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祖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岘川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6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祖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古代至1958年浙江省永康市岘川村岘川宗祠情况。
关键词:
祠堂
祖祠
岘川村
内容
岘川宗祠自蒙(39)廷华公因山川之秀卜居岘川,历世建有宗祠,祠宽五间,坐西朝东,三进建筑。祠堂庄严肃穆,立在山城之上,前边溪水潺潺流过,同宗睦族,每年春秋祭奠,以报宗功。迨经戊子(1648)兵燹之余,而榱桷垣墉,鞠为茂草。裔孙逢昌、立志、得慧等爰鸠族人众,于康熙丙寅年(1686年)蠲择谷旦,重构祠宇,鸟革翚飞,焕然由旧。
复经雍正、乾隆、嘉庆,世远年湮,椽瓦不无倾颓,墙垣不无坍塌。孝孙济川首先倡议每丁捐资重造,当其钱未即交缴时,奈兴工。
无资,济川遂将母膳田四百秧自立典契出当,借钱一百千文逐渐修整。自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伊始陆续兴工,延至次年癸巳六月将竣之际,猝被蛟水冲滩,几至前功尽弃,其钱悬诸簿本,本利未还(道光廿五年即公元1845年,以黄泥墈庵屋抵还)。幸而仗义者多,嗣下复欣欣然再议,或某常助造寝堂,某常助造中庭,或某常助造廊庑,由是集腋成裘,寝成孔安。
1833年重造后,其间或修或葺,亦无常定。宣统间,族长归明等视椽瓦倾颓,墙垣坍塌,邀同父老计议重修,因常帑突乏,捐资坐椟助柱登记,议定每丁粗工供工各派五日,栋梁桁料尽出常山,遂于民国壬子(1912)鸠工伐木,派工召人全赖归明,垫款捐资皆依土好,记录即巽序任之。
1948年至1987年四十年间,或白蚁啃啮蛀空,或狂风掠刮,或水患侵害,又几经修复,更换柱子,新添桁梁,第一进重新拆建,仍基本恢复原貌。
祖祠第三进供奉木主,摆满历代先人灵位的木制灵牌,第二进与第三进两个小天井之间搭有戏台。祠堂专供祭祀、聚会、做戏。从1929年创办岘峰小学始,第二进成为读书场所,第一进与两旁廊庑,村民安放稻桶车铺。解放后,祠堂继续办村校,后改为高级社社址,木主陆续被烧毁。再后来办农机修配厂,接着办食堂,办茶叶场,也办过公社“五七”高中。从1987年开始至今,为芝英应广文租用,办“永康市海洋锚链厂”,归属市民政局和镇政府管理。
皮店派本岘川始。祖俊8康公建有大宗,岁时燕飨,敦叙宗族,昭穆一堂,固于今无异也。其处在皮店者,系孟常一派,道光乙酉(1825)载,裔孙景法、景陈、景广、如喜等商造己祠,别为小宗以祀。升86公讳梓,字宗立,凡诸栗主得所式凭焉。是年冬十一月,寝庙已成,其堂门、神龛并廊庑中厅未完工。今年(1843)春派下嗣孙议捐蒇事,一时踊跃捐输,各出帑金,遂以落成,洵肯构肯堂之美意也。如是则先灵妥奕祀贤,礿祠蒸管,敦宗睦族,焕然一新。
宗祠年代久远。三进建筑,中进尤为坚固,柱大梁粗,至今完好无损,雕龙画栋,宛若从前。前进、后进,祖辈几经修葺。解放后,1963年和1975年又作过两次修理。目前,后进作碾米机房,供全村碾米用,其余空着。前面一进破损较多,已有柱子倾斜,全赖另一根新添的长木柱支撑。
方山口祠堂 方山口周姓始于岘川。同字行逢第公约于1640年析居方山口,距今已有357年。1941年间,虽然周氏只有七八户人家,二十来个男丁,经济十分困难,但为了纪念先祖功德,周桂员、周长江、周德友首先倡议,会同子孙协商,决定建造一座祠堂。地基以常产100把田与徐兴隆门前过溪田90把调换,资金以卖掉座落陈山头的158把水田解决,粗工每个男丁义务摊派。1941年冬动工兴建,历时两年建成。祠分上下两进,计14间,门面砖石结构,其余墙体以泥土夯筑。不幸的是,竣工不久,则因暴风雨袭击,全部后檐墙壁被冲倒,后不得不又筹措资金,概用砖石修建。
1949年解放后至1958年公社化期间,凡有公房均纳入集体,为村委会执管,由生产队支配。祠堂供副业队作养猪场和抽粉干用。1960年七月廿二日晚,山洪暴发,水坑水库冲垮,洪水泛滥,祠堂因此被冲毁,变成溪滩。原祠基现在已建造民房。
知识出处
《岘川志》
本志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人口篇分世系和户传两章编排。志首设大事记,志末设编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岘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