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岘川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7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
分类号: F721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岘川境内传统手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手工业 工商业 岘川村

内容

岘川人多、山多、田少,土地贫瘠。解放前,村民们一直来农忙务农,农闲从工,亦工亦农。绝大多数小伙子一到十三、四岁就拜师学艺,外出谋生。因此,以五金工匠为主体的手工业源远流长,各种工匠层出不穷,有翻砂、浇铸、打铜、打锡、补铜壶、补锅、打银、打白铁、裁缝等。仅200多户人口的小村,有锡匠45人,铜匠8人,铁匠24人,开锅炉6人,裁缝5人,出县开设经营锡器店一爿,出省(在广东)开服装店一爿。
  在旧社会,工匠们都以父传子、师授徒的传统形式,使五金工艺代代相传。一年外出两趟,上半年过灯节,下半年过中秋,就两人一组,三人一行,肩挑炉担,脚登草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奔走四方,远涉鄂、闽、赣、皖、浙,近赴宁、绍、台、温、金、衢及其所辖各县,走村串乡,靠自己娴熟的手艺和不辞劳苦的精神上门为群众加工修理各种生产、生活器具。
  锡匠 为用户加工制作镴台、镴挈(酒壶)、茶壶、茶叶瓶、饭盂、“五字”、“三十六对”等锡器。周凤翔、周樟皮两翁制作出手的锡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塔形,还有仿龙、凤、狮、鹤等禽兽形的,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闺女嫁妆锡制品,件件精美,形状逼真,深得同行赞许和用户青睐。
  铜匠 此行历史悠久,工艺较之打锡要复杂,且难度大。村里从业人员仅八人,他们为用户加工铜器,制作的产品有几十种,主要有:铜罐、铜壶、铜火锅、铜火囱、铜秤钮、帐钩、香炉、铜锁、八月迎案(打罗汉)用的檀香炉、铜大刀、铜响叉等。
  阿头师对金、银、铁、锡几乎都会,尤以打铜最为突出,不论青铜、黄铜、白铜、紫铜,经他炀化、浇铸、锻打、焊接,经他车、钻、刮、刻,就能制作出火锅、大小香炉、檀香炉;水烟、旱烟、铜烟袋;各式箱、笼、柜、橱上的锁和饰品,以及闺女、妇人们的金银饰品。此外,还能锻制出各式长短猎枪。40年代,在淳安、新安江一带较有名气,在当地几乎挤垮同行,也因此差点遭人暗害。
  铁匠打铁匠历代皆有。可分打黑铁与打白铁两种。打黑铁的往往一个掌钳师傅,带一个伙计,一个徒弟,三人带一副担,每到一个村镇开设一个铁炉开张加工。有的铁匠把自己年轻的妻子亦带在一起抡大锤。通常多为农户加工锻制锄头、铢锄、两角铢、开山锄、耙、铁钉耙、草刀、钩刀、大柴刀、镰刀、铁锹等农业用具。为手工业者加工的用具有:锉刀、刮刀、篾刀、屠刀、锤、锯、斧、刨、裁缝剪、轧头、铁扁担、铁龙(锡匠用具)。生活用品有:菜刀、手剪、火锨、铁钳、劈柴刀、铁环、铁箍、铁钩、门环、铁锤、钻、铁钉等。
  专门做冷作的叫钣金工(亦叫白铁工)。专用白铁皮及其它金属薄板做铁皮桶、箱、风扇叶、水枧、机油壶、喷水壶等。
  干铁匠活虽然辛苦,体力消耗大,但这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行业。俗话说:“嫁个老公会打铁,老来铲菜刀磨手剪(喻嫁铁匠到老有靠)。”有的还说:“有囡莫许(嫁)打铁郎,一年到头在异乡,六月回家霭酱餭(喻热),十二月归来牵(拉)风箱(喻冷)”,以此形容铁匠苦。
  翻砂 浇铸工匠们有本钱的可自己开一条炉,请老师雇帮工经营,没本钱的只能做老师或帮工。大多在江西、福建等地经营。其中还有为老板推销产品的,叫担锅。
  裁缝 在岘口村及临近村庄服务,大多三餐由用户(主人)家招待,比起其它工匠优越。但也由于普遍生活贫困,上门制新衣的很少。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小孩子多的人家,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村民请裁缝,大多是缝补一些旧衣服。
  银匠 村内只有两家几个人,他们多以在家设炉加工戒子、耳环、手镯、银索、银锁、银簪、银耳挖、银项圈等等,一般小孩、姑娘、妇女们用的装饰品。打银者,数周樟儿的手艺最精。
  以上诸行工匠在旧社会饱尝辛酸苦辣,有一部份人因为长期行担在异乡,就定居在外,有居住在江西、安徽的,也有徙居在省内桐庐、龙游、常山等地的。

知识出处

岘川志

《岘川志》

本志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人口篇分世系和户传两章编排。志首设大事记,志末设编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岘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