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37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淑成女校、唐先民校、奖学制度等。
关键词: 唐先镇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
  1980年村里开办幼儿园,属乡镇妇联主管,只开设6周岁的大班,一切设备由村里供给,经费开支主要靠学费收入,不足部分由村里补贴。1988年归乡镇中心小学主管。1992年后,村办幼儿园采用包干办法,幼儿教师自收学费,开支自理,随之扩招5周岁的中班。家庭幼儿园亦先后开办起来。现有幼儿园数:
  唐先一村1个 唐先二村2个 唐先三村2个
  唐先四村1个 岩前村1个 上仁村1个
  白莲塘村1个 上新屋村1个 云路村1个
  龙山村1个 雅堂村1个
  第二节 小学
  唐先镇中心小学 创办于民国3年(1914),原名唐先私立新民小学。民国19年(1930)改名为唐先新民代用中心小学。校址初设在西大原,后迁槐庭公祠。民国26年(1937)迁入施氏总祠。解放初易名为唐先小学。1953年附设初中班,地址在成兴常。1969年分散唐先4个行政村办学,1983年仍合办。1985年改称今名。1989年校舍施氏总祠列为危房,拆去其中、后厅,就地建造一幢三层教学楼,有15个教室,6个房间。建筑面积为1070平方米。现有16个班,学生737人,专任教师25人。附设学前班3个,学生148人,教师3人。
  岩前小学 创建于民国15年(1926),原名为唐先镇第12保国民学校。校址设在乙恒公祠。1952年易名为唐先镇岩前村校。1958年因办食堂,校址转迁钦常公祠。1965年改为今名。桐溪、唐东、金畈、清塘等村四年级以上学生均来校就读。文化大革命期间还附设过初中班。
  1992年,村两委推选吕秋剑、吕大庆、陈财源、施祖其等人筹建教学楼。村里拨款201984元,社会筹资56221元,镇委拨款15000元,市教育局拨款8000元。1993年10月一幢12个教室7个教师房间的教学楼落成。校园占地面积189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操场面积1596平方米。现有5个班,210名学生,8位教师。附设学前班一个!,42人;幼儿班1个,45人。
  1995年列为市农村小学评估首批单位,12月通过合格验收。
  龙山小学 民国时期,龙山、云路、新河合办。校址设龙山大祠堂。1951年分村各办村校,龙山村校迁入荣七公祠。1960年荣七公祠失火而转迁本保殿。1967年又迁至九间堂屋。1973年易名为龙山小学,并附设过初中班、高中班。1975年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校园面积2252平方米。8个班,学生240人,教师9人。附设学前班1个,学生40余人。
  白莲塘小学 民国16年(1927)白莲塘村创办强种初小,校址设宠美公祠。1952年强种初小迁至象牙里村孟通公祠,易名为孟通小学,后改名象牙里小学。1959年迁入白莲塘村莲湖家庙,称白莲塘小学。1990年投资15万元,在莲湖家庙前新建校舍,建筑面积948平方米,现有5个班,学生211人,教师8人。学前班1个班,36人。
  第三节 初中
  唐先初级中学 其前身为唐先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校址设上经堂。
  1968年唐先农中易名为唐先公社初级中学,开设4个班。1971年增设高中班,易名为唐先中学,校址从上经堂移于施氏总祠。1976年新校舍在唐先四村的大坟山建成,学校迁进新址。1983年高中部并入荷园中学,唐先中学易名为唐先初级中学。
  校园面积15318平方米,建房面积达3353平方米。有教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广播室、体育室、档案室、办公室、师生宿舍、食堂、厕所、浴室具备,还有校办工厂、商店。操场面积5976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188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14.28%。
  学校图书室藏书2538册,人均3.73册。仪器设备总值达22160元,仪器3731件。1982年,唐先初中为全县农村初中10大实验中心之一。
  近年来,学校每年招生4个班,共设12个班。现有教职员工44人,专任教师40人,师生比例1:19。学校规模为荷园学区之首。
  上新屋初级中学 1976年唐先公社拨款在上新屋村新建校舍,创办唐先“五七”中学。“五七”中学于1978年8月并入唐先中学,上新屋初级中学接用其校舍而成立。
  1978年上新屋小学并入龙山小学,其校舍亦转让上新屋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4125.7平方米,现有6个班,326名学生,18位专职教师。
  第四节 淑成女校
  约在民国10年(1921),淑成女校由唐先二村应淑梅创办,校址设唐先二村的上厅,只招收女学生。教材采用国民读本。学生不交学费。办校约达20年,全由应女士义务执教,一切办学经费亦由应女士独力奉献。
  第五节 唐先民校
  1950年唐先一至四村联办唐先冬学,校址设在唐先小学。1952年转为常年民校。1953年易名为唐先民校。设6个扫盲班,1个高小班,1个初中班,共有学员400余人,民师16人。1954年经文化考核有230余人达到扫盲标准,30余人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分别由永康县人民政府发给毕业证书。1956年县文教局在唐先民校召开扫盲现场会。办学8年来,施一心、施俊甫、施金和、施永富、施俊吹、施妙媛等民师不拿报酬,并带领学员种文化田,养文化鱼,自行解决办学经费。
  唐先民校连年被评为永康县模范民校、金华地区示范民校。1956年施俊甫代表唐先民校民师出席浙江省首届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省人民政府授予唐先民校“模范民校”锦旗。1958年学员施茂良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第六节 奖学制度
  清代,各村一般都有部分常产田划为贤田,以贤田地租收入作为奖学金,鼓励子孙勤奋攻读。唐先君魁公的奖学金奖励方法规定:
  入泮者,发花红钱5600文。
  补廪者,发花红钱12000文。
  登科者,发花红钱30000文。副榜减半。
  登甲者,发花红钱50000文。明经减半。
  进省乡试者,发舟陆费钱1000文。
  进京会试者,发舟陆费钱30000文。
  民国时期,贤田奖学制度有所修改。一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均能享受耕种贤田的待遇,将所有的贤田按学历高低分给毕业生耕种;另是将全年贤田收入的租谷,以学历高低划分等级分给毕业生。如唐先百零常每年奖给每个小学毕业生稻谷50斤,初中毕业生100斤,高中毕业生200斤,大学毕业生400斤。
  每逢大年初一分麻酥,小学毕业生可加1份,初中毕业生再加1份,高中毕业生又加1份,逢级累加。经费由常产田租谷收入支付。
  1995年,唐先三村村委会首设奖学金,考上中专的给奖学金200元,考上大学的给奖学金500元。新河村村委会亦设立奖学金制度,考上高中的奖给100元,考上中专的奖给300元,考上大学的奖给500元。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