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2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商业
分类号: F7
页数: 9
页码: 108-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商业的情况。其中包括商店、摊位、龙川照相馆、集市贸易、会市与物资交流会等。
关键词: 唐先镇 商业

内容

第一节 商店
  民国时期,唐先的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除设有“二、七”集市贸易外,集镇内有店面屋103间,大小商店100余家。商店经营的项目品类众多,其中有:
  中药店8家 箍桶店2家 打锡店1家
  西药店3家 馒头店2家 小麦饼店3家
  草药店1家 麻酥店2家 酱坊1家
  镶牙店1家 铁钉店4家 香烟店2家
  理发店5家 打铁店3家 布店2家
  百货店2家 茶店2家 南北货兼营酒肉、
  酒店6家 颜料店1家 布、日用品7家
  碗店1家 旅宿店3家 花店1家
  小木店4家 照相馆1家 染布店8家
  风箱店1家 成衣店6家 糕饼店2家
  灯笼店2家 制鞋店3家 唐先合作社1家
  在100多家商店中,以茂兴店的资本最为雄厚,设5家分店,经营棉布、南北杂货、百货、酒肉、西药,是一家综合性商店。酿酒行业以丰乐酒站最出名(以后并入合作社),每市都要蒸出40坛酒。药店以万和堂、大生堂生意最好,因其药材道地,价格公道。
  民国15年(1926),永康县开始创合作社。至民国22年(1933),全县有合作社45个,唐先合作社,地址设仲贞公祠,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及土特产。起初,入股者为殷实之户。至民国29年(1940),县政府设立合作事业指导室,对合作社的税收等给予优惠,并采取强行措施,将食盐、火柴等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归合作社垄断经营。只有到合作社才能买到,而且价格合理,于是一些贫苦农户纷纷设法入股,得到实惠。合作社内专设盐站和土特产站,至民国37年(1948),合作事业趋于下坡,自行解体。
  1949年5月唐先解放之后,私营商店照旧营业。1954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木业、桶业、铁店等手工作坊店合并为各种手工业社和小组。商店实行公私合营,总称为合作商店,业务属供销合作社领导。商业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
  1983年之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私营商店蓬勃发展,至1996年8月底,唐先有店面屋602间,商店328家。其中:
  棉布3家 百货9家 南货27家
  建材9家 汽车修理12家 饮食20家
  茶馆2家 旅馆3家 录像室3家
  家具店8家 山地货3家 饲料6家
  粮食6家 农资5家 种 子1家
  照相3家 五金交电7家 丝线2家
  铁拉门5家 废铁4家 铝合金装潢5家
  成衣22家 理发15家 书店2家
  糖果加工1家 木器6家 金银首饰5家
  秤店4家 镶牙4家 自来水安装6家
  玻璃6家 碗店2家 传呼店1家
  公共电话10家 水果店3家 托运站3家
  文化用品2家 加油站2个 燃料店2家
  陶器店5家 农机配件2家 钟表眼镜2家
  干洗店2家 冷 饮1家 药 店2家
  复印打字2家 音响店2家 电脑锈花1家
  录像带出租1家 饭店6家 服装店10家
  弹棉絮店2家 煤气店4家 电器修理7家
  香烟店4家 化装品店7家 酒家4家
  浴室2家 糖烟酒副食批发部4家鞋 店11家
  玻璃钢店11家 白铁店2家 灯笼店2家
  肉食店3家 油 漆1家 糕饼2家
  山地货店1家 文具店1家 书画店1家。
  除了集市贸易,唐先集镇商店摊外,各村原有的代销店、合作商店,而今分别转制为私人经营。
  第二节 摊位
  据1996年8月28日统计,唐先集镇内有固定摊位384摊(指常年在唐先设摊者)。其摊位主要分布于菜市场、三角地饮食市场和公路沿。其摊位门类个数如下:
  台球摊(球桌)30张 百货摊14 棉布摊2
  建材摊10 补鞋摊9 鸡蛋摊6 蔬菜摊141
  肉摊20 肉食摊10 南货摊14 饮食摊70
  修理摊15 水果摊30 鞋摊5 烟摊10
  至于集日的摊位因时而异无从统计,但数字要比平时多得多。足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繁荣,市场旺盛活跃。
  第三节 龙川照相馆
  1917年,陈锦补在永康县城内开设照相馆,因他是陈亮后裔,故称馆名为龙川照相馆。营业数年,陈锦补将照相馆的全套设备赠送给女婿施祖淦经营。1932年,施祖淦将馆址移至唐先。先在住宅内设馆,尔后搬进唐先文昌阁故址经营。解放后,其子施文章新建馆室。
  1980年,施天安继承父业。现已增添一整套先进的彩色摄影设备,革新技术,顾客日隆。1990年,施天安被聘为浙江省体育摄影学会会员。
  第四节 集市贸易
  集市,是城乡开展商品交换的场所,自古有之。唐先周围村庄稠密,人口众多,离城17.5公里,又是永康市北大门,与东阳市南边乡村较近,据此有利的地理环境,集市贸易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成为这一带乡民农贸产品、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其时,唐先市与县市、芝英市、古山市、象珠市成为永康县五大集市。
  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载,在唐先开市之前,全县14市,龙山街已经开市。相传宋朝时期龙山街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大村,有十里龙山街之说。从出土的古遗址看,此说不讹。但后因何故而村庄衰落,众说纷纭。
  清道光《永康县志》载,其时永康设有27个集市。除龙山市外,在唐先南面2.5公里处的平安桥设集市,唐先也开市。唐先逢农历二、七为集日,其他两个市的日期无载。以后,唐先村庄人口增多,成为市北大村,龙山、平安桥两个市慢慢为唐先市所替代,唐先集市日趋繁荣。每个市日商贾云集,从早晨七点开张至下午四点才散市。
  解放以前,唐先已设有6个专用市场:日用百货、山地货、饮食等同一市场,设在主市基,即今之菜市场;粮食市场设前厅基,即今之大会堂;生姜、红糖等土特产市场,设上山;禽畜类市场,设仲贞公祠前;耕牛市场,设前案山;柴炭市场设黄坭簟基。
  市场以粮食、生姜、耕牛的交易最为兴盛。
  其时,东阳是个缺粮大户,每个市日都有百余名东阳的米贩及农民到唐先籴粮。唐先附近的粮贩又从武义、县城贩进大米等粮食上市。每集日销售量均在200担左右。
  岩前、中山、石湖一带是永康生姜的主要产区,此带农民都把生姜运到唐先销售,外地商贩们都来此购买,转运到本市的各集市和金华、兰溪、武义,松阳等地去贩卖,甚至销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旺季时日销生姜数百担。永康不是产牛区,却是江南最大的耕牛贸易地。
  唐先牛市与县城牛市差不多大。春秋两季的集日上市的耕牛总有百余头。永康的牛贩从温州、平阳、安徽、江西等产牛地把牛购进运到永康,经过饲养,又贩到苏州、无锡、杭嘉湖平原去。因此买卖耕牛的客户有本地的,也有各省市县的。各专业市场都设有牙郎10来人,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过秤,收付款,从中收取小量手续费。解放以后,耕牛交易的牙郎还经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发证。除代谈交易,且为税收部门收缴交易税。
  解放以前,除了专用市场外,在主市基周边的街面上和里街、下街开设着几十家商店,其中经营棉布的施茂兴、朱瑞兴、邱中雨,经营南北货的施同兴都是较有名气的店铺。
  解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原有市场不适应,有关部门曾把市场作过几度扩大调整。
  1958年及1966年,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政府试图改革集市贸易,下令全县统一逢一、六为集日,鉴于群众传统习惯以及不利于商品流通的原因,此项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各集市不久又恢复了原集日。
  1983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集市贸易更加活跃繁荣,原有市场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镇政府协同工商部门,各村委会把市场设置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使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调整后的市场为:
  竹木市场 设一村环镇北路
   家具、生姜市场 设一村环镇北路
  柴市场 设三村唐(先)、(象)珠公路口
  饮食市场 设二村三角地
  粮食市场 设二村上山
  禽畜市场 设三村后山头
  小百货市场 设四村环镇南路
  为了繁荣经济,唐先镇集还开拓了西街,并把环镇南路、环镇北路两侧,均辟为营业场所,使唐先集市比解放初扩大了10倍以上。
  为改善营业场所,1981年镇政府拨款,工商部门资助,先后把粮食市场、农副产品市场、蔬菜市场、禽畜市场、饮食市场分别浇了水泥地面。1995年,唐先二村投资,并把饮食市场和蔬菜市场支搭成钢架镀锌板顶棚9000余平方米的商场,内设130余个固定摊位。为了方便群众,开设了早、夜市。
  第五节 会市与物资交流会
  唐先会市,始自民国元年(1912),订定农历五月十七日为会市。为了兴市,商界请了两个戏班子,演戏两天三夜,以招徕客商和赶集的人群。从这一年起,会市就形成了惯例。
  农历八月十五至八月十七日是赵侯庙王大王会。庙会期间非常热闹,要请剧团演戏,并邀请亲朋来看戏。唐先曾有一首民谣:“八月十五大王会,家家户户接姐妹。”民谣描述了庙会来客之多,也描绘了唐先人好客热情。以后八月十七日就成为下半年第二个会市。随着经济飞速
  畜禽市场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如今的八月十七日会市比以前热闹,招待亲朋也更为丰厚。民间流唱着“八月十五大王会,家家户户接姐妹,上下横头摆着酒肉菜,牛肉羊肉加鸡嘴,大家夹来配”的顺口溜。
  1985年,因为市场变迁的缘故,十一月十七日,请了剧团演会市戏,此后十一月十七日又成为唐先的第三次会市。
  每当会市的前两天,许多商贩已把商品源源运到唐先,特别是家具、农具、木材等都提前一两天运进,于是旅馆家家客满。各商店、供销社、商场等早十几天就备足货源,菜市也提前组织货源。远地的商贾在会市前一二个月就来唐先定好摊位。
  会市这天,除各专用市场摆满各种商品外,西街和环镇南北路到处是商品,从生产资料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货物之多,种类之繁,无法予以统计。赶集人群从早上六点,则从四面八方源源涌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街道上、各个专营市场上人流挤挤,摩肩接踵。会市集日的商品成交额估计超亿元。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日臻繁荣,往常会市赶集者仅是周围一二十里和邻县的群众,而今商贩赶会市的有来自东阳、义乌、磐安、缙云、武义周边县市的,也有来自杭州、萧山、绍兴等地的。从前的会市仅热闹一天,现在的会市延续热闹3天。家具、农具类的商品,当天售不完,第二天继续销售。唐先地区有一个特点,剩余的商品只要便宜一点是不会卖不出去的。
  会市那几天,唐先村及唐先周围邻村,几乎户户都要裹粽子,办菜馔招待客人。唐先村更是户户都像过节那样,置办丰盛的酒菜,招待亲朋,有些大户仅招待费一项,一市就化去上千元。
  会市,一定要请剧团演出,以助热闹,促进商品流通。有时一个剧团,有时两个、三个剧团。
  物资交流大会,是会市形式的物资销售会。1952年,物资交流大会是由镇人民政府组织,供销社、工商联直接参与的一次商业活动。会前,先向永康及边周各县市各集市张贴广告,利用广播站做宣传,广招来客。50年代,物资由供销社一统天下,大会前供销社四出组织货源,大会的那天,清溪、象珠等供销社也积极参与。请了10余个剧团演出,经费由大会筹委会负担。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唐先供销社因为货源充足,销售额是空前的,这样的物资交流大会仅此一次,以后仍以传统的会市而取代。
  会市期间,工商所、派出所、联防队全员出动,维持社会治安,机动车辆一律禁止进入市场,自行车有专门地方放置,专人保管。虽然是人山人海,因为治安工作做得好,所以还是井井有条。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