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嫁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嫁娶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嫁娶习俗的情况。其中包括定亲、拎日子、发箱、上轿、落轿、拜堂、闹新房、拜见、宴客等。
关键词: 唐先镇 风俗习惯 嫁娶习俗

内容

封建婚姻,男女双方都没有权利,男婚女嫁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结婚之后女方遂得“随鸡嫁鸡,随狗嫁狗,”表现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旧时,婚龄很早,有“十三娘,十四爹”之说,有钱人家往往在男女未成人即举行婚礼。表姐妹为婚的现象很多,有“表姐妹为婚,食汤水也甘心”之说。还有只有“男大十,不可女大一”之说,这句话与等郎媳是自相矛盾的。旧时还有一种婚姻方式叫换婚。即甲方娶了乙方的姐妹为妻,又把自己的姐妹嫁给乙方。俗称之为“牵牛亲。”
  旧时的嫁娶习俗非常繁琐。
  定亲 男女双方相中之后,则行定婚礼,俗称“拜求”o20世纪90年代,定亲的习俗在农村依然有所抬头,只不过男方送去的聘礼比从前多且贵重,如金戒指、金项链、手镯、耳环等金器,人民币若干。因为现在结婚经政府登记后发给结婚证书,所以在定亲时已不再放庚帖。
  拎日子 定亲后,为订定成婚日期,由男方请阴阳先生按龙凤庚帖,择定迎娶吉日,托利市人送往女方,谓之“拎日子”。
  发箱 发箱则发嫁妆,旧时一般在婚前一二天进行。
  上轿 旧时新娘出嫁要坐轿。解放之初废花轿,兴秧歌队欢送,新娘步行,以后又兴自行车,摩托车欢送,现在有的已用轿车代替花轿。
  旧时,新娘上轿前,由“利市人”梳头上轿,叫“扮上轿。”上轿前先辞谢父母养育之恩,行跪拜礼,再拜长辈、亲友。礼毕,由大哥抱上轿,二哥掀轿帘,母亲哭上轿。
  落轿 花轿到门,男方所有亲朋都去迎新娘归门。归门要拣时辰,时辰未到新娘不出轿。归门时要放鞭炮,新娘由利市侬扶之下轿,把轿前的两盏红灯,领到前面,新娘一路踏着麻袋归房,脚不着地。麻袋从轿门前辗转铺垫到新娘房,谓之“传代”。新娘落花轿,先吃鸡子茶,仅吃一丁点,象征“结子”。现在虽不坐轿,坐车的仪式也与过去同样。
  拜堂 旧时在厅堂正中挂一幅“天官赐福”或“福禄寿喜”画轴,设香案桌,地上铺毡毯。新娘新郎在“领袖姑娘”陪同下行三跪三拜九叩礼,先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再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
  闹新房 新娘送入新妇房以后,当夜要闹新房,俗称:“吵新妇”,有越吵越兴旺之说。闹新房有文闹、武闹两种。文闹的较文雅,有“望恭喜”、“团果子谜”、“送洞房”、“迎灯”等活动。
  武闹的较为粗俗,有脱新妇和领袖鞋的,有“偷”凤冠霞帔的,有待新娘新郎入睡时,撬开门户,板壁把被衣服等物“偷”出来的,一旦东西上手,外面就要鸣炮,东西“偷”出赎回责任就在大舅。没有凤冠霞帔第二天无法拜见长辈,故当大舅的次日一早就得跟“偷”者进行“赎物谈判”。赎物,大舅得拿果子、糖或香烟之类去取。所有参予闹者都可分得一份。主人家却乐滋滋,意为越闹越发子旺孙。
  拜见 旧时,次日要行拜见礼。
  宴客 女方宴客在新娘送上轿后进行。现在已改为在送上轿前进行。宾客要为男方来发箱者送担。女方的亲友都要给新娘送礼,叫担送嫁。
  男方宴客在新娘送入新妇房后进行。在厅堂上要挂上亲友送来的贺联中堂、镜框之类礼品。坐次的排序也要按辈份,大舅要请上座。第二天晚上要请大舅。
  送上贺 新娘在行“拜见礼后”,须一一给长辈送上贺礼品,每人送上贺鞋一双,及绣花香袋、绣花被面等。受礼者要给新娘包红包。
  讨信 在新娘过门第三天,岳父要拎上麦饼肉去女婿家,称之为“讨信”。
  回门 在新娘过门后第四天或第五天,由岳丈接新女婿同女儿回家,称“回门”。
  解放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婚有法定年龄,并且提倡晚婚。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即为合法夫妻。至于婚礼从简从繁视家境而定。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