材料消耗率也很高,钢材利用率只有60%,而工业发达国家都大于80%。据化工部对二百个企业调查,每年投入生产的原料只有三分之一转化为产品,其余三分之二则作为“三废”处理了。我国有六万台号称“煤老虎”的老式锅炉,如果改用热效率提高10%的新锅炉,一年就可以节煤625万吨,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15万吨,我国城市大气质量将有较大提高。
搞好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加工,实现“三废”资源化。据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03亿吨,内含汞、镉、铬、铅一万一千吨。废气中含有害物质四千二百万吨,其中二氧化硫一千四百万吨。废渣排放量近五亿吨,80%没有回收,如果有计划地进行回收,变废为宝,经济效果是可观的。沈阳冶炼厂每年排放二氧化硫7.42万吨,占沈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5%,每天排放污水2.7万吨,每年随污水排放的铜、铅、锌、镉等金属分别占沈阳市排放总量的29.7%、34%、67.2%、80%和100%。厂区烟尘弥漫,不仅本厂职工,连左邻右舍、过路行人都受其害,对三百名接触二氧化硫的职工体检,30%患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炎,郊区1.5万亩土地被镉污染,其中六千亩稻田大米含镉超标十倍不能食用。后来经过治理,四年投资1855万元,环境效益不谈,50万元以下效益不算,七笔大帐,四年增加收益2000万元。
把工业“三废”视为一种资源,尽量加以循环利用,既符合自然生态原则,又符合经济发展的原则。大自然中根本不存在所谓废物,把看来是废物的东西进行转化或再生,又重新变成对另一过程有用的东西,从而参与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去,通过规划手法,合理地组织与分配新的工业体系,使之超出“三废”治理概念,让各个不同的工厂彼此形成“链”的联系,实现“三废”资源化,看来已不是梦想。
三、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呢?概括说来,就是要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付出的劳动和资源才能够成为有效劳动和有效资源,以维持社会正常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评价经济效益,必须从社会的全局来综合评价。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质上是劳动力和资源的损耗,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改善对国民经济带来的益处则是多方面的。因而,要把环境保护列为指标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具体衡量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要有全面整体性的认识。环境损益分析,应该包括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社会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各个方面。如果只顾大量消耗资源以满足当前的生产指标,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更没有考虑到这种生产对社会所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缺乏国民经济的整体观念,不能取得真正经济效益的。例如,一些工厂排放废水,破坏了渔场,污染了城市水源,危害人群健康所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比所获得的利润甚至产品经济价值还要大得多,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实质上是个负数。又如鄱阳湖围湖造田八百平方公里,缩小了湖面的五分之一。经济效益如何,这就必须用其对淡水渔业、蓄洪功能、气候影响、旱涝灾害的损失和粮食的暂时收获进行综合计算。还有,我省大余县由于几个矿山超标排放废水,使占全县耕地面积一半的土地八万六千多亩被污染,影响产量达一千二百万斤。在评定矿山生产的经济效益时,当然要包括对企业外人群健康和农业上的损失。
我们讲求经济效益,不能只看到“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结果,”而完全忽视那些间接的长远的随后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
生态失调比经济失调具有更为深远的后果,恢复失调了的生态环境比调整国民经济要化更多的时间和力量。因此,在经济活动中要求我们十分重视生态平衡这一客观规律,以便减轻损失,提高经济效果。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无偿取得自然资源的观念,习惯于在经济活动中仅仅讲求产品、产值和利润的观念,往往忽视长远、潜在和间接的利益,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立起来。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只有经济观点,没有环境观点,片面追求经济上的增长,那怕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我们的环境保护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从这条方针看,防治污染也是搞经济工作同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应尽的社会责任。搞生产和搞环境保护,只有分工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决不能一面生产,为人民造福,一面污染环境,贻害人民。当然,片面追求环境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同样也是错误的。正如《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的:“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它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只有靠经济的大力发展,在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问题。
第三节 旧谱序
至大元年诣道州会谱序
周君邦佐,浙之金华人,系出道州濂溪夫子之后,资政殿学士、兵部侍郎兼中书令,追封魏国公椿年之曾孙也。厥祖讳德彰,由建德尉升兰溪州判官。秩满,因宋季之乱,元兵扰攘,占居婺之泮塘。逮邦佐君早游邑庠,领乡荐除浙江市舶提举司提举,兼管台温分司盐课。秩满,道经永康,爱其风俗之美,遂居邑东草墅。今年春,慨然以尊祖敬宗为念,偕从弟时恩,不惮途远,自金华抵道州至奠祖茔。会谱牒以明昭穆,辨亲疏而序世次。求余一言,以叙其首,余惟礼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譬诸水之干流万派而同出一源,木之千枝万叶而同生一本,非谱将何以考据哉?况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上有以承前烈,下有以诏后世,为子孙者敬宗睦族,敦孝友之道,克承克继引而弗替也。昔范文正公有云,吾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也,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无亲疏也。但世之人,子孙繁衍,分居散处,懵然不知世裔,相逢无异途人,孰知以宗族为念而能追考世德乎?今周君邦佐与吾邑仲周机辈(疑“周仲机辈”)乃四世兄弟也。浙广相去数千里,不相往来已四十余年,一旦聚首一堂,昭穆以明,亲疏以辨,帙然有序,无拜汾阳之墓为愧,其贤于人可知矣!乐道人之善,君子事也,遂书此以序其首云。
时至大元年岁次戊申季夏中浣之吉。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江西吉安府知府致政道州 潘子温拜书
正德壬申重修谱序
古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信哉!国而非史则统绪不明,而闰或干正;家而非谱则昭穆不著,而卑或逾尊,且上无以溯其源之同,下无以合其流之散。其为紊戾,伦理不细,有能究心于此,其深于孝矣乎?周,永康巨族也,系出道州濂溪,始传而有州判君德彰牧守兰江,始家金华之泮塘,再传而有提举君时文督课东瓯,遂家永康之草墅。于是濂溪之后遂有游溪之派,他如岘川如芝英如麻车店,皆支分而本同者也。迄今家业诗书而户敦礼让,犹有濂溪之遗风。夫何传世弥远,族属弥盛,谱牒散而弗收,有彦叔德翁慨然于此,旁求博访,皇皇几十载间。辛未春,始购李氏之子,其先盖时文君之子婿也。世系本末,文章图像,昭然俱存,得之如获重宝,一日出示〓曰:此予家传世宝也。失之既久,得之良艰,子盍为予志之,使吾子孙世守之,可乎?〓忝婿翁之门披阅之余,喟然叹曰:昔宣父为杞宋不足,为夏殷之征,系乎文献,予亦窃谓百氏世系非得谱牒固无所考,而世家阀阅非得其先人之墨迹,亦无以为征,是文章翰墨又谱牒之左验,二者并存,斯可传信,来裔所谓故家世俗其在此也。使游溪之周非得其先正之遗墨旧物,亦何征为濂溪之周哉?呜呼!失之百余年之前,得之百余年之后,而其所存,宛然如新,其亦濂溪道学之泽流衍布护,如水行地随在浃洽,故其遗迹之在人,自有神呵鬼护,不使之就于沦没也。叔德翁独能究心于此,可谓勤勤水木本源之念,谓非深于孝不可矣!为翁之后,其亦心翁之心而守翁之守,虽传之亿万斯年犹故也,此翁之所以望于后人也,予僭言之。
时正德七年岁次壬申春正月季望之吉
南京乡贡进士洪州俞〓养中书
道光乙酉重修谱序 孙 孔昭
永之有周,由来旧矣。前原有六周之称,六周者,下三周则高川、泮石、御史第是也;上三周即游、璋、岘是也。六周较亲,外有周之名又别自为一周焉。详考从来,游、璋、岘始于元提举(晋,96)时文公。公之先有敦颐公者,字茂叔,号月岩,居湖广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营乐里安定山濂溪保,以地为号,宋封汝南伯,元追封道国元公,其后嗣随车驾来南,散处杭城并各郡,其不一,查谱系可详考也。传德彰公作判兰江,览金华之胜,居于金邑泮塘。至时文公,即我游、璋、岘始祖,任两浙市舶兼管台温盐课,道经永,亦览永之胜,卜升平乡草墅居焉。子宏二公名榆,仍居草墅。宏二公子七,俊一圣公即徙居游溪,俊四契公,初徙芝英,再徙泽塘头,至蒙(96)公始居麻车店;俊八康公,初亦居草墅,迨蒙(39)荣公始定居岘口。居游溪者号游川,游下徙外者,近有前舒,远有县下西川、金邑临江、东邑湶头、仙居蟠滩等族;居麻车者号璋川,璋下近有枫林、仙溪、武邑章村,远有云和、丽水、缙云等族;居岘口者号岘川,岘下近有在城、皮店,远有迁邑天台、宣平等族。不在游、璋、岘内者,有宏五〓公,居曹园,号曹川。有俊九祖公居杜山头,号杜川。余徙外无多人,未及细载。噫!我族亦盛矣哉!时文公下后嗣得数十人已幸矣,得数百人更幸矣,讵知十数传后,由一而臻百,且由百而臻千,迄今千犹不足以限之,则异日之得万得亿,果何可量乎?麟趾而后麟址不数见,螽斯而后螽斯固迭出也。椒聊可咏,瓜瓞可赓矣。向使散者无以聚,合者无以分,本族视若途人,居尊施以卑号,其紊乱失亲,何可胜道!幸庚辰以前,前人序昭穆详矣!列条规,备以登传赞,有所观感矣!嗣是丁未修之,丙寅修之,阅今乙酉二十载,复商再举。今何举哉?特尊前式,兼辑续修而已。甲申菊月始事,今春三月告成。长老曰:是不可无序,周之先非无可溯者,一当序;周之嗣越传越盛者,二当序;周之族共欣守先启后者,三当序。佥曰:然为详稽,以序其颠末。
同治己巳重修谱序 潘树棠
……今考游、璋、岘系属,始祖为元提举时文公。然其先有居金华泮塘者则为德彰公云,以判兰江览金华之胜而居之。及时文公则任两浙市舶兼管台温盐课,道过吾永而居焉,始卜在升平草墅而生宏。宏传俊,俊一徙游川,为游川祖;俊四迁者屡,至蒙(96)始居璋川,即程提按系序所称麻车,即璋川也,则俊四为彰川祖;惟俊八仍居草墅,至蒙(39)始迁岘川,为岘川祖。统有宗,会有源,繁衍遍于旁郡,溢于别县,辖于殊乡,条分流远,而其本皆出于宋元公濂溪先生。先生于宋符聚奎之瑞,实开理学之先,其所著书语言简要,与大学中庸相表里,真如连城之璧、照乘之珠,后之业理学者莫得而轶之。汝南伯之封,为周氏之光多矣,且以余所闻,游、璋、岘之美已于前明,有承濂溪之绪而赞之者。其时姚江王阳明倡良知之学,应右丞石门受其传,与周教授岘峰先生桐讲于五峰。教授,岘川人也,与加王傅公光、文学公莹相劘切,以敦正学。至今,与应石门、程松溪诸公从祀于寿山,而又有祭酒与少参二公相偕而承其家学,其道脉犹有存焉者乎!是亦不必别自著书立说,守濂溪所传之书,循而习之,自不失为濂溪后。为汝南之苗裔,益信矣!为汝川之宗派,亦不诬矣!……(节录)
光绪戊子续修谱序 孙 益谦
(游、璋、岘)此三派之命名如山之鼎峙者也。厥后有前舒,县下西川,金邑临江,东邑湶头,仙居,云和等族系油川之所分派也;枫林、大路、金荷、花田、湖塘、新亭、源口、仙溪、云溪,武义章村,新建,云和,丽水夏和等族系璋川之所分派也;皮店、大塘、横阳,仙邑皤滩,天台,宣平,缙邑仰头,在城武义巷、方山、包坑、田畈林等族系岘川之所分派也。椒衍瓜绵,如木之有根,根深者而枝茂焉;如水之有源,源远者而流长焉。(节录)
(民国)戊辰重修宗谱序
戊申续修宗谱,忽忽又二十年尔。时系属接修,亥豕鲁鱼以及体裁有未合者,不能不姑仍其旧。今则略为更正,但愧未能美善,后之作者当匡其不逮也,吾族文字一道,后人远不逮前人。同治己巳,拱屏老伯曾慨吾族文风之不振,由今论之,其亦有为而言,与继自今继起有人,首当扩充文教,造就人才,扫除破陋,保守渊源质胜,则野之讥或者可免,否则,承讹袭谬,紊乱败坏,种种不可思议之愆,势将迭出,甚非先代创始艰难之意也。
遥想提举公卜宅于斯,不惮数千里之遥,偕弟兄迥返故乡,倡修谱系属在后人,宜如何郑重,其可不守先代薪传之火乎!
提举公尚已,下此元明易姓之交,吾族之谱,曾经散亡。其时游派有叔德公(乾行,92,处士),跋履山川,旁搜博考,经数载辛勤劳苦,始有端倪。而事与愿违,赍志以殁,阅数十年。璋派仪卿公(豫行,74,讳鸿,庠生)继起,抱残守缺,踵其迹而迫切纂修。惜经始为难,且天不假年,又猝猝而不克终其业。延之又久,本卿涓公辈出,乃本叔德仪卿二公之所为,邀集宗老,付之枣梨,而承先启后之规,为由此复著是,历代维持保护,其慎重之心可想而见矣。青何人斯,自维不理于口雅,不欲与俗周旋,惟念兹事体大,又不敢以弁髦等视,去春开始之时,意欲择贤自代。无奈事终不果,于是黾勉从事,祗尽其能,知我罪我,置之不计。惟斟酌损益,无碍于古而有裨于今者,委曲迁就,不敢胶己见以拂人。如谱纸一项,向用连四,今改用本泰者,其故厥有二端:一为生计困难,米珠薪桂,筹款匪易;一为纸价低昂贵贱迥判,且质料颇能耐久,尤有便宜,来届接修,似可因之,无须博一时之观美。鄙意更窃有告于宗人者,以前人之功要不可没祭法,有功于民则祀之,有德于民则祀之,叔德、仪卿二公可谓有德有功矣。
宏二公之丘垅,遭世多故,被胡姓侵占者有年。德器玮公(升,249)几费焦劳,始克完璧,亦不可谓非吾族庸中之佼佼、铁中之铮铮者也,方之,祭法之,三公者似宜配享。
始祖庙堂,春秋致祭,庶后人得有所观,法而油然以兴。青有志未逮,未能迪前人光,此私衷之耿耿者,极有望于宗人,倘由此发其真心,知所讲求,吾族数千余丁,其兴起正未可量。由是而之焉,将一本立而千变万化,道赖以生,不独讲宗盟,修宗法,于谱事有所裨益,而散居异地,得所观感,移风易俗,蒸为善良,文化之隆,庶几可望。青愚陋无以饷后人,兹当谱将告竣,无以弁诸简端,谨即所属望者,而并陈其梗概。若夫谱之指归要义,前哲已历历言之,末学又岂能出其右哉,爰不赘。
时
中华民国17年岁次戊辰小春月中浣之吉
二十世孙岁贡生候选训导炳青敬撰
戊子续修宗谱序
尝读鲁论至“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数语未尝不叹文献之重若斯也。吾族谱牒,则文也。
吾族之列祖列宗,则贤也。溯吾族宗谱,自提举公于元武宗至大元年,从道州会订以来,始知上祖之世系图考,越二年而重修之,嗣是而后至明正德壬申,始复有重修宗谱之举。考元至大三年至明正德壬申,其间相距二百余年。此二百余年中,因元末丧乱,盗贼蜂起,吾族宗谱散失无遗。苟非叔德、仪卿诸公数十年之旁求博采,忍苦耐劳,吾族文献不几同杞宋之不足征乎!厥后,越七八十年一修者有之,越五六十年一修者有之。最近以二十年一修为常例,游、璋、岘三派循环轮值法,至善也
今岁轮值游川续修之年,或有以国事多艰暂止举行者,多数以宗谱事大,不宜畏首畏尾、观望因循,遂择日兴工,黾勉从事。但国体变更,事事维新,法制每因之而异。二十年桑田沧海,其中所发生事,实核与前此情形悬殊,欲牢守成例以续修之,似难适合于现行法令。兹为因时制宜计,惟有将原例之宜于古不宜于今者,酌予变通,俾予法制、潮流两不相背,非蔑视前贤之例也,以世界潮流所趋,不复能胶柱鼓瑟耳。今谱将告竣,某不揣浅陋,略志当时情形于右……(节录)
时中华民国37年岁次戊子小阳月既望 孙 朝昌谨撰
历次谱序目录
周氏宗谱自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创修,至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其间相距690年,散失的无法统计,从序言看,得以保存修编的共十八次。
至大元年(1308年)诣道州会谱序 潘子温撰写
至大三年(1310年)谱序 时文撰写
正德壬申(1512年)重修谱序 俞〓撰写
万历丙子(1576年)重修宗谱序 聚星撰写
万历庚寅(1590年)重修宗谱序 赵志皋撰写
万历癸巳(1593年)续修宗谱序 秀撰写
万历癸巳(1593年)重修谱序 程正谊撰写
康熙丁未(1667年)三修宗谱纪迹序 有政撰写
雍正壬子(1732年)重修谱序 美桂撰写
朝隆辛巳(1761年)续修谱序 耀先丙乾等三十三人合写
乾隆丁未(1787年)续修谱序 克敬思恭等三十五人合写
嘉庆丙寅(1806年)续修谱序 国瑞等三十一人合写
道光乙酉(1825年)重修谱序 孔昭撰写
道光癸卯(1843年)续修谱序 慕莲撰写
同治乙巳(1869年)重修谱序 潘树棠撰写
光绪戊子(1888年)续修谱序 益谦撰写
光绪戊申(1908年)续修谱序 炳青撰写
民国戊辰(1928年)重修宗谱序 炳青撰写
民国戊子(1948年)续修宗谱序 朝昌撰写
知识出处
《岘川志》
本志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人口篇分世系和户传两章编排。志首设大事记,志末设编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岘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