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55
颗粒名称: 第十六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5.5
页数: 8
页码: 188-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古建筑的情况。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坊宅、凉亭等。
关键词: 唐先镇 古建筑

内容

第一节 庙宇
  民间历来有信佛敬神习俗,庙宇遍布各村。在诸多庙宇中,最著名者为赵侯殿。
  赵侯庙,位于唐先四村东面石牛山北麓。四望低丘,庙在茂林山岙中,清静幽雅,若神仙居住佳境。原为后汉建,今庙为清代重建。三砖牌坊,分前、中、后三进,两侧厢房。中、后进于1993年由原太平乡村民募捐复修。明清时期为太平乡的乡主庙,崇祀乌伤侯赵炳。
  关于赵侯庙历史,《后汉书》有载,宋徐无党有碑记。明嘉靖、清康熙、道光、光绪等《永康县志》和1985年出版的《永康县地名志》均有记载。1994年出版的《永康文物图录》一书中附有照相和文字记载。
  附一:
  后汉书·徐登传
  徐登者闽中人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东阳郡)人,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二人会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蒐。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登年长,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后登物故,炳东入章安,百姓未之知也。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惧,炳笑不应,既而爨熟,屋无损异。又尝临水求渡,船人不知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其惑众,收杀之。人为立祠堂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也。附二:
  汉乌伤侯赵炳庙碑 宋·徐无党
  乌伤侯赵君祠者,自后汉立焉。载于祀典久矣。按其传云:“侯讳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疗人疾病。”抱朴子云:“能勾执虎豹,召至鱼龙,乃道士也。”
  蔚宗,谓立祠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吴分乌伤县始为永康。蔚宗宋人在其后,则立庙之初乃在乌伤之县。其俗相传袭为乌伤侯者,予按其始封之时,而问诸故老,皆曰不知也。又无碑碣可考,而图经亦缺焉,独庙门有古隶书数大字甚奇,古亦曰乌伤侯,不知为何时人也?乌伤县碑云:“汉孝乌伤,颜乌所居之乡,有群乌衔土而来,其口皆伤,因即立县而名焉,唐武德中始改为义乌。然风俗所传为乌伤侯者,岂在隋唐之前乎,章怀太子贤谓俗呼赵侯庙亦尚矣。又云:庙在县东,今乃在斗牛山之下,西距县五十余里,岂其故时之遗址欤!
  每岁灾旱,吏民奔之祷祈之不暇,为国家亦往往致祭焉。然至朔望,乡人耆耋咸相率拜祭。邑之乡,所谓太平者,皆能造纸凿钱以售,以衣食于庙者数十家多由此富者,其地无风雹之灾,他乡虽隔车辙而时或有焉。若祭不洁与黯慢者,竟祸以震动之,故民事之如严吏也。予尝求先人葬地,驰走县境月余而卜之不从,乃阴祷于侯,是日自庙之后行约五里渡水而北得地曰吉。以问其人曰:吾夕梦侯告我于是葬焉,乃为纪其事,使刻于石立之庑下,所以报神之祝业。
  嘉祐五年,岁在庚子八月望日,东海徐无党记。
  治平二年六月将仕郎宋县尉徐涤书并题额。
  将仕郎试秘书省校郎知县事颜复立石。
  第二节 祠堂坊宅
  祠堂
  祠堂是崇祀先祖先贤的纪念地。宗有宗祠,族有族祠,房有祠厅之类。据入志有关村落之统计,有祠堂近50座。在诸多祠堂中,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有唐先施特祠和又新堂。
  唐先施特祠位于龙山村之东南,上新屋村之东北,云路村西北田野之中。坐北朝南,分台门、中大厅,后堂3进,三天井,二庑厢,二廊道,从第一进直通后进,计48间,占地1895平方米,规制庞大。中大厅与台门中间天井建重楼翘角敕书楼,中敞门,自门通中大厅。中厅与后进的天井中建有宇台,供演戏使用。后堂祀茂盛公牌位。祠宇以砖木构筑,中大厅的四天王柱础呈正方形,石料大约1平方米以上,扁鼓形石柱子直径约60余厘米,木柱直径50厘米,可一人合抱,气势雄伟。
  唐先施特祠,俗称龙山大祠堂。祠宇建于何年无文献可稽,但从祠中建敕书楼分析,该祠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之后。正统七年朝廷因施茂盛出谷千石赈饥有功,敕旨一道,为珍藏敕书故建敕书楼及特祠1座。
  每岁元宵节,下六房各村按长幼分序,每年两条龙灯迎到大祠堂中大厅绕着祠柱作两龙抢珠表演,煞是壮观,观者喝采。
  1977年农历七月初一中午,一场特大的龙卷风,自北往南卷过,顷刻中大厅梁摧柱倒,毁于风灾,而台门、后进、院厢、敕书楼诸建筑幸存。今祠堂改为民居。敕书楼乃永康幸存的少数明代古建筑。
  古有传闻,龙山祠本属胡姓祠堂,宋代抄龙山时施姓把大灯笼挂在祠堂门口遂幸免,于是龙山祠改为唐先施特祠。为辟谣,光绪癸巳雅堂举人施绍默曾撰联:“三十六孟宗峰十子百孙口碑相传久称我族雄他族;我祖散饥千石登记敕书旨典犹在莫误明朝作宋朝。”
  又新堂 位于唐先一村。仁广公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造。相传在建造又新堂之先,曾在积思堂前面建“有新堂”大宅院,于乾隆初年(1746)遭火毁,再建新宅院,故名“又新堂”。
  宅,坐北朝南,东西两牌楼,中开大门,东西开偏门。分台门、中厅、后厅3进,东西两厢,两天井。
  台门7间,中厅3间,后厅3间,东西厢各13间。进与进之间有廊道通行,东西厢房后有3个明堂,共房29间,有廊道与主建筑相通,整座宅院共有房屋68间。
  中厅木柱16根,柱直且粗,小柱周长136厘米,中柱周长158厘米,大柱周长161厘米,柱础周长182厘米。大梁两根,周长171厘米,梁与桁施饰木刻图案,边厢过步梁附以雀替,厢房楼沿附有避水、防火两用护板,整座建筑物构造考究,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是典型的清中叶民宅大院。
  楼坊 宅第
  敕书楼 建于唐先施特祠内。重楼翘角。约为明正统七年以后建筑。
  “节孝”石牌坊 有8座。两座在施氏总祠前,三座在仲贞公祠前,还有一座在上塘角,一座在马混塘;一座在上新屋村林塘前。
  “百龄七叶”石牌坊 在百龄祠内。
  此外,监义施义适妻吴氏,五代同堂,七叶衍祥匾额,年百岁,赐币建坊,书曰:贞寿之门。钦赐在街上建树牌坊。
  上述牌坊均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摧毁。原来究竟为谁建立,也已无从查考。
  宅第有太史大夫第。
  太史大夫第位于龙山行政村的上考畈自然村。清代后期建筑。砖木结构,分台门与后进,中有小天井1个,每进3开间,左右厢房各1间。台门门楣上砖刻“太史大夫第”字样。此系清光绪庚子(1900)辛丑恩正并科、钦赐解元胡保申宅第。
  第三节 凉亭
  凉亭,多建路旁、路中、岭头或田野之间,以为行人和劳作者休息、避雨,或供茶之用。据入志有关村落统计,在各村境范围内共有凉亭27个。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