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传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传说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2
页码:
141-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传说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火烧畈传说、“玉箸湾金钩”口碑由来、剿大后寺传说、得宝衣、独造山门、半把纸扇、碗坤街等。
关键词:
唐先镇
文化
传说故事
内容
火烧畈传说
相传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七月,正是开镰时节。某日午后,天气干旱,骄阳似火。一个做牛生意的东阳招军岭青年,头戴箬帽,敞开上衣,赶着几头水牛,行经龙山田野。道旁一株古树,枝繁叶茂,树冠盖住半亩地,旁有水井,清水可鉴。那青年走得热汗淋漓,口渴难当,就把牛拴在树下,摘下箬帽,弯腰取水。喝个痛快,就暂坐于树荫下纳凉。取下烟袋,拿出打火刀、火石和纸煤筒,嚓嚓把火点燃,慢慢地吸起烟来。
该当天有事,也天主唐先要发族。那青年吸了一袋烟,把余烬留于地上。时遇天气干旱,野草干枯,一阵风过,树下野草燃起,风助火威,霎时熊熊烈火,燃去整片枯干田稻。那青年使出浑身解数扑救,却仍无济于事,顷刻一片枯黄的田稻烧得干干净净。那青年呆若木鸡,没精打彩地蹲坐树荫下。田主闻讯赶到,那青年急忙叩头赔礼,表示赔偿。便将牛作赔款。提出二茬稻给他收割的要求,田主觉得有理,就答应了。
是夜,雷鸣电掣,黑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没几天,被烧的整片稻田,抽出了绿油油的再生稻。入秋喜获丰收。那青年回来在太阳山厉家宅旁搭起茅舍收割。厉家无儿只有一女,厉老汉见那青年人诚实勤快,遂有意招赘他为女婿。一日夜晚,老汉邀那青年过门喝酒,就将招赘事以告。那青年见姑娘贤慧俊美,也早有意,遂满口答应。自此唐先施氏遂从此繁族。
那青年就是唐先施氏始祖施纹筮。那片被火烧过的田畈,后人便把它取名为火烧畈。
“玉箸湾金钩”口碑由来
至今在唐先的长辈中流传着“玉箸湾金钩,糟酒饮一呕,苦从今夜止,富贵永不休”的口碑。查阅旧谱,这一口碑原来还有其由来。
谱载,唐先施姓礼房才、能两房之祖,荣行讳永明,字良光,幼失怙恃,长后自让祖业于兄长,在上园盖茅舍而居,形单影只,度日艰难。
某年除夕夜,失火,居庐焚毁,家中财物付之一炬。是夜,永明一家人就栖息于苦株树下,唯留豆芽菜一缸,糟酒一瓮,饥寒交迫,用手作筷进食糟酒。除夕之夜,永明即以“玉箸(即五指)湾金钩(即豆芽菜),糟酒(连糟之米酒)饮一呕,苦从今夜止,富贵永不休”,告之于神。并发誓去:“无天无地,无灯无戏”。尔后才能二房嗣孙,从那时起,遂不行除夕谢天地之礼了。
次日亲友送来食物,把糯米糕挂在树枝下,一只松鼠叼去一块米糕,逃入树旁的一小洞穴。永明一怒之后,拿起锄头,掘开洞穴,不见松鼠,却发现白银一缸。永明公遂此富裕起来。尔后此事世代相传,“王箸湾金钩”的口碑,遂这样流传至今。
剿大后寺传说
相传在上仁村西面山坡上,有个和尚寺,名叫大后寺。前对伏虎山,右衔山平头,左接青龙岗。苍松翠柏,景致天成,寺院依山建屋,高低错落,占地1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宋朝崇宁年间香火顶盛,寺内住僧侣三四十众。山门前有条石子街,是潘川一带村庄通往唐先的大路。
元朝初年,大后寺和尚,背离佛门的清规戒律,身为佛门弟子却尽干些丧天害理、败坏民风的丑事。一天上午,潘川村有位名叫周蔡若的财主骑着毛驴去龙山街赶集。周蔡若与寺内主持交情甚笃,常给寺内捐施些银两,和尚们也都认识他。周蔡若每当经过大后寺山门,总要进入寺内与主持和尚聊聊天,道道家常。主持常留他同进素餐。这天,周蔡若赶集回程,途经大后寺山门,忽听“”钟声敲响,他想这刻寺内不做功课,敲钟干啥?就把毛驴放在门前草地上吃草,自个儿向寺内走去。只见一班和尚从各禅房中一个个拉着女子的手来到大殿上戏耍,跳舞。那主持和尚坐于堂前,左右各一女子为其斟酒摩肩。其淫荡下流的丑态令人发指。蔡若一见,火冒三丈,怒喝道:“你们这帮不知廉耻的狗男女,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这种污我佛,败佛规,不顾廉耻的勾当,该当何罪?!”众秃儿和淫妇们,吓得脸如白纸,一个个无颜自容,恨那地不长洞无法钻进去,大家慌忙用袖掩面四处逃走。
周蔡若气得胡子都竖起来,在大殿上蹬足大骂。
再说,那班野和尚逃到后院,大家围住主持和尚问怎么办才好?主持略加思索,恶念上心,道:“既然天机泄露,一不做二不休,把周施主杀了,别人就不知道了。”野和尚们都说:“高计”。大家立刻冲到大殿,把周蔡若翻倒在地,用一件和尚衣堵住他的嘴巴,拿绳子把他的手足捆绑住,抬到后院放在地窖里,准备等到夜里将他烧成灰。
且说那头毛驴甚通人性,听到寺内主人的叫骂声,不吃草赶到寺内,见和尚们把主人捆绑起来,便放开四蹄回潘川去向主人婆报信。周蔡若妻子正在西间纺纱,毛驴一进门就张口咬住主人婆的衣裳角。周蔡若妻知道丈夫出事,就召集家丁和全村青壮年50余人手执器械,由毛驴领路,不一刻奔到大后寺。毛驴冲进山门,到大殿,周妻大喊:“和尚把我丈夫放出来!”和尚们都躲藏起来不露面。有个小沙弥,常受师兄、师叔们的虐待,对他们早已恨之入骨,就把经过的情况,悄悄地告诉了周妻,并领着大家找到地窖。大伙抬开盖在地窖口的青石板,把周蔡若救出。蔡若回家以后,立即研墨挥毫写了一纸状文,告到永康县县令那里去。县令看完诉状,立即带着衙役、捕快来到大后寺,把这帮不守佛门戒律的和尚逮捕法办,并放火烧了大后寺。
现在大后寺的遗址犹在,剿大后寺的传说几百年来,代代相传。
得宝衣
明朝中叶,云路村出了位施孟达,为人慷慨,济贫扶困,造桥建庙,乐善好施,名闻遐迩,被人誉为“宋公明及时雨”。
一年大年三十日,有位神仙化为一个蓬头垢面、身穿烂衫的乞丐,来到云路村白塔殿,坐在殿角里等待孟达的到来,试探孟达的真心。
除夕夜,雪花纷扬。孟达身着新兰衫,头戴裘巾帽,挑着三牲祭品到白塔殿里祭神。他在太祖神面前的供桌上供上三牲祭品,炳烛焚香,虔诚地向神灵三叩九拜,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物阜民康。祭祀礼毕,孟达收拾祭品准备回家,突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寒颤颤地站在供桌旁,目瞪桌上的祭品,似乎饿极了。孟达见状,觉得他怪可怜,就随手递给他一双杨梅糕馃。那乞丐没说个“谢”字,却说:“相公,我饿得慌,久未尝到过肉,请赐我一块肉吃行吗?”孟达马上拿筷子夹起一块肉递给他,乞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孟达欲挑担回家,乞丐又道:“相公,我多年未尝到猪头鹅的味道了,请把猪头鹅赐给我行吗?”孟达想:这乞丐也够有意思,好吧,他既要,就给他是了。就说:“你拿去慢慢吃是了,明天过个好年”。乞丐又暗忖:人说孟达乐善好施,名不虚传,我再向他要样东西,且看他肯答应否。于是就道:“相公,俗话讲量大福大,我要的你一一答应了,谢谢你。不过你看,我穿的是破衣烂衫,今日你既让我吃饱,或许明天我已冻死在殿角,你已做好人,再做一次。佛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想求你把身上新衣赠给我行吗?”孟达想:也对,他身上穿的,又单薄,又破,这大雪之夜真的会把他冻死的。就二话不说,脱下身上新兰衫,递给他。乞丐马上换上,道声“谢谢”。孟达挑着担走出殿门,乞丐追赶出来高声叫道:“相公且等!”他手拿破衣衫急急走出门说:“相公,这件破衣服请你带回家,莫看它破破烂烂的,给小孩子做片尿布是挺吉利的。”说毕,不管孟达答应不答应,遂把破衣服搁到孟达的担上,自回殿里去了。
再说,孟达回家,把刚才的经过情况告诉母亲,母亲非但没责备他,反而称赞儿子做得对,叫儿子把这件破衣服放到楼角里。
这件破衣服放在楼角上,不久娘俩都把此事忘了。有一天,母亲上楼去,突然看见放那件破衣的地方,毫光闪烁。母亲心感惊奇,就过去看个究竟。母亲捡起那件破衣服,只见那发光的全是会蠕动的蚤子、臭虫之类东西,心中埋怨儿子将这东西拿回来,便喊孟达上楼来。母亲叫儿子把这烂衣服拿到外面去扔掉。孟达拎起破衣轻轻一抖,只听“呼啦”一声,叮叮口当口当,楼板上掉了一地的金元宝、银元宝。这时母子俩顿时省悟,原来上年大年之夜在白塔殿相遇的乞丐是神仙变的,是向他试心来的,宝衣是神仙恩赐的。自此以后孟达穿上宝衣游天下,到处施舍,做善事,造九桥,建十寺,闻名于世。
(梅兴昌、施潮潭、施祖新整理)
独造山门
有一天,施孟达来到义乌黄山地界,碰上当地人设宴,邀请四方财主,商议捐资建造双林寺之事。孟达闻讯,前往看个究竟。只见那些穿着豪华的财主们,鱼贯进入宴客大厅,彼此作揖问候,彬彬有礼。一个个入席,留着首席这个位置无人坐,大家你推我让,推让了半个时辰,还是没人敢去坐这把交椅。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募捐要从首席先开笔。财主们怕这笔难开,写少了怕别人笑话,写多了舍不得捐这么多的钱。所以这把交椅推来推去没人敢坐。孟达走过去大大方方地坐了首席。
众财主见到这个穿着朴素、相貌平平的庄稼汉,竟敢坐到首席交椅上,大家对他冷眼相观,互相交头接耳,琢磨着怎样讥笑这个庄稼汉。
菜传八味,酒过三巡。主持人站起身来,向大家拱拱手,开言道:“诸位,今日薄酒之意,敝人不说,大家也知,建造双林寺之资,请诸位施主鼎力相帮,慷慨解囊,共襄善举。”言毕,理事拿出缘簿笔砚,放到孟达面前道:“请先生先开笔,带个好头。”孟达接过笔,蘸饱墨,便写,席上财主都围拢来观望。孟达提笔写下“独造”两字,刹时,理事人员傻眼,也慌了宴席上众财主的手脚。大家急忙说:“好事大家做做,寺大家造造……”孟达听了众人的要求,随即在“独造”下面加上“山门”两字。众人才松了口气。在孟达的带头下,财主们谁也不敢吝啬,一下子就募足了建寺之款。
理事们择好动工日,定好寺基,商定规模,分头开始行动。
距竣工日期只有10天时间了,却不见山门开工的动静。时间又过去五天,三天,仅留两天了,人们还不见孟达的影子,大伙万分焦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那个人可能不是永康施孟达,十有八九是个无赖汉,我们大家都被他作傻瓜笑话。有的说,如果那人真的是孟达,我想他是不会骗人的,到时候他自有办法。
说是这么说,离竣工时间只有一天了。大家更着急,人人都说些气话。有的竟骂起娘来,骂孟达是骗子,混蛋。正在大家背地里责骂的时候,孟达带着一班木匠突然出现在山门地基上。向大家道歉道:“诸位,对不起,让大家焦急了,山门明日准时造好!”说罢招呼几个后生木匠来到井旁。霎时神奇的事发生了,井口就涌出一根根已经做好的木料,那班后生抽一根,井里涌出一根。围观的人无不惊讶,大家都说孟达不是人,是个活神仙。一会儿木料堆积如山。孟达问计料的师傅够了没有,那师傅说“有了”。后生们听说足了,就停止再往井里抽了。结果再数,却缺一根桁条,木匠们都为他着急,可孟达却十分沉着地说:“欠一根没关系。”他边说边用脚滚动工场上的木片,霎时滚成了一根毛毛糙糙的桁条来。那井底里呢,还存留着一根木头,至今尚能看见。
原来孟达在前些日子去福建山区雇了班木匠,做好了建山门的材料,求得龙王的帮助,运到双林寺井里来。
山门不仅造得雄伟壮观,而且是雕梁画栋,非常雅致。在每根椽头上还挂着一个铜铃。风动铃声响,胜似和尚诵经敲响盏,“叮呤叮呤”声声悦耳。
山门之左鼓架上,挂一个团匾般的牛皮大鼓,右边钟架上,悬一口用千担生铁浇铸而成的大铁钟。孟达想听一下铁钟的声音能播多远。就对寺中主持和尚说:“禅师,硕大的口钟,我想在云路也许能听到它的声音。今日我要回家去了,虽然只是隔山路不遥,翻山越岭也得走一天,傍晚时分我到家,请禅师敲响这口钟。”禅师道声:“施主,我准时敲钟。”孟达谢过禅师,起程,众财主和寺里的和尚都来相送。
再说,孟达一路走来,途中正赶上兰门殿开光,一群善男信女纷纷进殿礼拜偶像。孟达也进去观看一回,恰有两个戏班斗台演戏。孟达心想,长久没看过戏,不妨看一会儿戏再走。谁知一看二看,太阳已偏西,孟达急想起要听钟声事,急忙走出戏场赶路,他翻过牛背龙,爬上止岭尖,此时红日已西沉。忽听双林方向传来“…………”的钟声。和尚遵照孟达的嘱咐准时敲响了钟声。此钟也怪,第一次敲时的声音声波传多远,以后就是这个距离了。所以此后双林寺和尚每日晨钟暮鼓之际,站在止岭尖就能听到清脆的钟声。(梅兴昌、施潮潭、施祖新整理)
半把纸扇
一日,施孟达回乡路过严州七里泷,在一家小店里吃午饭。这时有一位中年男子过来施礼,自称武义八仙府人,对施孟达慕名已久,想和其义结金兰。施孟达爽快地答应了。双方讲了年纪,中年男子年长为兄,施孟达为弟,两个侬讲来头头是道。
到分别之际,那位男子取出一把纸弧扇,掰掉半把递给孟达讲:“为兄没什么东西相赠,这半把弧扇贤弟就收下做个纪念吧。”施孟达连忙还礼谢过。那男子又讲:“今日分别,不知哪日能相见?倘若贤弟那里遇大旱之年,你便带上这半把弧扇来八仙府寻我,千万记住。”
日子过得快,施孟达回家转眼过了两年。这年夏天,天气晴燥,两个多月未落雨,田里的庄稼眼睁睁看着要晒死了。孟达看到这光景,猛想起当年大哥赠弧扇时节讲的话,第二日就带上半把弧扇告别乡亲到武义八仙府寻大哥想办法。
施孟达来到武义,东讨讯西讨讯,却没人晓得八仙府这个地方。只说在上茭道附近有个八仙潭。孟达想想大哥是个忠实侬,不会骗他的,也许这八仙潭就是八仙府了。孟达来到八仙潭,看见潭里水平如镜,觉得异样。孟达拿出半把弧扇,想:大哥到底住哪里呢?这时,八仙潭突然涌起浪花,随着浪花涌起,水面浮起另外半把扇,孟达一看是大哥留下的那半把,便将自己那半把抛过去,刚好合成一把。这时,孟达听到大哥的声音:“贤弟,愚兄早想你来,你那地方大旱较长久了吧?”孟达只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他的侬影,便说:“寻来寻去,原来八仙潭就是八仙府,大哥在水里讲话,难道大哥是龙?”“实不相瞒,两年前我化成人形出游,在严州七里泷与贤弟相逢,见贤弟家遭灾,为兄理应帮忙,你回去后必有雨降。以后你处倘又遇旱,你来这里只需打开半把弧扇的一半,就会有小鱼小虾游出水面,你捞几条回去,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落雨。”讲完合在一块的弧扇又分开了,半把沉下水去,半把回到孟达手中。孟达收回弧扇,回到家乡,第二日,果然大雨落地,施孟达和乡亲们无不欢喜。
从此之后,云路一带每逢干旱,只要孟达带扇到八仙潭接龙,就有雨落。施孟达死后,把扇传给子孙,也照样可以接雨,但到后来有一个子孙去接雨时,把半把弧扇全部打开,结果引来狂风大作,乌云遮天,金龙腾空,他看了大惊,忙把弧扇丢掉逃回,失了弧扇,此后人们只好成群结队到八仙潭取龙接雨,但没有以前那么灵了。
(梅兴昌、施潮潭、施祖新整理)
碗坤街
在江西景德镇,有条较特别的街道,路面嵌满一个个白玉环,象是铺了一层花毯,实际上这些白玉环都是碗坤(碗底)。景德镇有条碗坤凑的街路,没啥稀奇,因为它是中国的瓷都。可是要讲起这条碗坤街的来历,跟云路的施孟达有点关系呢。
有一天,施孟达到景德镇,走过这条街路。那日,天下大雨,这条街成糊泥街,人在上面,一不小心便滑跌。施孟达心里想,路这么难走,不能修一修吗?如果用瓷料铺街多好!想着想着,孟达就呆在店面前出神了。
老板看到施孟达衣裳破烂,有点小看他,叫道:“喂,你不买东西请走开些,不要拦我的生意!”
孟达问:“我想买碗,你店里碗多不多?”
店老板嘿嘿一笑,讲:’我店里的碗可以堆成山,你要买?你若买一口,我便送一口。”心里却想,我看你这个人准是连口讨饭碗都买不起。也来寻开心。
没想到,只听施孟达讲:’你店里的碗我统统买下。”
店老板听了一愣,讲:“您先拿银子给我看看。”
施孟达用脚在地上一蹬,讲:“我的银子就在地里,你拿锄头来掏吧。”
店老板拿来锄头,往地里一掏,果然满是银子。就说:“这银子是我埋在这里的。”
施孟达“嗤”的一笑,走到街心,用脚一蹬,说:“那便到这里挖吧。”
店老板过去一挖,又挖出银子,连忙转身回到先前挖过的地方,银子却不见了。他东一锄头,西一锄头,把整个店堂挖了个底朝天,也挖不出半两银子来。他看看街心地里的银子,眼红极了,只得把店里的碗拿一口,数一口,卖一口,送一口,递给孟达。孟达呢,接一口,砸一口,一会儿,街上堆了一层厚厚的碗碎。
这时,若干人都赶过来看热闹。孟达脱下“宝衣”,轻轻一抖,又抖出许多碎银子。孟达对看热闹的人说:“各位乡亲,我是永康人,路过贵地,见这条街难走,想用碗坤铺条街。有劳诸位了,这些银子先付碗钱,其余的都给你们当作铺街路工钱吧。”话音刚落,围观的人蜂拥而上,搬的搬,挑的挑,铺的铺,一会儿,糊泥街就变成平坦、雅观的碗坤街。当地老百姓想寻施孟达道谢,可是施孟达早已不知去向。
此后,不管下雨还是下雪,人们走这条碗坤街,再也不用担心滑跌啦。
(施祖新、梅兴昌、施潮潭整理)
石井姑娘的传说
雄猫头山西侧,有座上山。山顶上有一口水井,水清见底,永不干涸。相传从前有个姓胡的小姑娘至此找水喝,拔一把石草后,此地就涌出一眼清泉来。小姑娘喝饱水,上天升仙了。自此人们就把这位姑娘拔草饮泉的地方称为石井,而把升仙的小姑娘称为“石井姑娘。”
传说,石井姑娘是石桥头村人。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已无人记得。小姑娘出生不久,娘亲就离开了人间。父亲既当爹又当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拉扯长大。邻居对她爷俩的苦楚生活非常同情,经过好心人的说合,父亲娶了邻村寡妇为续弦。自此,小姑娘有了后妈。莫以为有了后妈生活上有照应,谁知,后妈不仅不关心她,反把她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左也不是,右也不对,稍有不顺意,不是打就是骂。父亲担柴回家,见到女儿的皮肉青一块,紫一块,心疼得眼泪往肚里咽。为使女儿少受后妈的虐待,每天上山砍柴的时候,就带她到山上去。
有一天,父女俩又上山了。翻过村后山,来到石井沿背,父亲砍柴,女儿在山上玩耍。小姑娘东蹦西跑,左旋右转,玩了一会儿口渴难当,就去找水喝。找遍山顶找不到水源,她累极了,就坐在岩石上休息,无意间伸手抓起一把石草用力一拔,突然从石凹中汨汨涌出一股清泉来。忽然,乌云满天,狂风呼啸,小姑娘弯腰去喝石凹中的泉水。她喝足水,昂起头,高高兴兴地唱:“金纺车,银纺车,呼啦呼啦旋上天。”猛地,一阵旋风,把小姑娘卷上天空去了。
父亲听见狂风吼,耽心女儿的安全,停了手中砍柴活,拿着柴刀到处找。寻遍石井沿背找不到。父亲焦急地找:“女儿啊!你在哪里啊!”大声地喊叫。父在山顶叫,女在山脚应。父从山顶跑到山脚,可是找不到。父在山脚叫,女在山顶应。父亲跑到山顶仍是找不到。如此多次,把个父亲寻得精疲力尽。他伤心地哭号着:“女儿啊,你究竟在哪里啊!”
“我在天上啊,爹爹。女儿不孝,谢谢爹爹养育的恩惠了,爹爹想囡时,请在大旱之年到此石井边,叫声阿囡雨便来。”
以后,每当大旱之年,四方男女成群结队上石井沿背,石井旁,向石井姑娘祈祷赐雨,祈祷后下山,列队游行,据说非常灵验,游行队伍到那里,雨就落到那里。至今石井旁尚留有两只深深的脚印,人们说是石井姑娘喝水时踩出来的。
(古竹城村金连升、施建设整理)
唐先小饭篮的传说
相传鲁班先师有一徒弟,名叫泰山。泰山学了三年木匠手艺,就是学不好,经常被鲁班责骂。于是泰山弃掉木匠改学蔑匠。
泰山对学做篾手艺一学就会,并精益求精。特别是做小饭篮的技巧相当熟练,一天能做20只。后来鲁班两眼看不清楚,在工场上看不准线条,刚巧被泰山路过时看见,教他闭着一只眼看,结果闭着一只眼后,看得很准了。鲁班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古时候,用木制饭桶盛饭,大热天很容易酸臭,泰山改用竹制饭篮盛饭后,凉快通风不会酸臭,很受用户满意。泰山做篾手艺,世代相传。至明朝万历年间,制作小饭篮手艺传到浙江永康唐先篾匠施丹桂手中,因此施丹桂成为浙江制作小饭篮的名匠,而且是独家经营此业。生意兴隆,供不应求,所以他就招收唐先一批小青年当学徒制作小饭篮,不到几年功夫培养出上手老师63人,每天能制作小饭篮一千只。最盛时有三千人制作小饭篮。唐先村就成为名驰遐迩的制作小饭篮专业村。
但是由于年间久远的缘故,后人几乎把祖师爷泰山和先师丹桂的名字淡忘了。
(施作人搜集整理)
四眼井底为何高低不平
从前,唐先人世代到塘里挑水饮用,很不卫生,没有一口像样的水井。1937年大旱,塘水枯干,村民饮水相当困难,施飞龙觉得非造井不可了,于是由他设计测量在后山头东面造了一口,终年不枯的四眼井。
据说当四眼井凿到两丈左右深处时,打井石匠忽然听到井底下有人说话。仔细一听,是说借米筛纱箩的。因此他不敢再往下打,怕再打下去,自已会掉到人家那边去。刚巧此时石缝里的水哗哗地涌出来了,他便慌忙逃了上来,连工具都丢在井底下。至今四眼井的井底高低不平,还留着一人多高的纱帽级。
(施作人搜集整理)
卖生姜客
五指岩前是生姜的主要产地。岩前产的生姜拗断有一股烟,是仙草。岩前生姜名驰遐迩。
岩前村有个卖生姜客,经常挑着生姜到东阳、武义、宣平一带去卖。有一次,一担生姜挑到武义履坦村,在姓徐的家门口叫卖。徐财主的管家听到卖生姜叫唤,出门买生姜。双方讨价还价争执不下。徐财主出外回家,看到自已家门口闹哄哄,心中好不耐烦。粗声大气地说:“出他多少钱一斤就给多少钱一斤,贵了不买,何必鼓唇弄舌与他多罗嗦。”生姜客听了,心中也不耐烦起来。就说:“买得起你买,买不起你就不要买。看你高楼大厦的,原来是个小气鬼。”徐财主听着气得七窍生烟,走上前去把生姜客一推,生姜客没提防,一个踉跄跌倒地上咽了气,昏迷不省人事。徐财主吓慌了,生怕闹出了人命,就叫佣人们把生姜客抬进家中,生姜挑到家里,掐人中,灌姜汤,过了一个时辰,生姜客渐渐苏醒过来,徐财主见生姜客醒来后,就赔礼道歉说:“客家,对不起,徐某在外多喝几杯酒,刚才我失手,此事请原谅,请不在外面张扬,生姜我全买了。”徐财主给生姜客一疋白绫和几块银钱,又请他到厨房吃了一餐饭,送走了生姜客。
生姜客回家,途经泉溪渡,上得船来。船老大见到生姜客担上有疋白绫,心感奇怪,便旁敲侧击地向生姜客探问。生姜客告诉了白绫的来历。船老大因前几天在下游江边稻草蓬脚看到过一具男尸,便心生谋财歹心,对生姜客说:“生姜客,我愿出高价,把这疋白绫卖给我吧,我家要嫁囡。”生姜客心想:反正我把绫拿回家去也是卖,就答应了。船老大又说:“你的生姜篮,汤布也卖给我好了。”生姜客心感好笑,这个船老大恐怕是喝糊涂了,买这旧汤布和生姜担啥用,他要买就卖吧,管他什么用,于是也就卖给船老大。他那里知道船老大怀的诡计。
再说,那船老大找到死尸,把汤布捆在尸体腰上,白绫放在篮筐里,扁担搁于路旁,便去徐财主家,说他害死生姜客,敲了一笔竹杠。他得了钱又去武义县堂报案,并将生姜客所说的话一五一十诉上,知县听完案情,一面带了忤作衙役赶到现场验尸,又一面派出衙役去履坦逮捕徐财主归案。因为人证物证俱在,徐财主无法抵赖也就如实招供。杀人抵命,徐财主被判死刑,押在大牢。定明年秋后处斩。
却说,岩前那生姜客,得到徐财主的馈赠,又善理财,家道富起来,第二年秋天特地去履坦感谢徐财主。一进家门,只见门庭冷清,光景凄然,心中纳闷,一打听原来是他家因为一句话,遭横祸,就火速赶到武义县击鼓喊冤,县令一听击鼓声立刻升堂,传生姜客入堂。生姜客如实为徐财主伸冤,知县听生姜客的伸诉之后,马上派出衙役,拘拿船夫归案,以谋财诬告罪判处船夫坐监,徐财主冤案昭雪,自此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斤换斤(金)
从前,有位岩前生姜客,挑一担生姜去逛北京城,也不知走了多少月,沿途靠出卖生姜作盘费。到了北京城,只剩两插袋的生姜,仅10余斤。住进旅店,吃饭了,他去厨房里盛了饭,去买菜,看看都是鸡呀,鱼呀,三珍海味菜。心想这么高级的菜,自已哪有这么多钱买。看见桌上有一小盆生姜,心想生姜土出,一定便宜就端来吃。吃完后,跑堂的出来算账,天呀,生姜客被吓朦啦,一小盆姜价要二两金。生姜客想:还他一块是了,就对跑堂的说:“不慌,我到住房里拿一块姜还给你们吧。”他到住房里拿出一块姜,约重三四两,送还老板,老板接过姜,欣喜地说:“这是五指姜。”老板想:此人准是大客商。他就邀了好多家的老板到店,设宴招待生姜客。席间大家问他要价多少。这生姜客聪明灵机,右手伸出一个手指示意。满席的老板表示满意。其中一个坐于上首的开言道:“客家,你带来多少?要不,俺们大家分一点?价钱就照你说的斤对金(斤)吧?怎么样?”生姜客听了,高兴得差点儿合不拢嘴。心想:我伸一个指头是说一两黄金一斤,他却还价一斤黄金买一斤。就说:“好吧,明天我请客,请大家吃我带来的生姜,货也就大家分买是了。”众人都称赞生姜客好阔气。第二天老板到齐,摆上酒,生姜客叫店里伙计切了二大盆五指姜姜丝,大伙痛饮一餐,盛赞“好姜、好姜。”吃完饭,生姜客拿出生姜,让大家分买了。一次就卖了10斤黄金,这个生姜客就成了富翁。
强中自有强中手
清朝时,唐先施祖华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功,尤其是手刀功更了不起,一刀劈下,能把铁墩叶劈下。东阳有个张秋如,也习得一身好武功,特别是练就了纵跃功,只要人靠着墙壁,轻轻一纵就纵到房楼顶。祖华和秋如是好友,两人都以为自己本事超群,可以出外游一游,于是两人游玩到诸暨枫桥一个寺庙。只见寺庙里刀枪林立,其中有把半月钢刀,重约有80多斤。他俩想,寺里和尚必有好武功,想讨教讨教。祖华拿起大刀,舞弄起来,只听见风声呼呼,势如龙吟虎啸。只听“”的一声,刀尖碰着磨砖地,声音传到后院僧房里,被一个和尚听到了。那和尚从僧房出来看是两个中年汉子在弄自己的兵器,定要跟祖华、秋如比试比试武艺,那和尚的武功是了不得的。尽管两人说好话,那和尚不肯放行,无奈只得拼着性命较量一下。张秋如背靠墙壁,那和尚一拳击来,说时迟,那时快,张秋如一纵,跳上了檐顶,和尚因用力过度,拳头打穿了墙壁,祖华手起一刀,把和尚的手砍断了。两人明知自己不是和尚的对手,急忙逃跑,和尚紧追不舍。两人正在危急之际,迎面来了一个凤阳大嫂。大嫂见两人慌张,问明缘故,凤阳大嫂斥道:“秃儿,他俩是我的朋友,不得无礼,还不快滚。”那和尚乖乖地走了。秋如和祖华叩谢凤阳大嫂的救命之恩。是夜,三人同宿一旅店的楼上厢房里。三人正在饮酒闲聊,凤阳大嫂说:“有贼!”只见大嫂身轻如燕般从楼上纵下到天井。秋如和祖华在楼上左等右等不见大嫂上楼,就端起灯下楼来,只见凤阳大嫂已经直挺挺地死在天井之中,看见旁边立着一位个子不高的汉子。祖华道:“朋友,这……这是怎么回事?”那汉子说:“刚才是误会,不妨,不妨。”只见他伸指在大嫂的穴位上一弹,大嫂立即苏醒过来。祖华一行请那汉子一同上楼饮酒,大家问那汉子何方人氏,干何营生?那汉子坦率地说:“我是太湖上的一个海盗,弟兄18人,都有非凡的本事。我叫水上漂,只要拿一张席放在水上,我可以躺在席上抽烟、睡觉。咱兄弟专劫官船,船上运的是白银,我们打算上去劫船,谁知此船的保镖本领高强,他从口中发出钱镖,把我弟兄17个都在额上击穿,死于非命,幸我逃得快,才免于一死。”大家听得目瞪口呆。祖华慨叹说:“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强中自有强中手!”次日,四人依依话别,祖华、秋如回家后再也不敢炫耀自己的的本领了。
(录自《永康民间故事》)
龙山街大劫难
相传宋朝时,永康龙山街是个繁华的大集镇,镇内有十五里长街。有东街和西街,上午东街市,下午西街市。有全部用鹅卵石竖着砌的跑马街,有用花砖砌的智广街,有占地十几亩的东花园、西花园。镇上曾出过十八进士,就胡邦直一家五代中父、子、兄、弟、叔、侄、孙、曾孙、玄曾就中了十二名进士,邦直的弟弟邦俊、邦宪也都做了京官。镇中达官显贵三十余人,可谓显赫一时,甲于一县。
十八进士长年累月在京侍奉君王,家里夫人孤单度日,思夫心切,日思夜想丈夫回家团聚。据说龙山胡氏之所以代代显贵,是一个风水先生为之择了一家风水宝地安葬了祖宗,尔后就代代出高官。自从胡氏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安下祖茔,风水先生的两眼就瞎了,胡家为报答风水先生的恩典,就把他供奉在家,命儿媳们像侍奉公婆那样孝敬他。那风水先生很长寿,到孙媳们的时候,就没有上一代那样孝敬他老人家了。她们不能与夫君团聚,有时还出言埋怨起老先生来。于是老先生对她们说:“你们真的想丈夫回家吗?那也很容易,只要如此如此去做,我包你个个回家团聚。”一班无知识的女眷听后十分高兴。一面纷纷请私塾教书先生向在京为官的丈夫写信,一面就按照风水先生所说的去做。
“狮子悬铃”座落在三渡溪溪东的石狮山上,一块圆圆的大岩石,颇像雄狮的睾丸。风水先生讲,你们若想丈夫归,必须打断“狮子悬铃”。一班石匠怎么也打不断。日打一尺,夜长三尺。如此打了五六天,石头反长高了一丈五,搞得他们毫无办法。女眷们又去请教风水先生,老先生说,“这班石匠是饭桶,连这一点知识也不懂,风水地是怕污秽的,只要用白街狗血淋之,自然能破”。于是她们命家仆宰了白街狗,拿狗血淋到石头上,果然“狮子悬铃”被破。如今山上仍留有一个采石的大坑。
“乌鸦”,永康人叫“老鸦”。老鸦翼是座落在雅堂村东南面的一座山。山上有一块岩石像老鸦的嘴巴。据说,那是只活老鸦,每天都要张嘴叫几声。风水先生说,你们若要丈夫归,还得凿断老鸦翼山上“老鸦嘴”。于是她们又派人去把“老鸦嘴”打断。自此活老鸦变成了死老鸦,不再叫唤了。第二个风水破了。
“鲤鱼精”,在今大后村的隔笋塘。据说是十八进士的化身。从前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名曰跳龙门。所以人说十八进士登了龙虎榜,也就是十八鲤鱼跳龙门。隔笋塘广数亩,绿水盈盈,塘中长一石笋,笋下有个石洞,洞里有十八个“鲤鱼精”。风水先生对女眷们说,“破了‘狮子悬铃’和‘老鸦嘴’,还得派人去石笋塘把塘中跳跃的十八鲤鱼打死,要跳上一个打死一个”。风水先生还说,“这事得我亲自去坐阵指挥”。为什么风水先生要亲自去指挥呢?原来是风水先生想当年胡家先辈们待己不薄,我不能做得太绝,得让他们留个种,接接后代。于是女眷们让风水先生坐在轿里,派了家奴,抬轿至隔笋塘沿。只听〓嗵一声,一个鲤鱼跃出水面,风水先生喝声“打”,家奴一棒把它打死了。如此跃一个打一个,不到一个时辰,已打死了17个。最后第十八个又跃上水面了。那先生喝道:“你还跳上来,难道一个不留种!”他闻声一巴掌将这个鲤鱼劈回水里去。不久皇上疑十八进士谋反,17人被诛,仅留一个跷脚进士。
再说十八进士接到家书之后,勾起了与妻久别的相思之情,就联合向皇上呈上告假探亲的奏章。奏章写得情意绵绵,言辞恳切。皇上阅后深为同情,拿起御笔批曰:“妻室思夫,理之常情,孤念臣等久离乡井,勤政为民,准予告假半载。返家与妻儿团聚,一旦署中事完即日起程,钦赐锦绫十八匹,赠予夫人,钦此”。
十八进士领旨之后,非常高兴,谢完龙恩,即回官署,急急与同僚交办公事,择个黄道吉日,带着钦赐锦绫和行李,书童备轿登程。
且说,当朝宰相是个奸佞之臣,与十八进士素有矛盾,早已存心除去他们。趁十八进士省亲之机,向皇上谎奏一本,诬告十八进士结伙回家,实非省亲,是为谋反。
昏庸的宋皇,读完宰相的奏本,龙颜震怒,不辨真伪,不问青红皂白,就下旨一道,命宰相追杀十八进士,抄毁龙山镇。南宋都城在临安(杭州),宰相领旨命令御林军统领,率军兵五千,火速追赶十八进士。
那十八进士沿途欣赏山山水水,时而吟诗作赋,赞美田园风光,谁知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未到诸暨被追兵赶上,一个个束手被擒,当即人头落地。第十八个跷脚进士与御林军首领平日交谊甚笃,有意救他。就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跷脚进士,带着17个人头,星夜奔小路回家报凶信。
第七天,五千御林军开进龙山街,团团包围了龙山街,抄了十八进士的家,百姓们四处逃生,邦直公的五世侄儿胡〓在外做官也刚在家休假,急忙扮做老百姓向田野逃去。离村三里许,有一片乌云笼罩在头顶,于是未被御林军发现,遂在墓旁藏身,待官兵撤离后出来,建宅而居,此地称为锦被丘。不到一天时间匿大的一个龙山镇被焚毁,成了一片瓦砾,一场大冤案的历史遂在口碑中代代相传。
“助国世家”来由
明朝永乐某年十二月二十日夜,虹霓塘村孟进太婆夏氏偶得一梦,梦见天下大雪,雪光把三间厅照得亮堂堂,一条金龙盘绕在厅柱上。
次日上午,孟进太婆在三间厅西厢灶房里炒米凸,看见一位三十开外的妇女穿着破烂土布衣裳,站在灶房门口讨饭,一个身穿金黄色破棉领的小孩绕着三间厅屋柱玩耍。看此情景,孟进太婆想起昨夜做的梦,就问那位妇人:“你是哪里人?为何在年关时节到此讨饭?”妇人说:“我是东阳人。老公去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好带着孩子出门讨饭。”
“你家姓什么?孩子叫什么名字?”
“姓薛。薛景龙。”
孟进太婆听了,好奇地想:昨夜梦见天下大雪,这孩子刚姓“薛”,一条金龙绕柱,这孩子恰好穿着金黄色棉领夹,绕着厅柱打圈,又叫“景龙”。越想越巧合,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说:“这孩子一定是有出头的人,”于是对那妇人说:“龙娘,我想收景龙为义子,供他读书,扶养他成人,你同意吗?”
景龙娘欣然同意。
孟进太婆送给景龙娘银两,让她回东阳安家,把景龙收留下来。
孟进太婆请来一个老廪生,教景龙读书。景龙天资过人,《孝经》、《论语》过目都能成诵。景龙学了几年,中了秀才。
景龙中了秀才,思念母亲心切。孟进太婆就顺他的心意,让他回东阳与母亲同居,继续攻读诸书。过了数年,景龙连中举人、进士,官至河南守臣巡抚。
明正统六年,孟进太婆儿子施仕银十六岁,他奉祖父施茂盛之命,载米1100余石前往河南售粜。当时河南闹饥荒,仕银去找义兄薛景龙巡抚商量。薛巡抚听了详情,想起自己幼年时的苦难生活,就连忙派遣特使到仕银家,向仕银的祖父茂盛告明此事,并要求将大米赈济饥民。茂盛素来乐于行善济民,自然满口答应。
薛巡抚将茂盛发米赈济饥民一事详报皇上,皇上敕赐“助国世家”圣旨一道,并敕旌茂盛为义士。
洪雅禅师与斤谷臼
旧《永康县志》载“岩顶有小石窕如臼,臼出米饷众僧,随多寡无余,后有贪僧凿大之,米遂不出,其说虽近怪,然存之亦足以戒贪也”。传说此臼乃洪雅禅师为众僧三餐食计,以指戳岩成穴,日盛谷一斤舂之,即够寺僧一天之食,日复一日取之无穷。洪雅禅师圆寂之后,有位贪僧,觉此过于麻烦,遂拿凿,把臼凿深,再去舂米,奇迹不复出现。山顶石臼于今犹在,故事虽玄,但对贪心者戒,意义是永存的。
赐门亭来历
龙山村西南面,普渡桥的东桥头,明朝时建有一座凉亭,名为“赐门亭”。亭上有一块匾式,上书“大明正德敕封,赐门亭。”此亭今已复修,匾式在1968年“十年动乱间作为“四旧”毁掉。
说起“赐门亭”有个来历。明朝正德皇(朱厚照)化装为商人,带着几个会武功的侍卫,游览江南,考察民情。有一天,一行人来到永康,路过普渡桥边的凉亭。亭内有个白胡子的老者坐在凳上休息,他见正德皇帝一班人进来,就向大家作揖,彬彬有礼地说:“客官,请歇歇去,请坐。”正德皇帝坐下不久,一个年轻的后生走进亭来,老丈连忙站起让座,口叫“叔叔请坐。”正德皇及其随从听了都感奇怪,有个随从问老者道:“老伯,他这么年轻,你是老伯,为什么称呼他为叔叔,并且还那么客气地给他让座?”
老者答道:“客官,你有所不知,他的年纪虽然比我小,论辈份,他与我父亲是平辈。”正德皇听后,称赞说:“此方人氏民风朴实,讲究以礼待人,尊重辈份,真是赐门亭也。”以后万岁回京记起“赐门亭”之事,就降旨地方官送来“大明正德敕封赐门亭”匾式,挂于亭内。正德皇敕封赐门亭的故事,遂此世代相传。
老跃品会场
唐先三村施老跃是清朝末年最后一届中举的武秀才,他酷爱戏剧。38岁时候,聘请了一些老戏子,置办了一些破行头,办了一个戏班,名为“老跃三合班”。过了两年,老跃在东阳巍山庙会上写下了与老紫云、新紫云戏班品会场的合同。合同上规定:演三天三夜,戏金120块银元,约定第三夜加演时鸣炮评输赢,赢者得戏金360元银元,输者三日三夜戏白演。前三天二夜,老跃班子台前看戏人寥寥无几。第三天晚上夜戏开场了,老跃班子加演《赵匡胤打红拳》。在紧锣密鼓声中,先锋号吹得特别响,接着演员们头戴箬帽,身穿蓑衣列队登台,演马头军的演员将老跃自家骑的白马牵上台栓在台柱上,接着一身武功打扮的老跃登台把自己的拳脚功夫都摆弄出来,顿时台前轰然,大家都来看老跃的真功夫,新、老紫云班台前的观众全部被吸引过来,这时鞭炮鸣响,老跃班子赢了。
“八县盖”
清咸丰年间,岩前村曾出了一个被金华府传誉为“八县盖”的名演员施发丁。施发丁演的是小丑角色,他有一身了得的武功。有一次戏班在义乌演出,发丁代大花脸演《赵匡胤打红拳》。他使出一身真武功,观众喝采。观众中有个武举人看了不服气,硬要与他比试功夫。发丁无奈只得答应条件要在台上比试。几个回合之后,发丁诈败“跌”下戏台,那武举人马上从台上跳下欲一脚致发丁死地,冷不防发丁一个鲤鱼跃,飞起一脚,击中对方的要害,那武举人顷刻一命呜呼。于是发丁关进金华府死牢。有一天府太爷把发丁从牢里提出放风,并且要看看他的武功,府太爷让发丁在大桥顶的栏杆作翻空跟斗表演。发丁从桥栏杆这端一个接一个翻到那端。府太爷看得连声赞叹,立即赦他无罪,并赐给“八县盖”灯笼一盏,以示鼓励。
知识出处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火烧畈传说
相关专题
“玉箸湾金钩”口碑由...
相关专题
剿大后寺传说
相关专题
得宝衣
相关专题
独造山门
相关专题
半把纸扇
相关专题
碗坤街
相关专题
石井姑娘的传说
相关专题
唐先小饭篮的传说
相关专题
四眼井底为何高低不平
相关专题
卖生姜客
相关专题
斤换斤(金)
相关专题
强中自有强中手
相关专题
龙山街大劫难
相关专题
“助国世家”来由
相关专题
洪雅禅师与斤谷臼
相关专题
赐门亭来历
相关专题
老跃品会场
相关专题
“八县盖”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